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 皇后人選,皇帝大婚!
2024-10-20 19:36:55
作者: 江中斬蛟
第208章 皇后人選,皇帝大婚!
在宣大總督王崇古代表大明朝廷在宣府鎮外設受降城,接受名義上的草原大汗,東虜之主,小王子部落首領打來孫攜眾投降。
並表誠意,准打來孫長子圖們入京為質時,請求納入大明朝廷疆土範圍時,張居正內閣正忙到焦頭爛額。
內廷,準確地說,向內閣呈遞了全國選妃的結果。
國朝選妃,流程極多。
兩京一十三省送獻秀女一萬五千餘人入宮,但那只是開始。
每百人一批,按照年齡大小排隊,順序入宮,參加「精選」。
肩負著重任的太監,遠看看,近瞧瞧,把那些稍高、稍矮、稍胖、稍瘦的,都扒拉出來,送回原籍。
留下來的,再按年齡大小編組,進入一審。
太監觀察她們的容貌,辨聽她們的嗓音,發、耳、額、眉、目、鼻、口、頷、肩、背、腿、腳,其中長得矮的,過高的,太胖的或者太瘦的也都會被淘汰,只要有一處看著不順眼,聽著不順耳,當場「退貨」。
上萬名秀女,在這一步就遭遇了淘汰。
接下來,太監拿著尺子,量姑娘的手、臂、腰、腿、腳,再令姑娘「活動活動」。
女孩的耳、眼、嘴等五官,腰圍、皮膚、肩寬都屬於篩選的細節,稍微不合適的就會被淘汰,哪怕皮膚上有顆黑痣也不能過關。
並且這一步會考察姑娘們的聲音,聲音不好聽或說話結巴,也會被淘汰,凡是一處尺寸不符合要求、各部分「零件」不搭配,以及風度、儀態不佳者,一律打發回老家。
去者復兩千人。
經過前兩步的嚴格篩選後,由女官和年老宮女把關裸選。
就是讓姑娘單獨進入一間密室,脫完衣服,讓女官和宮女撫其乳,探其秘,聞其味,察其膚等身體檢查,合格者在宮中接受一個月左右的禮儀教導。
在她們熟悉宮中規矩,學習禮儀規範的過程中,負責培訓的女官,考察她們的生活習性,說話態度、智商高低、人品優劣等。
又去兩千人。
其留者亦有千人,皆召入宮,備宮人之選。
大明朝內廷有「六個局」,由女官掌管,每局下設「四個司」,女官在百人以上,她們都是皇上后妃的備選。
而在最後,會按擺在面前的桌子上的名單,逐一將精英傳進。
姑娘立而不跪,回答一些有關姓名、家庭狀況、學問方面的問題。
「考官」們審形辨音,從中篩選出一後一妃或數妃。
這一般由皇太后負責,但當今聖上生母早已故,兄長、姊妹也已故,眾多兒子,裕王、景王被逐國,其他兒子夭折或早故,可以說,在京城執掌大明朝乾坤四十載的聖上是真正的孤家寡人。
聖上三位皇后,孝潔肅皇后、張廢后、孝烈皇后,也都崩逝了。
無奈何,內廷請動了如今後宮唯一的皇貴妃,沈皇貴妃主持的終審。
而最終入選者,僅五十人,賜了清紗手帕,金玉跳脫等事系,這皆為妃嬪矣。
此次國朝選妃,不是聖上登基後首次選妃,所以妃嬪數,補的是後宮缺位。
三宮六院七十二妃,今缺位一位皇后、兩位皇貴妃,及四十七位妃嬪。
沈皇貴妃是個謹慎的人兒,在選出五十人數後,便將花名冊呈於玉熙宮,交由聖上聖裁皇后、皇貴妃人選。
但不知聖上究竟是何考慮,居然將花名冊轉到了內閣,讓內閣遴選人選。
張居正、高拱、胡宗憲、李春芳望著花名冊中眾位出身軍籍、民籍、甚至是官籍的妃嬪名字,只覺得頭皮發麻。
聖上雖然取消了鎖籍制度,但傳承二百年的制度,哪能這麼快消亡,內廷貼心標註了這些位未來後宮女主人們的身世。
后妃們的身後,代表著不少利益關係啊。
大明朝是由太祖高皇帝一手締造的,為了防止有人篡位,就把那些武將全部處死,為防止外戚掌權,明朝吸取了前朝外戚干政的教訓,嚴格控制後族的勢力,因此大明朝的皇后多為小家碧玉,來自民間。
而且,太祖高皇帝於洪武元年修纂《女訓》,作為管理后妃的「家法」。
在后妃的遴選上,為防範朝中權臣與後宮勾結,規定「凡天子、親王之後、妃、宮嬪,慎選良家女為之,進者弗受,故妃、後多采之民間」。
而且偏重於選擇清貧之家的女子,試圖以此輔佐皇帝去節儉勤政。
後族爵位雖高,卻基本沒有實權。
太祖高皇帝還在宮內掛了一塊紅牌,上面鐫刻著警戒妃嬪不能亂政的話。
所以大明朝二百年從未出現像兩漢時期的呂氏、霍氏、竇氏,唐朝的長孫氏,武氏那樣在政局上和禍亂朝政的外戚集團。
並且,太祖還在《皇明祖訓》中明確規定凡天子及親王后妃宮人等必須選擇良家女子,「以禮聘娶,不拘處所,勿受大臣進送,恐有奸計,但是娼妓,不許狎近」。
太祖只強調「良家女子」身份,卻並無勛戚貴族與寒門庶族之別。
這也使得大明朝後宮勛戚貴族出身的妃子,在後宮中占據了相當一部分比重。
稱之為「貴女」。
而那些民間出身的妃嬪,也不是真正貧寒,大多也是出自名門望族。
起於微末的后妃,其實沒有幾個。
之所以沒鬧出外戚之禍,也是在皇后、皇貴妃的位置上,刻意避免了那些頗有身份的家族女子上位。
這倒不是說先皇們、當今聖上在違背太祖高皇帝祖訓,而是實在沒有辦法。
選妃,雖不是完全在選美,但美貌確實占據了很大比例。
讓自幼劈柴割草、風吹日曬幫助父母努力過活的普通百姓人家女子,怎麼去和自從出生就『十指不沾陽春水』,『半生未沐春陽日』『扶嬌倚扇』的貴女去比啊?
豆腐西施的傳說固然美好,但又有幾人能保持膚若凝脂,手若柔荑?
那連秀女入宮後的初選都過不去。
總之,這五十位后妃,要麼是將門虎女,要麼是官宦名女,要麼是世家大女。
張居正甚至看到了四川順慶府南充陳家女的名字,陳淑言。
不必多說,這必然是內閣閣老陳以勤家族的女子名字,但估計不是嫡系,甚而是出了五服的親戚。
這大概不是陳閣老的意思,故意是南充縣衙知道此女傾國傾城,為討聖上歡心,才作為秀女送入宮中遴選。
但一個『陳』姓,在很多時候,就代表了很多可能。
「元輔,多為江南女子。」胡宗憲提醒道。
江南水鄉之地,歷來盛出美人,此次選妃,五十人中,有三十二六出自江南。
前朝、後宮。
較真起來,這就是兩個朝廷,前朝取士,不能只取南方的士子,同樣,後宮取妃,也不能只娶北方的美人。
大明朝,從來不是只有半壁江山。
張居正覺得更麻煩了。
一皇后、二皇貴妃、五嬪、四十二妃。
與其從人數最多的妃子選人,不如就先選出八個人,將這八人定為皇后、皇貴妃、五嬪的備選。
內閣四位閣老,一人遴選出兩位,雖然沒有后妃畫像,但能從上億百姓中挑選出的五十人,都註定了個個是傾國傾城的存在。
最多是梅蘭秋菊,各有千秋罷了,沒有高下之分。
任務壓力驟減,不一會兒,張居正便匯聚了八人名單。
四貴女、四民女,四江南、四江北,格外均衡。
貴女代表,陳以勤陳家族女陳淑言、王崇古王家族女王亦菡、前英國公府張侖孫女,今五城兵馬司都指揮使張元功之女張南喬,以及李海棠。
在看到『李海棠』這個名字時,張居正、高拱、胡宗憲立刻望向了一聲不發,試圖悶聲發大財的李春芳。
這位南直隸揚州府的女子,雖不是李閣老老家興化縣的,但卻是臨縣仙遊縣的。
不出意外的話,這位李姓女子,與興化李家有著或多或少的聯繫。
李春芳訕訕一笑,道:「這個『李』,可和我李家的『李』不一樣。」
「我們也沒說什麼,子實心虛是為何?」
張居正見李春芳此地無銀三百兩的模樣,一樂道:「內閣嘗聞興化李家常與揚州府,乃至南直隸的青年才俊婚嫁,那麼,子實的家族女子可有嫁於同姓的青年才俊的?」
「我一位遠房親戚,嫁給了仙遊縣一位同姓人家。」李春芳見已經瞞不住,乾脆交代道。
那是他表姑奶奶孫子的女兒,嫁到了臨縣仙遊,取名海棠。
這遠房親戚關係,早就出了三代,出了五服,哪怕他李春芳被誅十族,都誅不到李海棠的頭上。
之前家族只是跟他說過,表姑奶奶的重孫女入宮選妃,幫扶一二,他沒有在意,也就是適才,看到『李海棠』的名字和籍貫,李春芳才動了心思,提攜一二。
同姓,但不是同族。
但不管怎樣,四位貴女,兩位是或算是閣老族女,一位封疆族女,還有一位廢勛戚國公的親孫女。
即便不違背太祖高皇帝祖訓,祖訓中能鑽的空子也鑽的差不多了。
難怪聖上會讓后妃名冊轉內閣遴選,想來聖上看透了這裡面的彎彎繞繞。
張居正對李春芳的回答,並不滿意,瞥了其一眼,便將目光看向了百姓之女。
凡女代表,林芷溪、蕭暮雪、王琉婉、方顏陌。
四女中,僅林芷溪不是名門望族出身,而張居正心裡也有了計較,道:「以立林妃為皇后,如何?」
過往家世的劣勢,終在這一刻化為了決勝的關鍵,林芷溪,成了太祖高皇帝、大明朝廷、大明後宮、天下黎庶最合適的國母人選。
高拱點點頭,道:「附議!」
胡宗憲也沒有太多想法,跟隨道:「附議!」
內閣共五位閣老,三位閣老贊同了一件事情,其中還包括元輔、次相,李春芳就是拉上不在京城的陳以勤那張票也改變不了什麼,只得同意道:「附議!」
皇后人選,林芷溪,已定。
內閣由張居正執筆專門為其擬文,由內閣中書舍人劉台呈遞入宮,詢問聖上的意見。
快去快回!
當看到聖上硃筆御批的『准』字後,張居正內閣齊齊地鬆了口氣,方敢繼續遴選兩位皇貴妃。
皇后人選,是由張居正提議的,兩位皇貴妃人選,就該輪到次相高拱提議。
「立王妃、蕭妃為皇貴妃,如何?」高拱思索良久,緩聲道。
王妃,不是親王妃,那個『王』字,指的是姓,但貴女、凡女中各有一位『王妃』,這指的是哪一位?
高拱連忙補充道:「王妃亦菡!」
晉商的出身,總督的家族,掩蓋不了王崇古對大明朝的貢獻。
晉商的覆滅,王家是掘墓人,韃靼的互市,王崇古一手主導,作為王家族女,王亦菡是踩著太祖高皇帝祖訓的底線立為皇貴妃的。
此舉,頗有些政治意味,軍政分離後,聖上、朝廷都需要一個人來徹底控制軍方,保證藩鎮割據不再重現。
此刻,張居正、胡宗憲、李春芳都看出高拱這是準備日後提議王崇古為大明朝軍方最高統帥了。
北方尚未安靜,聖上、朝廷都要安安軍將們的心,鼓勵軍將們視死如歸為國盡忠。
立王亦菡為皇貴妃,蘊含著太多考量了。
不過,內廷和沈皇貴妃對王亦菡的評價是,沒有傳統貴女的嬌氣,是個對事不對人的貴女。
既有美貌,又有能力的存在,封疆王家,家族或是她的負擔。
至於蕭妃暮雪,那沒有什麼說的,地方大族的嫡女,立為皇貴妃,是為了平衡後宮。
「附議。」張居正沒有反駁,頷首道。
「附議!」
「附議!」
胡宗憲、李春芳先後附議,次相心眼不大,不必在這事上得罪。
自此。
所有名選落定。
皇后:林芷溪。
皇貴妃:王亦菡、蕭暮雪。
貴妃:陳淑言、張南喬、李海棠、王琉婉、方顏陌。
余者四十二位妃嬪。
張居正再次擬了道呈文,交由劉台送去玉熙宮,當『准奏』二字一出,這場全國選妃總算落下帷幕。
經禮部、欽天監擇日,臘月二十三,即是良辰吉日。
聖上大婚的消息,瞬間壓過一切,傳向大明朝兩京一十三省……
(本章完)
一手資源突破防盜章節,收藏czbook.cc。請分享更多的讀者,讓站長能添加更多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