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現代都市> 明末文豪從抄書開始> 第688章 宋一韓做客

第688章 宋一韓做客

2024-10-21 17:13:47 作者: 無相黃葉
  王文龍回答:「對於遼東最好的經營方式就是屯田,這也是歷朝歷代管理邊關土地的最好辦法。屯田、移民,如此才能漸漸實邊,使得邊關的經濟合理運轉起來,經濟一旦運轉起來,防守邊關之事就可以有序運行,不需要中原王朝繼續向邊境大量輸送資源。」

  徐光啟聞言卻有些疑惑:「遼東苦寒,如何能夠屯田實邊?」

  「這就是關內人對遼東不了解的結果了,」王文龍搖頭一笑,問宋一韓道:「聞遠這一陣子都在了解遼東情況,你說說遼東有沒有土地?」

  宋一韓向徐光啟解釋道:「子先不知,遼東良田極多。遼東苦寒,又有大量林木,每年到秋季,落葉還未腐爛便即霜凍,自然在冰城之下腐熟,其情況如同內地之漚肥。到第二年開春雪化,落葉之肥力又滋養土地,似此不知過了多少年,以至於遼東之地肥沃異常,其土狀若黑膏,手握成團、擲地即散,且黑土層深厚,掘地一二米土質仍黑。雖然遼東天氣寒冷,一年種糧只得一季,但那一季之糧多是種粒飽滿,且遼東人少地多,衛所軍戶只要肯出力種糧,總能做到衣食無憂。這也是為何遼東屢受盤剝,但遼東衛所軍戶仍能過生活的原因。遼東土地盡有,只是人口太少,且要抵擋蒙古和女真之侵略,若非如此,遼東軍戶之生活其實也算富足。」

  徐光啟雖然讀書多但是對於遼東的情況也沒有什麼深入研究,聞言感覺自己三觀都有些被顛覆,震驚道:「我還以為遼東是極貧極苦之地,卻沒想到當地百姓生活居然還過得去。」

  王文龍道:「遼東早在春秋戰國時就是燕國之北地,漢時的幽州治所一度深入遼東,三國時的公孫家襄平城,兩晉之時的平州營州,還有前燕的都城龍城,更別說元代時錦州、朝陽直接隸屬於中書省,那都是屯兵富裕之地。歷朝歷代在遼東屯兵沒有不成的,若是有野心的時代,其屯兵之所會一路北進,直到興安嶺北端。當年收縮遼東防線之時之所以留下如今的實際統治區域,也是因為這些地方本就是中原王朝的核心腹地,完全可以通過移民實邊而經營成邊境重鎮。只可惜我大明在遼東一開始就採用了衛所制度,在遼東幾乎只有軍戶沒有民戶,軍戶要想移動,又是難了。」

  宋一韓道:「原來如此,若非聽建陽所言,我也不知道遼東自古便算是中原王朝的故地,只是如今被制度所害……」

  說到這裡他和徐光啟都是嘆氣,朱元璋從蒙古人那裡學來的戶等制度是大明官員公認的大坑。洪武、永樂年間,戶等制度還在勉力維持,到英宗時開始想方設法對此制度打補釘,到了嘉靖萬曆年後,大家終於確定這制度完全不適應時代,真沒啥補的必要。

  現在大明所謂商戶、匠戶都已經有名無實,許多匠戶早就不會做手工,只要兜里有錢,匠戶可以不去服徭役、商戶子弟也可以走關係去考科舉,至於民戶轉而經商更是成為社會上的主流選擇。

  雖然中晚明的朝廷已經盡力在消除戶等制度和時代發展的不適應,但卻始終無法填補軍戶這個大坑。

  衛所兵現在是公認的不能打仗,衛所土地一團亂麻,而且衛所兵還很難調動。想要調衛所兵去遼東實邊,就問一個問題:土地怎麼分?

  最早朱元璋給衛所兵分田時按照的是口糧田標準但,等到衛所制度建立二百多年後,此時跟關內軍戶說他們祖祖輩輩耕種的衛所田地是國家的,讓他們把現在分到手上的田放棄掉,到遼東給他們分一塊新的,這話誰能信?即使信了,朝廷也沒有這麼大能力去執行。

  徐光啟搖頭感嘆:「遼東多地無人,關內多人無地,卻偏偏關內人去不了遼東耕種,何其荒唐……」

  宋一韓接著說:「我當諫言,多調內地衛所兵去遼東實邊。」

  即使是宋一韓,也只敢建議調衛所兵去遼東,不敢直接攻擊衛所制。攻擊了根本沒用,還會惹麻煩。

  張居正這個晚明第一改革家所做的改革也不過是在稅收、京察制度上做了點變動,屬於查漏補缺,並沒有動到大明制度的根基,但這就已經耗費了他全部的政治能量,還搭上了他的政治名聲。

  相比之下,衛所制是跟大明最基礎制度綁定的,其中所涉及到的利益更是遠比改換一下稅收方式、考察一下官員政績要大得多,恐怕連皇帝都扳不動。

  大明的制度有這麼大的基礎問題,大家的改革卻只能隔靴搔癢,兩都有些無奈。

  宋一韓對王文龍道:「建陽今日之言,使我眼界大開,我最近正在研究遼東問題,若有不明白之處,可否來向建陽請教?」

  「那是自然,歡迎聞遠常來。」王文龍說道。

  「如此便少不得叨擾建陽了。」宋一韓高興道。

  三人一塊用了午飯,又仔細聊了聊遼東局勢,傍晚時,王文龍才將兩人送出家門。

  次日一大早,宋一韓就又來到王文龍家,進入書房時就見王文龍拿著一支蘸水硬筆正在專心寫稿。

  「建陽在寫小說麼?」宋一韓好奇問道。

  王文龍回答道:「我下個月要離開京城,路上沒時間寫稿子,正好這幾天把這兩個月的稿子寫完。」

  「這是《漂流記》的新稿?」宋一韓見到王文龍書桌上已經放了一摞底稿,掃了一眼便認出,然後便有些不好意思文:「這書我是每月追看的,不知可否……」

  「聞遠自看便是。」王文龍笑著回覆說。

  宋一韓大喜,找個不打擾王文龍的角落,取過底稿便開始翻看。

  宋一韓四十多歲的人了,讀書也是此時大多數文人細嚼慢咽的習慣,慢慢的品評著文字,讀稿速度甚至沒有王文龍寫的快,這倒是讓王文龍沒有了底稿未乾就被翻動導致字跡模糊之憂。

  宋一韓慢慢的閱讀,用了一上午時間才追平王文龍的寫稿速度,這時僕人也剛好來叫兩人吃飯。

  王文龍放下筆伸個懶腰:「寫了一上午眼睛都花了,咱們先去吃飯吧。」

  宋一韓點點頭,和王文龍一起走向飯堂。昨天他和徐光啟是在王文龍的花廳中吃的飯,今天才算第一次進入王文龍的後宅,宋一韓一路上看著這京城黃金地段的大宅裝飾,對於這宅子的精美程度嘖嘖稱讚,進入飯堂時見到那一水的彩繪樑柱,更是不免暗自羨慕:果然是文豪富裕之家的氣度。

  沈宜修抱著孩子進入飯堂,見到宋一韓,她忙將孩子交給丫鬟,對著宋一韓行了一禮,道:「見過宋先生。」

  「有禮了,」宋一韓也連忙回禮,然後問:「這位是?」

  沈宜修自我介紹:「我是建陽的內人,姓沈。」

  「夫人就是蘇州第一才女沈宛君?」沈宜修在嫁給王文龍之前就已經才名滿蘇州,不需要《白蛇傳》宋一韓也知道她的名字。

  宋一韓瞧著沈宜修的模樣,暗暗讚嘆,沒想大名鼎鼎的沈宛君不光才華過人、模樣也如此清麗。有妻如此,王文龍真是有福氣。

  沈宜修笑道:「什麼第一才女,不過是在閨中好寫些詩詞別人胡亂叫的罷了。」

  (本章完)

  一手資源突破防盜章節,收藏czbook.cc。請分享更多的讀者,讓站長能添加更多書籍!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