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文華召對(上)
2024-10-19 07:09:56
作者: 雲無風
第146章 文華召對(上)
次日一早,天還沒亮,大明中樞的中樞,紫禁城內已經有不少宦官宮女提前忙活開了。今日不比往日,宮內最忙的地方竟然是平日裡稍顯冷清的文華殿。
文華殿始建於永樂十八年,位於外朝協和門以東,與武英殿東西遙對。因其位於紫禁城東部,並曾一度作為太子視事之所。五行說東方屬木,色為綠,表示生長,故太子使用的宮殿屋頂覆綠色琉璃瓦。
文華殿初為皇帝常御之便殿,天順、成化兩朝,太子踐祚之前,先攝事於文華殿。後因眾太子大都年幼,其實並不能參與政事,尤其是到了嘉靖帝,這位指望長生不老的皇帝根本不肯冊封太子,於是在嘉靖十五年時又改為皇帝便殿,後為經筵之所,建築隨之改作黃琉璃瓦頂。嘉靖十七年,又在殿後添建了聖濟殿。
總的來說,文華殿是皇帝聆聽翰林學士經筵進講、太子進學、監國的殿宇,同時也是皇帝偶爾臨御的便殿。
文華殿主殿為工字形平面。前殿即文華殿,南向,面闊五間,進深三間,黃琉璃瓦歇山頂。明間開六扇三交六椀菱花槅扇門,次間、梢間均為檻窗,各開四扇三交六椀菱花槅扇窗,東西山牆也各開一方窗。殿前出月台,有甬路直通文華門。後殿曰主敬殿,規制與文華殿略似而進深稍淺。前後殿間以穿廊相連。東西配殿分別是本仁殿、集義殿。
大明設有「文華殿大學士」一職,理論上的職責是輔導太子讀書,當然實際上這是個虛差,文華殿大學士乃閣老之一,當然並不會直接給太子做老師。
順便提一句,有明一朝的大學士,通常以中極殿(華蓋殿)大學士為首輔,建極殿(謹身殿)大學士為次輔,剩下的幾位閣老按照文華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由高到低依次排序並遷轉,文華殿大學士排在第三位,可見分量不低。
東華門內的協和門東北整片都是以文華殿為主體的建築群,建築宏麗,但殿貌簡單。文華殿堂內無匾,東西配殿有精一堂、恭默室、九五齋。
因為文華殿靠近輔臣辦公機構內閣,皇帝如果理政勤奮,便會經常在文華殿思考政務。譬如仁宗就曾在奉天門的西牆上,張貼重要官員名錄,到了英宗時則改在文華殿,張貼中央和地方文武官員姓名,孝宗也是如此。不過到了隆慶這兒,這位皇帝雖然也依舊照辦,但他來文華殿的時間是很少的——畢竟在隆慶看來,自己只需要用對輔臣,天下大勢就基本算是盡在掌握,作為皇帝反倒無須事事關心。
文華殿後的小殿,名為玉食館,而西北則有一座簡陋的木製小屋,名為省愆居。之所以是個簡陋的木質小屋,是因為每當國家遇到重大災難時,皇帝必須在這裡修省。不過這地方的象徵意義遠高於實際意義,歷史上幾乎是到了崇禎年間,因為邊亂和國內戰亂不斷,崇禎皇帝多次來省愆居苦修,想通過反省自己的過失來消彌戰亂,而在他之前,這房子差不多算是白建的。所以高務實一貫認為崇禎是個無力挽狂瀾之能,卻真有勵精圖治之心的皇帝。
按理說,有明一朝的太子,最早在五歲、最遲不過十三歲,都必須開始系統地接受儒家經典的薰陶,專業用語叫做「出閣講學」。太子的出閣講學儀式,類似於皇帝經筵進講的儀式,同樣在這文華殿舉行。此後每天由皇帝選派的太子師傅,在文華殿的東廂房輔導太子講讀。
而皇太子在十四歲前後,照例要舉行標誌著成年的冠禮,這冠禮儀式舉行的地點也同樣是在文華殿。
甚至皇帝病重時,皇太子有時候會受命在文華殿代理皇帝視朝。譬如明憲宗病危時,就曾「命皇太子暫視朝於文華殿,文武百官朝皇太子如常儀。」
今日文華殿這般熱鬧,當然是有原因的:皇帝將攜太子及太子生母皇貴妃李氏一同臨御文華殿,而由京中三品文臣自行舉薦的家中五服之內子弟,則將在他們的親自遴選之下,產生一名太子伴讀。
這其實是大明建國以來的頭一遭,當年只有朱元璋曾經在國子監選用了些高材生做太子朱標等人,但是要說明的有兩點:一是這些國子監的高材生都是成年人,說是伴讀,其實更多的是在扮演老師的角色;二是這一制度到後來逐漸就變成了現在的經筵進講,只不過挑選的層次更加拔高,基本都是從翰林院選拔,是正經的老師,通常稱作經筵日講官之類,也加別的稱謂,如侍讀學士。
但這一次因為挑選的只是些「小毛孩子」,也不是要他們給太子講學,只是單純的「陪讀」,所以受選者的年齡被限制在「與太子相仿」。
相仿當然是個非常不準確的詞彙,但由於皇帝聖意就是這麼表述的,下面的人只好「自行領悟」。通常來講,年齡肯定不能超過太子三歲,否則……哪怕放在民間孩子身上,也根本聊不到一塊去。但由於太子的年齡也擺在那兒,比太子小三歲就更不用考慮了——話都不見得說得清楚,你還陪讀個甚?
再加上國丈爺李偉私底下傳出的消息,大家一致認為皇帝這是在明確的暗示眾臣:不要給朕送來太多人!
這一點大家其實也是可以理解的,畢竟咱們這位皇帝陛下一貫不耐細務,萬一人多得把個文華殿都塞滿了,可想而知皇帝陛下的心情能多差。雖然文官們並不怎麼畏懼這位遠不如其父霸氣的皇帝,但他們也有畏懼的人——譬如說高拱。
也不知道是從哪流出來的消息,說高拱有個叫高務實的侄兒,前不久出京往別院去,路遇百里峽響馬打劫。這位高閣老的侄兒竟以童子稚齡,沉著冷靜地指揮家丁抵抗了許久,恰巧碰到前狼山總兵劉顯父子領著二十餘名家丁路過,兩相配合之下,居然打敗了數倍於己的響馬群盜。
這已經夠了不起了,卻不想此後更加離奇:高務實對劉顯說「願借民壯,助將軍畢全功於一役,為京畿除此巨害」,隨即贊畫謀略,呈以制敵之法。而劉顯也是藝高人膽大,居然真的應了,點起高務實提供的兩三百民壯便前往征剿百里峽。
也不知道是高務實贊畫的計略真的厲害了得,還是劉顯威名震天動地,反正經過一陣大家都不清楚詳情的操作之後,百里峽巨寇居然就降了……
隨著順天巡撫劉應節的上表,劉顯在京中名頭大振,高務實也隨即聲名鵲起——他是沒有親自帶兵去剿匪,可人家一個幾歲大的孩子,能做到這個程度,誰那麼不要臉還好意義多說什麼?
再聯繫到高拱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大家心裡多少有了個底,眼下就看今天的遴選到底是個什麼情形了。
(本章完)
一手資源突破防盜章節,收藏czbook.cc。請分享更多的讀者,讓站長能添加更多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