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愛爾蘭戰爭

2024-09-14 04:36:52 作者: 蕭楓
  英國——愛爾蘭戰爭是愛爾蘭人民反對英國統治爭取民族獨立的解放戰爭。在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影響下,愛爾蘭的民族解放鬥爭如火如荼,逐步發展為公開的武裝鬥爭。這場鬥爭的動力是工人、僱農、小農場經營者等勞動群眾。但是,由於當時還沒有一個無產階級的革命政黨,愛爾蘭工人階級未能成為這一運動的領導。領導這一運動的是新芬黨,它把中小資產階級的代表人物即愛爾蘭資產階級共和派以及進步知識分子聯合在一起。

  1919年1月,當選為英國國會議員的新芬黨代表拒絕去倫敦,而在都柏林集會,宣布召開愛爾蘭第一次國民議會,宣告愛爾蘭獨立,組成臨時共和政府,選舉新芬黨首領埃蒙?戴?瓦萊拉為總統。

  議會開始建立行政機構、法院和地方管理機關。建立了一支愛爾蘭共和軍。這支軍隊是按地區原則建立的,人數很快增至23萬左右。

  英國政府企圖以武力消滅愛爾蘭共和國,將駐愛爾蘭的軍警增至6萬人,宣布戒嚴,大搞恐怖活動。愛爾蘭共和軍在當地居民的支持下,在國內整個西南地區同殖民者展開了武裝鬥爭,他們採取游擊戰的方法,分成大批人數不多的「飛行隊」,每隊由20~50名戰士組成,不斷地襲擊英軍巡邏隊和兵營,奪取軍火庫。

  1920年年中,英國政府將一支由7、8千名僱傭兵組成的專司討伐的別動隊調到愛爾蘭。然而,這一措施並未收到顯著的效果。列寧指出:「第一次帝國主義大屠殺的『勝利者』,現在連小得可憐的愛爾蘭都不能戰勝……」。英國國內抗議政府推行帝國主義政策的浪潮洶湧澎湃。工人要求停止戰爭將英軍撤出愛爾蘭。由於愛爾蘭人民的堅決反擊,愛爾蘭共和軍的作戰勝利,世界民主輿論對愛爾蘭愛國者的一致聲援,英國政府被迫於1921年夏同埃蒙?戴?瓦萊拉舉行談判。

  結果,英國和愛爾蘭於同年12月6日簽訂了一個相互妥協的條約。該條約同意愛爾蘭成為大英帝國的自治領,由26個郡組成愛爾蘭「自由邦」。愛爾蘭工業最發達的東北部6個郡,劃歸英國。英國政府在新自治領的全部軍事基地予以保留。愛爾蘭農民必須照舊向英國國庫繳納土地贖買金。

  綜上所述,愛爾蘭人民的民族解放戰爭,雖然迫使英國同意建立愛爾蘭「自由邦」,但並未達到原定的目的。愛爾蘭被肢解了。英國資產階級仍保持了它在愛爾蘭的經濟地位。英愛戰爭之所以造成這種結局,主要是由於新芬黨右翼對民族解放運動規模之大和革命性之強感到害怕,而同英帝國主義妥協的結果。但愛爾蘭人民沒有停止爭取民族獨立的鬥爭。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