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1章 戰後波瀾(廿六)侯爺請留步
2024-10-22 21:51:32
作者: 雲無風
第1731章 戰後波瀾(廿六)侯爺請留步
高務實爵封南寧候乃是今日真正的重頭戲,不過卻也並非唯一一件大事。除了皇帝要以此戰凱旋來告慰二祖列宗並順便撈一波巨大的政治資本之外,還有幾件同為賞功的事情也是很重要的。
僅次於高務實封爵之後的另一件喜事居然也是爵賞:戚繼光封了寧海伯!
高務實封的是候,因此對應一府之地,皇帝挑中「南寧」,是因為南寧屬廣西,而廣西是高務實仕途真正發跡之處;而寧海是個縣,正好對應戚繼光的伯爵,之所以選擇此地,則是因為寧海縣屬於台州府,而戚繼光早年名動天下的一仗便是台州大捷。
因此說,高務實與戚繼光的封爵既有相似之處,也有不同之處。相似之處是所封都帶有一個「寧」字,而選擇的名義封地又是他們仕途的發跡之地,這是強調他們的功勞都是為大明朝帶來了「寧」的效應。
不同的則有至少兩點,一是爵級不同,一個是候、一個是伯;二是高務實的南寧候帶了後綴「世襲罔替」,這種爵位叫做世爵;戚繼光的寧海伯沒有後綴,也就說這爵位不能世襲,一般稱之為流爵。在大明的爵位制度下,他二人的爵位都屬於功臣爵(另一類屬於外戚爵),而區別就是「世」與「不世」。
世襲或不世襲,看起來這個差距非常大,但其實從實際操作中可能也沒有一般人想像中那麼大的鴻溝。
舉個例子,李成梁在萬曆七年時,因為他萬曆六年的戰功而受封寧遠伯,當時一開始也不是世襲的。但是當時的李成梁還非常能打,繼續戰功連連,因此沒過多久他就又因功再次獲賞,在寧遠伯之後加上了世襲罔替。
那麼也就是說,如果戚繼光在此後再立新功,還是很有可能繼續獲賞,最後也拿到鐵券的——流爵有誥無券,世爵有誥有券。
兩個封爵是單獨誥賞的,封爵之後還有其餘功賞,這一次就不必單列了,而是一道聖旨搞定:
錄平元大捷功,加太子太師戶部尚書南寧候高務實少傅,賞銀五百兩,蔭一子世襲南寧衛指揮使;總督薊遼都御史蹇達、巡撫遼東都御史顧養謙各賞銀一百兩,達蔭一子錦衣衛百戶世襲,養謙男原蔭武職升一級世襲,仍各賜敕獎勵;總督宣大兵部侍郎蕭大亨、巡撫宣府都御史王世揚各賞銀一百兩,蔭一子錦衣衛百戶世襲;
遼東總兵寧遠伯應襲李如松賞大紅紵絲蟒衣一襲,賞銀二百兩,蔭一子本衛指揮使世襲;大同總兵麻貴、薊鎮總兵曹簠、宣府總兵麻承恩等各賞銀一百兩,蔭一子本衛指揮使世襲;
遼東副總兵蕭如薰等各副總兵,各賞銀八十兩,蔭一子本衛指揮僉事;與戰參將、游擊等各升級、給賞有差;
各分守副使、分巡兵備僉事、管糧郎中等各賞銀二十兩;出邊官軍血戰者升賞如例;原任XX(戴罪立功)等皆復職,仍發馬價銀二百兩,差兵部司官一員前去,會同撫按官給賞將士;
以本兵周詠調度有功,賞銀五十兩,蔭一子入監讀書;兵部侍郎韓楫、宋應昌各升俸一級,賞銀三十兩;本司郎中升俸一級,賞銀十兩;
以五軍都督府轉運有功(因為生產建設兵團負責關內運輸),班首左都督定國公徐文璧賞銀四百兩;各都督賞銀三百兩、都督僉事賞銀兩百兩,余者賞銀各有差。
總的來說,這是一份皆大歡喜的恩賞旨意,直接升官的雖然少,但恩蔭、賞銀的很多。尤其是賞銀,可以說遠比過去大方不少——畢竟戚繼光當年各種大捷還只是賞銀十兩、二十兩、三十兩呢。
另外還有一個與以往有別之處,便是在最後加上了對五軍都督府的賞賜。別看打仗給五軍都督府賞賜理論上來看好像理所應當,但其實根本不是——以前各種大勝其實都沒五軍都督府什麼事!
這一次五軍都督府居然能拿到賞賜,雖然只是賞點銀子,對於這些人而言根本不算什麼鳥事,但其中意義卻稱得上非凡。正因如此,在詔書宣布到此處之後,武臣勛貴們望向高務實的神色變得更加親熱——可惜高務實因為再次領賞而跪在頭一個,卻是看不見這些了。
這其中有不少該領賞的人並不在場,不過無所謂,宣布這道詔書本質上是個象徵性的政治舉動,具體的賞賜還會有後續每個人能單獨拿到的聖旨。
以上流程走完,便到了今天的最後一件大事:大明皇帝接受順義王等臣朝覲。
把漢那吉今天穿著一身王袍,帶著鄂爾多斯部代表伊勒都齊以及自家土默特麾下一票首領,在滿朝文武的注視之下,以純正的明臣漢禮覲見天子,五拜三叩。
這裡特別提一下,三跪九叩在明朝時僅用於祭天,後來泛濫是由於韃清胡搞,所以此時把漢那吉不可能對朱翊鈞三跪九叩,只能是五拜三叩。
有明一朝的五拜三叩,《會典》中有明確說明:「稽首頓首五拜,乃臣下見君上之禮。先拜手稽首四拜,後一拜叩頭成禮。」就是說先拱手,作揖,下拜,前四拜使用稽首拜,最後一拜為叩首拜。
緊接著,朱翊鈞面色肅然地接受蒙古二部再次表明臣服的上表,而後命陳矩宣召給賞。以順義王、忠順夫人為首的土默特各部首領獲賞頗豐,伊勒都齊等鄂爾多斯部由於此前博碩克圖的叛逆之舉而獲賞不如土默特,但也得到了一些財物,以及今年邊貿額度的提高等。
不過,這次封賞之中最為引人注目的一件事則是在於對額爾德木圖的封賞。朱翊鈞以大明皇帝的身份明確冊封其為順義王世子,同時還任命了一個極有大明範的職務:和林總兵官。與此同時,又命他在外喀爾喀境內「擇機建立衛所,報兵部題奏」。
前者只是「補個手續」,因為大明這邊稱呼他為順義王世子已經有點時間了,只是沒有正式冊封,這次算是走完了全部程序,今後他作為把漢那吉的繼承人便徹底合法化了。
後者則是開了個先河:俺答封貢的時候其實早就說好了,土默特也即「大明金國」的內部事務由順義王獨斷,大明朝廷這邊是不插手的。然而這一次顯然是大明打破了這一規矩,直接插手其內部權力分配。
然而,在這個事情上其實存在法理問題,那就是外喀爾喀部領地到底是不是屬於「大明金國」。如果它屬於大明金國,大明朝廷直接干涉其行政權、軍事權等權力,當然與理不符,可如果它不屬於大明金國呢?
滅元之戰是大明發起的,攻下和守住外喀爾喀部的仗則是麻貴和把漢那吉聯手打的,其中麻貴為實際主將。既然如此,倘若不論及外喀爾喀部原是蒙古人控制的蒙古地盤這個歷史客觀事實,那麼這一地區顯然就是單純的大明戰利品。
戰利品如何分配,當然是由大明決定,而現在大明的決定相當於說我不直接控制,我把它交給你們蒙古人,但我要保留此地歸屬大明這個名義。
這個做法其實遠遠超出把漢那吉的預料之外,但把漢那吉並沒有太糾結名義問題,反而覺得這樣做對自己的計劃頗有好處。
首先就是自己可以通過大明皇帝的聖旨將外喀爾喀部領地合理合法的拿下,從此擁有統治正統性;其次則是不必擔心內部分配爭議——有不服的自己去找皇帝申述嘛,本王只是遵旨行事呀;再次則是無論名義如何,長子額爾德木圖都會從此擁有他自己的部眾,而不是只靠父王從西哨本部給他支持,這對於今後他對蒙古的統治必有好處。
當然,把漢那吉雖然不那麼重視名義,但並不是說他對名義的作用有所輕視,畢竟蒙古的黃金家族之所以始終能掌握絕大部分權力,靠的就是名義的作用。
因此,把漢那吉也意識到,大明對於外喀爾喀部領地的這套新制度是有挖坑的。總兵這個官職從來都是大明制度下的產物,而大明的總兵並不具備地方行政權,他名義上與巡撫、鎮守太監對等,其實最終說了算的從來都是巡撫,更別提有時候還有總督。
現在大明給外喀爾喀部領地設置了和林總兵,誰知道他們什麼時候會加設巡撫、加派鎮守太監呢?到了那個時候,外喀爾喀部到底誰說了算,把漢那吉這個順義王可就不敢保證了。
然而此時大明軍威極盛,土默特的經濟又早已完全綁定大明,讓把漢那吉因為將來的不可預計而對大明皇帝說不,顯然不可能。把漢那吉只能寄希望於大明覺得自己直接掌管外喀爾喀部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於是便將如今這樣的設置長期沿用。惟其如此,外喀爾喀部才算得上是自己此戰真正的收穫。
無論如何,把漢那吉還是一本正經地接下了皇帝的詔書,帶領伊勒都齊等人魚貫退下。接下來,司禮監宣布了對今日參加郊迎及祭太廟大典的各軍之賞賜。
這個賞賜簡單的說就是發錢,而且其實發得也不多,基本上就是一兩、二兩、三兩、五兩、八兩、十兩這幾個檔次,其中絕大部分是一兩。不過因為發賞之前先申明過,今日之賞賜與兵部之後的按例賞賜不衝突,因此與會各軍相當滿意,紛紛歡呼「吾皇萬歲」。
看來,錢的確是個好東西。
再之後表示賜宴,不過大軍肯定不能參加,得先安置下來。只有各級文武官員才能參加大宴。
宮中舉行大筵宴禮的流程是有嚴格制度的,比如今日便是尚寶司設御座於奉王殿,錦衣衛設黃麾於殿外的東西兩面,金吾等衛設護衛官二十四人於殿的東西分立。
在殿內教坊司設九奏樂歌,其中設大樂於殿外,將三舞雜隊排立在殿下。光祿寺設酒亭於御座下的西面,膳亭設在御座下的東面,珍饈醯醢亭擺在酒膳亭的東西兩面。
設御筵於御座的東西,設皇太子座於御座的東面(即便空設),面向西,諸王的座位以次往南排列,東西相向(即便空設,但也未必非要設)。文武群臣四品以上者座位設在殿內,五品以下者設座位於東西廊下,司壺、尚酒、尚食等在旁侍候。
宴桌擺設完畢,一切就緒後,儀禮司官員請升座。頃刻間,鼓樂齊鳴。
在悠揚的樂曲聲中,皇帝升入寶座,樂止。鳴鞭,皇太子(暫無)、皇子、親王(在京者也無)上殿就座。接著文武官四品以上者由東西門魚貫而入,站立殿中,五品以下各官站立丹墀,續之是贊禮官贊行禮如儀,文武百官向皇帝贊拜。
光祿寺進御筵,開始奏樂。御宴進擺完畢,樂止。內官向皇帝進花。光祿寺開爵注酒,到御座前,進獻第一爵酒。
這時教坊奏《炎精之曲》(宴會不奏各類「和」字曲)。伴隨樂聲,內外官員都跪下,教坊司跪奏進酒。飲畢,樂止。眾官俯伏在地行禮,飲酒,叩謝聖上恩典。然後各就各位,序班向群臣散花。
進第二爵酒時,教坊司奏《皇風之曲》,隨著樂聲,光祿寺官員酌酒到御前,序班給群臣斟酒。皇帝高舉酒爵,群臣也高高舉起酒爵飲用,樂止。
接著是進湯儀式,鼓吹響節前導,到殿外時,停止鼓吹。殿上開始奏樂,群臣起立,光祿寺官給皇帝進湯畢,群臣坐下,序班給群臣進湯,皇帝舉箸,群臣也舉箸,贊饌成,停止奏樂。此時武舞表演開始,奏《平定天下之舞》。
進第三爵酒時奏《眷皇明之曲》,樂聲悠揚,進酒儀禮如第一次。樂止之後,演奏《撫安四夷之舞》。
進第四爵酒時奏《天道傳之曲》,進酒,接著演奏《車書會同之舞》。
進獻第五爵酒時奏《振皇綱之曲》,演奏《百戲承應舞》。
進第六爵酒奏《金陵之曲》,進獻酒、湯儀禮如初次,演奏《八蠻獻寶舞》。
第七爵酒奏《長楊之曲》,演奏《採蓮隊子舞》。
進獻第八爵酒時奏《芳醴之曲》,進酒、湯,演奏《魚躍於淵舞》。
獻第九爵酒時奏《駕六龍之曲》。
皇帝、群臣用完酒後,光祿寺官員收回御爵,序班收回群臣的酒盞。接著開始給皇帝進湯、進大膳,這時鼓樂齊鳴,群臣起立。進完湯膳後,群臣再坐下,之後,序班要為群臣進獻飯食,進畢,要舉行贊膳成禮,樂止。撤膳時,演奏百花隊舞。
贊撤案,光祿寺官員撤御案,之後序班再撤群臣的飯案。贊宴成時,群臣都出席,面向北立。贊拜皇帝時,群臣分東西而立,向皇帝行三拜九叩之禮,儀禮司官員奏禮完畢後,皇帝起駕回宮,教坊司停止奏樂,大臣依次離席而去。
這一整套流程,與其說是吃飯,不如說是吃個排場,除了皇帝本人可能真敢正兒八經吃點東西,其餘眾臣基本上都是小心翼翼看著皇帝的動作來進行自己相應的動作,生怕搞出個「君前失儀」來,被巡場的御史抓到小辮子,根本不可能好好吃點東西。
因此,散場之後早已餓得飢腸轆轆的高務實,帶著幾個幫他捧著免死鐵券、誥書、新官服(少傅賜服)等物的小宦官,只想趕緊出宮回府吃飯。誰知道沒走幾步,便有司禮監小黃門匆匆前來叫住他:「侯爺請留步,皇上宣召哩!」
——
感謝書友「曹面子」的打賞支持,謝謝!
感謝書友「klauszx」、「曹面子」、「雲覆月雨」的月票支持,謝謝!
(本章完)
一手資源突破防盜章節,收藏czbook.cc。請分享更多的讀者,讓站長能添加更多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