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抗美援朝解密全史> 第二十八章 全力做好保障工作

第二十八章 全力做好保障工作

2024-09-12 19:27:18 作者: 胡元斌
  積極做好後勤保障工作

  1950年11月下旬,高崗和張明遠去朝鮮,與彭德懷等一起研究志願軍的後勤保障問題。並向中央提出:

  僅靠東北軍區後勤部門已不能滿足朝鮮戰場的需要,決定建立志願軍後勤司令部,由洪學智和鄧華分別任司令員和政委,所需幹部由東北局負責調配,並決定把九兵團的後勤部擴建為第四分部。

  1951年1月4日,周恩來在與高崗、李富春等反覆研究後,認為可以組成以周純全為部長、李聚奎為第一政委、張明遠為第二政委的東北軍區後勤部領導機構。

  為此特致電彭德懷並告高崗,徵求他們的意見,同時請他們決定:

  在前方是否需要成立志願軍後勤司令部,受志司指揮,歸東北軍區後勤部管理。

  1951年1月底,第四次戰役打響後,前方供應很困難,東北軍區後勤部長李聚奎到金化志願軍司令部了解供應情況。當時東北軍區後勤部離前線很遠,只有一個指揮所,力量太單薄,適應不了現代化的大規模戰爭需要。

  2月25日,周恩來與彭德懷共同召集中央軍委總部負責人開會,軍委擴大會議在中南海居仁堂總參謀部會議廳召開,討論各大軍區部隊輪番入朝和如何保障志願軍物資供應的問題。

  彭德懷首先介紹了志願軍在朝鮮前線作戰中物資、生活、兵員等各方面存在的嚴重困難,他希望國內軍隊和地方都要全力支援。

  會後,周恩來連續主持中央軍委會議,對加強志願軍第一線兵力和後勤供應問題做出重要決定:

  調用國內各種物資大力支援前線;由國內幾個大城市為志願軍製作炒麵和罐頭食品;號召國內各行業增產節約和捐款購買飛機大炮。

  此後,北京等許多大城市的幹部群眾晝夜為志願軍趕製炒麵,迅速送往朝鮮,暫解了志願軍斷糧之苦。以後隨著條件的改善,國內的支援工作逐漸走上了正軌。

  4月6日,志願軍黨委在金化郡上甘嶺召開第五次常委擴大會議,彭德懷號召各兵團、各軍和後勤部門,必須盡最大努力,扎紮實實做好後期保障工作。

  特別是糧食彈藥,不可疏忽大意。彭德懷指出:

  對於後勤工作,再三重複一句,要特別認真,對東線五個軍的糧食供應,如果一天沒有飯吃,再好的計劃都完了。如這次打勝了,全體指戰員的功勞算一半,後勤工作算一半。

  彭德懷講話以後,洪學智就戰役的後勤保障發了言。洪學智說:

  第三、四次戰役,我志願軍只有六七個軍,還打了勝仗。這次增加到14個軍,炮兵由4個師增加到11個師,工兵增加到9個團,還有4個坦克團第一次參戰,志願軍的兵力成倍增加,再加上朝鮮人民軍,完全有力量打一個大勝仗。同時,由於部隊數量增加,志願軍的後勤保障難度也增大了。到4月初,志願軍已屯積糧食3000萬斤,彈藥3至5個基數,但就怕到時運不到第一線,戰士們吃不上飯。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洪學智要求後勤部門和各部隊都要努力改進運輸,加緊屯積糧彈、汽油等物資。

  戰役發起時,各參戰部隊自帶5天乾糧,另由各後勤分部準備5天乾糧,隨部隊跟進。同時需用一切努力,克服南進時300千米無糧區的困難,使部隊能不斷獲得糧食、彈藥供應。

  即便如此,在東北軍區後勤部人員如此嚴重不足的情況下,幾經努力,還是出現供應不足問題。

  劉居英受命協調軍事運輸

  在抗美援朝中,鐵路部門組建了兩支隊伍,一是由鐵道兵組成的志願軍鐵道兵團和鐵路工程隊,擔負線路搶修;二是由鐵路運輸職工組成的志願援朝大隊,深入朝鮮鐵路各站段,與朝方共同負責軍事運輸。這兩支隊伍約5萬多人,擔負鐵路的搶修、搶運。

  1950年12月,東北人民政府和東北軍區聯合發出《關於加強鐵路工作的決定》,決定以臨時指揮所為基礎,成立東北軍區鐵道運輸司令部,劉居英任司令員,余光生任政委,統一協調組織軍事運輸。

  劉居英,吉林省長春市人,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6年轉入中國共產黨。參加了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對鐵路運輸工作非常有經驗。

  1946年8月,東北局將劉居英調到哈爾濱管理鐵路運輸,從此他與鐵路結下了不解之緣。

  1948年10月,劉居英跟隨陳雲接管瀋陽,負責搶修鐵路、恢復運輸,接管瀋陽鐵路局工作。他迅速派出隊伍,搶修在遼瀋戰役中遭到極大破壞的鐵路設施和通信線路,確保了平津戰役的軍運工作。

  1949年2月,劉居英任軍委鐵道部瀋陽鐵路局局長,東北鐵路總局第一副局長,迅速恢復東北地區鐵路交通,保證了部隊入關作戰的軍事運輸。

  新中國成立初期,毛澤東主席出訪蘇聯,劉居英負責山海關至滿洲里段的鐵路保障工作。他曾先後出任中央軍委鐵道部瀋陽鐵路局局長、東北鐵路總局第一副總局長、中國長春鐵路局中方局長。

  1950年5月,劉居英任中長鐵路管理局局長。同年10月,任東北軍區運輸司令部司令員。

  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後,劉居英奉命出征,任中朝聯合鐵道運輸司令部司令員兼政治委員。

  1951年1月,周恩來在瀋陽主持召開志願軍後勤工作會議,總結3個月作戰中的後勤工作,重點研究前線運輸問題。


  志願軍各兵團領導都趕來參加會議,大家都說:

  千條萬條,運輸是第一條。

  如果有吃的、有彈藥,我們一定能打勝仗。

  周恩來對劉居英說:"居英同志,你這個鐵道司令談談吧。"

  劉居英在會上一直沒吭聲,他有難言的苦衷,既然總理點名了,他說:"總理,我就講5分鐘吧。"

  結果,劉居英開口就收不住了。劉居英一氣講了45分鐘。

  劉居英說:鐵路站段和鐵道兵戰士天天在炸彈開花的條件下,用生命去保障運輸暢通,險阻之烈,傷亡之大,讓劉居英十分難過,他請求需要支援能教訓美機的高射炮。

  1951年5月,劉居英入朝參戰。在中央軍委的任命電報中,劉居英身兼多職:中朝聯合鐵道運輸司令部副司令員、朝鮮鐵道軍事管理總局局長兼政委、中朝前方鐵道運輸司令部司令員兼政委。

  劉居英不負眾望,迅速組織起運輸、搶險和高炮三個指揮部,統一指揮鐵道兵、高炮兵和朝鮮各個鐵路分局,抓好鐵路搶修、防護和運輸工作。

  劉居英辦公室的電話有三條專線通國內:第一條直通周恩來辦公室;第二條通往東北軍區高崗處;第三條是通往鐵道部的。通過這三條專線,劉居英將每天朝鮮前線的運輸情況和相關要求及時地向上級報告。

  周恩來也經常打電話詢問運輸情況和鐵路修復情況,劉居英曾數次回北京當面向周恩來匯報工作。

  周恩來聽完劉居英的發言,他最後拍板:

  給鐵道運輸司令部派3個高炮師。

  在這此次會上,大家提出一個共同的口號:

  要建一條打不斷、炸不爛的鋼鐵運輸線。


  此外,為了保障志願軍和人民軍作戰物資的補給運輸,中朝雙方共同認為,朝鮮鐵路必須置於統一管制。經過協商,決定在中朝聯合司令部領導之下,在瀋陽設立中朝聯合鐵道軍事運輸司令部。

  志願軍鐵道兵搶修鐵路

  1950年11月6日,為了加強鐵路運輸,志願軍鐵道兵第一師入朝,擔任搶修鐵路任務。其後,鐵道兵第三師、第二師於1951年2月、5月亦相繼入朝。6月20日,又以直屬橋樑團為基礎成立了第四師。

  經過半年多的發展,此時,在朝鐵路搶修部隊已達四個師、一個團、一個援朝鐵路工程總隊。鐵道兵第一、二、三、四、五、六、七、九、十、十一師都曾先後編入志願軍,參加戰爭。

  為了適應戰爭的需要,中朝雙方共同認為朝鮮鐵路必須置於統一的軍事管制之下。

  志願軍入朝後,隨著3次戰役的勝利和戰線的向南推移,中朝軍隊的後方補給線越拉越長。當時,保障軍隊後勤供應問題的重要性就突出地顯露出來。

  鐵路、公路戰線上的廣大官兵,為保證道路暢通,多運物資,群策群力,千方百計克服困難,採取許多創造性的措施,提高搶修和運輸效率。

  在鐵路戰線上,以李壽軒為副司令員和崔田民為副政治委員指揮的志願軍鐵道兵團,晝夜奮戰,在反"絞殺戰"期間,根據"聯合國軍"飛機轟炸特點,採取以集中對集中、以機動對機動的搶修方針,保證搶修。

  當"聯合國軍"集中力量轟炸平壤以北三角鐵路時,志願軍鐵道兵則集中一半以上的搶修力量,保證這一地區的搶修。

  當 "聯合國軍"飛機在這一地區遭到志願軍空軍和高炮部隊的嚴厲打擊後,採取不定區的機動轟炸時,志願軍鐵道兵團在保證三角地區搶修的同時,則集中一定兵力,作為機動,以便其他地區隨炸隨修。

  在重要車站,均修築迂迴線,在重要橋樑地區均修築了簡便橋。為提高搶修速度,多搶通車時間,夜間搶修時,採取枕木排架法代替大彈坑的填土。

  為了迷惑敵機,儘量減少橋樑被炸,則採取了架設活動橋樑的辦法,黎明前拆除幾孔橋樑,使敵機以為是壞橋,而不必轟炸,黃昏後再將橋樑架好,保證夜間火車通行。

  鐵道兵不但搶修任務重,而且除了防敵空襲外,還要冒著生命危險排除美機轟炸時未爆炸的炸彈,其中大量的是定時炸彈。這些定時炸彈浸入地下幾米深,隨時都有爆炸危險。

  鐵道兵官兵以不怕犧牲的革命精神和科學態度,及時排除這些定時炸彈。1951年10月,在平壤以北三角鐵路幾十千米的路段上,就排除定時炸彈108枚。

  鐵道兵湧現了許多排彈能手,其中第四師司令部見習參謀鍾英,3天中連續排除定時炸彈16枚;該師第四團戰士吳青山在幾天中排除定時炸彈22枚;該師班長田清洲和第一師戰士李雲龍,分別拆卸定時炸彈18枚和34枚。


  志願軍鐵道兵搶修能力之強,就連美國空軍也無可奈何地表示嘆服:"共軍搶修部隊填補彈坑的速度可以和F-80飛行員的轟炸速度匹敵。共軍從我'絞殺戰'一開始就能迅速地搶修被炸斷的鐵路。共軍修路人員和修橋人員,已經粉碎了我們對平壤以北鐵路線的封鎖,並贏得了使用所有鐵路線的權利。"

  同時,由於戰爭影響,到1950年底,朝鮮的工業生產已完全停頓。為了恢復和保證國民經濟的正常運轉,中朝聯軍打過"三八線"以後,朝鮮政府便做出"關於1951年第一季度恢復及發展國民經濟計劃"等一系列決定。

  特別是1951年2月22日"關於改進戰爭時期鐵路工作"的決定,提出鐵路"為恢復工農業生產而保證國民經濟運輸的任務"。

  於是,中朝雙方在如何保證鐵路運輸及鐵路管理體制方面的矛盾隨之產生。

  志願軍出國作戰,由於朝鮮遭受戰爭的嚴重破壞,資源不足,致使部隊供應不能取之於當地,而美軍裝備精良,機動性強。因此,中方的物資和裝備基本上要靠國內運來。

  但朝鮮山地多,運途遠,且路況十分惡劣,而志願軍汽車數量本來就不足,加上敵機日夜轟炸,損失極大,公路運輸力量更顯緊張。

  這樣,鐵路運輸的重要性就顯得特別突出。早在1950年10月底11月初,彭德懷即向東北局提出應加強鐵路運輸和建立統一指揮機構的要求,還請求中央派鐵道兵到朝鮮加強修路力量。11月6日鐵道兵團和鐵路員工志願援朝大隊相繼入朝,與朝鮮人民軍鐵道搶修部隊、朝鮮鐵路員工並肩作戰。

  為了改善鐵路運輸的管理,協調中朝雙方的運輸任務,確保前線的供給和傷員及時轉運,彭德懷在11月16日又提出建立中朝鐵路聯合指揮機構的設想。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中方先後派人來朝鮮,經使館安排多次同朝方有關人員商談,但均沒有結果。直到12月3日金日成親自到北京與中國領導人洽談後,才取得原則上的一致意見。

  到12月底,中國方面成立以劉居英為司令員、余光生為政委、葉林為副司令員的東北軍區鐵道運輸司令部,後來改為東北軍區軍事運輸司令部,負責組織支前運輸,並指揮搶修鐵路。同時,設立朝鮮鐵道軍事管理局,由中朝雙方共管,並充實了力量。

  1951年1月22日至30日,東北軍區在瀋陽召開後勤會議,專門研究志願軍後勤工作問題。

  參加會議的有志願軍各軍後勤部、各分部以及東北軍區後勤部、東北人民政府有關部門負責人。

  周恩來率代總參謀長聶榮臻、總後勤部部長楊立三、空軍司令劉亞樓、炮兵司令陳錫聯、軍委運輸司令呂正操等領導人,專程來瀋陽參加會議。

  會議開始後,周恩來在明確提出建立一條打不垮、炸不爛的鋼鐵運輸線的任務。

  經過這些努力,使中斷的鐵路運輸,在球場、定州以北恢復了通車。


  1951年1月即接運2944列車,較上月增加44%。到4月,在軍管局管轄範圍內的1391千米線路中,通車線路已發展到1321千米,東達釋王寺,南到南川。

  儘管鐵路線大體通車了,但後勤供應的根本矛盾並未緩解,除了敵機轟炸造成的損失外,最嚴重的問題是鐵路運輸內部管理混亂,缺乏統一調度。

  由於各部門、各單位之間互不了解,強調各自的重要性,爭車、爭路、爭時間,矛盾和衝突時有發生。經常出現的情況是,搶運上來的不是急需物資而無人卸車。急需的物資又因前沿山洞被占而積壓在後方,由此造成列車運行時間普遍延長,熙川以北山洞嚴重堵塞。1950年12月底積壓重車竟達329輛。

  鐵路軍管局雖然成立,也由雙方共管,但中朝之間仍然存在著很大分歧。在管理方針上,究竟應該採取軍管方式,還是僅僅實行軍事代表制,尚未確定;在運力分配原則上,究竟是首先搶運軍需物資,還是以民用和經濟建設物資為主,也有爭論。

  再加上組織機構極不健全,人員思想情緒不夠穩定,鐵路運輸的處境仍然十分困難。

  為此,彭德懷向毛澤東抱怨:對運輸問題"若無速效解決辦法,勢必延長戰爭"。如何協調好各方面的關係,建立統一調度、統一指揮的鐵路運輸機制,從而保障鐵路運輸的安全、暢通,已經迫在眉睫。

  關於建立中朝聯合鐵路運輸司令部的問題,早在12月金日成訪問北京時就確定了基本原則。

  金日成回到朝鮮後對中國駐朝鮮大使柴成文說:

  前些時候關於鐵路運輸的軍事管制問題,中國同志多次與我們的同志商談,我們總有些人,就是不懂得沒有軍事上的勝利什麼也談不上的道理。這件事在北京已經商妥……

  但實際上,在具體談判中卻困難重重,阻力仍然非常大。

  成立聯合鐵道運輸司令部

  1951年2月19日,負責談判成立中朝鐵路司令部的中方代表東北交通部部長葉林、後勤部副司令員張明遠、鐵道兵彭敏向中央報告:

  在談判中,朝方往往對問題考慮不周,提出的意見前後矛盾,但其中心思想是明確的。

  1、在中朝雙方的運輸量超過朝鮮鐵路運輸能力的情況下,反對中方提出的"應首先滿足軍需運輸"的原則,而對朝鮮經濟恢復的考慮較多……

  2、要求朝鮮交通省參與對鐵路的管理。雖同意成立聯合軍運司令部,中方為正,朝方為副,受中朝聯合司令部領導。但需與交通省合署辦公,並建議中國也成立類似朝鮮軍事交通局的機構。


  3、在鐵路管理機構問題上,反對實行軍管制。朴憲永提出恢復朝鮮原各鐵路管理局,而將已經成立的臨時鐵路軍管局改為定州管理局。

  到3月中旬,雙方在鐵路管理的基本原則方面仍然存在較大差距。軍管與鐵路行政合而為一,是戰時提高鐵路運輸效率的有效辦法,而鐵路軍管局則是中朝聯合實行軍管的具體組織形式。

  對此,朝方不便直接提出反對,而是自行成立了軍事交通局,對鐵路進行控制。還恢復了原管理局機構管界和部分工作,實際上削弱和限制了軍管局,使其無法完全行使職權。

  為了儘快達成協議,周恩來做出讓步,除堅持"在聯司指揮下設雙方統一的軍管司令部,統一進行搶修護路及調度車運"外,同意"在目前作戰時期,朝鮮鐵路行政仍需朝鮮交通相管轄"。對於中方的這個讓步,金日成表示基本同意。

  然而,在中方代表與朝鮮交通相逐項談判時,朝方又提出進一步要求:

  除鐵路行政系統仍歸交通省領導外,軍管局僅負責制定計劃,其作用只是對鐵路運輸進行檢查和監督;鐵路搶修工作另成立聯合機構,委託交通省領導。

  這實際上等於取消了已經建立的中朝聯合軍管機構。鑑於朝方在談判中反覆不定,雙方基本想法差距太大,中方代表深感問題複雜,關係重大,即使形成紙上協議,也難以改變實際狀況,以至要求再派"有威望的得力幹部來此慢慢談判"。

  彭德懷無可奈何,提出將交通省的意見呈金日成,由雙方政府出面解決,只求朝方能"確保軍運如數完成,確定鐵路管理和運輸的具體辦法"。

  在隨後的談判中,針對朝方的原則,即鐵路行政隸屬朝交通省;成立中正朝副的聯合軍運司令部;成立中正朝副的統一鐵道兵團司令部,中方代表提出5點商榷意見:

  1、堅持對朝鮮鐵路的軍管制度,但可實行軍事代表制,在聯合軍運司令部下設各級軍事代表,中正朝副,軍事代表對一切軍運有最後決定權。

  2、聯合軍運司令部設瀋陽,派總代表駐朝交通省,監督軍運計劃執行。

  三、要求朝方保證聯合軍運司令部與其總代表及各級軍事代表間電話暢通。

  四、成立統一搶修司令部,受聯合軍運司令部領導,同時受朝交通相及聯合軍運司令部指導。

  五、在朝中國員工受朝鐵路局領導,其政治工作則受中國軍事代表直接領導。

  葉林、張明遠、彭敏據此與朝交通相再次談判。除對搶修司令部領導權的歸屬問題尚未明確表態外,朝方基本接受了中方提出的5點意見,但要求確定朝交通省對其所屬各鐵路管理局行使管轄權。


  在會談中,關於運輸問題,朝方原則上同意全部通車,由聯合軍運司令部審核批准軍用物資和國民經濟所需物資的運輸比例。

  至於交通省及其所屬各管理局,朝方請中國派人任副職。雙方商定,將談判記錄整理簽字後,呈報各自政府批准。

  得此情況後,周恩來一方面要求中方代表最好爭取能在記錄中列入有關聯合搶修司令部領導權的內容,一方面也只得同意葉、張、彭在記錄上簽字,並將全文帶回北京。

  恰在此時,莫斯科方面的意見到來,扭轉了會談的局面。據當事人張明遠觀察,中朝會談之所以爭執不下,其實質是聯合軍運司令部領導權的歸誰所有的問題。中方代表認為,當時朝鮮的鐵路和機車大部被毀,鐵路運行的車輛主要是中國開來的。

  而搶修線路、運送物資的部隊和司乘人員都以中方為主,甚至維修線路的器材和部分朝鮮鐵路員工的供應也都是由中方負責。

  從當時的實際情況看,朝鮮方面難以協調指揮鐵路運輸的正常運行。所以,戰爭期間的中朝鐵路聯運應由中方牽頭。但朝方以及蘇聯駐朝鮮顧問堅持認為,對鐵路運輸的管理涉及國家主權問題,必須由朝鮮領導。

  對此,周恩來曾指出,問題的根子不在平壤,而在莫斯科,並表示要同蘇方協商,以求妥善解決。

  就在周恩來電告中方代表準備在談判記錄上簽字的當天,史達林來電錶示蘇聯的立場,電文如下:

  我駐瀋陽領事列多夫斯基剛剛向我們報告了高崗同志的意見,即為正確組織部隊和作戰物資向前線的運輸工作,朝鮮鐵路必須交由在朝鮮的中國司令部管理。從領事的報告中可以看出,金首相是支持這個意見的,但朝鮮的部長們卻似乎反對這個意見,他們認為這個辦法將損害朝鮮的主權。

  假如需要我的意見和聯共中央的意見的話,那麼我們認為必須告知您,我們完全支持高崗同志的意見。為了順利地進行解放戰爭,這個辦法是必須採取的。總的來說我們認為,為朝鮮本身的利益著想,中國和朝鮮之間最好能建立起更密切的國家關係。

  周恩來當即將這一電文轉給彭德懷,並表示可以繼續"力爭聯合鐵路修復司令部歸聯合軍運司令部指揮,或仍進一步提議將朝鮮鐵路管理局置於軍事管制的直接管理之下",中方代表亦可暫緩簽字,而由政府出面邀請朝交通相到瀋陽再談。

  在以後的談判中,中方的態度開始強硬起來。4月16日,周恩來致電中國駐朝鮮大使倪志亮即轉金日成:

  提議為適應戰爭需要,朝鮮鐵路必須立即置於統一的軍事管制之下……即在聯合軍隊司令部領導下,設立中朝聯合的軍運司令部,統一朝鮮鐵路的管理、運輸、修復與保護事宜。

  5月4日,中朝兩國政府在北京簽訂《關於朝鮮鐵路戰時軍事管制的協議》,對管理體制、組織機構、運力分配等重大問題做出了明確規定。

  根據協議精神,7月正式成立朝鮮鐵道軍事管理總局,劉居英為局長兼政治委員,朝方的金黃一、黃鐸為副局長,統一負責朝鮮戰區鐵路運輸的管理、組織與實施。軍管總局下設熙川、定州、新成川、平壤、高原5個分局,共有援朝員工1.2萬餘人。

  8月1日,在瀋陽成立中朝聯合鐵道運輸司令部,受中朝聯合司令部直接領導,東北軍區副司令員賀晉年兼司令員,張明遠兼政治委員,朝鮮鐵道副相南學龍、志願軍的劉居英、李壽軒、葉林為副司令員。

  同年11月又在安州成立了聯運司的前方派出機構前方鐵道運輸司令部,劉居英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金黃一、李壽軒為副司令員,負責指揮和協調軍管總局、搶修指揮部和鐵道高炮指揮部的工作。

  鐵道兵團增加為4 個師又3個團,還有援朝工程總隊,總人數達5.2萬餘人。中朝聯合鐵道軍事運輸司令部下轄鐵路搶修部隊有志願軍鐵道兵團4個師和一個團,朝鮮一個鐵道工程旅。

  中朝聯合鐵道司令部的成立,是中超雙方經過長期談判的結果,體現了中朝兩國的利益和友誼。從此,在統一的領導和組織下,鐵道運輸部隊、搶修部隊及高炮部隊密切配合,大大提高了鐵路運輸效率。

  中朝聯合鐵道軍事運輸司令部的成立,從根本上保障了中朝聯合司令部對交通運輸的統一指揮,扭轉了戰爭初期運輸被動的局面。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