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現代都市> 萬曆明君> 第147章 磨礱淬勵,文武相濟

第147章 磨礱淬勵,文武相濟

2024-09-13 16:52:02 作者: 鶴招
  第147章 磨礱淬勵,文武相濟

  「……是故,西蒙古瓦剌遁逃漠北,東蒙古韃靼一分為二,其中俺答汗在隆慶四年歸附我朝,如今便只剩土蠻汗諸部與朵顏三衛了。」

  「正當將朵顏三衛掃滅!耀威武而防侵暴,乃有中國之體統尊,外夷之觀聽肅!」

  安民廠外,王崇古長話短說,給皇帝介紹著大明朝北邊的局勢,以及二百年以來的歷史由來。

  自脫古思帖木兒汗敗亡後,北元便分裂成了三大集團。

  東蒙古韃靼、西蒙古瓦刺、以及朵顏三衛。

  這二百年間局勢交織,風雲變幻,可謂你方唱罷我登場。

  先是三集團之一的西蒙古瓦剌。

  其依靠著依附大明換取支持,實力日益膨脹。

  到了也先繼位後,終於厚積薄發,一舉統合蒙古諸部,自稱「大元田盛大可汗」。

  對大明朝廷,則開始一掃恭順之相,露出獠牙——「屢教,不奉約,使往來多行殺掠,又挾他部與俱,邀索中國貴重難得之物,稍不,輒造釁端。」

  巔峰時期,恩威並施收服哈密、置行省以遙控甘肅、東極海濱而侵女直。

  甚至還將大明天子,武裝邀請到部落里留學了一番。

  可謂聲威無兩,名噪一時。

  但出來混,總是要還的。

  依靠戰爭與個人威望強行捏合的部落,終歸也會因為個人的去世,而付之一炬。

  在也先死後,瓦剌勢力便一蹶不振,各部爭權奪利,底層背心離德,持續低迷數十年,究竟還是再度被驅逐回了漠西北地區。

  與此同時,蒙古諸部再度分裂,群雄並起。

  而緊隨其後登場的,便是三集團另一的東蒙古韃靼。

  也先和知院阿刺接踵敗亡後,瓦剌避退漠西,韃靼便再度於蒙古諸部中起勢。

  在成化十五年,東蒙古達延汗繼位之後,其人內斬權臣、外逐亦思馬因、親征達蘭特哩袞平定右翼諸部。

  數十年東征西討,達延汗終於徹底壓制西蒙古,一統東蒙古。

  「吞併諸部,志滿氣盈」,恍惚有揮師南下的前景野望。

  但前者之鑑,達延汗年事漸高,怕步了過分依仗個人威望的「大元田盛大可汗」的後塵。

  於是便開始精修內政,著手改革官制、分封諸子、收各部之權、壓制黃金家族,一稱北元新政……緊隨其後,便是喜聞樂見的人亡政息,以及蒙古的再度分裂。

  以控制著蒙古右翼的達延汗三子登上汗位、被迫歸政、旋卒,等一系列事件為標誌,東蒙古韃靼左右翼,一分為二。

  左右各部繁多,亂七八糟。

  但演變至今,右翼盟主,便是俺答汗;左翼盟主,便是黃金家族正統的土蠻汗。

  總而言之。

  瓦剌、韃靼與大明朝廷,三方勢力頻繁博弈,互有勝負,轉眼便是二百年。

  而作為蒙古三大集團最後之一的朵顏衛,則以一種別樣的方式,參與其中——三家姓奴。


  洪武二十二年,太祖於潢水以北設朵顏、泰寧、福餘三衛,招攬了前元遼王的部落,也即是所謂的朵顏三衛。

  這是事實上的藩屬關係,但對夷人而言,只是方便騎牆罷了。

  其常常迂迴於朝廷與瓦剌、韃靼之間,有時導引兩方入侵明邊,有時又向朝廷傳報軍情。

  朵顏衛的牆頭草生涯,從洪武年間開始,往後就一發不可收拾。

  先是宣宗皇帝兵戈說理,親自去朵顏三衛殺了一通,驚懼之下,朵顏三衛便對朝廷俯首帖耳。

  隨後便是瓦剌起勢,朵顏三衛又迅速滑跪,從大明藩屬,轉而投向了瓦剌的懷抱。

  而等瓦剌勢弱,朵顏三衛當即另尋出路,重新找上大明朝——「嘗被瓦刺脅從附彼,今已得歸朝廷,但日給艱難,乞賜犁鏵、種糧、耕地養贍。」

  中樞這邊氣歸氣,但還是捏著鼻子賜予了耕地、牛羊、農器,二者再度複合。

  這一時間段,朵顏三衛極其聽話,甚至還經常率眾劫掠東蒙古韃靼。

  可惜,好景不長,隨著東蒙古韃靼重整雄風,朵顏三衛又開始與東蒙古韃靼眉來眼去。

  朝廷這時候鞭長莫及之下,也沒辦法,只能象徵性做好準備——「孛來與三衛交通已非一日……預防之道在我當然。」

  在此之後,朵顏三衛則是在孛來帳下聽令,一度跟著打到了中亞去。

  而等到也先去世,東蒙古一分為二,朵顏三衛便一方面以大明藩屬自居,一方面又同時臣服於土蠻汗。

  思想上希冀借著雙方的對抗,找機會恢復獨立,行為上皆有劫掠,兩邊得罪。

  如此分裂,必然是內部爭端不小。


  騎牆了二百年,再加上大明朝一度趕著趟當烏龜,朵顏衛如今幾乎不把朝廷當回事——打不過無非就是低頭受封嘛,一直都是這樣。

  於是,到了萬曆年間,首領董狐狸為了壓制內部爭端,便一門心思向大明朝劫掠,轉移內部矛盾。

  今年春,董狐狸便因糧食用度的問題,就想在薊遼一帶劫掠一番,所幸遇到了戚繼光,撞了個頭破血流。

  只是沒想到,其人竟然毫不喘息,轉眼就準備明年春再來一次!

  而王崇古對於此事給出的方案,跟他這個人一樣思路清晰。

  他對韃靼溫和派與激進派,有著截然不同的態度——對溫和派比溫和派本身更溫和,又對激進派比激進派本身還激進。

  跟俺答汗稱兄道弟,對朵顏衛則是喊打喊殺。

  王崇古說罷,便靜靜等著皇帝的答覆。

  以前是世宗與穆宗都不欲啟邊釁,戶部整天吵著沒錢,言官天天說不跟蠻夷一般計較。

  但如今形勢卻大不一樣!

  皇帝有意操練京營,整飭邊軍。

  年初重啟開中法時,甚至授意殷仕儋,率先將薊遼的糧倉先塞滿,其目的不言而喻。

  而戶部也經歷了南直隸、湖廣兩輪搜刮,定然有著不少余錢。

  乃至於這兩年的言官也不輕言與人為善,當初開互市之前,還頻頻督促宣大出塞打秋風。

  當然,除去這些,最成熟的時機,還是他王崇古入了內閣,輔掌兵事。


  他難道能只滿足於撈些錢?

  當然不行!

  在其位謀其政,若是能在任上,平定北方、掃除韃患……

  那才不枉在內閣走一遭啊!

  如今瓦剌頹廢消匿,俺答汗歸附,黃金家族土蠻汗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都不是整君立威的好對象。

  反倒是朵顏衛前元遼王族裔,名頭大,體量小,偏偏跳得最歡!

  豈不正合適朝廷用來「耀威武而防侵暴,庶中國之體統尊,外夷之觀聽肅」?

  一旦此役戰而勝之。

  無論是拔高內閣聲望,還是震駭蒙古右翼,都有助於為平定土蠻汗鋪路造勢……

  國朝二百年未竟之功,未嘗不能在他王崇古手中實現啊!

  別說民間的生祠,便是武廟也未嘗不能一窺!

  想到這裡,王崇古險些沒控制住,露出提前為自己慶功的笑意。

  ……

  朱翊鈞看著王崇古嘴角露出詭異的笑容,莫名感覺惡寒。

  晉黨別是在算計自己吧?


  土木之變?還是庚戌之變?

  可得小心點這廝。

  朱翊鈞胡思亂想半晌,這才搖了搖頭,將王崇古詭異的笑容甩出腦海。

  當即說回正題:「王卿,朕長居深宮,不曉兵事,不要說得這般大而化之了。」

  「朕且問你。」

  「朵顏衛部眾幾何?戰卒多少?流居之所的周邊地理是否清楚?彼處氣候是否適宜出征?會否有韃蠻守望相助?」

  北征的政治正確是不要論述的,都一而再地劫掠了,哪裡還需要找什麼理由。

  但打仗還是要立足於現實情況,不能聽王崇古說了兩句狠話,就熱血上涌,給王崇古站台支持出兵。

  王崇古顯然是有備而來。

  聞言立刻從袖中拿出一份奏疏,呈到皇帝身前:「陛下容稟。」

  「朵顏衛如今駐牧於山海關東北至喜峰口和宣大之間,遊牧長城之外,僅一牆之隔,氣候與薊遼、宣大相差並不多。」

  「況且,如今整備一番,待到明年開春前後,雪融天暖之際,出兵清掃,正合時宜!」

  「而陛下所問其部眾,近年來,精壯多為順義王、土蠻汗屬部吸納雜居,本部之眾日益減少。」

  「朵顏衛本部部眾,今已然不足三萬人!戰卒止有四千,其中一千餘騎!」

  「至於會否有韃蠻守望相助……」


  「陛下,正因有此顧慮,才要趁董狐狸串聯襲擾我朝之前,先下手為強!」

  說到最後,王崇古言辭懇切,進言道:「陛下!三衛屬夷,陽順陰逆,弱者為東西二虜之耳目,強者為東西二房之羽翼。」

  「自嘉靖庚戌以來,勾引騷擾,無歲無之,誠可痛恨。」

  「陛下豈忍見邊鎮百姓一生不得安寧?」

  「今既欲練兵,又師出有名,何不先掃疥癬之患!?」

  這一番話,顯然是針對說服皇帝,做足了功夫。

  但朱翊鈞卻無語地看向王崇古,提醒道:「王卿,隆慶元年,朵顏衛影克率部攻入界嶺口,戰報上可是寫的一萬五千餘人。」

  「今歲朵顏衛董狐狸犯我朝喜峰口,戰報亦有一萬數千人。」

  「且不說是否傾巢而出,怎麼到了王卿口中,戰卒卻止有四千了?」

  不知道的還以為戚繼光殺了一萬人呢。

  這就是朝臣的通病。

  要麼誇大其詞,要麼忽略難度,為了達成自己的目的,總要想辦法誆騙皇帝一二。

  無論是地方匪盜,還是衛所清繳蠻夷,動不動就是什麼「遮天蔽日,軍威駭人」,剿滅的戰功動則「焚寨房數千所,落江溺亡上萬」。

  一個三五人的邪教團伙,也能搞個大新聞,弄得好像下一刻就要殺到京城,奪了鳥位一般。

  而若是希望皇帝出兵某某。


  那對方便是人數寡寡然,裝備劣劣然,疥癬之患,烏合之眾。

  只要皇帝下詔,一切都會好起來。

  軍情都這般泥沙俱下,搞得皇帝壓根不清楚具體是個什麼情況。

  皇帝這話一出口,王崇古心中暗道果然不好糊弄。

  王崇古輕咳了一聲,並未直接回答皇帝問題。

  轉而又從另一隻手的袖子裡,拿出另一份奏疏。

  他無視皇帝古怪的眼神,恭謹地呈上奏疏道:「陛下,方才是臣調閱的兵部案卷,或有疏漏,不過即便是按順義王……」

  說道一半,朱翊鈞直接打斷了王崇古的話。

  前者看著王崇古,將奏疏推了回去。

  語重心長道:「王卿,朕知道卿心中熱忱,但你先別著急。」

  「軍國大事,不是你我君臣三言兩語就能私下定計的。」

  「除了知彼以外,還要知己。」

  「諸軍鎮守九邊,可有餘力抽調?何部出站,出兵多少?銀兩、糧草需耗費幾何?騎兵是否充足,能否在長城外巡戰?」

  「這些朕一概不知,如何與你商討?」

  見皇帝一再推脫,王崇古有些失望。


  雖然如今皇帝沒親政,兵事由他輔掌,但這不出兵的事,他能說了算,若是想出兵,沒皇帝站台還真不行。

  正失落之際。

  王崇古只聽見皇帝話鋒一轉:「卿不妨先將奏疏擬細緻一些,屆時廷上再議。」

  前者猛然抬頭,露出喜色。

  朱翊鈞說完這句,又看向馬自強:「都蠻一役的功過,先放一放,等此事廷議完,再與兵部合議。」

  他原則上是不反對打小規模戰爭的,東南可是一直在打,也沒人說一句窮兵黷武。

  但支持歸支持,也要結合具體情況。

  一來要評估財政負擔,二來也得規避發展成大戰的風險。

  所以最好還是六部九卿一起合計合計。

  馬自強見皇帝輕輕揭過都蠻的事,也不爭辯,只行了一禮以示知曉。

  王崇古則在大喜過望之後,連忙拜倒:「臣遵旨!」

  說著,他便將兩份奏疏重新收回袖中。

  這時候,朱翊鈞突然又叫住了他,似乎臨時起意一般,開口道:「去給薊遼總督劉應節、四鎮練兵總督戚繼光去函,讓他們對薊遼朵顏衛局勢陳述詳情,以及……對是否出兵表個態。」

  這是老成做法,王崇古聞言,只覺得這位皇帝遇事有條不紊,滴水不漏,並不覺得有什麼不妥。

  等了一會,見皇帝沒別的吩咐,王崇古便拱手行禮告退。


  朱翊鈞點了點頭,示意不遠處的內侍相送。

  說句不好聽的話,雖然邊將上疏表態之事不過是他看似隨口提的一句,但實則,他口中提到的邊將一句話,會比王崇古三句還管用。

  額,當然,薊遼總督劉應節這人,自己不熟,算是給官階一個尊敬。

  主要還是戚繼光。

  但凡戚繼光說一句能打。

  朱翊鈞便會毫不猶豫地支持出兵。

  反之,一但戚繼光覺得不能打,即便是廷議覺得能打,那朱翊鈞還是要力排眾議的。

  不僅朵顏衛。

  哪怕土蠻汗,或許也要仰仗其人。

  馬自強站在一旁,見王崇古告退,皇帝正怔怔出神,他也連忙行了一禮,便欲離去。

  等著皇帝走流程的功夫,馬自強都準備好後撤步了。

  「大宗伯稍待。」

  只聽皇帝一句留步,馬自強連忙將發力的腿又按了下去,勉強保持住恭謹地神態:「還請陛下吩咐。」

  朱翊鈞看馬自強身子晃了晃,不由失笑。

  他擺了擺手:「大宗伯先起來吧,朕只是突然想起有兩事,想跟大宗伯商討一二。」


  馬自強這個姓不好,大家為了不喊一聲「馬上輸」沾了晦氣,如今朝臣都紛紛喊起了大宗伯。

  等馬自強直起身子,朱翊鈞才朝馬自強緩緩開口道:「還有兩個月余,便是春闈了,禮部對二名主考人選部議好了嗎?」

  馬自強聞言,悄然抬頭看了皇帝一眼。

  會試主官,可是關鍵位置。

  尤其是今科取四百零七人的情況,能網羅多少門生?又能培養多少黨朋?

  可以說,會試主考官不僅能得名,還能得實打實的權勢!

  正因如此,一般都是皇帝欽點心腹。

  譬如上一科的主考,便是張居正與呂調陽。

  當然,這一屆肯定是不行的,畢竟這兩位兒子已經被制外開恩參考了,這要是還想做主考官,那就太不講規矩了——即便子嗣的是試卷由皇帝批,這個態度也不能少。

  再刨去專業不對口的王崇古,以及內定一個位置的高儀。

  這就註定了在內閣之外,還有一個人選。

  馬自強不知道皇帝的意圖,只好說些無功無過的話:「陛下,如今廷上正在會推,有建極殿大學士兼太子太師高儀、詹事府掌府事兼掌翰林院事王希烈、禮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讀學士諸大綬等三人。」

  朱翊鈞哦了一聲:「都是博學之士……」

  馬自強順著皇帝附和了一聲。

  這時候,朱翊鈞突然看向馬自強,疑惑道:「大宗伯也是飽學之士,為何不在會推?」


  話音剛落,馬自強心頭猛然一跳。

  皇帝嘴裡這話,換一般人來說,馬自強都要以為是反諷了——三人不是一甲狀元,就是二甲前十,公認的飽學之士,他一個三甲同進士哪裡好意思。

  即便是他到了會推,廷議上也比不過王希烈。

  或者說,現在廷臣的共識,就是高儀與王希烈主考,哪怕是禮部左侍郎諸大綬都是陪跑的。

  不過聽皇帝話里這意思,顯然是有所指——這不是明擺著有意讓自己主考麼!

  馬自強正猶豫著該如何表態。

  只見皇帝招來一旁的中書舍人,吩咐道:「鄧卿,去向內閣說一聲,會試主考,將大宗伯也一併推來朕這裡。」

  馬自強眼睜睜看著鄧以贊往內閣方向去了,心中不由喜憂參半。

  喜的是又被皇帝施恩了。

  憂的是必然又有為難的事要他做。

  一時間,馬自強盡力克制著自己似繃難繃的表情,低下頭去:「陛下,臣才疏學淺……」

  朱翊鈞擺了擺手,打斷了他的客套話。

  「還有一件事,朕也是方才與王閣老奏對時突然想起。」

  馬自強見禮數都不讓走完,更是暗道不妙,提高警惕。

  朱翊鈞也不管馬自強在想什麼,自顧自說著:「朵顏衛之事你方才也聽見了,不日便要廷議。」

  「如今朕與王閣老也都有意讓操練京營,發往薊遼協作邊軍。」

  「這般情況,朕想著,無論出兵與否,是不是也該讓京營總督與會廷議呢?」

  「朕沖齡踐祚,對我朝文武禮法還不甚熟悉,又恐壞了國朝制度……」

  他停頓了片刻,直勾勾看向馬自強,帶著思索狀:「大宗伯飽學之士,可能告訴朕,禮制上,有無武臣廷議的路子?」

  插個題外話,我以前看了二本書,但是不小心被養忘了,今天突然想起來。

  一本是修仙文,男主可以活九世,一直吃延壽丹,功夫活得越久越厲害,然後到處日人,也不負責,修的木系功法,更新慢。

  還有一本是都市文,男主的未來身會寫日記,用來對抗外星人,有兩個女主,其中一個學法律的。

  都想不起書名了,有沒有看過的好心人提醒一下。

  (本章完)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