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東突襲

2024-09-14 04:37:25 作者: 蕭楓
  1.蘇聯對日宣戰

  波茨坦公告發表後,日本最高戰爭指導會議於1945年7月27日開會,討論波茨坦公告與蘇聯調停的問題。軍部阿南惟幾陸相、梅津美治郎參謀總長等主戰派以種種條件為理由主張全面拒絕波茨坦公告;東鄉外相等人則認為:蘇聯政府未在波茨坦公告上簽名,因此蘇聯對日本仍然保持著法律上的中立,且盟國對過去所提出的無條件投降的要求有所緩和,所以應當先看一看蘇聯的態度,然後再最後決定日本的態度。7月28日,鈴木首相屈服於軍部首腦的強烈要求,在一次記者招待會上聲明說:波茨坦公告只不過是《開羅宣言》的「舊調重彈」,「政府認為並無任何重要價值,只有對它置之不理。」

  日本公開拒絕波茨坦公告,同盟國只有對日本法西斯進行最後一戰。美國杜魯門政府為了爭取掌握占領日本的主動權,急欲單獨迫使日本投降,以便獲得在戰後同蘇聯對抗的有利戰略地位,遂於8月6日搶在蘇聯出兵之前在日本廣島投下第一顆原子彈。9日,又在長崎投下了第二顆原子彈。

  日本居民遭受的災害是日本軍國主義政府拒不投降的結果。8月8日17時,蘇聯外交人民委員莫洛托夫召見日本駐蘇大使佐藤尚武,交給他一份蘇聯對日宣戰書,宣布參加波茨坦公告,並當面宣布,蘇聯從8月9日起同日本處於戰爭狀態。

  蘇聯對日宣戰,既是履行在雅爾達會議上所承諾的在德國投降後2或3個月參加對日作戰的反法西斯戰爭的國際義務,也是蘇日矛盾加深,雙方長期軍事對峙的總爆發。

  從20世紀初日本發動日俄戰爭起,日本在對朝鮮、中國實施侵略政策的同時,一直醞釀進攻蘇俄的戰爭計劃。1928年,日本就企圖侵占西伯利亞,以消除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在亞太地區可能發生的革命影響。

  日本侵占中國東北後不久,蘇聯政府出於維護自身利益的需要,在遠東地區不刺激日本,於1932年3月16日,由蘇外交人民委員李維諾夫在日內瓦曾向日本大使提議簽訂互不侵犯條約問題,但遭到拒絕。日本在拖延10年之久後的1941年4月13日,才與蘇聯簽訂中立友好協定,有效期為5年,並發表聲明:互相尊重所謂「蒙古人民共和國」與「滿洲國」雙方領土完整與相互不可侵犯性。

  1932年8月,日本參謀部制定了1933年度的對蘇作戰計劃,企圖把剛剛侵占的中國東北作為北上進犯蘇聯的跳板,陰謀奪取整個遠東地區,與中國東北、內蒙連成一片,以作為爭霸亞洲及世界的戰略基地,並建立對蘇作戰的有利態勢。

  只是由於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北抗日聯軍奮勇抵抗,「關東軍迫於討伐,致使本來的目的——準備對蘇戰略體制,始終未得進展」。

  1938年7月和1939年5月~8月,關東軍先後在張鼓峰和諾門坎事件中受到蘇聯紅軍的嚴重打擊而遭慘敗。關東軍對此一直耿耿於懷。

  1941年6月25日,即德國進攻蘇聯後的第3天,當時蘇聯大使曾詢問日本外相松岡洋右,日本是否將遵守與蘇聯簽訂的條約保持中立。松岡對此未作正面答覆,卻說:「三國公約是日本對外政策的基礎,如果目前的戰爭以及中立協定與此基礎有牴觸……則中立協定無效」。

  日本毫無誠意執行蘇日中立友好協定不打自招。日軍參謀總部不僅企圖奪取蘇聯的遠東領土,而且妄想毀滅蘇聯的全部武裝力量,打算把鄂木斯克作為法西斯德國與軍國主義日本瓜分蘇聯的分界線,代號為「關特演」的1941年的計劃就是這樣的計劃。

  隨著法西斯德軍在蘇德戰場的失敗,日本企圖利用蘇德戰場上的有利形勢入侵蘇聯的計劃也隨之變成泡影。但日本「仍然認為進攻蘇聯是他們政策的基本目的之一,既未放棄其侵略野心,也未放棄其進攻的準備。」據此,蘇聯政府於1945年4月5日宣布廢除蘇日中立協定。

  蘇聯對日宣戰,大大出乎日本意料之外。日軍原來判斷,蘇軍對德作戰結束後,需要休整,對日作戰時間可能在1946年春,最早也要在1945年9月上旬;蘇軍的主要進攻方向,可能由蘇聯遠東濱海地區向中國東北實施。關東軍根據這一判斷,把防禦重點定在中國東北的東部方向。

  8月9日零時,蘇軍發起對日作戰,到9月2日日本正式簽訂投降書,歷時24天。蘇軍把這次戰略性進攻戰役稱為「遠東戰局」。中國軍史學術界習慣上把它稱為「遠東戰役」。它包括5個不同規模的戰役,即:在中國東北地區進行的3個進攻戰役、南庫頁島和千島群島登陸戰役。

  2.戰前準備

  1945年7月5日,日軍大本營確定關東軍的對蘇作戰方針是:「利用滿洲廣闊地域粉碎敵之進攻。不得已時,也要扼守長春——大連線以東、長春

  ——圖們線以南要地,堅持長期作戰,以利於遂行大東亞戰爭。

  指導要點:儘量利用北韓東部山地、牡丹江流域西側山地、大小興安嶺和四平——齊齊哈爾線外沿地區的地形和工事,力爭粉碎敵人。為阻滯敵人進攻,預期以一部兵力打頭陣;爾後,利用滿洲廣闊地域和地形,阻敵進攻,以期持久,同時廣泛開始游擊戰。

  關東軍主力適時集中在長大線以東、長圖線南山地,誘殲進攻之敵;不得已時,也要扼守通化、臨江周圍要地,以圖長期堅持。」

  關東軍轄日第1、第3方面軍,計24個師又12旅,70餘萬人。此外還有偽滿、偽蒙軍8個師又12個旅,約20餘萬人。日偽軍總兵力近100萬人,共裝備作戰飛機150架,坦克160輛,各種火炮5000門。

  關東軍的部署如下:第1方面軍擔任東部正面防禦,主力集中在牡丹江、延吉一線,司令部設在牡丹江。第3方面軍擔任西部正面和南滿的防禦,司令部設在瀋陽,其44軍部署在阿爾山、洮南、通遼地區,第30軍配置在長大線以東地區;第4軍擔任北部正面防禦,司令部設在齊齊哈爾。第34軍為關東軍的預備隊,設置在朝鮮咸興地區。

  關東軍的防禦由3道防禦地帶組成。第1道,由邊境築壘地域及二線主陣地組成;第2道,沿長大和長圖線設置,成據點式防禦;第3道,以通化為中心,沿中朝邊境山區設置,是最後抵抗地域。縱深工事在開戰前剛剛動工。

  沿邊境線的17個築壘地域總長1000餘公里,計8000餘個永備工事和土木質發射點。以虎頭築壘地域為例,在4個山丘上建立了6個抵抗樞紐部和3個獨立支撐點,築有火力發射點400餘個,火炮陣地66個,指揮觀察所64個,全正面約100公里,縱深40~50公里,其設施可容納2個師以上的兵力。

  1941年曾配置1個守備師。

  遠東戰役時,守軍減為4個步兵連、4個炮兵連和保障分隊,計1400人,另有日僑義勇隊500人。

  1945年4月,華西列夫斯基奉命開始制定對日作戰計劃。為了能在最短時間內摧毀日軍整個軍事體系,曾考慮過3種方案:一是進攻日本本土,但實施戰略性登陸戰役沒有把握;二是進攻華北,但因日軍沒有密集集團,不能達到速戰速決的目的;三是殲滅關東軍。

  最後,確定了進攻關東軍的方案,同時在南庫頁島和千島群島實施登陸戰役,控制宗谷、根室兩海峽,威逼日本本土,保障蘇聯海上的航行自由。

  在選擇主突方向時,蘇軍統帥部分析東北的地形、道路和日軍的部署後,認為把主突方向選在蒙古東部突出部最有利。因該方向日軍防禦薄弱,大興安嶺以東地形開闊,便於坦克機械化兵團行動,只要迅速越過大興安嶺,就能出其不意,迅速前出到東北平原,從而達成進攻突然性。

  總的企圖是:以3個方面軍從東、西、北3個方向同時進攻,東西對進,以西為主,北面為輔助進攻方向,切斷東北日軍與華北、朝鮮的聯繫,分割圍殲關東軍主力於中滿地區。蘇軍統帥部在訓令中強調:「儘快奪取勝利,避免與日軍在滿洲陷入持久作戰。」

  為了達成速戰速決,蘇軍統帥部認為,僅靠遠東原有40個師的兵力是不夠的,遂決定從歐洲向遠東機動兵力。在5~7月內,向遠東和後貝加爾地區增調了2個方面軍指揮機構、3個合成集團軍、l個坦克集團軍,共27個師、12個旅、許多獨立兵團和特種部隊,使遠東兵力猛增1倍。


  鑑於戰區遠離莫斯科,戰場廣闊,作戰方向分散,協同困難,為實行統一的戰略領導,在伯力成立了以華西列夫斯基為總司令,希金上將為軍事委員,斯?帕伊凡諾夫上將為參謀長,並賦予全權的遠東蘇軍總司令部。

  下轄3個方面軍、太平洋艦隊和黑龍江區艦隊,共有11個合成集團軍、l個坦克集團軍、1個騎兵機械化集群、3個空軍集團軍、3個防空集團軍。計陸軍80個師,火炮26萬門,坦克和自行火炮5500餘輛,作戰飛機3800餘架,海軍各種艦船500餘艘,海軍航空兵飛機1500餘架。總兵力達150餘萬人。其戰役部署如下:

  後貝加爾方面軍:轄1個坦克集團軍、4個合成集團軍、1個騎兵機械化集群、1個空軍集團軍和1個防空集團軍,約65萬人。

  其任務是分割圍殲關東軍第3方面軍主力於長春、瀋陽地區,切斷關東軍與華北的聯繫。方面軍以坦克第6集團軍和第17、第39、第53集團軍組成主突集團,從外蒙古的塔木察格布拉克向長春、瀋陽方向實施主要進攻,以第36集團軍從左翼向海拉爾、齊齊哈爾方向實施輔助進攻,以蘇蒙騎兵機械化集群從右翼向承德、張家口方向實施輔助進攻,以第53集團軍為第2梯隊。

  以2個步兵師、1個坦克師、1個坦克旅為預備隊。當前任務是,戰役第

  15天越過大興安嶺,前出至索倫、突泉、魯北一線,坦克第6集團軍不遲於戰役第5天進至上述地區,爾後向長春、瀋陽進攻。戰役縱深800~1000公里。司令部設在赤塔,臨戰前進至塔木察格布拉克。

  遠東第1方面軍:轄4個合成集團軍、1個戰役集群、1個空軍集團軍和1個防空集團軍,約58萬人。其任務是在太平洋艦隊的配合下,分割圍殲關東軍第1方面軍於牡丹江、敦化地區,切斷關東軍同朝鮮和日本的聯繫,爾後向哈爾濱、吉林、長春進攻。方面軍成一個梯隊,以第1、第5集團軍和第10機械化軍組成主突集團,向牡丹江方向實施主要進攻;以第25集團軍從左翼向汪清、延吉方向實施輔助進攻;以第35集團軍從右翼,向密山方向實施輔助進攻。以2個步兵軍、1個騎兵師為預備隊。

  當前任務是突破日軍邊境築壘地帶,於戰役第18天前出至牡丹江、汪清一線,爾後向哈爾濱、吉林進攻。戰役縱深400~500公里。司令部設在雙城子,臨戰前至格羅捷闊沃。

  遠東第2方面軍:轄3個合成集團軍、1個空軍集團軍和1個防空集團軍,約33萬人。

  其任務是在黑龍江區艦隊的協同下,殲滅日軍第4軍。方面軍以第15集團軍沿松花江向佳木斯、哈爾濱方向實施主要突擊;以第2集團軍從右翼向齊齊哈爾實施輔助進攻;以獨立第5軍從左翼向寶清實施輔助進攻。戰役第一階段,第16集團軍在太平洋艦隊協同下,擔任韃靼海峽西岸和堪察加半島的防禦,爾後,在南庫頁島和千島群島實施登陸作戰。戰役縱深500公里。方面軍成一個梯隊。以1個師和1個旅為預備隊。司令部設在伯力,開戰前進至列寧斯科耶。

  太平洋艦隊:以潛艇和航空兵在日本海域積極行動,切斷關東軍與日本本土駐軍的聯繫;支援地面部隊的瀕海翼側防禦;協同陸軍在北韓東岸諸港口、南庫頁島和千島群島登陸作戰。司令部設在海參崴。

  各空軍集團軍分別隸屬於各方面軍。方面軍首長根據當時敵情、地形和任務,賦予航空兵以不同的具體任務和協同方法。

  其主要任務是:實施不間斷的空中偵察;奪取和保持制空權;支援地面主要突擊集團的戰鬥行動。海軍航空兵保障艦隊的海上作戰,破壞日軍海上交通,支援登陸兵上陸作戰。

  3.突破日軍邊境

  8月8日夜,蘇軍3個方面軍、太平洋艦隊和黑龍江區艦隊的部隊占領進攻出發地域。9日零時,各先遣支隊越過國境。拂曉,主力先後發起進攻,航空兵分兩批襲擊哈爾濱、長春、吉林和瀋陽,太平洋艦隊在日本海積極行動。在西線,後貝加爾方面軍各先遣支隊利用夜暗,不經炮火準備,同時在所有方向越過國境。4時30分,方面軍主力開始進攻,基本未遇日軍抵抗。坦克第6集團軍在相隔70餘公里的兩個方向上成兩路以疏開隊形快速前進,戰役第一天前進150公里。10日下午,又前進100餘公里,主力到達大興安嶺。


  由於進展順利,方面軍司令員要求坦克集團軍提前完成當前任務,於8月12日日落前,前出到魯北、突泉一線。坦克第6集團軍遂在行進間變更部署,坦克第5軍由第2梯隊改為第1梯隊,當夜登上大興安嶺,占領了台日黑達壩。8月12日,坦克集團軍全部越過大興安嶺,其先遣支隊已於11日攻占魯北,12日攻占突泉。左翼第36集團軍於11日攻克滿洲里築壘地域,坦克部隊在海拉爾築壘地域,遭日軍頑抗,主力實施迂迴。右翼蘇蒙騎兵機械化集群分兩路開進,一路14日攻占多倫,另一路15日占領張北。

  在東線,遠東第1方面軍先遣支隊於9日1時趁夜暗和暴雨偷渡烏蘇里江,襲擊日軍邊境築壘地域。8時30分,主力發起進攻,除個別方向外,均未進行炮火準備。左翼第25集團軍和右翼第35集團軍分別遭到日軍東寧、虎頭築壘地域的頑抗,屢攻不克,前進受阻,主力被迫迂迴,留下一部兵力,並調來重炮和轟炸航空兵,繼續攻擊。

  第5集團軍以先遣支隊消滅日軍火力點後,主力迅速前進,於戰役第2天攻占綏芬河,14日攻入牡丹江市區,與第1集團軍協同,同日軍展開巷戰,為提高進攻速度,避免陷入僵局,方面軍司令員決心以主要力量從牡丹江市南面迂迴,直插吉林。

  在北線,遠東第2方面軍於9日1時發起進攻,獨立第5軍強渡烏蘇里江,14日占寶清。第15集團軍在黑龍江區艦隊協同下,強渡黑龍江,於14日經激戰攻占富錦築壘地域,打通了至佳木斯的道路。第2集團軍先擔任黑龍江北岸海蘭泡沿線的防禦,11日轉入進攻,因渡河器材不足,只得分批投入戰鬥,進展緩慢,於14日才包圍了孫吳和愛輝築壘地域。

  經戰役第一階段6天的交戰,後貝加爾方面軍越過大興安嶺,前進450~

  500公里,前出到東北平原;遠東第1方面軍前進150~200公里,前出到牡丹江平原;遠東第2方面軍前進50~100公里,前出到佳木斯的接近地;太平洋艦隊協同陸戰隊,占領了北韓雄基、羅津等港口,切斷了日軍從海上的退路。關東軍的部署被割裂、打亂,失去統一指揮,只有部分兵力仍在牡丹江市和海拉爾、孫吳、虎頭等築壘地域繼續抵抗。

  4.關東軍投降

  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投降,但關東軍並未停止抵抗。蘇軍繼續進攻。後貝加爾方面軍於16、17日相繼攻占扎蘭屯、洮南、通遼、赤峰、張北等地。由於道路泥濘,坦克集團軍只能沿鐵路路基運動,每晝夜前進速度平均40~50公里,主力在先遣支隊後面跟進,沒有進行戰鬥。部分兵力繼續圍攻海拉爾築壘地域。遠東第1方面軍的第1和第5集團軍於17日攻占牡丹江市,俘日軍4萬餘人。

  當日,方面軍右翼第35集團軍進占勃利,左翼第25集團軍進占圖們,並向北韓推進。部分兵力仍在虎頭和東寧築壘地域同日守軍進行激烈爭奪戰。遠東第2方面軍的第15集團軍於17日攻占佳木斯後,沿松花江追擊退卻之敵。第2集團軍在航空兵和炮兵支援下,對孫吳築壘地域展開猛烈攻擊。

  8月17日,關東軍下令停止抵抗,日軍開始投降。鑑於各兵團離戰役目標尚遠,華西列夫斯基於18日命令各方面軍派出快速支隊,迅速進占重要城市和交通樞紐。從18日起,蘇軍以臨時編組的小分隊,先後在13個重要城市實施空降,控制機場和市區重要目標,接受日軍投降。20、21日,東西對進的蘇軍快速支隊分別在哈爾濱、長春、瀋陽會合。駐守虎頭和東寧築壘地域的日軍,直到8月26日才停止抵抗。

  與此同時,8月11日~25日,蘇軍第16集團軍在太平洋艦隊部分兵力的協同下,實施了南庫頁島進攻戰役;8月18日~9月1日,遠東第2方面軍一部在第16集團軍一部和太平洋艦隊的編隊協同下,實施了千島群島登陸戰役。

  此前,南庫頁島戰役已開始。8月10日,遠東第2方面軍軍事委員會給第16集團軍下達了如下任務:令配有加強兵器的步兵第56軍,於8月11日

  10時,在航空兵支援下向古屯、氣屯、上敷香、內路等方向發起進攻,突破日步兵第88師在古屯築壘地域的防禦,攻占上敷香、敷香和內路等城。

  隨後,該軍奉命不得在內路、敷香一帶停留,而應沿該島的東西兩岸繼續向南進攻,肅清南庫頁島的全部敵軍。

  經過5天的頑強戰鬥,步兵第56軍越過日軍前沿地帶,於8月16日突破了古屯築壘地域的主要防禦地帶。攻下古屯地域後,日軍在國境線上所構築的整個防禦體系就被打垮了。殘存的幾個抵抗支點已被蘇軍圍困,繼而被消滅。蘇步兵第56軍的基本兵力繼續向南進攻。


  與此同時,遠東第2方面軍的部隊在太平洋艦隊的協同下,還進行了數次登陸戰役,目的是使日軍不能從日本本土向庫頁島增調兵力,以便迅速圍殲島上日軍,解放南庫頁島全境。

  8月16日,登陸部隊攻占了該島西岸的惠須取海港及其市區。8月20

  日,另一支登陸部隊攻占了真岡海港及其市區。這支部隊繼續向東南方向發展進攻,於8月25日攻占了雷多加以及重要的海港和海軍基地大泊。8月21日,向豐原方向發展進攻的步兵第56軍,攻下了海港敷香和內路等城市。

  為了更快地擊潰和肅清南庫頁島的日軍部隊,蘇空降兵於8月24日在落合、豐原等地的機場著陸。8月25日,第16集團軍的主力趕來與空降兵會合。

  經過激戰,第16集團軍在古屯地域突破了日軍強固的邊境築壘防線,向南庫頁島腹地推進了360公里,並在太平洋艦隊的艦艇協同下,粉碎了日步兵第88師,迫使日第5方面軍18萬名官兵繳械投降。

  蘇軍在中國東北和庫頁島的順利進攻,為實施肅清千島群島日軍的登陸戰役造成了有利形勢。日軍在千島群島上構築了極為強固的防禦工事,封鎖了蘇聯海軍由鄂霍次克海駛往太平洋的一切出口。

  戰役於8月18日晨開始。蘇步兵第101師和海軍陸戰隊1個營組成的登陸隊,在第428榴彈炮團及其他加強兵器的支援下,在占守島登陸。

  登陸是在出人意料的濃霧中進行的。日軍發現登陸兵後,企圖用反衝擊將其趕下海去,但未成功。日軍的人員和技術裝備遭到很大損失後,潰散成許多小股,向該島腹地逃竄。

  到8月23日傍晚,島上的12萬名日軍官兵便向蘇軍投降。

  到9月1日,蘇軍肅清了千島群島所有島嶼上的日本軍隊,日第5方面軍的47萬名官兵繳械投降。

  遠東戰役,蘇軍共殲關東軍、偽滿軍和偽蒙軍的全部,第17和第5方面軍的一半,以及松花江江上軍,總共10個軍、1個集團軍級集群和1個區艦隊。日軍損失官兵約70萬人,其中83萬餘人被擊斃,609萬餘人被俘。俘虜中有陸海軍將級軍官148名。蘇軍傷亡32萬餘人。

  被蘇軍繳械與俘虜的有:

  日軍的23個步兵師、10個步兵旅、1個摩托化敢死旅、2個坦克旅、2個航空旅、1個步兵師和1個騎兵師,偽滿軍的11個步兵旅,內蒙軍的2個騎兵師和1個騎兵旅,以及其他各兵種和特種兵的許多兵團和部隊。

  蘇軍繳獲了大量的戰利品。僅後貝加爾方面軍和遠東第1方面軍就繳獲1565門火炮、2139門迫擊炮和600輛坦克、861架飛機、9508挺輕機槍、2480挺重機槍、2129輛汽車、約18萬匹馬、679座倉庫及許多其他戰鬥技術裝備和軍用物資。遠東第2方面軍和紅旗黑龍江區艦隊俘獲日軍松花江江上軍的全部艦艇。

  蘇軍發動遠東戰役,不僅士氣高昂,兵力雄厚,而且占有政治上、經濟上、軍事上和外交上的全面優勢,並集中使用了最新技術成果和在蘇德戰爭中的作戰經驗,利用了日軍在作戰指導上的一系列失誤,從而加速了對日作戰的迅速勝利。

  遠東戰役,加速了日本投降的進程,縮短了同盟國對日作戰的時間。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