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諸葛亮奇謀術> 九、防微杜漸,防患於未然

九、防微杜漸,防患於未然

2024-09-12 19:31:53 作者: 宋濤
  【原文】

  夫國之大務,莫先於戒備。若夫失之毫里,則差若千里。覆軍殺將,勢不逾息,可不懼哉!

  故有患難,君臣旰食而謀之,擇賢而任之。若乃居安而不思危,寇至而不知懼,此謂燕巢於幕,魚游於鼎,亡不俟夕矣!

  《傳》曰:"不備不虞,不可以師。"

  又曰:"預備無虞,古之善政。"

  又曰:"蜂蜇尚有毒,而況國乎?"

  無備,雖眾不可恃也。故曰,有備無患。故三軍之行,不可無備也。

  【譯文】

  對國家來說,沒有比戒備更重要的事了。這方面如果稍有失誤,就會造成嚴重的損失,導致軍隊覆沒、將領被殺,形勢刻不容緩,怎能不使人懼怕!

  因此在災禍困難來臨時,君臣應勤於謀劃政事,選賢任用。如果敵人來了而不知道畏懼,這就好像燕子在帷幕上築巢,魚在鍋中游,滅亡在即!

  《左傳》上說:"事先沒有準備好,就不能率軍作戰。"

  又說:"準備好一切來應付意料不到的事情,此乃古代開明的政治措施。"

  又說:"黃蜂蠍子尚有毒,更何況是國家呢?"

  沒有戒備,即使軍隊眾多也無法依靠。所以說,做好萬全準備就可以避免災禍。因此全軍的行動,不能沒有戒備啊!

  【心得】

  諸葛亮素以謹慎聞名,的確,防微杜漸、防患於未然是行軍打仗所必備的。戰爭將會對一個國家造成巨大的損失,尤其戰敗的危害更加嚴重。所以任何國家都必須具有備戰意識,即使在太平之世也不能掉以輕心。

  應隨時加強軍隊訓練,培養精兵良將,確保在戰爭來臨時能沉著應戰,才不會因措手不及而使國家和軍民蒙難。誠如諸葛亮所說:

  國之大務,莫先於戒備。

  歷史的經驗也表明,雖處太平盛世仍不懈於操練兵馬,將使國家擁有一支兵強馬壯的軍隊,防患於未然。而有此軍力為後盾,則敵人不敢輕易發動戰爭,即使戰爭發生,也能應付自如。

  "防患於未然",是前人留下來的金玉良言,總使我們受益匪淺。1839年9月3日,林則徐在虎門進行震驚中外的虎門硝煙運動。林則徐深知英國列強不會就此罷休,一定會藉助軍事上的優勢來威脅清朝政府,於是加緊進行抵禦英軍的準備工作:

  派人去澳門購買報紙,了解國外的最新情況;

  招募在外國教會讀書的學生,翻譯有關世界地理、歷史、政治的資料;

  購買一批西洋大船,並改裝部分漁船、充實水軍;

  新建炮台,秘密購買大炮,增強虎門的防禦實力;

  在虎門外海布下鐵鏈和木排,阻止英船進入內海;

  招募數千壯丁,加緊進行水戰訓練......

  1840年4月,英軍果然以三十艘戰船入侵廣東沿海,肆意掠殺無辜百姓。然而林則徐早有準備,他冷靜地指揮清軍水師夜襲英船,燒毀英船十一艘,因此英軍大多被燒死、溺死。此後林則徐又乘勝追擊,消滅停泊在金門星、老外山外地的十餘艘英船,徹底摧毀了英軍的陰謀。

  1975年,伊拉克先後和法國、義大利簽署"核子合作協定",引入法、意的核能設備與技術,並在首都巴格達南約二十公里處建立一座核子反應堆,預計在1981年啟用。

  以色列對於伊拉克引入核技術既擔憂又憤怒,一方面透過外交手段勸說法、意放棄對伊拉克的技術支援,另一方面公開揚言進行威脅。但伊拉克對以色列的這些行動嗤之以鼻,竟然沒有做任何的防範準備工作,然而此時的以色列人,卻加緊籌備代號為"巴比倫行動"的偷襲計劃。

  1981年6月7日,以色列戰機悄然地飛臨巴格達上空,輕易躲過了疏忽大意的伊拉克防空系統,精確無誤地向反應堆發射兩枚"靈巧"飛彈,又往被炸開的缺口裡投入數枚炸彈。

  前後只用了兩分鐘的時間,伊拉克價值四億美元的核子反應堆就徹底報廢了,以色列戰機卻無一損傷地飛離伊拉克領空,此時毫無準備的伊拉克高射炮還在向空中胡亂開炮,而飛彈部隊根本就來不及做出反應。

  林則徐對英軍的入侵早有防範,做好了充分的應戰準備,在他離開廣州前,英軍始終未能入侵廣東沿海。反觀伊拉克和以色列間的紛爭,由於伊拉克疏於防範,結果損失慘重,備嘗苦果。戰爭是智和勇的慘烈搏擊,一次極小的疏忽、失誤就可能導致兵敗身亡,伊拉克痛失核子反應堆的教訓值得人們反思。

  一手資源突破防盜章節,收藏czbook.cc。請分享更多的讀者,讓站長能添加更多書籍!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