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軍事> 大明:我,朱允熥,帶著朱棣造反> 第293章第一次獨自主持早朝

第293章第一次獨自主持早朝

2024-09-12 12:27:17 作者: 爆炸的榴槤
  聞言,解縉頗為震驚。

  他再次轉頭看向對方,頓悟過來,這些話是翰林院同僚通過此人傳達給他的。

  他皺眉道:「我記得你是徽州人吧?」

  徽州人傑地靈,狀元如雨後春筍,進士多如過江之鯽。

  對方微笑不語:「你覺得翰林院誰是清白的?我們第一忠於皇上,然後才是大明官員。家族的事與我們無關,誰勝利,我們都是皇上的臣子。」

  這話等於將底線都露了出來。

  解縉苦笑:「漢唐宋家,一直如此,難怪你們翰林代代鐘鳴鼎食。」

  那人拍拍解縉的肩:「去吧,說實話,我倒希望你贏。理學太虛,十年前我沒中舉前就體會到了,但家裡專研理學百年,無從選擇,現在,我有了選擇,想去書局掂量一下你的筆。」

  「昨天他們討論了一天,想改變,但被規則束縛,只能旁觀。」

  解縉笑了笑道:「因此你作為代表來跟我說這些?」

  那人搖頭:「不,我贏了他們,才有機會來的。」

  說完,目光落在解縉身上。

  解縉停住,拱手作揖。

  ……

  「他們會先跪拜,然後喊千歲,最後太孫點頭或說話,奴才就叫他們起來。」

  中極殿內,台階上,御座前的平台放著一把椅子,與御座在同一中軸線上,相隔三階,形成微妙距離。

  朱允熥轉動白玉扳指,低聲問:「我爹主持朝會也這樣?」

  劉建安連連頷首:「太子殿下用的紫檀雕椅。」

  朱允熥瞧了瞧眼前的圓椅,沒有雕花,材質也普通,心想應該可以坐。

  於是,他穩穩地坐下。

  劉建安悄悄走到台階角落,藏在暗處。

  旁邊的御史,眼神閃爍不定,時而瞄向朱允熥,時而憂慮地望向殿外。

  不一會兒,中極殿外傳來漸漸逼近的腳步聲,靠近殿門時,聲音才緩緩消失。

  常升和詹徽幾乎同時跨進殿門。

  看清殿內,御座下的台階上,朱允熥正襟危坐,目光平和。

  皇上不在。

  朱標也不在。

  只有朱允熥獨坐。

  他們對視一眼,默默走向各自位置。

  百官魚貫而入,驚訝地看到,寬闊的位台上只坐著朱允熥。

  今天,不用御史提醒,大臣們自行排成整齊的隊伍。


  唯獨外面的官員探頭窺視,一見殿中只有朱允熥,之後小聲議論起來。

  「再說話,拉出午門。」

  門檻邊的御史,手裡握著笏板,怒斥。

  此言一出,門外喧囂頓時消失。

  「早朝……」

  「參拜……」

  劉建安站在陛階一角,猶如戰場上的英勇武將,高聲號令。

  瞬間,朝堂內,百官像山呼海嘯般響應。

  「皇太孫千歲千歲千千歲。」

  朱允熥神色平和,靜靜地審視著朝堂。

  既沒點頭示意,也未發一語。

  劉建安心生憂慮。

  不是約定了暗號嗎?

  他咽了咽口水,目光投向那些依舊躬身的文武官員。

  年邁的幾位老臣已經開始顫抖。


  無奈之下,劉建安小心地瞥向朱允熥。

  但他的目光被朱允熥避開。

  他的眼神平靜,掃過群臣,慢慢轉身,目光掠過龍椅上方。

  拇指漫不經心地撫過白玉扳指,發出輕脆的聲響。

  突然,有人體力不支,跪倒在冰冷硬實的金磚上。

  朱允熥終於開口:「諸位都請起吧。」

  旁邊的劉建安立刻高聲傳達:「百官平身。」

  隨即,中極殿響起了雜亂的起身聲,氣氛驟然緊張。

  原定上朝立刻提出奏議的大臣們,不禁心生猶豫與不安。

  空氣中充滿了詭異的氣息。

  群臣行過謝恩禮,齊齊盯著朱允熥。

  朱允熥目光掃過文武官員,隨後發現一位準備出列的御史。

  他柔和地說道:「昨天……」

  御史聽言頓住,身體不禁一僵,低頭退回到原位。

  朱允熥清咳一聲,繼續說。


  「昨天,本宮在宮中,突聞應天府有騷亂。京畿重地,天子腳下,學子竟集眾鬧事,甚至導致暴力衝突,動用府軍衛鎮壓,還驚動了錦衣衛,諸位享受大明俸祿,對此作何解釋?」

  「我需了解情況,好向皇爺爺和父親交代。」

  中極殿安靜不已。

  原本有備而提此事的御史與言官們,此刻無言以對。

  首次主持早朝的朱允熥,出乎意料,率先提出問題,他們又如何敢言?

  武將那邊一片沉寂,隨後傳出低低的笑聲,顯然是忍笑壓抑。

  劉三吾感覺全身血液凝固,壓力大得讓他窒息,只能輕輕咳一聲,提醒欲持奏摺上書的大臣們。

  但他剛咳出來,朱允熥便皺眉頭問。

  「劉舍人是不是著涼了?本宮准你今天免朝,快點去太醫院瞧瞧吧。」

  這是明顯的嘲笑。

  然而,這種壓力卻隱藏在皇太孫看似關心下屬的話語裡,讓人無處反駁。

  劉三吾臉一紅,半天才壓住這口氣。

  「臣多謝太孫殿下,但參加朝會是臣子的職責。」

  朱允熥頷了頷首,話鋒一轉:「那我要的答案呢?」

  站在文官之首的詹徽挑了挑眉,盯著朱允熥。


  皇太孫這話,聽著就像直接向劉三吾索求答案。

  因此,劉三吾再尷尬地咳了兩聲。

  接著,一位官員走出隊伍,堅定地走到大殿中央。

  「微臣,都察院御史,有要事啟奏。」

  朱允熥看向對方,往後一靠,「講。」

  「臣參翰林學士解縉,因創辦書局,傳播異端思想,擾亂儒家傳統,影響學子情緒,威脅大明根基。昨日,金陵城內上千學子自發聚集到書局,要求制止這些邪說。」

  「解縉找人前往書報局,與憤怒的學子發生衝突,引發昨天的鬧事事件。臣認為,解縉在此事件責無旁貸,理應問罪。」

  朱允熥目光平靜,緩緩道:「何種邪說能引起上千學子自發聚集書局?」

  他在提及上千學子時,特別加強了語氣,沒讓那位都察院御史馬上解釋。

  朱允熥突然大聲問:「五軍都督府的將士,能否告知本宮,若上千人共同行動,會引發什麼?」

  ……

  武將隊伍中突然湧現雜音。

  所有人幾乎在同時注視著高處的朱允熥,困惑不已。

  自古有規,唐太宗時期,文臣武將可同堂議政。

  然而高宗之後,文武逐漸分離,宋更立下文武不干涉的規矩。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