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諸葛亮奇謀術> 四、先易後難,時刻保持清醒

四、先易後難,時刻保持清醒

2024-09-12 19:32:46 作者: 宋濤
  【原文】

  若乃圖難於易,為大於細,先動後用,刑於無刑,此用兵之智也。師徒已列,戎馬交馳,強弩才臨,短兵又接,乘威布信,敵人告急,此用兵之能也。身沖矢石,爭勝一時,成敗未分,我傷彼死,此用兵之下也。

  【譯文】

  處理軍中事務,應先從容易處著手,之後再去完成較複雜且困難的工作,治理士兵也是如此,必先激勵士氣再作戰,在不用刑罰的情況下使將士自動守法,這是用兵的明智之處。軍隊已經列陣完畢,而戰況緊急時,乘著我軍的聲威宣布遵守信用,敵人就會緊急求救,這是用兵的才能。冒著危險向前沖,爭奪暫時的勝負,成敗還沒分出,我軍已經損失,敵軍已經傷亡,這是用兵的下策。

  【心得】

  戰爭的勝利,本質上是決策的勝利,諸葛亮在這裡指出了三種用兵的方法:

  一是圖難於易,為大於細,採取迂迴策略,在不與敵人正面衝突的情況下爭取最大的勝利,這是用兵的智謀,是最好的策略。實際上,諸葛亮所強調的是一種用兵原則,即避實就虛;

  二是排兵布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使敵人疲於應付,不斷告急,這是用兵的能力;

  三是逞一時之勇,死拼硬打,勝敗未決而傷亡慘重,這是用兵的下策。

  在戰爭中,最好的策略是以智取勝,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建安二十四年春天,即公元219年,曹操率大軍自長安出斜谷,直逼漢中。劉備憑險固守,不與交鋒。

  一次,曹兵在北山下運糧,黃忠領兵去劫糧,沒有按時回來,趙雲帶領數十輕騎出營偵察敵情,正碰上曹操的大軍出動,兩軍倉卒遭遇,狹路相逢。趙雲當機立斷,急忙率領這幾十騎主動攻打曹兵,且戰且退。

  曹操的兵馬一直追到趙雲的營前。趙雲退至營寨,明知自己兵力空虛,難以抵擋曹軍的來勢,卻故意命令士兵將營門大開,偃旗息鼓。曹操懷疑營中有埋伏,隨即撤軍。

  這時,趙雲命令守營士兵擂鼓吶喊,並用強弓勁駑追射,假裝伏兵殺出。曹兵大驚,奪路而逃,自相踐踏,很多人落水而死。

  第二天,劉備來到趙雲營中觀看作戰的地方,稱讚說:"子龍乃一身是膽也!"趙雲正是利用曹軍多疑的特點轉危為安的。

  公元215年,隋煬帝帶領群臣出遊到塞北地區,突然遭到突厥騎兵的襲擊,被迫退守雁門關。突厥大軍隨後圍堵雁門關,並發起猛烈攻擊,形勢岌岌可危。隋煬帝急忙下令各地派兵來解雁門之圍。

  年僅十六歲的李世民奉召從駐地龍門趕到雁門,他對雁門守將獻計說:"突厥這次傾全國之兵來襲擊我們,是認為隋軍倉促應戰,短時間內調不來大隊兵馬,所以才氣勢洶洶。如果我們讓突厥兵知道大隊援軍已到,便可不戰而退敵。"雁門守將認為此話很有道理。

  第二天,雁門附近突然出現一支隊伍。遠遠看去,旌旗在山谷叢林間忽隱忽現,蔓延幾十里不絕;戰鼓擂得通通作響,震天動地。到了晚上,又到處是鉦鼓之聲、火把之光,好像有無數人馬正向這裡進攻一樣。

  突厥兵一看,以為隋朝大批援軍已經到來,使得畢可汗大吃一驚,沒有想到隋朝各地援軍會來得這麼快又這麼多,因為怕被前後夾擊,所以趕快撤退。實際上隋軍根本沒有援軍!那不過是李世民的疑兵之計罷了。

  隋軍分出一萬士卒,一人一旗,拉開距離,來回遊走,遠遠看去,就如同百萬大軍一樣。突厥兵不明內情,上了大當。李世民在隋軍兵少城危的情況下,充分利用了突厥性格多疑的特點,布置疑兵之計,不戰而勝,故能轉危為安。

  雖然年僅十六歲,小將李世民卻如此足智多謀,這恐怕與他諳熟兵法是有關係的。

  與以上相反,魏將張郃卻為了逞一時之勇,釀成大錯。公元213年,魏、蜀兩軍在祁山交戰。蜀軍在丞相諸葛亮的指揮下連連獲勝,正要乘勝追擊時,卻接到後主劉禪的聖旨,要求他統軍回師。

  魏軍諸將立功心切,紛紛主張隨後掩殺。只有久經沙場的張郃說:"蜀軍獲勝之後突然退兵,其中定然有詐。"大家紛紛嘲笑他平時勇冠三軍,如今卻如此膽小。

  張郃一時怒氣上涌,大聲喝道:"我從軍至今,不曾落後,要追就追,怕什麼?"隨即領輕騎萬人前去追趕蜀軍。

  蜀軍且戰且退,引誘張郃來到一條挾谷之中。突然,山谷兩側燃起大火,箭矢如雨般飛射而來。張郃大呼中計,下令退出谷口,但山上滾落的巨石大木早已將谷口堵住。張郃進退不得,最後被射死在谷中,而隨他入谷的魏兵也無一倖免。

  在兩軍交鋒、爾虞我詐的戰場上,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是將帥們所應具備的。魏軍大將張郃久經戰陣,卻經不起同僚一激,怒而求戰,犯了兵家大忌。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