首頁> 現代都市> 晉末長劍> 第753章 兩京

第753章 兩京

2024-09-20 05:55:51 作者: 孤獨麥客
  第753章 兩京

  庾琛看完《備雨潦令》,有些摸不著頭腦。

  夜觀天象?梁王也信這個?

  片刻之後,他遣舍人去諸衙通傳了一下。

  不一會兒,大農殷羨、尚書令裴邈、田曹尚書王玄、左民曹尚書棗嵩、材官將軍庾亮等人紛紛前來。

  庾琛讓人將《備雨潦令》給眾人傳閱,又道:「時近五月,諸郡情況如何?」

  「河南雨水稍多,卻不礙事。」殷羨率先說道:「濮陽、滎陽雨水最多,濟陽、陳留次之,梁、陳、汝南、南頓、新蔡、汝陰六郡則與去年相仿。」

  「河北確實多了不少,以上黨、太原、樂平三郡為最,河內、汲、頓丘、陽平四郡與濮陽、滎陽差不多,魏郡、新興也就比往年多了一二場雨,平陽尚未收到奏報。」

  庾琛聽了,剛剛閉上的眼睛就睜開了。

  看樣子,這場雨主要下在并州及河北北部,大河沿岸算是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波及。

  「梁國之外呢?」他不由得多問了句。

  「聽聞幽州雨勢不小。」王玄說道:「常山、中山、高陽、河間、博陵等郡同樣豪雨如注,不少田被淹了。百姓紛紛掘開田壟,以免毀壞莊稼,似乎還可維持。」

  庾琛點了點頭。

  那些地方不歸他管,無需太過操心,但梁國二十郡卻不可輕忽。

  現在他完全相信有必要防範水患了。

  目前尚未出現水災,但天氣這種事情誰都說不準,早做防範沒錯的。

  梁王發這份命令,應該是他在巡視并州諸郡,發覺雨水偏多,再聽到河北同樣下了大雨,於是假託太史令之名,預測今年會有洪水,讓各地早做防範。

  想到這裡,庾琛感覺有些頭疼。

  不是覺得煩,而是頭真的有點疼,老毛病了。

  也幸好這幾年心寬體胖,看著女婿一步步起勢,身體沒衰弱得那麼快。若十幾年前真的去了江南濕熱之地,怕是活不了幾年。

  「汝南陂池最多,須得有人去一趟。」庾琛的目光看向棗嵩,道:「台產,你遣人去汝南、新蔡、南頓走一走——唔,汝陰也要走到,看看陂池如何。若有不對,現在加固還來得及。年年打仗,征丁集夫,唉。此事不要拖,從速辦理。」

  「是。」左民曹尚書棗嵩應道。

  此曹是後世戶部、工部的集合體,陂池這種水利工程歸他們管,棗嵩責無旁貸。

  最早的梁國十郡之地,陂池、灌渠還是狠狠整飭過一番的。因為搞得太狠,庾亮還在汝南激起過民變。

  後來陸續加入的五郡,就不如老十郡了,但也不差。

  最讓人擔心的是去年新加入的五郡,那是真的問題重重。

  戰爭和民生,可以同時進行,但也會相互擠壓,核心就是對壯丁民力的爭奪。

  沒有辦法。

  「元規,梁宮已經停建,你左右無事,跑一趟平陽五郡吧。材官將軍本就有徵發民夫修繕道路、園囿、陂池之責,名正言順。」庾琛頓了頓,又道:「梁宮一些收尾之事,交給材官校尉、少府就行了。」

  「是。」庾亮沒有推託,應下了。

  梁宮是停建了,但不會一點事都沒有。


  修了半拉的屋舍要不要緊急完工?

  木料要不要妥善存放?要知道,剛採伐的樹木是沒法用的,一定要長時間陰乾才行,有的木料甚至要花好幾年時間陰乾,一旦被雨淋濕了,問題很大。

  另外,如果真下大雨,有些排水溝最好提前挖完,免得淹沒城池。

  「洪喬,諸邸閣最好清查一下。」庾琛又道。

  「仆會差人巡查的。」殷羨拱了拱手,道。

  「唉。」庾琛最後嘆了口氣,道:「弄不好又要賑災了。皇天不弔,黎庶倒懸,蒼生何辜,遭此大劫!」

  眾人聞言無語,災害怎麼沒停過呢?

  「天厭晉德啊!」眾人嗟嘆聲中,尚書令裴邈突然說道。

  眾人再度無語,談正事呢,你怎麼突然拍起馬屁來了?

  「晉至今五十餘年矣,地震二十四次,長安、洛陽各震一次,歷朝歷代可有如此之多的?」裴邈說道:「太康九年(288)四月,長沙等八處地震。七八月間,地又四震,其三有聲如雷,簡直駭人聽聞。」

  「山崩十一次。殺人最多者,乃元康四年(294)五月壽春山崩,洪水出,城壞,地陷方三十丈,民家陷死無算。一個月後,壽春大雷,再次山崩地陷……」

  晉惠帝元康四年,全國共有蜀郡、上庸、居庸、壽春四地發生六起地震、洪水、泥石流,死的人不知凡幾。

  地方官報上來三次「地裂」、「水出殺人」。

  「三十餘次水災,二十二次大水,暴水三次……」

  「裴公,你怎知道得如此清楚?」裴邈還待再說,王玄突然問道。


  「老夫閒暇時在寫《五行志》,故深知國朝災患之重,遠甚漢魏。」說完,裴邈嘆道:「如此嚴重的災患,老夫亦難解其間道理,或許真是天厭晉德吧。」

  這麼一說,眾人也有些相信了。

  說實話,曹魏災患比後漢重,大家都知道,同樣也知道本朝災患又甚於曹魏,但嚴重到這種程度,卻有些駭人了。

  司馬氏或許得國不正,但犯得著這般懲罰麼?苦的都是天下士民啊。

  要不——勸進梁王?

  就在氣氛有些詭異之時,庾琛咳嗽了下,道:「爾等罷散吧,正事要緊。」

  眾人行禮告退。

  庾琛站起身,送到門口,目光注視著他們的背影。

  棗台產在幽州名聲不太好,不過幹事沒有問題,而且他私下裡多次靠攏表忠心,可用。

  殷羨也是自己人,用著放心。

  今後若有機會,得在梁王面前建言,幫他們說說好話。

  王玄看似與世無爭,但他不會放鬆警惕的。子據已經和王夷甫較勁好幾回了,庾、王兩家已經不可能和好如初——或許,本來就沒好過吧?

  尚書令裴邈今日的表現也不尋常。

  難道他要主動勸進?時機不成熟啊。

  那麼,就只有一個可能了,他要為梁王提前造勢。


  裴家,終於露出了馬腳。

  長長地嘆息一聲後,庾琛只覺有些心累。

  或許,當初不把女兒嫁給梁王,安安心心當個小士族會更好?

  但文君一門心思要嫁給梁王,愛女心切的他也不會過分違拗她的意思。

  事已至此,嗟嘆無用,只能硬著頭皮走下去了。

  ******

  淫雨霏霏之中,洛陽迎來了新的一天。

  已經回到京城的王衍散朝完畢之後,在府中接待了自平陽前來送命令的梁國舍人劉白。

  「光圖,若照你說,并州、河北或有大雨,此事便棘手了。」王衍在屋內走來走去,說道:「老夫在并州多有故舊,難矣。」

  「王公,最難的不是盧子道麼?」劉白問道。

  「你啊你!」王衍笑了一下,又道:「但并州官佐怕是也要焦頭爛額。」

  「王公,現下便要早做準備了。」劉白正色道:「河南是有資糧,但不多,而今多往野王運送,此天賜良機也。恰好梁王也在晉陽,王公或可建言,并州新復,資糧不豐,一旦被災,需得儘快賑濟,遲恐有亂。」

  王衍捋著鬍鬚,默默思慮。

  劉白繼續說道:「我前陣子隨駕至晉陽,聞得大王有意歸化胡虜,為朝廷所用,為北伐西征做準備。王公或可由此入手,上札一封,定有奇效。」

  王衍捋鬍鬚的動作停住了。


  「再者,太原有溫、孫、唐、白、范、劉、吳、武等族,皆可為王公所用。一旦遭災,損失慘重,家業難以為繼,人丁寥落、文風低黯是必然的,這可不是什麼好事啊。」劉白又道:「須得早做決斷。」

  王衍坐回了榻上,端起茶碗,輕啜了一口。

  劉白察言觀色,知道話到這裡就已經夠了,再多反而不美。

  「光圖,你此番來洛陽,還有何事?」王衍放下茶碗,問道。

  「調禁軍萬人至平陽,輪換久戍之部伍。」劉白答道。

  王衍微微頷首,又起了心思。

  武力是王家最大的痛點。

  梁王帳下兵卒,銀槍、黑矟、義從等軍他不敢碰,但洛陽中軍卻是可以的。

  他在京多年,又是太尉錄尚書事,很多次都想插手禁軍,並且也拉攏了一部分軍將。

  無奈裴廓把這支部隊把得死死的,給的機會很少。

  早年跟隨梁公的黃彪、徐朗等人,與裴廓多有往來,對他不假辭色,很是傷神。

  此番聽劉白提到梁王要調禁軍去平陽,忍不住心思微動。

  但也就是「微動」了,到最後也只能暗嘆一聲:堂堂琅琊王氏,竟然找不出幾個通曉軍略的人才,這讓人情何以堪?

  甚至於,他們還不如小門小戶出身的庾氏。

  庾家沒人才,但潁川士族有啊!縱然潁川士族沒有,但豫州不少士族有啊。


  每每想到這裡,總是惆悵不已。

  罷了,絕了這個心思吧。

  王衍無奈地想了想,或許只能從太原諸族那裡想辦法了。

  昨日有人向他推薦鄔縣郭敬,說他少時就讀兵書,從小習練武藝,稍長後走南闖北,曾帶著石勒一起來洛陽販馬,見識也不凡。

  在家整治塢堡時,部曲練得有模有樣,可堪大用。

  這個人倒是很符合王衍的需求,畢竟是妻家族人,就是不知道真實本事怎樣,到底是不是吹出來的?

  不過他已經決定用此人了。

  洛陽中軍去年損失很大,今年還在整補人員,不光需要士兵,也需要將校。

  作為幕府左軍司,他一直在操辦此事。

  或許,可以讓郭敬帶著一部分部曲入洛陽中軍,大力培養。

  至於其他人,就只能仰天長嘆了。

  他甚至已經在思考要不要與以郗鑒為首的高平士族搭上關係。

  郗氏、檀氏等家族都有軍略,歷次與匈奴大戰,他們都參與了,或可拉攏?

  王衍已經在盤算族中哪家的女兒年紀合適,哪家兒子尚未娶妻,看看能不能聯姻。

  如果確有可造之材,那就下血本拉攏。

  「光圖,大王交辦之事,老夫已經知曉。」王衍整理了下思緒,道:「而今還是防備水患要緊。這是公事,公事辦不好,私事做到極致又能如何?梁王雖是武人,但心思可不簡單。」

  「是。」劉白應道。

  「有幾個王氏子弟會與你一起北上。」王衍又道:「你路上照應著點,到晉陽後自有人接走。」

  劉白有些驚訝,問道:「王公何意?」

  「胡人愚昧,不識中原儀禮。王氏世代簪纓,當然要負起責任,教化群胡。」王衍理所當然地說道。

  劉白愣了一愣,突然間就明白了。

  (新的一月,月票抽死我,抽我臉上,用力點,今天還三更。)

  (本章完)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