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千古名將,必知剛柔並濟
2024-09-12 19:30:57
作者: 宋濤
【原文】
善將者,其剛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強,以柔制剛。純柔純弱,其勢必削;純剛純強,其勢必亡;不柔不剛,合道之常。
【譯文】
善於統兵打仗的將領要能屈能伸,其意志剛強卻不可固執己見,性格柔順卻不可軟弱。因此能夠以弱制強,以柔克剛。如果性格過於柔弱,則部隊的威勢必會削弱,而過於剛強,則部隊的威力必會喪失殆盡,只有剛柔並濟才合乎事物的常規。
【心得】
兵法講究剛柔並濟,靈活運用。在此,諸葛亮把剛強和柔弱都視為戰爭中所不可缺少的手段。一味地偏重剛強,強調進攻,會使部隊的威力喪失殆盡,從而予敵人可乘之機;而一味偏重柔弱,缺乏軍隊的勇猛善戰,同樣不能成功。因此,諸葛亮認為"不剛不柔,合道之常"。
實際上,歷代兵家都主張剛柔相濟。我國著名兵書《六韜》中曾指出:
柔有所設、剛有所施、弱有所用、強有所加。
可見剛、強、柔、弱在戰爭中都有各自的用途,如能完美結合剛、柔、強、弱,必能所向無敵。
《軍讖》中提出:
"柔能制剛,弱能制強"的觀點。
《黃石公三略》作了發展。認為:
柔者德也,剛者,賊也,弱者人之所助,強者想之所攻。
這並不是一味只講以弱制強,而強調剛柔強弱都要得當,做到:
柔有所設,剛有所施,弱有所用,強有所加。兼此四者,而制其宜。
張良的高明謀略,據說來自黃石公所授的三略。張良給劉邦謀划過許多關係到大業成敗的重要謀略,其中以弱制強、剛柔並用之例頗多。
如:當秦主力與項羽會戰時,劉邦決定由南陽入武關攻秦,張良反對硬拼。勸劉邦以重寶招降秦將賈豎。而當賈豎同意投降時,張良又恐士卒不從,乘敵懈怠之機,一舉破之。結果直下咸陽,擒秦王子嬰。
後來楚漢相爭,漢弱楚強,張良勸劉邦處處退讓,以柔制剛,不但避開了鴻門之宴的生命危險,而且取得了漢中、巴蜀之地。接著又火燒棧道。使項羽屢屢上當。劉邦轉弱為強,終於以布衣取天下。
戰國末年,趙國派李牧防守代郡。代郡地處邊疆,經常受到匈奴騎兵的襲擾,每每威脅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李牧到任後,一面加緊操練兵馬,一面令士兵在遇到匈奴騎兵騷擾時不得主動迎擊,只能退守營寨。
這樣過了一段時間,趙王見李牧怯戰,便將他撤職,重新任命一員守將。新將軍反其道而行,主動出兵攻打匈奴,卻屢戰屢敗。趙王無奈,只好再次請出李牧,防守代郡。
李牧到任後,仍執行以前的防禦方針,匈奴認為他懦弱可欺,因此毫無戒備。待趙國士兵操演熟練、士氣高昂之時,李牧便下令出擊。
李牧先讓邊郡的居民都到城外去放牧,利用滿山遍野的牛羊引誘匈奴上鉤。果然,匈奴首領派兵前來搶劫牲畜。李牧又假裝不支節節敗退,更引得匈奴首領親率主力前來追擊。
直到匈奴走進埋伏圈,隱蔽已久的趙軍主力才衝殺而出,一舉殲滅匈奴十餘萬人,並乘勝擊破東胡,拓地千里。從此,代郡十多年沒有匈奴的侵擾,當地居民便獲得了安定的生活。
李牧的勝利是運用剛柔相濟的最好例證。表面上他以"柔弱"製造"怯懦"的假象,藉此迷惑敵人,使匈奴驕而不備,放鬆對他的警惕。而暗地裡他卻加緊操練兵馬,待機會一到,便給予敵人奮力一擊,充分展現勇敢善戰的本質。
孫子也曾說過:
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
可見,李牧之所以成為千古名將,正是由於他懂得剛柔並濟之理的緣故。
一手資源突破防盜章節,收藏czbook.cc。請分享更多的讀者,讓站長能添加更多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