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2章 花後孝莊皇后
2024-10-16 21:49:44
作者: 酷酷的橙子
眾所周知,封建社會的本質是以宗法制為核心的父系社會。
在古代,女子的地位一直低於男子。
然而,即使在這樣的大環境下。
依然有不少傑出的女性在歷朝歷代的史書上占據了一席之地,清朝孝莊太后就是其中之一。
孝莊,一個充滿著神奇色采的女人。
她一生經歷了皇太極、順治和康熙三朝,養育了順治和康熙。
更是將康熙一手推向皇位,對康熙一生都影響極深。
可以說,孝莊開啟了康熙皇帝的治國之路,是孝莊成就了康熙。
「孝莊皇后是歷史,上為數不多的傑出女政治家。」
「她雖權傾朝野,卻從不垂簾聽政,有此胸懷格局著實難能可貴。」
「她的一生橫跨四位君主統治期,分別是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和康熙。」
「並且連續培養和輔佐了兩位年幼的皇帝,為清朝初年的政局穩定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清朝初年,皇太極去世後。」
「由於生前並未建立完善的皇權繼承制度,導致他的長子豪格和睿親王多爾袞都有機會為自己爭取繼位。」
「肅親王豪格後面有正黃旗和鑲黃旗的擁戴,睿親王多爾袞則有正白旗和鑲白旗的支持。」
「兩方爭執不下,逐漸勢同水火,大有決一死戰的前兆。」
「關鍵時刻,孝莊不忍剛建立的大清政權毀於內部鬥爭,便毅然站了出來。」
「孝莊先是找到八旗旗主中資歷最老,威望最高的禮親王代善,代善手上握有正紅旗和鑲紅旗。」
「曉以利害,指出只有讓福臨繼位,才能緩和兩白旗和兩黃旗之間的矛盾。」
「鑲藍旗旗主濟爾哈朗實力較弱,一直依附於代善,能說服代善,福臨繼位便指日可待。」
「禮親王代善素以仁慈賢明著稱,當時努爾哈赤去世後,代善作為次子有爭奪皇位的名分和實力。」
「但最終為了大清的繁榮昌盛,便毅然決然推舉皇太極繼承皇位。」
「禮親王代善最終為了大局同意了孝莊的提議,決心擁立福臨為帝。」
「消息傳到了多爾袞之弟,鑲白旗旗主,豫親王多鐸耳朵里,他和阿濟格便慫恿多爾袞武力奪取皇位。」
「當時八旗中,以兩白旗戰鬥力最為強悍。」
「但僅憑藉兩白旗無法與其它六旗抗衡,權衡利弊後,多爾袞不得不接受福臨為帝的事實。」
「自此,福臨正式繼位,1644年,改元順治。」
「政權趨於穩定,內部爭鬥基本告一段落。」
「孝莊運用自己的謀略和智慧,通過拉攏代善,削弱了多爾袞和豪格兩方勢力,成功地將大清政權推向了穩定發展的階段。」
「福臨繼位後,多爾袞和豪格因帝位爭奪的鬥爭被平息,大清有了來之不易的發展時間。」
「但隨著清朝的版圖越來越大,多爾袞和豪格對權力的渴望越來越大。」
「順治元年,由於明政權出現內部分裂。」
「清軍在吳三桂帶領下入關,清朝由地方性政權成為統一中國的中央性政權。」
「隨著清朝入主中原,多爾袞開始不安分了起來,開始排除異己。」
「先是逐漸削弱另一位輔政重臣鄭親王濟爾哈朗的權力,緊接著開始密謀除掉豪格。」
「豪格因平定四川張獻忠有功,愈發要與多爾袞爭個高下。」
「無奈豪格缺乏宮廷鬥爭經驗,很快敗下陣來,被多爾袞以隱瞞部將冒功等罪名下獄,直至死於獄中。」
賽金花:孝莊皇后雖才貌雙全,卻始終得不到皇太極的偏愛。
作為大清王朝的開國皇帝,皇太極對於滿蒙聯姻這一基本國策的貫徹超過了清代所有帝王。
皇太極有五大福晉,皇后哲哲,宸妃海蘭珠,莊妃孝莊等。
被後世評價為才能卓著的賢內助,卻始終不得皇太極恩寵。
其實,恰恰因為孝莊的聰明賢達,恰恰因為孝莊對政治的太過熱心,反倒讓其失去了皇太極的恩寵。
對於一代雄主皇太極而言,他需要的是老婆,是枕邊人。
而不是女政客,更不是滿蒙聯姻的監督者。
對於皇太極而言,孝莊的賢能是一味再苦不過的藥。
作為清朝第一位向皇權集中付諸實際行動的帝王,皇太極對於權力的渴望勝過一切。
明朝洪承疇被俘,但絕食數日,拒不肯降,這讓求賢若渴的皇太極焦急萬分。
可在勸降的最初時期,頗有忠臣膽色的洪承疇罵跑了勸降漢臣。
一度讓勸降工作落入僵持境地,不得進展。
就在這個時候,孝莊出現了,用自身美貌喚醒了洪承疇對美色的渴望,遂做出了降清決定。
不可否認,孝莊對洪承疇的勸降成功。
必然為皇太極的政治規劃做出了巨大貢獻,同時也極大地滿足了皇太極的政治野心。
但是,皇太極畢竟是一個男人,還是一個高高在上,不容任何人挑戰權威的大男人。
自己絕對擁有的後宮妃嬪,用如此辦法勸降明臣,會給皇太極帶來多大的衝擊和屈辱可想而知。
除此之外,孝莊在滿蒙聯姻這一基本國策上的鼎力維護,也讓皇太極頗為反感。
來自科爾沁蒙古的孝莊,身上肩負著滿蒙聯姻,維繫愛新覺羅氏和博爾濟吉特氏長期政治聯盟的重任。
嫁給皇太極以後,相較於盡心盡力服侍皇太極,為皇太極繁育後嗣,孝莊對於滿蒙聯姻的熱心程度明顯更甚。
對於皇太極而言,科爾沁蒙古的支持固然重要。
但他更希望自己的后妃能夠堅定站在大清王朝一邊,堅定站在自己身後而不是娘家。
孝莊對於自己角色的錯誤認定,明顯讓皇太極心生不滿乃至對其逐漸失去寵愛。
海蘭珠的出現,讓45歲的皇太極找到了心靈的寄託。
在自己的姑姑哲哲和妹妹孝莊接連嫁給皇太極以後,科爾沁蒙古為和後金政權之間的結盟關係更為穩固。
將已經26歲,曾有過婚姻的海蘭珠,再次送到了盛京,與皇太極成婚。
皇太極對於權力的追逐已經達到了一定高度,隨之而來就是高處不勝寒的孤獨和落寞。
此時的皇太極,不再需要後宮妃嬪為自己做出任何政治方面的貢獻。
他期待有人能成為自己真正的枕邊人,能成為自己孤獨之餘的空虛填補。
已經26歲的海蘭珠,雖然妙齡不再。
但更為豐滿成熟,一下抓住了皇太極的心。
賢淑文靜的海蘭珠嫁給皇太極後,便立即將其視為自己的生命,儘可能地給予其安撫和慰藉。
無數個夜晚,海蘭珠只是靜靜地陪著皇太極。
沒有政治、沒有紛爭、沒有滿蒙結盟更沒有刀光劍影,只是一個成熟男人和一個成熟女人簡單的相互依靠和心聲傾訴。
當時正在松錦大戰前線的皇太極,聞聽海蘭珠病危的消息後,命諸將固守,自己連夜趕回盛京。
由此,足見皇太極對於這個不關心政治、不關心皇權,只關心自己夫君每天過的開心與否的海蘭珠,有多麼的情深。
也正是這份難得的簡單,才讓皇太極對海蘭珠情深義重,才和賢能聰慧的孝莊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別說是一個迫切需要心靈慰藉的君主,就是任何一個成熟男人。
如果在孝莊和海蘭珠之間進行選擇,恐怕也會和皇太極一樣。
更喜歡把自己當成女人的海蘭珠,而不是把自己當成政治家的孝莊。
「多爾袞的政敵肅清後,一時權傾朝野。」
「大肆任用朋黨,取順治皇帝而代之的野心愈發彰顯。」
「順治皇帝早就對多爾袞心生不滿,欲除之而後快。」
「可孝莊卻勸他隱忍,現在時機未到,貿然行動會打草驚蛇。」
「須等待順治皇帝親政後便可一鼓作氣,剷除多爾袞。」
「然而,多爾袞的野心並未實現,自己就在一次狩獵途中病逝。」
「面對多爾袞的逝世,順治皇帝一心想的是如何掘其墓以發泄這些年隱忍的憤怒。」
「這時,孝莊卻告訴順治皇帝,正好可以藉此機會來鞏固皇權。」
「順治皇帝在孝莊的授意下,先是收回了多爾袞的兵符,從此軍國大事統一由皇帝決斷。」
「隨後,削去了多爾袞的封號和廟享。」
「這使得原先依附於多爾袞的王公大臣們惴惴不安,不得已請求順治皇帝自撤官職以求保命。」
「此舉幾乎將多爾袞數年來,苦心經營的權力全部收歸皇權。」
「最後,順治皇帝將正白旗的統領權收歸自己。」
「至此,上三旗的指揮權全部歸於順治皇帝。」
「多爾袞死後不足一百天,順治皇帝就頒詔宣布了多爾袞的罪責,昭示天下。」
「順治皇帝在孝莊的幫助下,真真正正地實現了自己的親政,從此再無外部勢力插手國家大事。」
「順治十八年,順治皇帝病逝。」
「順治將皇位傳給年僅八歲的第三子玄燁,即後來的康熙皇帝。」
「由於玄燁即位時年僅八歲,既沒有能力處理朝政,也不能制約群臣。」
「因此,孝莊特意挑選四位輔政大臣來輔佐年幼的玄燁。」
「四位輔政大臣中,索尼雖為首輔,卻年邁多病,無力過問政事。」
「遏必隆和鰲拜同出自鑲黃旗,鑲黃旗和正白旗素有爭鬥,故聯手排擠出自正白旗王族的蘇克薩哈。」
「蘇克薩哈被鰲拜扳倒後,鰲拜實際已大權在握。」
「一時炙手可熱,目中無人,極大地威脅了康熙皇帝的統治。」
「孝莊得知鰲拜越來越專橫跋扈後,決心幫助孫子康熙皇帝剷除鰲拜及其黨羽。」
「將欲取之,必先予之,孝莊先是授意康熙皇帝。」
「以誅殺亂臣賊子蘇克薩哈有功,擢升鰲拜為一等公爵,世襲罔替。」
「除欲擒故縱外,孝莊也用了一些障眼法。」
「讓許多年輕侍衛陪康熙皇帝摔跤,將軍國大事等繁瑣政務統一讓鰲拜處理。」
「鰲拜每次進宮面聖都見不到康熙皇帝,鰲拜以為少年康熙皇帝沉迷作樂,縱情聲色,逐漸對康熙皇帝放鬆了警惕。」
「隨著鰲拜的日益驕縱跋扈,也損害了諸多滿漢大臣和王公貴族的利益。」
「此時康熙皇帝的侍衛也逐漸成氣候,擒拿叛賊鰲拜的時機已經成熟。」
梁啓超:孝莊最為後人所津津樂道的,就是與多爾袞的緋聞。
孝莊為保兒子福臨坐上皇位,難道真的和多爾袞產生政治婚姻嗎?
皇太極的突然死亡加上生前並沒有明確指出後繼之君,剛剛建立的大清朝,選擇後繼之君成為最大的問題。
多爾袞放棄了自己的繼位機會,讓孝莊太后的兒子福臨登上皇位。
清朝的繼位制度,除了有子承父業,還有兄終弟及。
當時有能力,有權勢爭奪皇位的只有多爾袞和皇太極的長子豪格。
皇太極在世時,即為滿清貴族議政制度。
他們並不希望再出現一個強勢的皇帝,由眾多的實力派親王共同享有權力才是他們希望看到的局面。
況且,多爾袞和豪格僵持下去唯一的結果,就是讓剛剛建立的清朝土崩瓦解。
於是,大家各讓一步,同時為了籠絡蒙古各部,加強同蒙古的藩屬關係,鞏固政治聯盟,選擇了有蒙古血統的皇九子福臨繼位。
至於為什麼多爾袞成了攝政王而豪格不是,那是因為豪格政治上太無能。
豪格毫無預知預判能力,缺乏多爾袞一樣強勢上位的魄力。
聽到自己沒有繼承皇位的可能便立馬揚長而去,不再理會。
所以,福臨的繼位是當時的滿清權貴權衡利弊以後做出的最佳選擇。
並不是多爾袞讓賢的結果,所以孝莊報恩下嫁一說並不成立。
孝莊死後不敢葬入清昭陵,就是因為曾經下嫁多爾袞?
康熙二十六年,孝莊太后病逝,三十八年後才葬於清東陵風水牆外的昭西陵。
好多人認為,孝莊太后之所以不敢葬入皇太極的清昭陵。
就是因為當年下嫁多爾袞,怕皇太極責備自己。
其實,孝莊太后不願葬入清昭陵原因有三。
其一,孝莊太后一生生活內斂簡樸、不喜奢華。
孝莊太后病逝於北京,而清昭陵遠在盛京。
路途遙遠,興師動眾,勞民傷財是孝莊太后不願看到的。
其二,孝莊太后死前曾對康熙留下遺言。
孝莊太后對於康熙皇帝感情很深,不忍遠離才不願葬入遠在盛京的清昭陵。
其三,清昭陵里已經葬入了皇太極的原配皇后孝端文皇后。
而孝莊太后的孝莊文皇后的名號,並不是皇太極加封的。
按照清朝的祖制,孝莊太后只能葬入清昭陵旁邊的貴妃園寢。
對於這樣一位對清朝作出極大貢獻的傑出政治家,極為孝順的康熙皇帝是不允許這樣做的。
面對祖制也無可奈何,只能讓孝莊太后的棺槨停放了三十八年而不下葬。
孝莊太后不願葬入清昭陵,就是因為當年下嫁多爾袞一說,自然也並不成立。
順治對多爾袞鞭屍,就是為了發泄孝莊太后下嫁多爾袞,而帶給自己的屈辱?
順治皇帝在多爾袞死後做出的一系列報復行為確實夠狠,但是如果了解了當時多爾袞的所作所為,就不難理解了。
擁護福臨登上皇位以後,多爾袞居功自傲,獨攬大權。
順治三年,多爾袞甚至將皇帝專用的印信兵符歸自己所有,獨攬軍權。
從攝政王一直到皇父攝政王,多爾袞讓順治皇帝對自己的稱呼嚴重傷害了順治皇帝的自尊心和皇帝該有的威嚴。
多爾袞還藉故羅織罪名殺了順治皇帝的哥哥豪格,並且霸占了豪格的福晉。
另外,擁有兩白旗支持的多爾袞在各方面代表了兩白旗的利益。
而損害了兩黃旗的利益,也就是損害了順治皇帝的利益。
這些原因中的任何一項都能讓一個皇帝發狂,所以順治皇帝在多爾袞死後做出那些舉動也並不奇怪!
孝莊太后作為清朝初期傑出的女政治家,一生輔佐了順治、康熙兩位皇帝,是歷史上有名的賢后,不該背負委身下嫁的名聲。
「康熙八年,鰲拜奉旨進宮,進宮後並未見到康熙皇帝。」
「鰲拜以為康熙皇帝又和往常一樣沉於作樂,並未引起過多重視。」
「此時,眾大臣想讓鰲拜去武英殿請康熙皇帝出來議事。」
「鰲拜平時驕橫跋扈慣了,便應眾大臣之請去尋找康熙皇帝。」
「由於鰲拜孤身一人前往武英殿,並未佩戴兵器,剛一進門就被侍衛撲倒。」
「即使是滿洲第一勇士,但雙拳難敵四手,很快就被訓練有素的年輕侍衛們捕獲。」
「世人都稱讚康熙皇帝少年有為,以14歲的膽識和智謀便一舉擒獲滿洲第一勇士。」
「殊不知,這幕後的推手其實是孝莊。」
「沒有孝莊的授意與精密謀劃,僅憑康熙皇帝自己是無法與老奸巨猾的鰲拜掰手腕的。」
「鰲拜被逮捕歸案後,其黨羽也相繼落網。」
「眾多滿漢大臣和王公貴族請求康熙皇帝滅其九族,對當初同鰲拜沆瀣一氣的遏必隆等也要嚴懲不貸。」
「康熙皇帝年輕氣盛,心裡這口惡氣憋了多年。」
「現在終於能夠揚眉吐氣,也決心要嚴懲鰲拜及其黨羽。」
「關鍵時刻,孝莊耐心教導康熙皇帝。」
「現在大清政權基本穩定,不宜大動干戈,反而此次事件正是收買人心的好時候。」
「康熙皇帝聽從孝莊的教誨,僅處死了與鰲拜關係最密切的幾人,其餘參與者大多被赦免。」
「就連四大輔政大臣之一,與鰲拜同出自鑲黃旗的遏必隆也被赦免死罪,僅削去太師之職。」
「隨後又授予了遏必隆掌管宮廷宿衛的職責,對遏必隆信任如初。」
「經過此事,不僅使鰲拜部分黨羽感恩戴德,從此誓死效忠康熙皇帝。」
「也讓以遏必隆為首的鑲黃旗更加擁戴康熙皇帝,使得八旗內部更加團結。」
「鰲拜倒台一事牽連甚廣,如果康熙皇帝一意孤行大興牢獄,恐怕大清初期好不容易穩定的政權又要動盪不已。」
「所幸孝莊老成持重,高瞻遠矚,教誨康熙皇帝學會恩威並施,這才保證了清朝初期的穩定發展。」
「孝莊是清代前期處於政治舞台的核心人物,她的一生波瀾壯闊。」
「雖處在權力的巔峰,但從不垂簾聽政,總是在背後出謀劃策。」
「孝莊先後輔佐順治和康熙兩代皇帝,耐心教導他們去做一代明君,處理國事要思慮再三。」
「對大清初期的國家統一和強盛,孝莊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究其一生,孝莊雖身在高位,但卻從未被權勢蒙蔽住雙眼。」
「她的胸懷和格局永遠被後人所稱道,她的事跡也在清朝史書上留下不可磨滅的篇章。」
魯迅:孝莊在孫子康熙眼中是個慈祥睿智的奶奶,但在兒子順治眼中卻是那樣的討厭。
在兒子順治的眼中,孝莊就是個極不稱職的母親。
她專制而惡毒,落後而腐朽。
這對在動盪政局下相依為命的母子本應母慈子孝,但實際卻感情淡薄,隔閡甚多。
母親視兒子為叛逆不孝之徒,兒子則將母親看成專制霸道不可理喻之人。
這種劍拔弩張的情況發展到順治死後十幾年,作為母親的孝莊都沒有去兒子墳上看過哪怕一眼。
這哪裡是母子,分明就是不共戴天的仇人。
孝莊作為朝廷的主心骨,只要有她在,滿清的統治就穩如磐石。
但這樣深沉而睿智的孝莊並不是一蹴而就,她也曾經年輕,也曾經懵懂無知,在政治上稚嫩。
孝莊和福臨,孤兒寡母相依為命,為了把兒子推上皇位,孝莊四處奔走。
清太宗皇太極死後並未規定繼承人選,兒子豪格和弟弟多爾袞都對皇位虎視眈眈。
為了兒子福臨,孝莊親自出馬。
一面籠絡中間勢力代善,一面又以大局為重勸說多爾袞和豪格妥協。
於是在這個弱女子的操作下,年僅六歲的福臨當了皇帝。
福臨雖登上帝位,但母親孝莊在四妃中地位墊底,多爾袞、豪格等人手握重兵執掌大權。
所以雖為帝王,母子二人只能事事仰人鼻息,為此孝莊做出了很多犧牲。
孝莊和福臨母子情分惡化到後來的地步,是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其一,孝莊和多爾袞說不清道不明的關係。
至於孝莊和多爾袞的關係,史書諱莫如深,民間謠言紛紛。
關於太后下嫁這事兒,民間謠言紛紛也是不容抵賴的現實。
畢竟為了安撫多爾袞,順治先是冊封他為皇叔父攝政王,隨後又升級為皇父攝政王,這在百姓們看來可不就是認了多爾袞做後爹麼!
再加上滿清傳統的確有弟弟娶寡嫂,兒子娶後媽的習俗,所以也就難怪百姓有那樣的謠言。
年輕氣盛的順治本來就對多爾袞恨之入骨,對自己母親的那些謠言也半是羞恥半是憤怒。
所以在多爾袞死後親政的順治迫不及待的對他進行了政治清算不說,年輕的皇帝還要求開棺戮屍。
這一方面是報這麼多年的欺壓之仇,另一方面也是對母親和多爾袞的這些爛事的報復。
多爾袞既死,孝莊和順治對於太后下嫁這件事都諱莫如深。
這份隔閡就像隱藏在內心深處的幼苗,深深埋在了土壤中,但終究有一天會破土而出。
其二,孝莊與福臨的政治觀點衝突。
孝莊很討厭漢語,而且這位老太太一點都不掩飾。
作為一個蒙古人又嫁給了滿洲人,孝莊狹隘而固執地相信『漢俗盛,則胡運衰』。
所以孝莊一般不怎麼接見漢人大臣,不說也不會說漢話。
孝莊不但自己不喜歡漢語,而且還禁止子孫們學習漢語,這就與順治發生了激烈的衝突。
順治早年也是個文盲,小皇帝十四歲親政時才發現自己不識漢字不會漢語。
結果既無法與漢族大臣溝通,也無法閱讀大臣們的奏章。
順治總結反省就是孝莊沒做好教育工作,一昧的不讓自己學習漢語。
於是順治開始發奮學習漢語,甚至因為太勤奮出現嘔血的情況。
隨著文學素養的提高,順治對漢文化的認同感和依附感也越來越強。
孝莊要求兒子凡事以滿人為主,對漢人要有提防忌憚之心。
而在順治看來這種觀念實在是落後,與自己這個大一統皇帝的政治理念完全背道而馳,這也讓母子二人的分歧越來越大。
其三,順治不幸的婚姻。
蒙古妃嬪,甭管長相如何,按照滿清的國策天子必須要娶。
後金早在皇太極時期就強調滿蒙一體,所以皇太極的皇后,眾多妃嬪都是蒙古出身。
作為蒙古人在後宮的總頭目,孝莊太后為蒙古在清後宮的地位問題可謂殫精竭慮。
枕頭風是保證蒙古地位和利益的重要戰場,所以在孝莊看來皇帝的皇后必須是蒙古人,妃嬪們也不能少。
蒙古女人為皇帝生下多多的兒子,這樣滿蒙才能親如一家。
於是順治一朝孝莊最積極的事情,就是給順治塞蒙古女人以供兒子寵幸。
順治的第一位皇后是自己的親表妹,真可謂是親上加親。
但由於這門婚事是多爾袞生前為順治定下的,出於對多爾袞的痛恨和厭惡,順治對這個皇后是怎麼看都不順眼。
皇后對於順治寵信別的女人很不高興,順治乾脆找了個藉口將皇后廢為靜妃。
然後讓順治沒想到的是好不容易擺脫了皇后,孝莊馬上又塞給他蒙古女人。
這種不考慮順治感受的行為,讓小皇帝非常不高興。
所以順治對這個皇后依舊是愛答不理,忍受了四年又找到了一個廢后的藉口。
原來孝莊生病時董鄂妃衣不解帶的照顧,而這個皇后卻不聞不問,於是順治想廢黜皇后之位。
不過這一次孝莊不能忍受了,她旗幟鮮明的反對順治的廢后之舉,不得已順治只能妥協。
順治對兩位皇后薄情不已,但是卻對董鄂妃情深如海。
這個年輕的皇帝真是愛慘了董鄂妃,只入宮一個月,董鄂氏就從賢妃晉升為董鄂妃。
本來孝莊在婚姻上的一系列舉動就讓順治憋屈,當看到董鄂氏後他就失去了一切理智。
入宮後的第二年,董鄂氏為福臨生下第四個兒子,順治直接大赦天下,儼然將這孩子當成了未來的接班人。
可惜孩子生病夭折,萬分悲痛的順治又破例將他封為和碩榮親王,這樣一系列違規的操作讓孝莊反感不已。
更讓孝莊憤怒的是順治皇帝不止一次想要廢后讓董鄂妃取而代之,威脅到蒙古的後宮地位,這讓母子之間的關係越來越僵。
孝莊和順治都是可悲的,這對母子從來沒能好好的溝通過。
雙方都是要強剛硬之人,堅信自己的決斷才正確。
於是矛盾慢慢積累,終於發展到在情分幾乎斷絕的地步。(本章完)
一手資源突破防盜章節,收藏czbook.cc。請分享更多的讀者,讓站長能添加更多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