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軍事> 大明:秋後問斬,太子是獄友> 第三十四章 朕要在浙江、兩淮推行攤賦入畝

第三十四章 朕要在浙江、兩淮推行攤賦入畝

2024-09-12 09:40:10 作者: 霸道總裁胖總
  不僅完全不一樣的答案,而且還比他們幾個商議改良出的新稅法更好……

  「這不可能!」

  楊士奇幾乎是脫口而出,神色間帶著濃濃的吃驚,還有些不敢置信。

  他的確期待作為出題人的林煜,到底會給出什麼樣的答案。

  可期待歸期待,楊士奇對自己的才學有著傲氣。

  而且這些日子下來,通過翻閱歷朝史書典籍,對困擾歷代君臣的土地兼併問題,在認知理解上也比任何人都要更為深刻。

  之前且不去說,如今的楊士奇,對於林煜提出的「帝制才是萬惡之源」,雖仍舊覺得狂妄不羈,卻也不得不在心底默認。

  但也只是默認,經過內閣改良完善的新稅法,就是目前最好的辦法,也是唯一的辦法。

  不光楊士奇這麼想,就連楊榮幾人也同樣認為,在當世應該是沒有人,能給出比他們更好的解決辦法了。

  然而就在剛剛,陛下竟然說林煜給出的解決方案,與他們的完全不同,而且還要更加優秀。

  這怎麼可能呢?

  對於楊士奇幾人的震驚,朱亮熾看在眼裡,只是微微一笑,接著便將林煜提出的「攤賦入畝」之策,對著幾人詳細說了出來。

  「攤賦入畝……原來還有這種辦法?」楊士奇一瞬間有些恍惚。

  楊榮同樣驚詫,驚詫中又帶著瞭然:「將賦役整合統一,再攤派合併入畝,如此就能將本來分開的賦稅合併。果真是利國利民,只要能推行下去,百姓將永無勞役之苦。」

  不怎麼想插手的黃淮,同樣臉色複雜:「此子之才,若他日能為宰輔,當匡扶社稷,名垂青史啊!」

  對於楊士奇幾人的爭相言語議論,朱高熾並未覺得生氣,反而帶著些笑意,一直等下面聲音漸息,才說道:「攤賦入畝,實為利國利民之法。是以,朕經一夜思量,決定先於浙江、兩淮等地,選址試行攤賦入畝。」

  聽到陛下要在江浙一片先行試點「攤賦入畝」,內閣幾人尚未開口,倒是一直主張遷都的夏原吉,有些坐不住了。

  「陛下萬萬不可,攤賦入畝利國利民是不假,但朝廷賦役事關天下萬民,牽一髮而動全身。縱使兩稅法有著種種不妥,這攤賦入畝也不應草率試之,還請陛下……三思而後行。」

  這番話說的似乎有些道理,歷代王朝想要改革稅法,並非腦子一熱,一言就能敲定了的。

  任何新法都需要經過反覆推敲,就算內閣先前拿出來,基於原來兩稅法改良更化的新稅制,同樣也是要先選塊地址試行,試行期間還得繼續查缺補漏。

  朱高熾對於夏原吉的反對,並未露出不悅,反而笑著下旨賞賜:「夏愛卿忠肯體國,特賜麒麟服一件,八思巴文銀幣五枚。」

  八思巴文錢幣,是蒙元時期鑄造的錢幣,多以大德通寶為主,因為製作精美,在大明新朝雖然不再流通,卻也捨不得熔鑄,普遍作為賞賜大臣所用(金錠是賞賜藩王的),類似於蟎清所謂的「金瓜子」。

  對於皇帝突如其來的「厚賞」,早已準備好要承接陛下不快的夏原吉,也是有些僵住,心底備好的勸諫之言也是噎在了喉嚨。

  朱高熾不再管僵硬謝恩的夏原吉,接著說道:「朕打算要在浙江、兩淮等地,選址試行攤賦入畝,諸位愛卿可有意見?」

  再次重複了一遍剛才的話,而且這次還是疑問句。

  一時間,殿中的氣氛變得有些微妙。

  饒是內閣中性情最為剛直的金幼孜,也是覺察出了不對。

  陛下這次不是在詢問他們的意見,而是在通知。

  陛下這是已經下定決心,要往浙江、兩淮試行推賦入畝。

  甚至於,浙江、兩淮都只是個引子,一旦試行成功,江南地區必定會起風波,到時不知會掀起多少腥風血雨。

  世人只道江南繁華富庶,卻從未可知江南地區的賦稅到底有多重。


  太祖高皇帝起於江南,也正因如此,大明對江南士紳的防範也是前所未有之重,這裡的賦稅從始至終都要遠超其它省份。

  尤其是兩淮地區,最厲害的時候,甚至能夠占據全國三分之一的財政賦稅。

  如此沉重的賦稅,自然也就激起了江南士紳的激烈反抗。

  「殺盡江南百萬兵,腰間寶劍血猶腥。」

  這是太祖高皇帝寫下來的詩詞,只看字面意思,便能聞出其中的濃鬱血腥氣。

  如今,太祖高皇帝雖已不在,就連很像他的永樂帝也於今年崩於榆木川,江南士紳「苦」熬這麼多年,總算等來一個儒雅賢德的新皇。

  現在朝中有一部分江南籍官員,甚至都在暗中籌劃,等洪熙元年正式改元,就集中上疏給正在「受苦」的江南士紳們減一減賦稅。

  這位新皇為太子的時候,就有仁厚賢名在外,想必定是欣然應允。

  但是現在嘛……

  果然,陛下終究還是陛下,是先皇的太子,更是太祖高皇帝昔年欽定的燕王世子。

  仁厚賢德?

  當年的太子朱標,同樣也是仁厚賢德,可卻從未有人真的以為朱標好控制。

  再加上,這位陛下於當年靖難時,可是代替先皇坐鎮的北京城。

  期間不僅擋住了李景隆大軍的進攻,還數次出城奇襲,牽制襲擾南軍的糧道,讓李景隆首尾不能相顧。

  如此親歷過靖難之役的皇帝,竟被那群江南籍官員誤解,覺得是有如建文一般可控的「仁君」。

  陛下的「仁厚」,是為了大明的國祚,先皇的武功讓國朝疲敝不堪,所以就需要一個「仁君」好好休養。

  可不代表陛下就真的仁厚如宋仁宗,能被大臣懟得不敢上朝,能被文臣(包拯)把唾沫星子噴到臉上,也要擦乾了繼續聽對方說……

  「臣謹遵皇命!」楊士奇起身拱手拜下。

  作為內閣首輔,既然看明了皇帝的決心,自然就該做出正式表態了。

  如今的內閣,依舊還算是皇帝的秘書機構,雖然已經有著向明中期的閣部演化的趨勢,但目前幾人的兼職都還只是六部的侍郎(副手)。

  到了明晚期那才叫厲害,非尚書不入內閣。

  內閣真正做到了把持朝政大權,就連首輔也隱隱有著向宰相靠攏的意思。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