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甲午海戰

2024-09-14 04:38:20 作者: 蕭楓
  這是指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中交戰雙方海軍之間所發生的諸次戰鬥。1868年,日本實行「明治維新」後,加緊擴軍備戰,迅速走上軍國主義道路,制定了侵略朝鮮和中國的「大陸政策」。1874年,日本以琉球船民在台灣遇難為藉口,派兵3000餘人,在其「孟春」號、「日進」號、「筑波」號等軍艦護送下,登上中國台灣島,野蠻屠殺我高山族同胞。由於中國人民堅決抵抗,加之日軍實力當時還不太強,在其侵台部隊中又瘟疫流行,遂被迫撤兵。清政府向日本賠款白銀50萬兩,使日本政府初次嘗到了「甜頭」。

  1875年,日本的「雲揚」號等軍艦闖到朝鮮海域挑釁,並於次年強迫朝鮮簽訂了《江華條約》。1879年,日本正式吞併一直向中國稱臣的琉球王國。

  1882年和1884年,日本兩次在朝鮮策劃政變,並出兵朝鮮。1887年,日本在派間諜搜集大量中國情報的基礎上,制定了《征討清國策》。為了實現侵華野心,日本極為重視發展軍隊,特別是海軍。1890年,日本海軍經費占國家總支出的1237%;1893年,天皇下諭節省內廷經費,文武宮員交納1/10俸祿作為造艦費。日本軍方認為,擊敗中國海軍,奪取制海權,是侵華戰爭成功的關鍵。

  到甲午戰爭開始時,日本海軍已有新式海防艦3艘、巡洋艦8艘、炮艦7艘,加上其他艦隻計31艘,另有魚雷艇24艘,共近6萬噸。日本的艦艇大部是新建的,其航速快,火力強,而且裝有較多的速射炮;日海軍官兵都是經過嚴格訓練的。那時的中國海軍編有北洋、南洋、福建、廣東4支艦隊,共有78艘軍艦、24艘魚雷艇,其排水量共為8萬餘噸。中國軍艦多數艦齡較長,航速較慢,而且彈藥不足,缺乏新式火炮。

  1894年初,朝鮮爆發東學道農民起義,朝鮮政府無力鎮壓,請求清政府派兵。6月4日,北洋艦隊的「濟遠」號、「揚威」號及「平遠」號進駐仁川港。6月6日,中國首批陸軍也到達朝鮮。日本見中國艦隊出兵朝鮮,認為時機已到,決心與中國開戰。6月5日,日軍成立大本營,並於當天派出400名海軍陸戰隊入朝。至同月16日,已有1個日本混成旅團在朝鮮登陸。到6月底,在朝日軍已達1萬人,軍艦8艘,大大超過在朝的清軍兵力。東學道起義被鎮壓後,清政府多次向日本政府提議雙方都從朝鮮撤兵。但是,日本予以拒絕,並繼續向朝鮮增兵。7月19日,日本海軍編成聯合艦隊,隨即開赴朝鮮海面,準備尋機對中國海軍開戰。

  在這種情勢下,清朝政府軍機大臣李鴻章仍把和平希望寄託於列強的調停上,未從軍事上進行認真準備,甚至下令從朝鮮撤回軍艦,以求避免與日本海軍發生衝突。這樣一來,日本海軍便在朝鮮西海岸輕易地取得了前進基地。李鴻章的妥協退讓助長了日本的侵略氣焰,使駐朝清軍處境危急。面對這種形勢,在輿論的憤怒譴責下,李鴻章又不得不向朝鮮增派援兵。為此,清朝政府從陸海兩路調兵入朝。7月23日,日軍大本營密令其聯合艦隊司令長宮伊東祐亨,襲擊豐島附近的中國護航隊。於是,7月25日發生了中日豐島海戰。日本海軍初戰得手,狂妄叫囂:要「聚殲清國艦隊於黃海」。

  中國海軍為了加強華北沿海各港回的防衛,自7月27日至8月9日,先後3次派艦隊巡弋大同江口。8月10日,日艦隊進至旅順、威海海面進行襲擾,我北洋海軍則決定將主力從朝鮮海域撤回。9月12~15日,北洋艦隊主力在旅順、大連、成山角一帶海面巡邏。李鴻章的意圖是以北洋大艦在海上嚇退日艦,根本沒有決戰的打算。而日本聯合艦隊已駛入黃海,正在尋找北洋艦隊的主力,企圖一決雌雄。

  9月17日中午,在中國遼寧大東溝以南海面,北洋艦隊再次遭到日本海軍的襲擊,發生中日黃海海戰。這次海戰後,北洋艦隊撤人旅順港,受傷各艦修復後返回威海衛。李鴻章誇大了北洋艦隊在黃海海戰中的損失程度,命令海軍:「不得出大洋開戰」。北洋各艦隻能在威海、旅順附近水域活動,日本海軍從而控制了黃海的制海權。

  10月24日,日本陸軍第1軍突破鴨綠江防線,侵入中國。日本陸軍第2軍也在海軍聯合艦隊的護送下,在遼東半島花園口登陸。11月7日,大連守軍潰逃,日軍輕取大連。22日,日軍又攻陷了旅順。當旅順告急時,丁汝昌親自到天津謁見李鴻章,要求率北洋艦隊馳援旅順。李鴻章卻嚴令丁汝昌「保船避戰」,並稱:「汝善在威海守衛,汝數隻船勿失,余非汝事」。日軍占領遼東半島之後,侵略軍又把進攻矛頭指向山東半島,其主要目標在於消滅北洋艦隊。

  1895年1月18日,日軍3艘巡洋艦駛至山東登州海面實施炮擊,以轉移清軍視線。而日本陸軍第2軍卻於1月19日至23日間分3批在榮城灣登陸。日本聯合艦隊全部出動,為其護航和掩護登陸。北洋艦隊未能出海襲擊登陸之敵,坐失戰機。

  1月25日,占領榮城之敵開始向威海衛進攻。30日,日軍攻下威海衛南幫炮台群;2月2日,又占領了北幫炮台群和威海衛城。隨後,日本陸海軍聯合進攻困守劉公島的北洋艦隊。面對敵軍的海陸夾擊,北洋艦隊廣大官兵孤軍苦戰,多次擊退敵軍艦艇的攻擊。2月11日,在敵軍連日進攻下,北洋艦隊的「定遠」號、「來遠」號等艦艇先後被擊傷或沉沒,彈藥將盡,傷亡激增,援兵無望,少數敗類譁變,丁汝昌自盡殉節。此後,威海衛水陸營務處提調牛昶炳交出殘餘艦艇11艘和劉公島諸炮台,向日軍投降。

  北洋艦隊全軍覆沒後,侵華日軍連續攻占山海關外的牛莊、營口、田莊台等軍事要地。腐敗的清廷驚恐萬狀,遂派李鴻章為全權代表出面議和,使日本侵略者完全達到了預期目的。日軍將他在這次戰爭中使用聯合艦隊實現戰略任務的基本經驗概括為3條:第一,黃海之決戰,顯示了海戰的基本特點;第二,黃海一戰奪得了制海權,從而保障陸上作戰的順利實施;第三,殲滅對方艦隊,即可迫其放棄繼續作戰的信念。這3點經驗的核心思想就是通過雙方艦隊的總決戰來奪取制海權,從而贏得整個戰爭的勝利。日本海軍如此總結它的戰爭經驗未免帶有很大的片面性。它首先忽視其中的政治因素。顯而易見,中國海軍在中日甲午戰爭中道到失敗的最根本原因,是清朝封建統治集團昏庸無能;只想求和,而不大力發動和組織軍民堅決進行反侵略戰爭。其次是日本海軍沒有注意到當時的具體環境,即清廷政治上的投降主義必然導致軍事上的失敗主義。李鴻章等人根本沒有樹立打敗日本侵略者的堅強信念,始終執行消極防禦方針。因而採取完全被動的戰略戰術。這些東西不僅捆住了北洋艦隊廣大愛國官兵的手腳,更重要的是束縛了他們的作戰思想,使之不能機警而銳敏地抓住有利戰機,主動而靈活地打擊與消滅入侵之敵。誰人要把這些特定條件下的作戰經驗視為永恆不變的一般軍事原則,是註定要吃大虧的。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