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軍事> 大明:我,朱允熥,帶著朱棣造反> 第390章史書不會記載有多少倭國人消失在大明

第390章史書不會記載有多少倭國人消失在大明

2024-09-29 18:18:15 作者: 爆炸的榴槤
  只有大家都富足起來,大明才能去干更多的大事。

  甚至,徵召僱傭的方式建立起一支百萬雄師,而非世襲的軍戶制度,讓軍隊的戰力一年比一年低。

  「真是這麼回事……」

  「太孫沒騙咱們……」

  「太孫是真心為咱們打算啊……」

  紅薯地里,感動的哭聲連成一片,久久不停。

  朱允熥皺眉喝道,「都別哭了,趕緊幹活。要是耽誤了栽苗,誰家都種不了紅薯。」

  這話一出,大伙兒立刻安靜下來。

  繆良哲這時也調整好情緒,走到朱允熥身旁,朝那些老農民們擺了擺手。

  「大家繼續忙,早點把壟起好,把紅薯藤插下去。」

  說罷,繆良哲轉向朱允熥:「老百姓不懂事,若有衝撞之處,還望殿下多多包涵。」

  朱允熥擺擺手:「百姓的心聲,孤聽在耳里,記在心裡。」

  繆良哲臉上露出了笑容,「微臣請求從今天開始,就常駐這裡,直到紅薯收穫時,親自清點產量。」

  朱允熥淡淡地看向這位上林苑監管官。

  換成別人,可能有想分一杯羹的意思。

  但繆良哲真的想親手照顧好這片紅薯田,也真想成為第一個計算出紅薯高產的人。

  「沒問題。」

  朱允熥輕輕勾起嘴角,隨即指向紅薯田:「看,這幾行已經準備就緒,監正如若有心,不妨與我一起把紅薯苗栽下去。」

  繆良哲滿面春風,頷首應允。

  「是,殿下。」

  ……

  奉天殿。

  朱元璋倚躺在軟榻上,雙腳隨意搭在旁邊扶手上。

  兩位宮女正小心的為他按摩。

  他的目光不時轉向埋頭批閱奏摺的朱標。

  自從出征交趾,北方邊境有藩王穩固,倭國金銀運回。

  儘管攤丁入畝的政策,在大明內引起了一些波瀾,但總的來看,大明朝已悄然步入了一個安定的時期。

  就連朱標也被朱元璋從書堆中拉出來,再度肩負起國之重任。

  坐在朱標身旁的解縉,緩緩放下手中的奏摺,望向朱標。

  「殿下,聽說山西那邊河流春汛融化了冰層,地方官請求朝廷調撥糧食跟銀兩救災。」

  朱標抬起眼,嘴角揚起一抹微笑。


  「從河南道的太倉調撥糧食救濟山西,同時調動淮安府為交趾轉運而儲備的糧食到河南,充實那裡的糧倉,再下旨給交趾道,今年夏糧暫存於淮安府的太倉中。」

  朱標展現出了前所未有的沉著與冷靜。

  這與他一直以來心憂百姓,胸懷國家的形象有所不同。

  那時,朝廷對江南災難尚能有序應對,但對北方的風吹草動容易陷入慌亂。

  遙遠的距離讓糧食的調度艱難,給朝廷帶來沉重壓力。

  然而,自打開闢了交趾道,以清化府,昌化縣為起點,經由杭州府、應天府、直至淮安府。

  大明僅用了兩年時間,就構建起了一套完善的糧食儲存與轉運體系。

  湖廣,江西的糧食,平穩了直隸的需求。

  江淮之地的豐收,充足了應天府的糧倉。

  交趾的新糧,則充實了淮安府新設的大型糧倉,以備北方不時之需。

  接下來,圍繞北平府為中心的北方糧倉建設,已在應天府的規劃藍圖上緩緩鋪開。

  巨艦滿載糧食,足以為一個千戶所供給一年的糧草。

  解縉遵命起草關於山西道災情應對的奏疏,繼而提議。

  「殿下,可否考慮命令山西道與河南道合作,疏浚黃河,減輕河流對兩岸百姓的危害?」

  朱標眉頭輕蹙,還未及他發言。


  解縉又接道:「前兩天,鎮倭大軍副使鐵鉉呈報,提議今年可從倭國招募萬餘人手,助我們治理黃河,繼而投入山西道的災後重建。」

  言畢,解縉微垂首。

  這樣的舉動,似乎有悖於聖賢教誨,也不符合中原文化中崇尚的仁義禮智信。

  可……

  為了大明萬千子民,這是最佳方案。

  朱標的眼神中閃過一絲複雜,旋即被他深藏心底,只見他果斷道:「准。」

  解縉臉上閃過一絲喜色,正準備領旨代兩道百姓致謝。

  朱標緊接著道:「所有為治理黃河犧牲的人,都要刻名立碑,永知功勳。」

  解縉暗暗一笑,只願碑石上鐫刻的名字沒有大明子民。

  念頭一轉,他又想起了另一件事。

  他輕聲言道:「話說回來,昨天山西道布政司呈報,提到山西各礦決定每日加餐一頓晚粥,礦工們紛紛跪地感謝陛下和太子的仁德。」

  此刻,朱元璋目光不由自主地向這邊投來。

  朱標輕輕擺手。

  「倭國礦工仍需每三個月輪換一次崗位。北方長城及沿線戍堡年年需要維護,到了時候,必須確保山西道礦場按時派遣輪換的工人北上。」

  解縉頷首。


  這項規定簡單來說,所有倭國工人,每隔3個月就必須更換礦區作業。

  而每年倖存下來的礦工,則會被送往北方長城,參與那裡的修繕工程。

  至於完成長城修繕的倭國工人……

  大明連年對草原用兵。

  這是一條隱秘且不可言說的國策。

  在應天府的朝堂上,無人敢公然議論此事。

  年復一年,數百萬兩金銀的激勵,以及駐倭大軍不斷發現新的金銀礦脈的消息,讓應天朝堂上下形成了一種心照不宣的默契。

  一個專屬於大明,為大明效力的倭國,才是最理想的地方。

  至於倭國會何時覺醒,何時無法繼續忍受這種不平衡……

  揚州府跟淮安府,日復一日操練的幾萬精兵強將,分分鐘就能補充進抗倭大軍的行列。

  歷史的筆墨不會提及,洪武時期的每年,有多少倭國人被送往山西道,更不會提起有多少倭國人一去不返,消失在大明朝的土地上。

  史書里,只會記載應天府朝廷如何一次次北上賑災,如何堅持不懈地加固九邊防線,戶部糧倉年復一年地擴建。

  史書里,只可能頌揚大明皇帝的仁愛與大臣們的睿智。

  而所有這些故事,都悄悄環繞著另一個關鍵人物。

  大明監國皇太孫朱允熥。

  「太孫今天在忙些什麼呢?」

  朱標打聽兒子的行蹤。

  一手資源突破防盜章節,收藏czbook.cc。請分享更多的讀者,讓站長能添加更多書籍!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