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俗覽·用民》講析
2024-09-14 13:10:07
作者: 李宏
凡是役使民眾,最好是靠仁義,其次靠賞罰。靠仁義如果不足以使民眾為之效死,靠賞罰如果不足以使民眾去惡從善,像這樣卻能使用所統治的民眾的,古往今來都沒有過。民眾不是總能使用的,也不總是不能使用的,只有掌握了其規律,才能使用他們。
闔廬用兵不過三萬人,吳起用兵不過五萬人,萬乘大國的兵力比三萬、五萬還多,如今對外卻不能禦敵,對內卻不能保國,並非那裡的民眾不可使用,而是統治者沒有掌握使用民眾的規律。不掌握使用民眾的規律,國家即使強大,形勢即使有利,士卒即使眾多,又有什麼益處呢?
古代很多人擁有天下,卻又丟了天下,就因為所統治的民眾不為他所使用。使用民眾的理論不可不鑽研嫻熟。劍不會憑空斬斷物體,車子不會自己運行,總是有人驅使它們這樣做。播種麥子就收穫麥子,播種稷就收穫稷,人們不會感到奇怪。使用民眾也有播種的問題,不考慮所播下的"種子",卻要求民眾為自己所使用,沒有什麼比這更加糊塗的了。
在禹那個時代,天下有上萬個諸侯國,到湯那個時代,天下有三千多個諸侯國,現在這些諸侯國都不存在了,是因為他們不能使用自己的民眾啊。
民眾不被使用,是因為賞罰沒能實施。商湯、武王憑藉的是夏朝、商朝的民眾,這是因為他們掌握了使用民眾的方法。管仲、商鞅憑藉的也是齊國、秦國的民眾,這是因為他們掌握了使用民眾的方法。使用民眾是有原因的,懂得了其中的原因,民眾就會聽憑使用。
使用人民有綱紀,就像漁網,一旦舉起綱紀,萬目都隨之張開。使用人民的綱紀是什麼呢?是希望和厭惡。希望什麼,又厭惡什麼?希望榮耀、利益,厭惡恥辱、禍害。恥辱、禍害是用來實施懲罰的;榮耀、利益是用來兌現賞賜的。賞罰都能實現,民眾就沒有不被使用的了。
闔廬在五潮檢驗他的民眾,劍都刺到了肩膀,血流遍地,幾乎都不能制止民眾前進。勾踐在他寢宮著火時檢驗他的民眾,民眾爭著赴湯蹈火,死的有一千多人,趕緊鳴金才能讓民眾後退,這是因為賞罰都能兌現。莫邪那樣的良劍不因為用者是勇敢或怯懦而改變鋒利的程度,勇敢的人有了它更靈巧,怯懦的人有了它更笨拙,這是由於他們善於使用或是不善於使用的原因。
夙沙國的人民,殺死自己本國的君主來歸附神農。密須國的民眾,捆上自己本國的君主來歸附周文王。湯、武王不僅能用本國的民眾,還能用不屬於本國的民眾。能用不屬於本國的民眾,國家即使很小,士兵即使很少,仍然可以建立功名。
古代有很多由平民而一舉平定天下的人,這是因為他們都能用不屬於自己所有的民眾啊。用不屬於自己所有的民眾的這種想法,是不可不考察的根本啊!夏、商、周三代的法則沒有別的,就是把信用作為關鍵。
宋國有個趕路的人,他的馬不肯前進,就殺死它,把它扔到谿水裡。又重新趕路,他的馬不肯前進,又殺死它,把它扔到谿水裡。這樣反覆了三次。即使是造父對馬樹立威嚴的方法,也不過如此。
那個宋國人沒有學到造父的馭馬術,卻僅僅學到了威嚴,這對於馭馬沒有好處。那些不賢德的君主,與此相似。他們沒有得到做君主的方法,卻僅有當君主的威嚴。威嚴越多,民眾越不被使用。
亡國的君主,大多憑藉威嚴使用民眾。所以威嚴不可沒有,但不足以專門依仗。就像鹽對於味道一樣,大凡使用鹽,一定要有所依託。如果用量不適度,就敗壞了所憑藉的東西,不可食用了。
威嚴也是這樣。一定要有所憑藉,然後才可施行。憑藉什麼呢?憑藉愛和利。愛和利的心被人知曉了,威嚴才可施行。威嚴太過分了,愛和利的心就會消失。愛和利的心消失了,卻一味地厲行威嚴,那麼自身一定遭殃。這就是夏、商之所以滅亡的原因。
君主有利有勢,能決定官吏的等級。處於決定官吏等級的地位,掌握著利益和權勢,君主對此不可不審察清楚。不須刑罰禁止就能禁止人們為非的,大概只有深刻認識到這一道理才能實現吧!
一手資源突破防盜章節,收藏czbook.cc。請分享更多的讀者,讓站長能添加更多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