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5章 詩豪劉禹錫
2024-10-16 21:51:08
作者: 酷酷的橙子
劉禹錫年逾古稀時,在自傳中描述了自己時乖運舛的一生。
王族後代真假難辨,但天資卓越,傲視同儕。
立志繁榮大唐,朝廷里卻儘是讕言中傷。
歷經皇權更迭,變革失敗,生離死別接踵而來。
仕途蹭蹬,嬰疾於床,孤身自傳。
如此時運不濟的人生,但他寫給自己的銘文卻是。
出身高貴,也算長壽,這是上天賜與我的福分。
多災多難,這是命運對我的考驗。
懷才不遇,蜚語纏身,但我於心無愧。
日薄西山,但我會安然無悔地離開這茫茫天地。
原來,所遭所遇,不過是老天編造的一場戲。
曲中人按著既定情節走,但自身的情緒好壞全憑自信與否。
劉禹錫不管處境如何落魄,他都堅信自己參與的改革無可非議,堅信自己天賦異稟。
而紅塵中人時時情緒低落,不過是因為內心自卑。
「唐代宗大曆七年,細雨迷濛,劉禹錫出生於蘇州嘉禾縣。」
「劉禹錫的祖上其實是匈奴人,北魏孝文帝大搞胡人漢化,率部遷都洛陽。」
「上層貴族紛紛改了漢姓,劉氏祖上劉亮便是其中之一。」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安祿山起兵造反,兵峰直指洛陽。」
「劉禹錫祖父劉鍠和父親劉緒舉家南遷,來到蘇州嘉禾。」
「劉緒夫婦屬於老來得子,劉禹錫生下來便體弱多病,父母總是給他穿的暖暖和和,經常讓保姆用厚被子抱在懷裡。」
「一旦發病,便請巫醫,不是針灸,便是灌藥。」
「每當此時,劉禹錫便哭的撕心裂肺,不可抑止。」
「劉家世代習儒,就靠詩書經史謀求富貴榮華。」
「劉緒本來想考進士,奈何被安史之亂打斷了,遂將全部希望寄托在兒子身上。」
「劉禹錫是個天生讀書種子,在父親精心教誨下,從小便有孺子可教之美譽。」
「十七歲,劉禹錫開始學醫。」
「他看到同齡人個個生龍活虎,武健可愛,自己卻孱弱多病。」
「遂生羞愧之心,於是借了很多醫書來讀。」
「唐德宗貞元八年,金風送爽,劉禹錫北漂長安。」
「唐代科考都是正月考試,二月放榜。」
「所以舉子們需要提前一年來到長安,安頓吃住,拜拜碼頭,宣傳造勢。」
「翌年,劉禹錫一舉考中進士,接著考中博學鴻詞科。」
「劉禹錫連中兩科,還是沒能做官。」
「原來吏部試分為上等和次等,只有上等才能即刻給官,次等就得活動活動,想想辦法。」
「貞元十一年,劉禹錫高中吏部出類拔萃科,授官太子校書。」
「劉禹錫連中三科,每科一考即中,這在大唐科考史上絕無僅有。」
「就在劉禹錫準備一展宏圖之際,噩耗傳來,父親劉緒病逝於揚州。」
「劉禹錫只好罷官丁憂,守孝三年。」
「貞元十六年,年近而立的劉禹錫守孝期滿,騎鶴下揚州,給節度使杜佑當幕僚。」
「本來在揚州呆的挺好,但是母親不喜歡在江淮住,想去帝都。」
「劉禹錫便跟杜佑說了,杜佑便給宰相寫了一封信,宰相便把他調入京師。」
「翌年初冬,飛雪飄零,劉禹錫在韋夏卿推薦下,出任監察御史。」
「劉禹錫擔任監察御史期間,認識了王叔文,柳宗元等十幾名志同道合之士,結為生死之交。」
「同時認識了韓愈,韓愈也是監察御史。」
「劉韓柳三人經常聚在一起,探討詩賦創作,縱論天下大勢,提倡古文運動。」
「沒過多久,韓愈便被排擠出京。」
「韓愈被貶緣因反對宮市,具體主持宮市的便是王叔文。」
「因此韓愈懷疑劉禹錫和柳宗元將他平日語言泄露給王叔文,遂對二人心生怨恨。」
「劉柳一時炙手可熱,權勢熏天,京師人士不敢直呼其名,道路以目。」
李清照:屢次被貶卻不改初心,兩次硬剛滿朝大臣。
詩豪顧名思義,劉禹錫寫的詩大多都比較豪邁,跟同時代的白居易並稱劉白。
雖然經歷了安史之亂,盛唐繁景已去。
但是和白居易的詩多為反映民間疾苦不同,劉禹錫的詩多了幾分豪邁,能在別人悲觀的地方達觀。
事實上,劉禹錫不僅詩寫得豪氣,性格同樣也非常剛強。
與李白超脫於世的豪不同,劉禹錫的豪,是實實在在的。
他的一生是永不退縮的一生,不是被貶就是奔馳在準備被貶的路上。
大丈夫顯本色,唯真英雄不退縮,劉禹錫的一生可以說是剛剛剛的一生。
唐順宗李誦繼位,由於原太子侍讀王叔文進入唐朝核心中樞,主持改革事務。
而與王叔文交好的劉禹錫受到其器重,與柳宗元一道成為改革集團的核心人物。
但由於改革觸犯了大官僚集團的利益,最後導致唐順宗被迫退位。
而劉禹錫、柳宗元等八人先被貶為刺史,後隨即又被貶為司馬。
此後十年,劉禹錫一直在朗州擔任朗州司馬。
從意氣風發的朝堂新貴,到落魄狼狽遠走他鄉,年僅20多歲的劉禹錫展現了其樂觀的一面。
雖然朗州地處西南,民風落後,沒有能與劉禹錫暢談的人。
但他一方面以詩寄情,從當地民謠中汲取營養,寫下了很多詩抒發內心的情感。
另一方面他也積極尋求再度復起的機會,時刻關注朝堂風向。
唐憲宗頒布赦令,看到希望的劉禹錫向自己的老上司杜佑寫信求助,表達想要復起的決心。
最終,在朗州苦熬了十年的劉禹錫再次奉旨回京。
從當年的青蔥少年,到現在已經接近不惑之年,但劉禹錫並沒有被歲月磨去稜角。
當大家都以為他可以安分點的時候,不知道退縮為何物的劉禹錫在第二年春天寫了一篇《玄都觀桃花》,幾乎罵遍了整個朝堂。
他將朝中的官員比作桃樹,說他們得勢也是自己離開後的事情,以此隱喻暫時得勢的奸佞小人。
於是短短一年左右的時間,劉禹錫再次被貶,這次要到更遠的播州當刺史。
幸虧有裴度和柳宗元從中斡旋,後改為連州刺史,後又任和州刺史。
這次一貶又是十三年,當年的小劉已經變成了老劉。
已經50多歲的劉禹錫被調回洛陽,次年新帝登基,又被調回長安任主客郎中。
被謫貶了23年,在外面吃盡苦頭的劉禹錫,在各位大臣眼裡應該差不多已經屈服。
畢竟人一生能有幾個23年,接近職業生涯尾聲的老頭這次肯定能老老實實了。
但是劉禹錫的眼裡就沒有妥協兩字,硬剛一切不服,這就是他的行事準則。
於是繼《玄都觀桃花》後,姊妹篇《再游玄都觀》問世。
把桃花比作唐憲宗在位時得勢的大臣,道士比作唐憲宗,菜花比作當今的大臣,幾乎將前朝當朝的大臣全覆蓋地噴了一遍。
不甘寂寞的劉禹錫,時刻不忘戰鬥的劉禹錫再次讓大家見識到了他那顆想剛的心。
雖然這次沒有立馬被貶,但是幾年之後又被攆出了京城。
劉禹錫的一生是剛正不阿的一生,也是樂觀積極的一生。
雖然仕途坎坷,復起不久後就被貶他鄉。
但他始終堅持自己的本心,始終保持昂揚的鬥志,堅決不畏懼強權。
即使在垂垂老矣的暮年,仍舊飽懷希望和鬥志。
在第二次被貶後的回京途中,已經54歲的劉禹錫路過揚州與好友白居易相聚。
白居易為他惋惜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他卻道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回贈白居易。
希望通過詩句中慷慨激昂的氣概感染好友,也顯示了劉禹錫雖至暮年,但仍然樂觀飛揚的心態。
越了解劉禹錫,越覺得他這個人軸。
這種軸,體現在他被謫貶後達觀的心態和豪邁的氣度,也體現在他屢教不改地抨擊朝堂小人。
雖經歲月沉澱,現實蹉跎,但仍然以剛正面的作風,處理世事。
就是這種軸,才更顯得難能可貴,更值得尊敬。
「王叔文尤其器重劉禹錫,認為他乃宰相之器,遂將鹽鐵度支工作交給他全權處理。」
「王叔文跟劉禹錫說,只要把鹽鐵度支之權牢牢抓住,也就控制了大唐財賦收支,就能結交宮中用事的宦官權貴,籠絡各路掌軍將領。」
「但是劉禹錫聲望資歷都不夠,如果一下給他弄個鹽鐵度支使,就會引起朝中反對。」
「於是王叔文讓杜佑擔任鹽鐵度支使,讓劉禹錫當杜佑副手。」
「劉禹錫以前在揚州給杜佑當幕僚時,二人關係融洽。」
「王叔文正是想到這一點,才讓二人再次配合。」
「杜佑已是七十多歲,年老力衰,樂當甩手掌柜。」
「劉禹錫門前車馬如市,晝夜不歇,每天簽發上千封公文,用來緘封的漿糊就得一斗麵粉。」
「這近半年的時間是劉禹錫仕宦生涯的高光時刻,可謂出道即巔峰。」
「唐憲宗永貞元年,王叔文集團好日子到頭了。」
「一朝天子一朝臣,王叔文被貶渝州司戶,隨後賜死。」
「劉禹錫被貶連州刺史,走到江陵,恰逢韓愈,二人相對唏噓,互道珍重。」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約。」
「縱觀劉禹錫前半生,完全可以總結為一個字,便是順。」
「他沒有父母早逝家道中衰的困苦,沒有學業受挫屢試不第的煎熬,沒有上司欺軋同事虞詐的歷練。」
「他就像一隻中了錦鯉的幸運兒,一路青雲,到達巔峰戛然而止。」
「宛若一隻風箏,風起時扶搖直上,風停後跌落塵埃。」
「一個人如果一直順風順水,不受挫折,就會無限放大自己的能力。」
「以為無所不能,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
「一旦受挫,便會意氣消沉,怨天尤人,甚至絕望自殺。」
「朗州地處偏壤,士風鄙陋,劉禹錫舉目殊俗,無與可言者。」
「他住在招屈亭附近,終日靠寫詩作賦打發漫長無聊的時光。」
「劉禹錫在朗州一呆就是十年,經濟上的困窘和精神上的壓抑讓他痛苦不堪。」
「唐代司馬專為貶謫之人而設,劉禹錫雖然官為司馬,其實並不幹事。」
「同事們知道他得罪朝中大佬,避之唯恐不及,以免引火燒身。」
「所以他形單影隻,孑然一身,終日呆坐,宛若行屍。」
「被貶永州的柳宗元一首《江雪》非常形象的描述了這種孤寂生活。」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但是劉禹錫慢慢適應了下來,比柳宗元狀態好點。
「這也是一直順風順水之人一大優點,他們只是一開始接受不了這種巨大落差,一旦適應,反而比別人能看開。
「元和九年,天降瑞雪,朝廷終於徵召劉禹錫等人還朝。」
「但是劉禹錫顯然高興的太早了,此時的朝堂已沒有他們的位置,他們的時代早已過去了。」
蘇軾:一個朋友都沒有的人,看看柳宗元和劉禹錫,就活得通透了。
人這一生,朋友多了路好走。
為了走得更順一些,我們苦苦尋找朋友。
到了一定的年紀,忽然發現,很多人活成了獨來獨往的樣子。
一些看起來像朋友的人,指不定就在背後戳你,比陌生人更狠。
想要朋友,卻找不到朋友,這樣的狀態,著實讓人很迷茫。
唐朝貞元九年,柳宗元和劉禹錫,同榜進士及第,同年登博學鴻詞科。
兩個來自不同地方的年輕人,因為讀書而結交,然後變成了御史台的同僚。
接著,韓愈也加入了他們,有著同事、同學的多重關係。
可是韓愈沒有他們幸運,在京城上班沒多久,就被貶了。
韓愈認為,自己倒霉,和柳宗元、劉禹錫有關,可能是他們背後搗鬼。
於是,韓愈在文章中,寫了這樣一句話同官盡才俊,偏善柳與劉。
永貞革新開始,柳宗元和劉禹錫,都站在權臣王叔文這一邊,準備大幹一場。
革新還沒有出成績,支持革新的唐順宗就一病不起。
一些反對革新的大臣,順勢而起,柳宗元、劉禹錫被貶出京城。
不難發現,要把同事變成朋友,這是很難的。
畢竟,大家一起共事,根本目標是一起獲利。
當利益不均的時候,勾心鬥角的情況就來了。
能撇開利益,繼續做朋友的人,少之又少。
柳宗元、劉禹錫在官場上,認識不少人,但是太多的同事攀高踩低。
人一旦不得勢了,欺負你的人就多了。
劉禹錫被貶之後,到哪裡都不被待見。
地方官員一次次讓他搬家,住進了狹小的斗室里。
因而,才有了《陋室銘》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換一種角度看,人不再能力多大,有好的位置,人家也會青睞你。
人不在乎朋友多少,有了貴人,就能風生水起了。
可惜,很多情感,都是理想化。
柳宗元被貶到永州,發出了感慨。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很多人認為,柳宗元的詩,是天下最孤獨的詩。
其意境,不就代表當年的他自己?
帶著一家老小,往永州出發,到了永州,連住的地方都沒有人安排。
加上母親過世,他更加感受到孤獨,人生無依無靠。
再好的朋友,也會漸漸走散,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
你想辦法和朋友重逢,事實上,是一次重新分開的歷程。
唐朝元和九年,劉禹錫與柳宗元等人一起奉召回京。
兩個人相約出門走一走,一時高興。
劉禹錫就寫了玄都觀里桃千樹,儘是劉郎去後栽。
言外之意,就是說現在朝廷里的人,不都是因為劉某讓出了位置,才有機會提拔麼。
當朝廷里的官員解讀了劉禹錫的句子之後,心生怨恨,把劉禹錫和柳宗元再次貶出京城。
這次,劉禹錫被派往貴州的播州,柳宗元被派往廣西柳州。
相對來說,播州更加偏遠,並且生存環境惡劣。
好朋友,在關鍵時候,願意自己多吃虧,保全對方。
這份人情,讓朝廷感動,於是改劉禹錫到廣東的連州。
再次被貶,也都是去南方,因此他們結伴而行。
走到衡陽這個位置,還是要分別,一個去南方,一個去東南。
他們還相約,在晚年時,一起隱居,一起嬉鬧。
事實和願望,背道而馳。
當天下大赦,劉柳都可以重新回京城時,柳宗元病故了。
那一年,劉禹錫扶著母親的靈柩,又聞言柳宗元病故。
除了悲痛,還是悲痛。
原來,太多的分別,其實是一別永別。
就是你萬般不舍,也毫無辦法。
好朋友走散,這是註定的結局。
一是各自有家庭,各自要回家。
二是不能一輩子在同一個地方謀業,總得各奔前程。
三是生離死別,無可奈何。
四是利益之下,人性難以琢磨。
「翌年三月,桃花盛開,一幫好友相攜前往長安城南崇業坊玄都觀賞花。」
「劉禹錫觸景生情,賦詩一首,這首詩導致劉禹錫等人再次遭難。」
「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觀里桃千樹,儘是劉郎去後栽。」
「不管劉禹錫是否有意譏諷執政,意思現在朝中新貴皆非十年前舊人。」
「但是執政武元衡聽了很不爽,遂將劉禹錫等人再次貶謫。」
「柳宗元被貶柳州刺史,劉禹錫被貶播州刺史。」
「劉禹錫上有八十老母,被貶無人贍養,只能帶著一起走,而老母根本經不起一路顛簸。」
「劉禹錫悔恨交加,正在一籌莫展之時,柳宗元給朝廷上書。」
「希望能跟劉禹錫換一下,他去播州,讓劉禹錫去柳州。」
「此時朝中大佬裴度伸出援手,劉禹錫雖然有錯,但是上有高堂,情有可憫。」
「唐憲宗說,既然他知道上有八十老母,平時說話辦事就得注意點,不要管不住自己這張賤嘴,連帶老母一起受累。」
「唐憲宗思慮良久,嘆息一聲,改授連州刺史。」
「元和十一年,日出薄曉,宰相武元衡被藩鎮李師道派遣刺客暗殺於上朝途中。」
「劉禹錫和武元衡曾經是很好的朋友,由於政見不合,終至分道揚鑣。」
「這回再次遭貶,武元衡出力最多。」
「現在老友不幸遇難,劉禹錫心情複雜難言。」
「唐敬宗寶曆二年,落英繽紛,劉禹錫返回洛陽。」
「途徑金陵城,只見晉時豪族,已成廢墟,感慨不已。」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初秋,落葉飄零,劉禹錫在揚州與老友白居易不期而遇。」
「白居易心有不甘,大發牢騷,這輩子活的太憋屈。」
「除了混個詩名,別的啥都沒撈著。」
「人生不會一帆風順,經歷點挫折在所難免,可是經歷的也太多了。」
「劉禹錫安慰他,也比你好不到哪兒去,咱倆一對難兄難弟。」
「唐文宗大和元年,劉禹錫回到洛陽,此時他已經垂垂老矣,不復往日意氣風發。」
「翌年三月,花開時節,劉禹錫再游玄都觀,舊友凋零殆盡,只剩孑然一身。」
「唐武宗會昌二年,秋風蕭瑟,涼氣逼人,落葉紛紛,劉禹錫撒手人寰。」
「白居易哭之甚慟,作詩悼念。」
「四海齊名白與劉,百年交分兩綢繆。」
「同貧同病退閒日,一死一生臨老頭。」
「當時元稹白居易二人以詩名並稱於世,劉禹錫還差點。」
「白居易在悼詩中將劉禹錫拉進二人組,合成三人隊。」
「既是對老友最好的交代,也是對老友最高的評價。」
「畢竟文章千古事,如果能將詩名流傳後世,便會千年不朽。」
「生前得失榮辱,也就無介於懷了。」
辛棄疾:一直被貶官的唐朝詩人劉禹錫,既頭鐵又嘴欠。
文人墨客,由於學而優則仕的緣故,大多都會入朝為官。
劉禹錫在貞元九年進士及第,先從小官做起。
然後歷任地方,最後回到中央為官,任監察御史。
當時的唐王朝雖然經過多年的休養生息,但仍舊沒有從安史之亂的創傷中恢復過來,地方藩鎮割據,中央朝局混亂。
劉禹錫作為一個有抱負之人,加入了以王叔文為首的改革集團。
但遺憾的是,改革失敗,王叔文改革集團遭到貶謫。
劉禹錫也不例外,被貶到邊遠地區做司馬。
元和九年,劉禹錫被召回京城,結束了貶謫的生活。
按說吃一塹長一智,劉禹錫應該低調沉穩一些。
但劉禹錫不,轉眼就寫了《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
劉禹錫是個詩人,寫點詩倒是沒什麼。
但關鍵是玄都觀里桃千樹,儘是劉郎去後栽,這句詩諷刺的意味太明顯了。
現在滿朝公卿都是我離開後上任的,就是一群弟弟!
這都寫詩打臉了,當權者能忍?直接又把劉禹錫貶到了邊遠地區。
這次劉禹錫被貶十四年,一直在地方轉悠,劉禹錫再次被調回中央。
但不得不說劉禹錫真的是頭鐵,回來後沒多久,又跑到玄都觀,寫了一首《再游玄都觀》。
百畝中庭半是苔,桃花淨盡菜花開。
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
雖然之前貶劉禹錫的當權者已經去世,但現在的當權者也不喜歡劉禹錫這樣的刺頭。
本想著二十多年的貶謫生活能抹平劉禹錫的稜角,但沒想到劉禹錫還是這麼硬!
既然如此,接著下去磨鍊,於是劉禹錫再次被貶地方。
劉禹錫這一生要麼是被貶官,要麼是在被貶官的路上,這點跟蘇軾有點像。
但蘇軾有個能撈他的好弟弟,劉禹錫卻沒有。
而且最關鍵的是蘇軾偶爾還能服服軟,劉禹錫卻像個茅坑裡的石頭。
不僅不服軟,還動不動就寫詩諷刺。
頭鐵了一輩子的劉禹錫卒於洛陽,結束了他一生的漂泊。(本章完)
一手資源突破防盜章節,收藏czbook.cc。請分享更多的讀者,讓站長能添加更多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