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抗美援朝解密全史> 第二十二章 第三次戰役順利結束

第二十二章 第三次戰役順利結束

2024-09-12 19:26:58 作者: 胡元斌
  中朝軍隊追到三七線

  1951年1月4日,中朝聯合司令部在攻占漢城的當天,致電左右兩個縱隊、志願軍各軍、人民軍各軍團,並上報中央軍委、金日成,對"聯合國軍"放棄漢城以後的戰場形勢進行了分析。

  電報指出:

  漢城被攻占之後,守敵向漢江南岸撤逃。春川已於3日被志願軍六十六軍占領,守敵向洪川及以南撤逃。

  中朝聯合司令部估計"聯合國軍"下一步的企圖,可能是維持西起仁川、金浦、楊平、漢江南岸經原州、平昌、江陵的防線,憑藉漢江與山區之險,收拾殘部,拖延時間,準備再戰,但是如果遭到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的更大打擊,也有繼續向南逃竄的可能。

  中朝聯合司令部分析,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讓"聯合國軍"繼續據守漢江南岸,控制金鋪機場和利用仁川港口維持運輸,那麼即使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占領了漢城,也隨時面臨"聯合國軍"飛機轟炸和炮火轟擊的威脅,對準備春季攻勢非常不利。

  基於這個分析,中朝聯合司令部要求志願軍和人民軍各部隊再鼓一把勁,繼續殲滅"聯合國軍"一部,為鞏固漢城,為準備春季攻勢創造有利條件。

  為防止"聯合國軍"據守漢江南岸,控制金浦機場和利用仁川港口,威脅漢城和妨礙志願軍進行春季攻勢的準備,彭德懷決定繼續殲滅"聯合國軍",遏退含江南岸的"聯合國軍",控制金浦機場和仁川港口。

  為實現這個目的,中朝聯合司令部對下一步的作戰行動做出如下部署:

  人民軍第一軍團以一個師接替守衛漢城任務,主力位於土坪里、仁倉里、墨洞裡地區,休整3天後準備渡過漢江,擇機占領金浦機場和仁川港口並加強防衛。

  右縱隊志願軍第五十軍繼續前進出至宏濟內里、館洞、九龍洞及西北地區,並迅速派出一部控制漢江橋,力爭占領漢江南岸灘頭陣地。查明敵情,積極準備渡江,攻擊南岸之敵,配合主力作戰。如果發現敵人繼續南逃,即尾追至水原待命……

  第三十八軍、三十九軍、四十軍就地休整3天,準備由清平川上、下游渡江,首先攻擊楊平之敵,爾後由東南向西北攻擊利川、水原、永登浦地區之敵。

  志願軍第四十二軍、六十六軍和人民軍第二、第五軍團,繼續按原部署合力殲滅洪川、橫城地區之敵,然後原地待命,對當面之敵派出偵察警戒,在右縱隊發起攻擊時,準備配合作戰。

  接到命令,志願軍和人民軍各部隊進行了準備和部署。

  5日12時,第三十九軍一一六師一個連與一個偵察連渡過漢江,深入漢江以南15千米,沒有發現"聯合國軍"的影子,而且漢江已經結冰,人員可以安全通過。三十九軍軍長吳信泉根據這個情報,命令一一六師一個團渡過漢江,並在南岸構築灘頭陣地。

  同時,吳信泉還向志願軍司令部建議第五十軍連夜過江,其他軍不由清平川以東,而改為由漢城南進。

  根據這個情況,中朝聯合司令部對4日的部署進行了調整。於5日18時發布命令,令第五十軍在當晚過江,向水原方向攻擊前進,人民軍第一軍團除留下一個師守衛漢城外,主力搶占金浦,並擇機攻占仁川。

  當天夜間,志願軍第五十軍和人民軍第一軍團在志願軍第三十九軍一個團的掩護下,渡過漢江。同時,第四十軍一二〇師一個團渡過漢江,配合五十軍行動。第四十二軍一二六師向楊平方向派出一個營進行火力偵察,其餘部隊則原地待命。

  五十軍過江後,分成兩路繼續向南追擊,右路一四九、一五〇師經果川、軍浦里向水原方向追擊,左路一四八師經彌巨里、上笛里向水原方向追擊。一四九師在果川、軍浦場殲滅南韓第一師一部。

  四十軍一二〇師三六〇團渡過北漢江後,於6日占領廣州,並經京安里向金良場裡防線前進。到7日,右縱隊過江各部隊分別占領水原、金良場裡。

  人民軍第一軍團過江後,於8日先後占領金浦和仁川港。

  志願軍左路縱隊第四十二軍派出的偵察營在7日和8日先後進占砥平里、楊平、驪州、利川,並於橫城西北梨木亭殲滅美第二師一部;第六十六軍於5日占領洪川,然後原地休整。

  人民軍第二、第五軍團於7日和8日先後占領原州、橫城,並繼續向榮州方向追擊。

  到1月8日,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已經把"聯合國軍"驅趕到了三十七度線附近的平澤、安城、堤川、三防一線。

  彭德懷下令停止追擊

  1951年1月5日,美軍第八集團軍司令官李奇微悻悻地離開了自己的指揮所,向南撤退。在撤退之前,他把自己的睡衣釘在了指揮室的牆上,在旁邊還寫了一行字:

  第八集團軍司令官謹向向中國軍隊司令官致意。

  消息傳到彭德懷那裡,彭德懷卻笑不出來。

  自從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攻占漢城之後,勝利的消息令國內的百姓們欣喜若狂,奔走相告。兩個月內,志願軍在朝鮮戰場上連續取得3次勝利,這使全國人民史無前例地感受到自己的國家和軍隊是如此的強大,特別是與之交戰的有15國之多,比"八國聯軍"時還要多。於是,對民族實力的驕傲像大潮一樣席捲全國。

  《人民日報》頭版頭條的消息是《中朝軍隊發起新攻勢,光復漢城向南急進》。

  1月6日,《人民日報》頭版刊登《中國各民主黨派致電朝鮮人民:祝賀光復漢城大勝利》。


  1月7日,《人民日報》頭條新聞又是《全國各地人民歡慶漢城解放》。

  《人民日報》還在社論中寫道:

  向大田前進!向大丘前進!向釜山前進!把不肯撤出的美國侵略者趕下海去!

  北京舉行了聲勢浩大的慶祝遊行,這股熱浪迅速蔓延到全國。人民紛紛自發捐獻出錢物慰問志願軍,各界團體寫的慰問信像雪片一樣飛向前線。

  對國內的報導,彭德懷認為不妥,他對身邊的人說:"我們是陸軍一軍對敵人陸、海、空軍三軍,敵人的武器裝備占絕對優勢,放棄漢城不過是應急措施,肯定還會反攻的,目前我軍並無力防守,如果敵軍重占漢城,可怎麼向祖國人民交待呢?"

  就在國內慶祝勝利的時候,彭德懷卻始終處於極度的疲勞和焦躁之中。甚至,從來沒有怕過什麼的彭德懷真的有些害怕了。

  在韓戰後期,彭德懷在回國出任國防部長後的一次作戰會議上,他對當時的心情回憶說:

  我打了一輩子的仗,從來沒害怕過,可當志願軍打過"三八線",一直打到"三七線"的時候,我環顧左右,確實非常害怕。

  當時倒不是考慮我個人的安危,而是眼看著幾十萬中朝軍隊處在敵人攻勢的情況下,真是害怕得很。我幾天幾夜睡不好,總想如何擺脫這個困境。

  作為志願軍最高司令官,彭德懷知道這些勝利付出了怎樣沉重的代價。

  志願軍主力部隊戰鬥傷亡非常大,很多連隊中的戰鬥骨幹損失大半,基層幹部的犧牲比例讓人心痛。不少部隊已經減員三分之一。

  彭德懷半生都在打仗,對於部隊的傷亡早已經有了承受能力。但是,這三次戰役中中國士兵的傷亡速度和數量已經超過了他半生積累下來的感情底線。

  更為嚴重的是,國內的勝利情緒已經傳到前線,部隊的幹部們已經產生了不切實際的"速勝"思想。

  前線戰士中流傳著這樣的話:"從南到北,一推就完,消滅敵人,回家過年。"而中高級指揮員中則興起了"一管牙膏主義"。

  "一管牙膏主義"有兩種解釋,一種解釋是:戰爭很快就會結束,一管牙膏還沒用完就能打完;另一種解釋是:朝鮮國土是狹長的,像一管牙膏,這場戰爭就像擠牙膏一樣,一推就把"聯合國軍"擠出了朝鮮。


  這兩種解釋雖然並不確切,但如實地反映了部隊上上下下存在的輕敵速勝思想。

  各軍對這種思想有所警覺,紛紛召開會議統一思想。四十軍就召開了這樣的會議。

  會上,師、團長們都覺得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感覺。雖然勝利了,但傷亡不小,而且犧牲的都是能打仗的老兵。殲滅"聯合國軍"不多,三次戰役加起來才萬把人,和國內戰爭中一場戰鬥下來的殲敵數量沒法比。"聯合國軍"的機械化很難對付,一個山頭付出了巨大的傷亡之後,衝上去的時候,"聯合國軍"坐著坦克和汽車跑了。夜間圍住的"聯合國軍"如果夜間不能解決,天一亮飛機和坦克來了,就不能說解決了,能不能頂住都是個問題……

  四十軍把會議記錄送到了彭德懷那裡,各軍也把自己的會議記錄交給了彭德懷。看到這些會議記錄,彭德懷更加焦躁不安。

  多少個夜晚,彭德懷從夢中驚醒,來到地圖前苦苦思量。

  地圖上,志願軍全部擁擠在"三八線"以南的狹窄地區。各部隊的報告上,都說部隊都缺衣少藥缺糧食。士兵中疾病蔓延,凍傷的人數還在增加。有一個師已經因凍傷失去了戰鬥力。

  後勤補給線已經延長到500千米到700千米,加上美軍飛機的日夜封鎖,運輸工具又極度缺乏,前線部隊的處境令人極度擔心。

  如果"聯合國軍"此時發動進攻,後果不堪設想。

  為此,彭德懷在1月7日主持召開了戰情分析會議。志願軍幾個主要領導參加了會議。

  彭德懷說:

  趁勝追擊很容易,但我們要十分謹慎。第一,敵人雖遭我三次沉重打擊,但主力沒有被削弱,後備力量很強,技術裝備仍占有極大的優勢,為什麼沒有在漢城作拼死抵抗而大踏步撤退?

  第二,敵人在'三八線'上及其以南地區有既設的堅固工事,為什麼沒有做頑強防守,有的部隊還未與我接觸即後撤?

  第三,我軍相當疲勞,特別是減員很大,第一線的6個軍已經減到21萬餘人,各軍雖然都採取了縮減戰鬥人員充實戰鬥連隊的措施,但絕大多數戰鬥連隊的員額多者為參戰初期的三分之二,少者已不足參戰初期的半數。同時由於部隊營養不良,經常吃不上飯,十天半月不見油鹽的艱苦條件下連續行軍作戰,各種疾病增多。

  第四,隨著戰線的逐漸南移,後勤運輸更加困難。在敵我力量未發生根本變化的條件下,顯然決戰時機不成熟。可見敵人放棄漢城後,而且繼續後撤,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洪學智副司令員說:"這說明敵人是有計劃地撤退,這裡有詐。"


  鄧華副司令員說:"李奇微剛剛上任,這個人很狡猾,目前撤退另有企圖,一旦我補給線延長,供應更加困難,李奇微就會依仗他們的空中優勢,切斷我們的後方供應線,甚至可能實施第二次仁川登陸。"

  最後,彭德懷一巴掌拍到了桌子上,"絕不上美國人的當!我們要當機立斷,停止追擊,結束第三次戰役。"

  彭德懷同時指出,志願軍的困難越來越多,在短期內不能再發動攻勢。在軍事指揮上,彭德懷認為,部隊在漢城以南停止前進比較主動,因為這裡地勢北高南低,可以控制漢江,既可以進又可以守,對志願軍比較有利。

  1951年1月8日,彭德懷果斷命令五十軍正向南挺進的一個團轉入防禦,同日,中朝部隊在"三七線"全線停止前進。

  經過九天九夜的血戰,志願軍向南推進了100多千米,不但越過了"三八線",而且打到了"三七線",抗美援朝第三次戰役勝利結束。

  第三次戰役是對有防禦準備的"聯合國軍"進行的一次較大規模的進攻戰役。

  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經過8晝夜的連續進攻,突破了"聯合國軍"在"三八"線的范縣,占領了漢城,將戰線從"三八線"推進到了"三七線"附近,向前推進了80千米到110千米,殲敵1.9萬餘人,粉碎了"聯合國軍"妄圖據守"三八線",整頓敗局,準備再犯的企圖。

  毛澤東同意結束戰役

  彭德懷"停止追擊"的命令發出後,立即引起了蘇聯和朝鮮方面的不解。蘇聯駐華軍事總顧問扎哈羅夫第一個跳出來表示強烈反對。

  1951年1月9日,扎哈羅夫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得知第三次戰役已經結束,志願軍已經停止追擊後,馬上不高興地說:"世界上哪有打勝仗的軍隊不追擊敵人,不發展勝利成果的呢?這將給敵人以喘息的機會,犯下喪失戰機的錯誤。"

  第二天,金日成在副首相兼外務相朴憲永和蘇聯駐朝大使兼軍事顧問拉佐瓦耶夫的陪同下,心急如焚地來到中朝聯合司令部,與彭德懷圍繞關乎抗美援朝戰爭前途、進程和結局的大戰略問題展開激烈的爭論。

  金日成對志願軍的決定非常不滿,認為部隊休整時間不宜過長,主張繼續南進。

  拉佐瓦耶夫指責彭德懷是"軍事保守主義",還說,"在蘇軍的戰鬥條令中,沒有進攻勝利後停止進攻的。"他還搬出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蘇軍向德軍由戰略反攻到戰略進攻的情況為依據,認為"聯合國軍"已經被打敗了,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連續反攻,只要實施蘇軍"大縱深作戰"理論,不停地向敵人深遠縱深進攻,使敵人沒有喘息的機會,就可以用"閃電"攻勢把敵軍趕下海,解放朝鮮全境。

  然而,他沒有說蘇軍自己在總結第二次世界大戰經驗時的一條經驗,"沒有空軍參戰,任何一個大戰役都無法進行"。

  他也沒有說,蘇軍的"大縱深作戰"理論是以龐大的坦克和航空兵集群為基本支撐的。蘇軍在1945年進行的多次反攻戰役中,兵力兵器密度達到每千米約300門火炮、30多輛坦克和自行火炮。


  但是,所有這些條件,都是志願軍所沒有的。此時的拉佐瓦耶夫忘記了,1950年6月,他所制定的趁勝追擊的作戰計劃幾乎葬送了朝鮮人民軍的全部精銳。

  面對這種指責,彭德懷拍案而起:"第二次戰役我們停止追擊,拉佐瓦耶夫就不同意!我難倒不想擴大戰果追擊敵人?可靠兩條腿追四個輪子,能有什麼結果?我難到不懂乘勝追擊的道理?我軍歷來主張猛打猛衝,擊潰敵人後硬挨追擊,不給敵人喘息的機會;但是,朝鮮有朝鮮的特殊情況,我軍戰鬥減員和疲勞不說,朝鮮是個狹長的半島,東西海岸敵人到處都可以登陸,我們的戰略預備隊上不來,仁川的教訓不能重複!彭德懷不是為了打敗仗來朝鮮的!"

  在討論中,金日成一再要求彭德懷命令全線部隊"繼續前進"。對金日成,彭德懷耐心地分析了雙方的兵力和對峙態勢。

  彭德懷說:"志願軍入朝兩個多月,經過3次大戰役,已經將敵軍從鴨綠江邊驅趕到37度線以南,但志願軍作戰傷亡很大,各戰鬥單位人員體力大為削弱,而且很少得到補充,尤其是戰線拉長,運輸困難,不能得到及時補充,糧食、彈藥和被服都供應不上,多被敵機炸毀。目前,正值冬季,因此,急需休整補充,交通運輸需要修復改善。敵人雖然遭到我軍三次戰役嚴重打擊,但是主力損失不大,還保持著海空優勢。這次敵人有組織地節節敗退,顯然是別有用心。美軍和南韓軍第一線兵力還有20多萬,已經在平澤、安城、堤川一線布防。我們在這一線殲滅敵人,比把敵人逼到釜山狹小地區有利。 因此,我軍停止追擊,當前進行休整和充分準備,求得下一次戰役在這一線更多地殲滅敵人有生力量,這一點非常重要。"

  彭德懷還說:"我軍已經很疲勞,又沒有制空權,後方供應不上。敵人是摩托化,我軍是兩條腿,這怎麼能追得上呢?而且,如果敵人到朝鮮半島東南角集中了,又有洛東江阻隔,更不利於我軍殲滅敵人。"

  雖然彭德懷耐心解釋,但急於解放朝鮮全境的金日成依然堅持自己的意見。為此,兩個人不歡而散。

  半夜,彭德懷的警衛員告訴彭德懷,金日成的屋子裡一直亮著燈光。彭德懷讓人送去兩片安眠藥。

  1月11日,彭德懷和金日成就此問題進行正式會談。

  朴憲永說:"只要志願軍繼續向南攻擊,美軍一定能退出朝鮮。"

  金日成也說:"美軍要找個藉口退出朝鮮。如果我軍不去追,美軍是不會退的。"

  彭德懷說:"真的嗎?如我軍去追,美軍一定會退嗎?"

  朴憲永說:"是的。"

  彭德懷說:"美軍既然要退出朝鮮,這符合蘇聯駐聯合國代表馬立克所提出的要求。"

  朴憲永說:"如我軍不迅速南進,美軍就不會退。"

  彭德懷說:"你們的依據是什麼?"


  朴憲永說:"美國人民反對,資產階級內部有矛盾。"

  彭德懷說:"這是一個因素,但今天還不能起決定作用。如再消滅美軍3到4個師,5萬人到6萬人時,這個因素就會變成有利條件。再過兩個月後,志願軍和人民軍的力量要比現在大得多,到那時候再視情況向南進軍。"

  朴憲永說:"到那時候美軍就不一定會退了。"

  金日成這是插話說:"最好半個月內,志願軍有3個軍向南進攻,其餘休整一個月後再南進。"

  彭德懷終於克制不住自己的重重憂慮,激動地說:"你們說美國一定會退出朝鮮,但你們也要考慮一下,如果美軍不退出朝鮮怎麼辦?希望速勝,又不做具體的準備,其結果將會延長戰爭!你們把戰爭勝利寄託於僥倖,就可能把戰爭引向失敗!"

  "志願軍需要休整兩個月,休整前,一個師也不能南進!如果認為我這個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司令不稱職,可以撤職!你們如果認為只要我們一南進,美軍就會腿,那麼,我提議由仁川至襄陽以北的全部海岸的警備和維護後方交通線,都歸中國志願軍擔任。人民軍5個軍團已經休整兩個月了,歸你們自己指揮,照你們的願望向南進攻。美軍如果按照你們的想像退出朝鮮,我當然慶祝朝鮮解放萬歲;如果美軍不退走,志願軍再按預定的南進計劃南進作戰!"

  彭德懷還遞給金日成一封電報,這是毛澤東在1月9日發給彭德懷的電報。

  毛澤東在電報中說:

  如朝方同志認為不必補充休整就可以南進,則亦提議人民軍前進攻擊,並可由朝鮮政府自己指揮。志願軍則擔任仁川、漢城及"三八線"以北之守備。

  金日成和朴憲永看了電報說:"人民軍沒有恢復元氣,不能單獨南進。"

  彭德懷說:"那麼去試驗試驗,取得點經驗教訓也是寶貴的嘛。"

  金日成說:"這不是好玩的,一試驗就會付出幾萬人的代價。"

  性格剛烈,素以大膽直言著稱的彭德懷再也壓不住心中的怒火,大手在桌子上重重地拍了一下,"砰"的一聲讓屋裡屋外的所有人都心裡一驚。彭德懷憤怒地說:"戰爭不是兒戲,不能拿幾十萬戰士的生命去賭博!就這樣定了,不南進追擊,錯了我負責,殺我的頭……"

  彭德懷的意思很明顯:中國士兵的生命也是很寶貴的!

  拉佐瓦耶夫被彭德懷駁了面子,在金日成面前下不來台,就向史達林告狀說,彭德懷"右傾保守,按兵不動,不乘勝追擊",他期盼蘇共最高領導來干預彭德懷的指揮。


  因為這場爭論的結果關係到抗美援朝戰爭的前途和結果,彭德懷也將與拉佐瓦耶夫等人的分歧如實地向中共中央和毛澤東作了匯報。

  由於部隊連續作戰疲憊不堪,糧食和彈藥供應不足,因凍傷減員人數甚至超過戰鬥減員人數,故擬在三八線以北數十里處,停止進軍,待來年春季再戰。

  當時,任解放軍代總參謀長的聶榮臻也認為,經過兩個多月的連續作戰,部隊非常疲勞,物資裝備損耗很大,亟須休整補充。所以向毛澤東建議,把下一次戰役的發動時間推遲兩個月。

  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央領導人肯定了彭德懷在爭論中堅持的立場。毛澤東還以個人的名義將彭德懷的匯報轉發給史達林。

  毛澤東在電文中說明了朝鮮戰場的實際情況,指出只有經過兩三個月的休整後,才能"最終解決南韓問題","才能保障取得最後的勝利","不然,我們就會犯朝鮮軍隊1950年6月到9月的錯誤。"

  史達林收到毛澤東的電報,立刻回電錶示贊成中方的意見。在給拉佐瓦耶夫的回電中,史達林指出:

  彭德懷是久經考驗的統帥,是當代的軍事天才,今後一切聽彭德懷的指揮。

  史達林還批評拉佐瓦耶夫,不准他干擾戰爭決策,不久即把他調回國去了。

  1月16日到18日,金日成再次與彭德懷會晤。金日成表示,朝鮮人民軍單獨南進是冒險的,朝鮮勞動黨政治局經過討論,認為中方提出的意見是正確的。這樣,這場爭論結束了。

  雖然第三次戰役結束時,中朝雙發產生了爭論和分歧,但這並沒有妨礙雙方繼續進行合作抗擊侵略。

  外交部闡述中方立場

  第三次戰役後,美國在進一步檢討韓戰戰略方針的同時,繼續進行和平試探。

  12月12日,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向國防部長馬歇爾提交了一份關於朝鮮停戰條件的備忘錄,並由美國駐聯合國代表轉交給"三人小組",作為美國政府的正式立場。其主要內容有:

  1.所有有關政府及當局,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和北韓當局,應發布命令,停止在朝鮮的一切武力行動,並予以執行;此項停火應適用於全朝鮮。

  2.建立一條橫貫朝鮮縱深約20英里的非軍事區,其南界大致沿三八線走向。


  3.所有地面部隊,應留在原地或撤至後方……

  4.應由一個聯合國委員會監督停火,委員會委員和指定的觀察員應保證停火條件得到完全遵守;他們應可以自由地與無限制地出入全朝鮮;所有政府及當局均應在停火委員會及其指定的觀察員執行任務時予以合作。

  5.所有政府與當局應迅速停止以任何方式把增援或換防的部隊或人員,包括志願軍在內,運入朝鮮,並停止增運軍事裝備和物資……

  6.在朝鮮問題最後解決前,應在一對一的基礎上交換戰俘。

  這一方案主要涉及戰爭以及與之相關聯的善後安排問題,既未談及政治前途,更未超出朝鮮半島的範圍,說明美國政府只想解決單純的軍事問題,並不想一攬子解決與此相關的地區安全和國際局勢問題。

  12月15日,三人委員會根據聯合國大會決議,通過中國駐聯合國特別代表伍修權向周恩來遞交照會,就朝鮮停戰問題試探中國政府的反應。

  1951年1月11日,由"朝鮮停火三人小組"提出的先停火後談判,外國軍隊撤出朝鮮,召開美、蘇、英、中四大國會議討論遠東問題的五步方案在聯大獲得通過,並於13日轉交給中國政府。

  對於這個五步方案,美國感到左右為難。美國既希望立即停火,又不希望討論停火以外的其他步驟,特別是不願討論台灣問題和中國在聯合國的席位問題。

  支持這個五步方案,美國國內通不過;否決這個方案,又會在聯合國中失去支持而處於孤立地位。但美國政府估計,既然中國政府不同意先前的十三國提案,也不會贊成這個五步方案,因此對五步方案採取了支持的立場。

  很明顯,五步方案是美國在玩弄先停火後談判的花招,是在為美軍爭取喘息時間。

  1月17日,周恩來致電聯大第一委員會主席,表示中國政府不同意先停火後談判的原則,並再次提出中國的主張。

  1月21日,中國外交部又應英國駐華代辦和印度駐華大使的要求,對中國立場作出解釋:

  一、只要一切外國軍隊撤出朝鮮的原則被接受,中國可以撤回志願軍;

  二、朝鮮停戰問題可分兩步走:第一、在七國會議第一次會議上商定有限期停火,並付諸實施,以便繼續談判;第二、停戰全部條件必須與政治問題相聯繫討論,要商定從朝鮮撤退一切外國軍隊的步驟與辦法;依據《開羅宣言》及《波茨坦公告》,美軍從台灣和台灣海峽撤退;以及遠東的有關問題;

  三、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地位要得到保證。

  中國建議遭到美國反對。不僅如此,美國還操縱聯合國大會於2月1日通過誣衊中國為"侵略者"的建議。

  與此同時,美國加緊擴軍備戰,利用現代化的運輸工具,向朝鮮大量補給各種物資,並從歐洲和朝鮮抽調大批老兵補充朝鮮戰場。美軍僅用半個多月時間就完成了部署整訓和後勤補給,於1月25日由西到東逐步在全線發起大規模進攻。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