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軍事> 大明:秋後問斬,太子是獄友> 第一百二十九章 中國是什麼?

第一百二十九章 中國是什麼?

2024-09-12 09:44:05 作者: 霸道總裁胖總
  朱瞻基疑惑問道:「林先生,您是說我忽略了一件事?」

  林煜咧嘴一笑:「對,你忽略了,我大明不僅是叫大明,它也是中國,是華夏大地。」

  朱瞻基聞言更加疑惑:「林先生,這與大明是中國有什麼關係?」。

  林煜說道:「要搞清楚這個問題,你得先回答我,中國為何叫做中國?」

  中國為什麼叫做中國?

  聽到這個問題,朱瞻基下意識就想回答「天下之中」,但旋即又覺得不對。

  不光是因為這太簡單了,還是林煜之前所繪製的世界地圖,給朱瞻基開闊了眼界。

  在那幅地圖裡面,大明的面積雖然不算小,卻也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大,而且也不在天下的中心。

  可不是「天下之中」,那中國又為什麼叫做中國呢?

  于謙尚在思索。

  朱瞻基選擇更簡單粗暴的方法:「林先生,為何中國叫中國?」

  對於朱瞻基把問題拋還給自己,林煜倒也不覺生氣,直接回答:「中國為何叫中國?就是字面意義上,中國為天下之中。」

  嗯……嗯?

  朱瞻基和于謙俱是一愣,這不就是他們起初想到的答案嗎?

  不過旋即,朱瞻基注意到了林煜嘴角的笑意,他瞬間意識到「天下之中」是答案沒錯,但肯定不是全部的答案。

  林先生只說了字面意義,那實際的含義還沒說呢?

  果不其然,林煜很快就接著說道:「天下之中,就是中國的字面含義。不過,這只是中國一詞最初的字面含義,往後面肯定不能這麼理解,或者說不能全部這麼理解。」

  朱瞻基立刻擺正了坐姿,準備好好聽聽中國到底為什麼要叫中國。

  林煜說:「先說中國這個詞的最早出處,其源於西周克商以後,遷都商王朝的洛邑,並鑄青銅器,上刻: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於天,曰:『余其宅茲中國,自之薛民。』」

  這話說的通俗點,就是周武王打敗了商紂以後,便鑄造青銅器昭告上天,今後自己就準備宅在商朝的舊都「中國」,在這裡統治天下了。

  嗯,老宅男了。

  《左傳》對這一段也有記載:「昔武王克商,遷九鼎於洛邑。」

  把象徵天下的九鼎都帶過去了,這也明確表明西周確實是要遷都到殷商的老巢了。

  而遷都的洛邑,最終還是由周武王的心腹弟弟周公建成,因為武王克商三年後就去世了,留了個小娃娃周成王啥事也幹不了。

  這個洛邑在當時叫成周。

  如今嘛,叫洛陽。

  再看《尚書·梓材》中對於周公的記載,對「中國」最初來歷也有進一步佐證:「皇天既付中國民,越厥疆土於先王。」

  這裡面不但提到了皇天託付「中國」的人民與疆土,還提到了周王朝的先王。

  先王具體指誰已經無從考證,可能是周武王,也可能是周文王。

  不過,後世的學者倒是從清華簡里找到過一篇周文王的遺訓,裡面提到周文王臨終前囑託兒孫:「昔前軒轅寶,必受之以中。」

  說白話就是要想真正得到天下,就必須攻占殷商(殷商也叫中商)這個天下中心,如此才能成功奪取天下共主的地位。


  換言之,西周足足耗費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加周成王三代,才終於成功遷都於洛邑,開始正式的「宅茲中國」而統治天下。

  往後,中國為天下之中的概念,從西周一直延續到了春秋都未曾改換。

  《詩經》中就有詩書云:「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

  說的便是西周以「中國」為中心,而輻射綏靖四方的獨特政治結構。

  有點「神聖大周帝國」的味道了。

  朱瞻基聽著林煜所講的這些「中國」歷史,其中的《尚書》、《左傳》、《詩經》他都有系統性的學習過,但對於這裡面的理解,卻從來沒有這麼細緻入微。

  于謙倒是領會很快,好歹也是浙江省的「高考狀元」,對於科舉必考題的四書五經,肯定比朱瞻基這個太子要來的更為熟悉。

  「林先生,也就是說,商周時期,中國都一直停留於天下之中,甚至是一座洛邑城。因為在商人、周人的眼裡,洛邑便是天下之中,也就是中國之城。」

  林煜點頭:「可以這麼理解,西周中國的『國』字,裡面就有著口與戈。口代表城池,戈代表武力,二者相合,便是需要武力保衛的都城,也就是西周與殷商兩代共有的成周洛邑。」

  「這個觀點一直到漢朝之前,都基本沒有太大的變化。」

  「為什麼是漢朝?」朱瞻基疑惑問道。

  林煜淡淡說道:「因為漢朝人喜歡較真,他們經過地理上的測繪,發覺成周洛邑壓根不在天下之中,頂多算是山海經里劃定的天下中心。」

  朱瞻基不由一愣,這也過於簡單粗暴了點。

  林煜忽又笑了笑:「當然,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春秋中後期,周桓王被鄭莊公射了一箭。」

  「這一箭不僅射到了周桓王的肩膀,也射到了『中國』的肩膀。自此以後,周天子不再具備天下共主的權威,『中國』也不再能夠擔當起天下之中的地位責任。」

  「隨著諸侯裂土封王,逐漸形成實質意義上的戰國局面,孟子才正式提出『中國』作為『華夏』的代名詞。從這時開始,『中國』在名義上,便不再純粹作為周王朝都城的代表,而是能夠與華夏等同。」

  可以說,孟子是先換掉了「中國」的名,而漢朝人則進一步給洛邑的「中國」致命一擊。

  朱瞻基聽得一愣一愣的,一個「中國」還有這麼多門道。

  「中國」在字面意義上的暫時「消亡」,居然只是因為周桓王肩膀被鄭莊公給射了一箭。

  等等……

  于謙忽地抬起頭來:「林先生,若『中國』為『華夏』代名詞,那『華夏』又是什麼意思?」

  不是,你擱這套娃呢擱這套娃?

  朱瞻基批臉一垮,聽個「中國」都夠他迷糊的了,又扯一個「華夏」,這兩者難道不應該是同一個意思嗎?

  好吧!

  也不能算是一個。

  畢竟,大明與中國在實質意義上等同,但明顯又是相互分開。

  大明可以是中國,但中國不一定得是大明!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