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雷夫」戰役

2024-09-14 04:37:46 作者: 蕭楓
  在「約夫」戰役中,內格夫北部的埃軍雖被擊退,但以南的內格夫沙漠與西奈半島的埃軍依然占據了一些地區。11月19日埃軍從加沙地區進入內格夫沙漠,12月7日,對以軍陣地發起佯攻,但被以軍擊退。12月22日,以軍出動5個旅,向埃軍發動了最大規模的一次進攻,即「霍雷夫」戰役。

  戰役從1948年12月22日至1949年1月7日進行。由伊加爾.阿隆上校指揮。以軍先以戈蘭尼旅對加沙地區實行牽制性進攻,阿隆師主力從比爾謝巴方向進攻奧賈,企圖占領阿里什,以色列空軍轟炸了加沙和阿里什機場,從而掌握了制空權。戈蘭尼旅在寬大的正面是沿海岸公路挺進,22日奪取了加沙南側8公里制高點。12月23日,阿隆師主力從比爾謝巴開始向阿里什方向進攻。

  進攻的路線選擇了一條由比爾謝巴至奧賈的一條被殺湮沒的羅馬時代的古道。這完全出乎埃及人的意料。埃軍沒有想到,以色列已秘密將這條古道修成可通行輕型裝甲車輛的道路。因為埃軍判斷,以軍將沿海岸公路進攻,因而對奧賈方向戒備不嚴,使得阿隆主力部隊奇襲獲得成功,27日占領了奧賈。並立即向沿海公路派出一支機動部隊,28日攻占了阿布奧格,轉而進攻阿里什。

  正當以軍準備給埃軍進行決定性打擊時,英國要求以色列從埃及領土上撤出。1949年1月7日埃及要求停戰,以色列同意了埃及的要求,雙方停止了戰鬥。

  以色列通過「霍雷夫」戰役,除了加沙狹長地帶外,把埃及軍隊完全趕出了巴勒斯坦。埃及在軍事失利的情況下,於1949年2月24日在希臘的羅得島簽訂停戰協定。

  根據協定,埃及承認除加薩走廊外,以色列占有整個內格夫地區。邊界重鎮奧賈非軍事化,埃及在離奧賈14至17英里內不得設立陣地。

  外約旦和以色列的停戰談判3月2日也在落得島開始,4月3日,以色列、外約旦正式簽訂停戰協定,「阿拉伯軍團」在中部55英里長的戰線上平均後撤2英里,以色列承認外約旦與約旦河西部的巴勒斯坦合併。

  通過協定,以色列控制了越過卡梅爾山脈到埃斯雷德郎和加利利山谷的戰略公路,解除了阿拉伯人對特拉維夫和哈德臘東部沿海平原的軍事威脅。伊拉克拒絕和以色列談判,但表示遵守以約協定。以約停戰後,伊拉克軍隊即撤出巴勒斯坦。

  以色列和黎巴嫩的停戰協定於1949年3月23日簽訂,協定規定以原來巴勒斯坦和黎巴嫩之間的邊界線為分界線,雙方各建立非軍事區,以色列軍隊撤出黎巴嫩村莊。

  以色列和敘利亞之間的停戰談判與1949年4月12日在邊界舉行,7月20日,雙方簽訂停戰協定。

  巴勒斯坦戰爭從阿拉伯出兵開始到以色列、敘利亞、簽訂停戰協定為止,共歷時15個月,戰爭以阿拉伯國家的失敗,以色列獲勝而告終。戰爭中,阿拉伯國家軍隊死亡1.5萬人,以色列軍隊死亡約6000人。除加沙和約旦河西岸部分地區外,以色列占領了巴勒斯坦4/5的土地,計2萬多平方公里,比聯合國分治決議規定的面積多了6700多平方公里。戰爭中有96萬巴勒斯坦人逃離家園,淪為難民。中東從此戰亂連綿,人民飽受顛沛流離之苦。

  2.第二次中東戰爭

  1956年7月26日,在埃及亞歷山大港的解放廣場擠滿了激動的人們,麥加爾?納賽爾總統正在向群眾發表紀念埃及「七月革命」4周年的演說。在演說的最後部分,納賽爾宣布《共和國總統關於蘇伊士運河公司國有化的命令》。奇怪的是,納賽爾在宣布命令過程中一再重複「勒賽普斯」一詞,令人們疑惑不解。然而正是這個詞,引發了一場導致戰爭的蘇伊士運河危機,而這場戰爭也因此有了它另一個名字——蘇伊士運河戰爭。

  眾人對「勒賽普斯」這個詞感到疑惑,可有人卻心領神會。

  原來,納賽爾事先與負責接收運河公司的埃及官員尤尼斯約定,演說一提到法國殖民者勒賽普斯的名字,運河區的有關人員就動手接管。尤尼斯事先即做好部署,以便一聽到信號時讓運河公司的官員措手不及。納賽爾在演說時擔心尤尼斯聽漏「勒賽普斯」,所以竟重複了10次。其實,尤尼斯第一次聽到廣播「勒賽普斯」就已不再聽演說,而去動手接管了。

  1956年6月由國民議會選舉納賽爾為總統,繼而於7月17日在公民投票中以99%的得票率當選為埃及總統,登上權力的巔峰。

  7月20日,納賽爾下定實行蘇伊士運河公司國有化的決心,以運河通航費建造水壩。

  埃及實行運河國有化,受打擊最重、反應最強烈的是英國和法國。英國石油進口量的一半以上要通過蘇伊士運河,而英國此時的石油儲備僅能維持幾個星期。

  7月27日上午,英國首相艾登在下院表示,英國決心在必要時將單獨以武力保衛自己在這一地區的利益,得到反對黨和輿論的普遍支持。法國得到消息後的反應比英國更為強烈。28日法國國民議會通過支持政府對埃及推行強硬政策的決議。30日,國民議會以休會10分鐘表示「要求對埃及採取強烈行動」,並質問政府是否口頭上勇敢,實際上認輸。報紙更是在鼓譟:「運河國有化已經4天了,我們還不打進埃及!」

  但是,由於英法兩國在二戰後軍事和經濟力量尚未完全恢復,因此無力馬上對埃及採取軍事行動,而只能先對埃及施加外交和經濟壓力,並指令本國商船在通過運河時拒絕向埃及繳付通航費。英法都需要美國的支持和美國海軍第6艦隊的戰略掩護,並力爭一致行動。7月27日,艾登建議三國立即在倫敦或華盛頓舉行「高層會談」。

  美國在蘇伊士運河公司國有化問題上可謂亦喜亦憂。喜的是終於有了渾水摸魚、取代英法的良機;憂的是美國如果被拖進戰爭,將殃及自己在中東的石油利益,而且納賽爾單方國有化的命令可能影響巴拿馬運河。基於這種心態,美國國務院發表聲明指出,在經濟制裁和繳付運河通航費方面,美國將不與英法合作。

  8月1日,杜勒斯來到倫敦。他在前往唐寧街會見艾登的途中受到熱烈歡迎,因為英國人認為美國會幫助英國用武力對付納賽爾。

  但實際上,由於艾森豪正面臨大選,他此時考慮的是如何高唱和平而再次當選總統,不願被英法拖入戰爭,因此指示杜勒斯既不與英法鬧僵,又避免軍事捲入。

  最後,英法美等都同意暫時先舉行談判,並於8月2日晚間發表聯合公報,宣稱蘇伊士運河是國際水道。

  9月3日,以澳大利亞總理孟席斯為首的五國代表團到達埃及,把倫敦會議18國宣言交給納賽爾。9日,納賽爾明確拒絕倫敦會議宣言所提出的國際控制,孟席斯使團無功而返。

  孟席斯使團尚在埃及談判期間,杜勒斯又想出一個建立「使用國際協會」的新方要。埃及則在9月10日向各國發出照會,建議成立蘇伊士運河使用國談判機構,修改1888年公約,以解決運河問題。17日,與此相關的多個國家分別發表聲明,支持埃及的建議。

  英法經過斟酌,於11日接受杜勒斯的新方案。誰知就在英國內閣決定接受美國新計劃的當天,有人在白宮記者招待會上提出,如果英法用兵,美國是否支持。艾森豪回答:「在我任總統期間,美國不會打仗,除非國會開會宣戰。」杜勒斯對記者說得更為露骨:「我們不想用武力為自己開路……如果蘇伊士運河被封閉,我們將讓船舶繞道好望角。」

  這時,英法看出美國為阻止動武,新花樣還會層出不窮。因此,它們急於找到新藉口。

  12日,英法以「使用國協會」將雇用領航員為由,通知埃及把非埃及籍的領航員調離。14日,西方的領航員撤離,而英法故意讓大批船隻過運河。幸好,納賽爾從8月上旬已開始招募領航員。

  此外,在此期間有些船隻為了安全或接到本國政府命令,已繞道好望角。因此,在西方領航員撤離第二天,埃及領航員領著由13艘船組成的船隊順利通過了運河。

  在埃及毫不退縮、運河暢通無阻、繞道好望角費用昂貴的局面下,9月19日~21日,英法片面召集18個國家在倫敦召開第二次會議,著重討論建立「蘇伊士運河使用國協會」問題,並通過了使用國協會章程草案。10月1日~3日,有關國家又在倫敦舉行第三次會議,宣布成立使用國協會。


  兩天後,聯合國安理會開會討論蘇伊士運河危機問題。會上,英法要求埃及承認「國際管理制度」和「使用國協會」特權,但遭到蘇聯和南斯拉夫代表否決,從而使18國方案和「使用國協會」均告破產。

  這樣,蘇伊士運河危機爆發兩個多月來,經過三國外長談判,三次倫敦會議和安理會的討論,英法一再遭到挫敗,逐漸陷於孤立。

  特別是美國的表現,使艾登認為英國「除使用武力或默認納賽爾勝利外,沒有第三條道路可走」。法國比英國更熱衷於武力解決,認為談判陷入僵局會更有利於它聯合以色列進攻埃及。

  10月14日,英法提案在安理會遭到否決。16日,艾登和勞埃德飛到巴黎與法國總理摩勒和比內會談。艾登向法國人明確許諾:以色列進攻埃及時英國要介入,法國把會談的結果告訴了以色列,要點是:埃以開戰,英法將要求埃以均撤離運河區,如一方拒絕,英法將為保證運河暢通而進行干涉。

  10月22日,以本?古里安為首的以色列代表團、以摩勒為首的法國代表團和以勞埃德為首的英國代表團在巴黎西南郊的塞夫勒舉行決策會議。各有考慮的英、法、以3方在反覆討價還價之後,最終達成協議。

  戰前的埃及陸軍總兵力15萬人,其中部署在西奈半島的東部軍區由阿密爾准將指揮,埃及軍把西奈半島北部作為設防重點。在半島南部,防守力量則顯得薄弱,在沙姆沙伊赫僅有一個旅的兵力。

  以色列國防軍共有兵力10萬,坦克400輛,火炮150門,作戰飛機155架。經與英法協商確定,法國空軍負責作戰期間的制空權和以色列的國土防空,以色列空軍以155架作戰飛機支援本國地面部隊作戰並負責亞喀巴灣方向的作戰。以色列軍全部18個野戰旅中的12個是由南部軍區司令辛霍尼准將指揮的,兵力4.5萬人,分為4個師級集群,每個集群負責1個方向的作戰。

  按照部署,拉斯拉夫准將指揮第77集群突向北部海岸公路,沃拉赫上校指揮中路集群負責西奈半島中部的作戰,沙龍上校指揮的第202空降旅負責西奈半島南部的作戰,第9旅負責進攻沙姆沙伊赫。

  代號「卡達希行動」的西奈戰役旨在席捲西奈半島,擊潰埃及軍,消除埃及軍,消除埃及對蒂朗海峽的封鎖,阻止埃及軍而後發動的反攻,同時摧毀埃及軍突擊部隊設在加沙地區和邊境附近的基地。

  10月29日下午4時,以色列軍首先在米特拉出口空降沙龍手下的1個加強營,隨後出動10個旅的兵力,以裝甲部隊為先導分4路實施快速突擊。沙龍指揮2個空降營約3000人於29日下午4時從以埃邊境實施突破,向米特拉山隘前進,於30日夜10時30分與艾坦營會師於米特拉山隘。

  埃及軍得知以色列軍進攻後,阿密爾命令運河西岸的第2步兵旅、第5和第6步兵營進攻以色列軍空降部隊,但難分勝負。30日中午,以色列空軍飛抵米特拉上空,對埃及軍2個營實施突擊。31日晨,沙龍請求總參謀部批准其占領米特拉山隘東端未果。

  稍後,他以第2營的2個連等部組成偵察隊,以營長古爾少校為隊長。但是,偵察隊的先頭部隊通過海坦谷地時遭到埃及軍炮火的阻擊,一輛車被擊中起火,堵塞了通路,艾坦投入的後續部隊也全部被堵在谷地。沙龍面臨兩難境地:或者撤離,或者增援。他最後決定增援,以全部炮火實施壓制射擊,以2個連進攻海坦谷地東部。

  黃昏時分,以色列軍與埃及軍展開肉搏戰,直到晚上8時才告結束,在這場未曾預料的戰鬥中,沙龍旅陣亡38人,傷120人;埃及軍則陣亡約150人。

  西奈半島中部的阿布奧格拉是埃及軍的關鍵防禦陣地,只要守住該地,以色列軍就無法打通通往阿里什的海岸公路,故以軍總參謀長達揚少將首先將重點放在進攻阿布奧格拉。

  沃拉赫上校的中路集群下轄3個旅,另加強有第37機械化旅。但是,在判明英法軍確實參戰前,第7裝甲旅和第37機械化旅是不准參戰的。沃拉赫首先以第4旅準備進攻烏姆?卡泰夫,但該旅旅長卻無所作為。


  在此期間,第7裝甲旅的「謝爾曼」坦克營歷經10個小時通過達伊卡出隘,於31日凌晨發起對阿布奧格拉的進攻,經過激戰占領阿布奧格的道路交叉點。埃及軍第6旅新任旅長瓦雷從阿里什增援第109步兵營,同防守烏姆?卡泰夫的第18步兵營一道夾擊阿布奧格拉的阿丹營。但是,阿丹在以色列空軍的掩護支援下守住了阿布奧格拉。

  當天夜裡,阿丹營還攻占了魯瓦法水壩。第10步兵旅旅長因指揮無能導致攻擊受挫,受到撤職處分,取而代之的是塔爾上校。達揚還調第37機械化旅進攻烏姆?卡泰夫。該旅旅長戈林達上校未等坦克營到達即指揮步兵營和車輛營發起進攻,結果出師未捷身先死。達揚被迫下令停止進攻烏姆?卡泰夫。

  從10月31日下午開始,英法空軍開始行動,多次轟炸埃及空軍機場,炸毀飛機近300架。納賽爾擔心英法軍在蘇伊士運河實施登陸作戰,遂停止對西奈半島的增援,並命令西奈半島防禦部隊向運河方向撤退。埃及軍撤退完畢之後,以色列軍占領烏姆?卡泰夫和烏姆?希漢陣地,阿布奧格拉地區的戰鬥遂告結果。

  11月1日清晨,以色列北路集群司令拉斯拉夫准將下令進攻加沙地區,其任務是首先占領拉法,而後打通阿里什,最後進入坎塔拉和蘇伊士運河區。由於埃及軍已奉命撤退,故以色列軍未經激戰即於次日完成了這一任務。

  解除亞喀巴灣封鎖的任務由第9步兵旅擔任。11月2日凌晨,約菲旅奉命向沙姆沙伊赫前進。因為擔心該旅進展太慢,達揚又下令沙龍旅空降部隊一部突襲沙姆沙伊赫。4日下午,約菲旅進抵沙姆沙伊赫以南5公里處,順利占領埃及軍的警戒陣地,並於次日經過激戰占領沙姆沙伊赫要塞。5月5日,空降部隊與約菲旅取得聯繫,9時30分奪取埃及軍指揮所。至此,埃及軍以色列軍的戰爭即告結束。

  早在10月30日下午6時,英國和法國政府就向埃及和以色列政府發出最後通牒,限12小時以內作出答覆:1.兩國政府立即停止在陸海空的敵對行動;2.兩國軍隊相互後撤,埃及軍撤至蘇伊士運河西岸,以色列軍撤至運河以東10英里處;3.埃以兩國政府同意英法聯軍為隔離兩國軍隊和保障一切國家船舶在運河航行而暫時占領福阿德港、伊斯梅利亞、蘇伊士城。

  以色列答覆接受最後通牒要求。

  納賽爾則在當天深夜加以拒絕,並於31日早晨命令尼羅河流域和蘇伊士運河區的防空部隊進入戒備狀態,命令阿密爾在英法軍進攻時撤退西奈半島和部隊,保衛蘇伊士運河。納賽爾認為,只要能守住拉法阿布、奧格拉、阿里什三角地區,就能阻止以色列軍從北路、中路進攻西奈半島,而當前威脅最大的是已經到達哈薩拉的以色列第7裝甲旅即將與米特拉山隘的空降部隊會合。

  為此,埃及軍迅速將運河西岸的第4裝甲師推進到哈薩拉,同時為阻止第7裝甲旅與空降部隊的會合而將部隊推進到薩馬代。

  同日,英法聯軍出動飛機和艦艇襲擊埃及空軍基地和港口,掌握了制空權和制海權,使擁有250餘架作戰飛機的埃及空軍遭到毀滅性打擊。11月5日,英法空降部隊在塞得港和福阿德港地區實施空降,並大量使用直升機實施機降作戰。6日,兩國登陸部隊2.2萬人占領塞得港和福阿德港,隨後沿運河向南推進約30公里。納賽爾為集中兵力保衛運河,命令駐西奈半島埃及軍回運河區,奮力抗擊入侵者。塞得港武裝起來的人民群眾勇敢戰鬥,配合正規軍抗擊英軍和法軍的進攻。

  此時,蘇聯的注意力正為匈牙利事件所吸引,難以兼顧埃及危機。在匈牙利局勢明朗化之後,蘇聯便採取一系列行為,主要是以不同的措辭照會有關各方。在致以色列總理本?古里安的信中稱,以色列的行為「將使以色列是否能繼續作為一個國家而存在發生問題」,致使本?古里安大為不安,趕緊向聯合國表示接受其一切停火建議而不帶任何附加條件。在致英國首相艾登和法國總理摩勒的信中稱:「如果擁有各種現代化毀滅性武器的更強大的國家向英國和法國進攻的話,那麼英法兩國會處於何種境地呢?」

  致使英法慌忙要求美國保證北約組織的團結。而致美國總統艾森豪函則稱,「如果這場戰爭不予制止,則將險象環生,並能發展成為第三次世界大戰」,美國和蘇聯作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和擁有原子武器的大國,對於制止戰爭和恢復近東地區的和平負有特別的責任。

  此時的美國政府,既面臨蘇聯要求聯合採取決定性措施,又面臨英法要求保證北約組織團結,顯得有些左右為難。如果不與蘇聯聯合採取行動,那麼在「運河回合」中得分的將是蘇聯,而得罪阿拉伯國家的就是美國。

  經過內部的緊急磋商,美國政府一方面聲明拒絕與蘇聯採取聯合行動,並以美軍進入全面警戒狀態為姿態,警告蘇聯不得進攻英法;另一方面照會英法,表明只有當蘇聯進攻歐洲或埃及進攻英法艦船時,才有所謂「大西洋的保護」問題,當務之急是限英國在12小時內停火。

  在戰爭中處於不利態勢的埃及本來已決定放棄塞得港而退守首都開羅,但看到國際形勢的發展於己有利,遂轉而下令堅守塞得港,同時呼籲有關亞非國家提供軍事援助。而這種形勢卻迫使英國內閣於11月6日深夜同意停火和撤軍。法國儘管對英國的「背叛」行徑大為惱火,但由於勢單力薄,無法獨自支撐局面,也只好對現狀予以默認。


  11月7日,聯合國大會通過要求英法撤軍、以色列軍撤退到1949年埃以停戰協定的停戰線後面,以及關於緊急部署聯合國的部隊的決議案。12月,英法聯軍撤兵。以色列軍於次年3月撤出加沙地區和西奈半島。以色列取得通過蒂朗海峽的航行權,聯合國緊急部署部隊進駐加沙和亞喀巴灣地區。

  在第二次中東戰爭中,埃及軍死亡約1600人,損失飛機210架;以色列軍死亡約200人,損失飛機約20架;英法聯軍損失很小。

  3.第三次中東戰爭

  第二次中東戰爭之後,美蘇在中東的對抗更加激烈,以色列得到了美國的支持,而蘇聯則大力資助阿拉伯國家。蘇聯向埃及、敘利亞等國提供了大量的軍事援助,以色列也從美國得到先進的武器裝備。

  1958年2月,埃及和敘利亞合併,成立阿拉伯聯合共和國,使以色列感到了來自南北夾擊的威脅。1964年,阿拉伯國家出現了團結合作的局面,敘利亞、約旦、黎巴嫩在成立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和利用約旦河的問題上達成協議,並得到埃及等其他阿拉伯國家的支持,阿方計劃改變約旦河上游的流向,使之不被以色列利用。1964年11月,以色列出動空軍對約旦河上游的阿方工程進行轟炸,迫使阿方取消此次計劃。

  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成立後,成為以色列的心腹之患。1964年5月28日至6月4日,巴勒斯坦各界代表在阿拉伯聯盟的支持下,在耶路撒冷東城區舉行了第一次巴勒斯坦國民大會,確定組成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執行委員會,建立了巴勒斯坦武裝力量「法塔赫」。

  從此,法塔赫為了把以色列趕出巴勒斯坦,可是不斷的襲擊以色列,這支力量在六.五戰爭前已初具規模,對以色列構成了威脅。

  所以,削弱阿拉伯聯盟的力量,消滅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成為以色列發動第三次中東戰爭的重要原因。

  4.第四次中東戰爭

  攻破天塹

  1973年10月6日,下午2時,蘇伊士運河東岸以色列防禦工事的沙壘中,爆炸了埃及士兵預先在水下悄悄埋入的兩個炸藥包,炸開了兩個缺口;隱蔽在河西沙丘後面2000門大炮同時突然向東射擊,炮彈鋪天蓋地飛往以色列陣地。第四次中東戰爭就這樣開始了。

  為了突破運河天塹,埃及參謀總部事先制定了周密計劃。對於一支現代化陸軍說來,江河並不足懼。水陸兩棲坦克和裝甲輸送車可以充當突擊的先鋒,在對岸建立橋頭陣地。還可以運來舟橋部,卸下後連接在一起,於幾分鐘之後在預定地點架設完畢。等到軍隊主力抵達時,渡口業已準備就緒。

  然而,蘇伊士運河卻與眾不同。其不同之處就在於它的構造使兩棲突擊部隊面臨了許多困難,而且以色列還在天然障礙上構築了大量防禦工事。運河的寬度只有195至220碼。但是,凡是見過它的人,都把它視為不可逾越的障礙。

  頭一個障礙是:為防止河岸被侵蝕,河岸鑲砌了水泥牆,牆頂露出水線,牆腳深深埋入河床。總參謀長沙茲科將軍介紹說,河水還有潮汐現象。高潮時,河水從水泥牆頂端下方一碼處流過。低潮時,水面距牆頂兩碼,南端為3碼。水陸兩棲車輛不能像拉布拉多獵犬那樣從高度為一碼以上的河岸躍放水中;至少不能不冒嚴重風險就跳下去。即使跳下去了,又怎能爬上對岸呢?

  第二個障礙是以色列軍隊沿整個東岸壘起的龐大沙丘。在6年的時間裡,以色列的推土機孜孜不倦地聚沙成壘。當然,功夫下得最大的地方是可能的渡河點。那裡的沙壘高60英尺,而且上下幾乎一般寬。其面向埃及突擊部隊的西坡,則與更陡峭的水泥河岸連成一體。


  第三道障礙,即巴列夫防線。以色列自「六五戰爭」中侵占埃及的西奈半島後,為了長期霸占這塊面積約6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它部署了9個旅的重兵,其中包括4個裝甲旅,並且不惜花費3億美元,用3年的時間,沿運河東岸構築一道全長170公里、縱深10公里的防線,以當時以色列總參謀長哈伊?巴列夫的名字命名為巴列夫防線。

  防線的主陣地以運河為屏障,依託河堤構成。河堤原是由開鑿運河時挖出的泥沙堆積而成,以軍將它加高到平均25米,並把朝向運河一側削成55度的陡坡,上面布設了十幾層密匝匝的蛇腹形鐵絲網和地雷。

  河堤全線構築了19座要塞、30個堅固據點,各個據點又都有若干個鋼筋混凝土的碉堡,下面埋設了許多通向運河的凝固汽油管道,只要一按發火設備的電鈕,就可以點燃汽油,向河面噴射,形成一片火障,燃燒時間可達30分鐘。

  在各據點之間,建築了坦克和大炮掩體,火力互相交叉,控制著整個運河和重要通道。

  在主陣地後面的交通要道上,還構築了據點,配備有預備隊和支援火炮。防線前沿駐軍3000人,有足夠三四月用的軍火、糧食等。以色列在防線築成後,曾經大肆吹噓它「堅不可摧」,是一條「不可逾越」的防線。以色列國防部長達揚狂妄地叫囂,面對巴列夫防線,任何埃及軍隊渡河攻擊,都將在24小時內被消滅。

  10月6日下午2時整,按照計劃,200架埃及空軍超音速飛機呼嘯著越過運河,襲擊了以色列軍陣地。

  這次襲擊完全出人意料,也近乎大獲全勝。20分鐘之內,埃及飛機摧毀了以色列在西奈的指揮部、空軍指揮部、防空和雷達干擾中心、飛彈營、炮台等。估計90%的預定目標被擊中,埃及僅僅損失了為數不多的飛機。以色列軍遭到了嚴重創傷,軍事通訊系統被破壞,以至使他們的通訊聯絡中斷了好幾天。

  空襲後接著便是毀滅性的排炮轟擊,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最猛烈的一次炮擊。

  然後,就是成千艘小型橡皮攻擊艇載著埃及士兵,冒著極大的危險搶渡運河。第一批抵達東岸的士兵攻占了以色列的工事後,便給戰友們放下繩梯。他們很快就占領了一些在工事後的以色列軍陣地,進而掩護後來的登陸者。最先橫渡運河的大部隊是埃及第7旅。在開羅作戰指揮大廳里,滿懷喜悅的薩達特和他的軍事指揮官們接到了這樣的報告:埃及的旗幟又一次飄揚在東岸了!

  先頭部隊渡過運河以後,工兵便開始以高壓水龍開道。高壓水龍輕而易舉地沖開了沙質的工事,贊成一個個大缺口。埃及的坦克從快速安裝起來的浮橋上過河後,便通過這些缺口向以色列占領的西奈挺進。夜幕降臨時,5個完整的裝甲師沿著170公里的河道成功地越過運河,到達蘇伊士東岸。不可一世的巴列夫防線的要塞,在猛烈的炮火中,一個一個地落入埃及人手中。

  關於這次搶渡運河天塹,新臨指揮這次戰役的埃及總參謀長薩阿德?沙茲科中將在《跨過蘇伊士運河》一書中介紹道,這是一次歷史性的交鋒,基本上沿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戰術的坦克和新一代步兵武器之間的第一次交鋒。10月6日14時30分至14時45分,埃軍第一批突擊部隊已經登陸。

  4000名士兵占領了各支撐點之間的沙壘。橡皮舟已在返航,每舟由工兵舟船營的兩名士兵操縱。

  當敵人的第一批坦克沖向運河時,在5分鐘左右的時間內,塵土迷漫。埃軍突擊組有很多已經搶在以軍坦克之前占領了斜坡武射擊陣地。

  而且,占領了沙壘的埃軍士兵可以居高臨下地對向前開進的以軍坦克射擊。但是,擊退以軍第一批裝甲車輛主要靠部署在西岸沙壘上的部隊。埃軍的火力一方面繼續對敵方支撐點進行射擊,同時掩護各工兵排把水泵運到對岸,開始執行在沙堤上打開70條通路的任務。

  「在苦湖,我們的兩棲旅已經開始在東岸登陸。」沙茲科將軍說,「我們的飛機在完成了第一次襲擊後,正在返航。它們的航程很短,因此所有目標都選在西奈,其中包括敵軍機場、防空飛彈發射場、電子干擾站和軍事司令部。襲擊中,我們損失了5架飛機。我們的飛機都沿安全走廊穿過我方薩姆飛彈防禦地帶返航。」

  隨著埃軍大炮的猛轟,埃軍先頭部隊8000人在海、空軍的支援下,從運河北部的坎塔臘、中部的伊斯梅利亞、南部的大苦湖等處奮力強渡運河。他們乘橡皮艇和兩棲車輛在瀰漫的硝煙中奮勇沖向東岸,首先占領那被炸藥包炸開的缺口。以軍士兵見狀慌了手腳,趕忙去開啟凝固汽油管道,想用大火阻擋埃及戰士前進。不料電鈕按後,連半點火星也沒有。

  原來前一天晚上,埃軍偵察兵已經偷渡過河,用水泥堵塞了管道噴口。埃及士兵登陸後,用爆破筒在以軍陣地的鐵絲網和地雷區中開闢通道,沿著臨時架設的繩索和軟梯,攀登上陡峭的河堤,再用炸藥和推土機擴大缺口,不到10小個小時就打開了60個可容坦克通過的缺口,架設了10座浮橋和50個門橋的渡場。於是,配備有坦克裝甲車、火炮、地對空飛彈等重裝備的8萬名埃軍後續部隊源源不斷地通過運河,突破了巴列夫防線。

  到10月7日8時止,渡河戰鬥已經告捷。埃軍總參謀長沙茲科將軍說,防守巴列夫防線的以軍3個裝甲旅和1個步兵旅幾乎全部就殲。以軍的360輛坦克中有300輛被擊毀,幾千人被擊斃。埃軍損失了5架飛機和20輛坦克,

  280人陣亡,這相當於埃及投入戰鬥的飛機總數的2.5%,坦克的2%,作戰部隊的0.3%。在18個小時內,埃及已有9萬名官兵、850輛坦克和11000部車輛渡過了運河。

  埃軍初戰告捷,士氣更加高昂。為了解放祖國的領土,埃及士兵人人奮戰,個個爭先。

  有的把炸藥包綁在身上跳上以軍的坦克,和敵人同歸於盡;有的用身軀堵住以軍堡壘的機槍口,讓戰友們衝上去。10月8日,埃軍收復西奈第二大城東坎塔臘。9日,擊退以軍裝甲隊部隊3次猖狂反撲,全殲以色列第190裝甲旅,活捉了旅長。接著,埃軍又攻占富阿德港以南地區、伊斯梅利亞以東地區和陶菲克港灣地區。到了13日,盤踞在運河東岸最後一個據點的以軍也被迫繳械投降。

  至此,埃及第2、第3軍團5個師、1個旅全部過河,在前線北部、中部和南部打開3條通向西奈腹部的通路,控制了西奈半島縱深10至15公里的地區。

  在埃軍從正面突破運河的同時,還有數十支傘兵部隊和特種突擊部隊乘直升機在以軍後方著陸,破壞以軍的交通通訊聯繫、油田設施和攻占據點,並對沙姆沙伊赫進行了一次襲擊。埃及海軍則封鎖了曼德海峽。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