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6章 援朝抗倭(卅三)紛沓而至
2024-10-22 21:52:39
作者: 雲無風
第1766章 援朝抗倭(卅三)紛沓而至
由於有飛鴿傳書的優勢,高務實首先收到了來自蕭如薰對祖承訓平壤之敗的陳述,京華秘書處、內務部立刻在高務實的召集下開了一場小會。
高陌作為內務部的一把手、情報系統的頭頭,首先對蕭如薰的消息予以證實,同時還說明了一些可能存疑之處。
高陌說到,以內務部掌握的情報來看,祖承訓對於南下之時受朝鮮方面不利影響的抱怨明顯有所誇大,例如他說此行「人馬不得半飽,戰力受限」,這就很有問題。
事實上,祖承訓雖然的確還勻給了隨行的幾支小規模朝鮮嚮導騎兵一部分糧食,但由於朝鮮方面保障了道路安全,而祖承訓本身攜帶的糧草頗為充裕,且囤積在不算太遠的義州,因此他此行並不缺糧,沒有理由「不得半飽」。
另外,他說朝鮮方面想要指揮權,干擾了他的部署,這話只能說半真半假。朝鮮方面的確一直想要拿到指揮權,然而無論是祖承訓還是前期抵達的明將,都沒有理會朝鮮的要求,如果非要說這是干擾,那可能只是心理層面的干擾,很難說實際形成了干擾。
不過除此之外,祖承訓的其他表述基本在理,例如朝鮮方面提供的情報嚴重不實;朝鮮從征的軍隊不僅毫無戰鬥力且一觸即潰,嚴重影響士氣甚至影響部署等等,這都是事實。
最後,他指責說平壤倭軍之中射來朝鮮制式箭矢,這一點也被證明屬實,的確有部分朝鮮軍隊投降並被日軍直接拿來使用,不過目前叛變人數尚不確切。
至於祖承訓推測在朝日軍或有一二十萬,這一點高陌就只是隨口一提了,畢竟日軍有多少人入朝,在座諸位無人不知——高務實老早就說過嘛!雖然他沒有透露消息來源,但鑑於他的消息從無不實,大家自然也不會有什麼懷疑。
事情原委說清楚之後,高陌就不發言了,一如既往保持絕對沉默,坐在一邊宛如隱形人一般。而劉馨作為秘書長,也就是事實上的幕僚長,自然免不得要做一個總的分析——對了,她還是三位軍務秘書里掌總的那位呢。
「祖承訓此戰之敗,他自己也說了,其實就是敗於輕敵。」劉馨起身站在高掛著的東北亞堪輿圖前,用教鞭一指義州到平壤的交通線,道:「當然,祖承訓所部的表現還是當得起精銳二字的,暴雨之下毫無遲滯猛撲平壤不說,放晴後的平壤之戰中居然也沒表現出受到了淋雨的影響。
我們從詳細的戰報來看就會發現,祖承訓實際只用了一千餘人攻入平壤城中,而日軍方面動用了約萬人規模的兵力進行圍剿——結果還讓祖承訓說走就走了。依此來看,之前侯爺的那個判斷非常正確:我軍對日軍擁有巨大的騎兵優勢。」
曹恪聽到這裡忍不住笑道:「這可真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以往許多年,大明在軍事上感覺最棘手的問題之一就是騎兵不行,每每與蒙古人作戰,勝則小勝,敗則大敗,逼得老師硬是弄出了刺刀空心方陣來以步制騎。卻想不到,當大明戰勝蒙古之後忽然發現,自家騎兵居然成了別國難以企及之強軍。」
他這話聽起來有些過分,但其實仔細想想似乎也不算錯,至少在目前明軍有機會交戰的對手之中,似乎的確沒有誰家的騎兵還在明軍騎兵之上——除非現在土默特和鄂爾多斯跳反。
不過,這一來不太可能,二來就算真反,與察哈爾一樣缺乏火器的土默特、鄂爾多斯聯軍恐怕也不敢說能勝得過如今的明軍騎兵。由此看來,雖然眼下仍然是冷熱兵器交替的時代,但科技的進步已經開始讓遊牧民族引以為傲的騎射逐漸失去光芒。
「別扯遠了。」高務實擺手打斷道:「我們現在要討論的是朝鮮局勢是否依舊可控。」
「毫無影響。」劉馨立刻接口道:「祖承訓的損失雖然他沒有明說,但蕭如薰在信中已經說過,他派人大致檢點過一番,從返回遼東的兵力來看,祖承訓部實際戰損並不高,負傷也只有二百餘人……」
她正說著,忽然有內務部急報,高陌在高務實的示意下連忙去拿了過來。由於高務實本人在場,高陌甚至直接沒看就遞呈給了前者。
高務實接過急報,剛看一眼就愣了一愣,嘴角露出一抹玩味的笑容。這封急報不算很短,高務實認認真真看完,但一如既往地面色毫無變化,只是默默遞給了劉馨。
劉馨接過一看,只看了抬頭就有些錯愕,看了高務實一眼,見他不動聲色,便也沉下心來仔細審閱。
過了一會兒,劉馨看完,輕輕一笑道:「祖承訓的戰報和京華的諜報看來都不如這一份來得詳細。」與會諸秘書都頗為吃驚,只是不知道這急報是否為他們有權參看的,因此也不好說話。
好在高務實擺了擺手,道:「不必藏著掖著,這戰報是島津義弘通過咱們安插在他軍中的聯絡員發來的,他的消息準確性是毋庸置疑的——來自於宇喜多秀家的總大將陣幕。」眾人這才表現得好奇起來,而劉馨將戰報遞給軍務秘書阮福源,讓他當眾宣讀。
這封戰報自然是站在日軍立場來表述的,大致情況與之前的消息有所區別,基本是這樣的:在祖承訓殺奔平壤城外之前,小西行長第一軍僅僅只是抽調一部分人前往中和築城,其在平壤猶有上萬人,而祖承訓以朝鮮提供的情報,以日軍守城兵力為一二千人的規模而規劃了平壤作戰。
在南下的過程中,祖承訓在清掃了順安地區毛利輝元的先手藩所,也就是交通前沿的警備機構後,以騎兵高速前往平壤,然後以雨夜黎明的天氣和時間下,突襲日軍據點。
明軍的迅速行動,的確使得日軍完全措手不及。由此,明軍輕鬆突破平壤城牆,從七星門攻入城內,直撲日軍據點大同館。
當時駐守大同館據點的是松浦鎮信父子,措手不及的父子二人親率近衛,持刀與明軍肉搏,松浦鎮信在戰鬥中腳部中箭。按照島津義弘轉述的日軍總大將陣幕討論,其認為當時若日軍真如朝鮮人所說一二千人,又或者僅有松浦鎮信部三千人,那麼祖承訓此次突襲平壤當大獲全勝。
然而,平壤城中日軍得到明軍入城消息後,立刻向大同館戰場快速集結。軍監小野木重盛領兵七百人率先趕到戰場,用火繩槍向擁堵在大同館街道上的明軍騎兵攢擊。
史儒的確衝鋒在前,但他是於城上高處指揮射箭時被日軍發現,然後遭到火繩槍射擊陣亡的。戴朝弁及千總張國忠,亦先後中彈身亡。祖承訓及馬世隆受傷,在引軍後撤途中,馬世隆不知是否因為傷重不支,總之落馬而死。隨即殿後明軍陷入泥濘中,其中部分不能快速離開的,被趕來包圍的小西行長和宗義智部包圍殺害。
事情到了這一步,真相基本被還原。按照高務實的看法,祖承訓的表現其實談不上大錯,主要還是輕信了朝鮮情報之故,做出的戰法安排一開始就基於錯誤事實,否則這情報若是真的,現在平壤已經易主。
今夜註定很忙,會議上正繼續討論,又有新消息傳來。這一次更有意思了,消息是李如鬆通過前幾天剛剛安排給他的京華飛鴿站傳來,他在報告裡把島津義弘不可能了解到的後續情報給補齊了。
原來祖承訓自平壤敗退,一路自順安縣、經肅川都護府,抵達安州城。在馬上呼喚朝鮮通譯朴義儉說:「吾今日多殺賊矣,不幸史游擊傷死。天時不利,大雨泥濘,不能殲賊,當添兵更進耳,語汝宰相無動,浮橋亦不可撤。」
說完,他便領軍渡過清川江、大定江,進駐博川郡控江亭,在控江亭清點戰損,「天將點兵於控江亭,則馬失千匹,人亡三百,而追來者亦多」。
當時祖承訓在控江亭留駐兩天,風雨日夜不停,而軍隊露宿於野外,衣甲器械盡濕,士兵大為不滿,祖承訓不得已,這才退軍遼東。當月二十,朝鮮兵曹參知沈喜壽奉命前往九連城,面見蕭如薰請求不准祖承訓退兵,蕭如薰表示這事要請示李如松,因此李如松很快得知消息。
李如松的說法是,祖承訓在平壤戰後,立刻向他報告朝鮮通敵,說「朝鮮之兵,一小營投順。」而且日軍陣中並非朝鮮所謂「倭奴只用鐵九長劍,無他技也」,也絕非人數「一二千」,而是「賊中多有善射者」、「其數過萬」,而朝鮮軍也並不配合明軍作戰,士兵畏懼不前。
李如松又說,朝鮮辯稱「平壤射者或令我人被搶者發射也」,日軍人數一概不知,同時拒絕承認有朝鮮人投敵。另外,朝鮮戰前便在仿製火繩槍,對明軍到此時依舊強稱沒有,日軍兵力釜山登陸第一批,前線奏報便是日軍萬人,此時對李如松則仍推說他們一概不知。
朝鮮軍向日軍投敵之時,朝鮮查明是在史儒陣亡、前軍後退之時。而當時祖承訓退出城外,在平壤西門列陣時看見朝鮮方面的李薲部士兵中,與日軍有互相對話的,而日軍也因此而稍稍撤退。因此,祖承訓認為朝鮮軍隊與日軍相通,事已無可為,只能退兵。
李如松還順便送來並非直接軍情的一些消息,比如朝鮮自然不會承認其國人投敵,「我國人與賊不共戴天」,然而很快就被查到當時對李朝政府心懷不滿之人在肅州官府門柱上,書寫「大駕不向江界,而向義州」十個大字向日軍通報朝鮮朝廷的動向。
而此時日軍在平壤則向朝鮮民眾發放名帖,以示將長居於此,朝鮮各地平民大量投倭。「近來賦役煩重,民不聊生,刑罰又從而大酷,軍民怨氣滿腹,無路可訴,其心離散已久」、「沿海頑民,皆剃髮易眼而從之,處處作賊者,倭奴無幾,半是叛民,極可寒心。」
而就在明軍進攻前一天,朝鮮還收到「平壤賊窟近處村氓,或有往來受章標,聽其敎唆者。金德福、劉希之者,遠居昌城,往受章標。」的報告。
那麼為何朝鮮要用各種方法手段,讓明軍進城呢?李如松結合他那邊得到的消息分析認為,在咸鏡道淪陷的消息傳到朝鮮朝廷之後,李昖與大臣討論後,憂慮咸鏡、平安兩道日軍合兵西進,所以要乘小西行長所部「必於在平壤時,乘其未備而攻之可也」。
至於突襲平壤,連李昖都知道「大概入城中則不便於馳馬」,而朝鮮大臣的建議是「乘夜放火,使賊驚亂,然後攻之則可矣。」
這種幾近送死之事,當即由李昖拍板議定,「舉事必待天兵而可為」。之所以不停催促明軍急進平壤,不惜使用假情報來誘導祖承訓,其本意只是「恐此賊(加藤清正)聚集,然後與西賊(小西行長)合勢也」。
也就是說,其實在祖承訓渡江之前,朝鮮上下已經制定好了夜襲平壤的軍事計劃,只是突襲難度極大,且「城中不便馳馬」,朝鮮軍自己辦不到,所以朝鮮就預定給祖承訓的騎兵部隊來做了。
朝鮮人的的如意算盤就是,風險大的留給宗主國來做,夜襲平壤要是成功,則順勢追擊,若平壤明軍戰敗,那就是李昖親口所說「既奉聖旨而來,若因一敗,撤兵送去,則我國之事,固不足恤,而皇威虧損,不可使聞於四夷也。」
於是,平壤之戰就在朝鮮人的刻意誤導蒙蔽之下,大明前往救援朝鮮的軍隊,用己方將領和士兵生命作為代價,被朝鮮人拖進了中日正面大規模軍事對決里。
李如松的怒火隔著紙張都能看得出來,他一方面認為朝鮮朝廷小人當道,連國王李昖都是完完全全自私自利、恬不知恥;另一方面,又對祖承訓的戰敗極不甘心,認為他純屬被「自己人」給陰了,導致失了大明的顏面、失了遼東軍的顏面。
最後李如松用一句話總結:顏面失之平壤,末將必親自找回!——
感謝書友「曹面子」的打賞支持,謝謝!
感謝書友「klauszx」、「曹面子」、「何與熙」的月票支持,謝謝!
(本章完)
一手資源突破防盜章節,收藏czbook.cc。請分享更多的讀者,讓站長能添加更多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