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現代都市> 大明元輔> 第1305章 新鄭新政(上)

第1305章 新鄭新政(上)

2024-10-19 07:49:46 作者: 雲無風
  第1305章 新鄭新政(上)

  從先高務實雖然有很強的高層影響力,但畢竟個人實際政治地位不夠高,泛泛而談、影響皇帝的思維是可以的,但具體經手或者甚至操控某些事那就比較為難了。

  軍工私營是借高拱的手辦下來的,打下了如今明軍武器裝備遠超歷史同期的基礎;《紓驛路疏》不僅借了高拱的手,而且借了郭朴回朝的勢,最終是在「郭朴時代」全面完成,為大明甩脫了第一個大包袱,並且強化了驛站體系,後續的漠南之戰、西北之戰其實都有這件事的功勞。

  他自己一手辦成的國家層面大事,說起來還只有京營改制一項,而且事情雖然辦下來了,但目前還在「鞏固期」,不像軍工、驛站兩件事那麼牢不可破。

  而現在,借著升任戶部尚書的風頭,高務實不僅打算趁機穩固京營改制的成果,而且因為終於專管一方,打算動一動大明的財政體系了。

  當然,基本財政體系暫時他還不敢輕易觸碰,比如讓他直接把大明變大宋,那他是肯定不敢的,也不現實,且沒必要。

  核心暫時不敢動,那就先試探試探,找一個既有「群眾基礎」,又是其他人不敢輕動的方向。

  比如說:完全承認商人的合理社會地位,但同時要求商人承擔其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

  這件事之所以說它有「群眾基礎」,不是在開玩笑,這個時代的農民其實是知道商人比自己「厲害」的,尤其是大商人。

  道理很簡單,大商人不僅有錢,而且必然在官場上有些背景。這些背景,有可能本身就在家族裡面培養出了讀書人、官員,有可能是投資了某位、某些官員——這個前文有述,就不多說。

  總之,但凡稱得上大商人的,一定在背後有官府的背景,超級豪商投資中樞重臣,大豪商投資督撫布政,中小豪強投資府尊縣尊,再不濟一些的也會投資府縣吏員——別看吏員甚至不算官,有很多職務論實權的話,幾乎相當於後世的副縣級呢。

  而尋常農民呢?不好意思,他多半連縣衙都進不去,而且也不想、不敢進去。

  商人只分大小,農民卻不是,「大農民」那是另一個階層,是地主階級了,他們可不把自己當農民看待。

  所以在農民眼裡,商人哪怕是挑著扁擔、推著獨輪車的遊方貨郎,那也比他們強,至少見多識廣——這種思維在解放初的好些農村都有。

  所以中國古代的商人階層挺不容易的,一邊被某些人當面鄙夷,一邊被某些人暗暗羨慕,這裡的「某些人」有時候還有重迭。

  但不管怎麼說,商人在民間的地位實際上並沒有很低,這是可以肯定的,他們的「地位卑下」主要是在朝廷和朝廷官員面前。

  然而,這種情況也並非一成不變的,事實上大明立國兩百年,這種局面始終在不停的變化,並且其總的趨勢是商人逐漸受到朝廷的待見——對高務實而言這個程度還遠遠不夠,但趨勢還是要肯定。

  即便是在原歷史上,自俺答封貢完成以後,商人地位的提升也很明顯。

  為什麼?因為自那以後,大明朝廷幾乎在所有邊境都開放了貿易(大概只除察哈爾以外),清末思想家魏源在《聖武記》中評價這次和議政策「為本朝開二百年之太平(因為清朝延續了北疆邊貿)。」

  開放邊關貿易的政策,是明朝國際政策的一個十分重大的轉折點,同時也是對山西商人的一個重要的商業機會。

  從此,晉商相繼逐漸進入了糧食業、茶業、棉布業、畜牧販賣業等行業,一舉成為了明朝時期最重要、經濟最活躍的邊關貿易經營者。明代的著名學者謝肇淛在《五雜俎》中說:「富室之稱雄者,江南則推新安,江北則推山右。」也就是說,大明最富裕的商幫,南方以徽商最富,北方則是晉商。(註:江浙商人有很多跑去和徽商同流或合作。)

  事實上到了嘉靖以後,太祖朱元璋建國時所規定的:「庶民廬舍,不過三間、五架」,早已經被時人拋到了腦後,徽商如鹽商等「盛宮室、美衣服、侈飲食、擁趙女」,這些富商追求財富的熱情一時間遠遠高於了任何朝代。

  有了錢當然好,但每當他們要去面見官員時就比較不爽了——你得把這些盛裝換下來,穿上粗布衣裳去拜會,而且低三下四、唯唯諾諾。哪怕你就是那位官員的「金主」,有時候都只能如此。

  有沒有辦法改變呢?也不能說沒有,比如說你很有錢,但是又實在不是讀書的那塊料,那麼你可以想法子捐個監生——也就是國子監學生的身份。

  這個身份要說有多貴重倒也未必,畢竟它只是個相當於「國子監在讀」,甚至不是「在讀」,而是「曾讀」。但國子監無所謂畢業不畢業,因為本身那只是為科舉準備的學校,無非檔次比較高罷了。

  那麼類比一下,捐的這個監生其實就好比「國子監函授班」——讀是讀過,有沒有讀出什麼名堂來那就只有天知道了。

  但是不要急,「讀過」國子監本身就有一點很厲害,因為監生在政治地位上基本是類比生員的,有了「監生」這個名號,你就不再是一個到哪都被鄙視的銅臭商賈,而是相當於秀才老爺了。

  然而也就到此為止,商人能「搞到」的社會地位,基本上到監生也就到頭了,再往上除非你讀書考科舉並且中了舉人、進士什麼的,否則「類比生員」就是你政治地位的巔峰。

  這個地位,若是只在縣、府一級,或許還能湊合:在縣衙有坐,在府衙有個位置給你站,但倘若再往上,那就不好意思,該你跪的,你還得跪。

  而在現在這個世界的大明,由於實學派的主導已經持續了將近二十年,商人的地位更是比原歷史中還要更高一些。

  這不奇怪,高拱早年就專門寫書談過「義利之分」,隨著高拱持續當政,實學派改革不斷前進,這種觀點對於民間的影響乃至於官方的影響都是不可估量的。


  而且,高務實本人還樹立了一個典範:文為狀元,商則首富。

  雖然限於「祖宗法度」,他名下的各部分都有族人、家丁充當白手套,但天下人誰還不知道他才是京華真正的東家嗎?

  而京華又是一個什麼樣的存在呢?不是說規模,是說社會貢獻:京華在大明的各部分產業,去年全年上繳了一百七十三萬兩各類賦稅,其中最後能夠收到中樞的就有五十九萬兩,接近於大明全年戶部總收入的十分之一。

  這麼大的社會貢獻,你說高務實這個「商人」是壞蛋?

  民間層面如此,官員層面也同樣變化了。實學派不必說了,一貫主張提高商人地位;心學派方面其實在這一點上也是和實學派一致的——其實心學派官員背後的大商人更多呢!

  從朝廷官員這方面來看,影響最大的如邱濬、王守仁、王廷相、高拱等人,全都是支持提高商人地位的,各種理論早已奠基完成,就差最後成事了,可不是高務實憑空來玩這一手。

  這裡就有一個疑問:既然那麼多大佬都支持提高商人地位,為啥到現在還沒搞成?

  答案並不複雜:社會地位要與社會貢獻掛鉤,朝廷或者說皇帝才可能接受。

  你光要求提高地位,但我皇帝、朝廷半點好處沒看見,我憑什麼答應你啊?我幫你改革這個玩意你以為是沒有成本的?我要考慮頑固派會不會頂牛,要考慮變更祖制帶來的「正統性」動搖,還有其他各個方面都要考慮到。

  你光是動動嘴皮子我就給你辦,你是哪邊臉長得那麼漂亮啊?

  然而,問題就是在這裡卡殼了,因為在高務實出現之前,幾乎沒有哪個商人願意去承擔什麼「社會責任」。

  又或者換句話說,現在的商人們覺得他們已經承擔了很多社會責任了。

  什麼?你們連稅都不肯交,承擔了什麼狗屁責任?

  這裡還真有點誤會。

  高務實眼中的社會責任,繳稅幾乎是最基本的一項,因為稅收這東西原則上就是「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然而問題在於這個觀點與當今大明這個時代的主流觀點並不相符。


  主流觀點是:天下是皇帝的天下,故天下人供財於皇帝。

  別說民間都是這麼想,實際上連很多官員都是這麼看的,這就糟糕了。

  天下萬民養你一家一姓,我們都是被統治階級,都是吃虧的人啊,那當然是交得越少越好啦!

  這個問題如果要展開、要全面改革的話,皇帝對於戶部的財權都必須限制,因為只有皇帝無法把戶部的錢拿去私用(比如賞賜潞王那種),天下人才不會覺得這錢全是交給皇帝個人了,但高務實顯然還搞不了這個。

  不過,這事不能總想著皇帝先妥協,否則今天拖明天,明天拖後天,拖到天荒地老也解決不了。

  權力有限,還是先搞定商人這塊。

  商人們之所以沒交多少稅還認為自己承擔了社會責任,原因在於什麼?

  在於他們經常也會為了在鄉梓之地的名聲而去做些修路鋪橋的「義舉」,還有就是像高務實當年那樣出錢賑災,這都是商人們常做的,也是他們認為自己其實是承擔了社會責任的主要原因。

  除此之外還有,比如那些年鬧倭寇厲害的時候,很多商人也會捐獻銀兩(或者被迫捐獻),來供當地加強守備等用。

  此外還有種種,地方上要搞什麼建設也好,要搞什麼防務也罷,動不動就會召集商人「納捐」、「認捐」,商人們不管是真心還是假意,面對地方官也沒有多少底氣說不,於是……社會責任不就承擔了嗎?

  但高務實認為這種「承擔」是很扭曲的,而且作為朝廷而言,這玩意根本不可控!

  歷史上崇禎皇帝自己窮得龍袍都要打補丁了,後宮嬪妃們首飾都快捐空了,京師商人捐了多少銀子嗎?有,但沒多少。甚至於京師官員更狠:我是清官啊,我沒錢捐啊!

  然後李自成一來,直接查抄出的數目都超過了兩千萬兩。

  高務實的觀點很簡單,你的錢是合法所得,再多都沒問題,朝廷不該打你這些錢的主意,但是該交的稅你得交。至於納捐什麼的,你有心有力,願意獻這一份心力當然好;反之,你不肯納捐,其實也沒什麼不對,不能搞道德捆綁。

  (以下防盜段落已經更新,可以正常閱讀了。本來說等半小時,但我困了……)——


  但是這事並不好辦,高務實所能影響的到的商人雖然多,但整體而言以北方商人為主,其中除了京華自身以外,核心就是晉商商幫。

  晉商這邊,高務實還是比較有信心能夠說服的,原因不僅僅是京華實際上已經成了北方商場的龍頭霸主,還有一個很關鍵的因素就是王崇古、張四維都還在世。

  王崇古雖然致仕了,但他身體還不錯,原歷史都要明年才會去世;張四維雖然身體差些,但這個世界有所變化,李時珍一直關注著,他現在暫時看來也沒有性命之憂。

  晉商地位提升本來就是靠著王崇古和張四維這一波,他倆死後晉商沒了管束,後來才發展到什麼買賣都敢做,最終成了大明的重要掘墓人之一。

  然而現在別說有高務實引導,而且王、張二人都還健在,晉商可沒有失控,完全還在可以管理的範疇之內。

  王崇古和張四維二位不僅僅是晉商首領,也是晉黨領袖,他們是不可能只考慮商業方面的問題的,高務實有信心說服他們。

  道理也不難:你們兩家在你們二位橫空出世之前,雖然也有錢,但是有什麼地位可言嗎?難道你們就不想改變這種現象嗎?

  想想看,高務實的母親出身北地巨富蒲州張家,長得也好看,也在家中讀過書,可以說各方面個人條件幾乎是拉滿了,但事實上她嫁入高家的時候,高家人一開始對她可也談不上多麼滿意。

  為什麼?你是商賈出身,能嫁入高家那是高攀——即便當時高揀還只是個生員,那也是高攀!

  倘若商人的地位能提高,不再被視為低賤之輩,王崇古和張四維怎麼可能拒絕?

  只是,這北方商人好解決,南方商人卻不那麼好辦……

  ——

  感謝書友「曹面子」的打賞支持,謝謝!

  感謝書友「縱浪」的月票支持,謝謝!

  (本章完)

  一手資源突破防盜章節,收藏czbook.cc。請分享更多的讀者,讓站長能添加更多書籍!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