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諸葛亮奇謀術> 三、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

三、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

2024-09-12 19:32:43 作者: 宋濤
  【原文】

  夫將者,人命之所縣也,成敗之所系也,禍福之所倚也,而上不假之以賞罰,是猶束猿猱之手,而責之以騰捷;膠離婁之目,而使之辨青黃,不可得也。

  若賞移在權臣,罰不由主將,人苟自利,誰懷斗心?雖伊、呂之謀,韓、白之功,而不能自衛也。

  故孫武曰:"將之出,君命有所不受。"

  亞夫曰:"軍中聞將軍之命,不聞有天子之詔。"

  【譯文】

  將領,關係著士卒的性命,操縱著戰事的成敗與否,也是災禍抑或幸福的憑藉。如果君主不將獎賞和懲罰的權力交給將領,便好像束縛住猿猴的四肢,卻要求它輕捷地騰躍;蒙住離婁的眼睛,卻要他分辨青黃的顏色,這是不能夠做到的啊!

  如果把獎賞的權力交給掌權的大臣,懲罰卻不由將領做主,則人人貪圖私利,誰還有作戰的心情呢?那麼,即使有伊尹、呂尚的謀略,韓信、白起的功勞,也不能保護自己。

  所以孫武說:"將領統軍在外,君主的命令,可以不必接受。"

  周亞夫說:"在軍中是只聽將領的命令,不聽君主的詔令。"

  【心得】

  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古代戰爭,交用、通信工具落後,君主不可能隨時掌握戰場上瞬息萬變的情況,為了勝利,隨著戰場情況的變化,前線指揮員必須根據變化了的情況實施指揮。對於君主發布的不適合戰場實際情況的命令,戰場指揮員不能機械接受。

  當然,在正常情況下,下級要服從上級,否則就不能統一意志,統一步伐,統一行動。因此,"君命有所不受"是有原則、有條件的,它決不能成為違抗命令的藉口。

  《孫子兵法》說:

  戰道必勝,主日無戰,必戰可也;戰道不勝,主日必戰,無戰可也。故進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於主,國之寶也。

  這可以算是"君命有所不受"的原則,概括地說是"利合於主",即以對整個戰爭全局有利為準。

  戰爭關係到國家的興衰存亡,人民的生死。可見,一軍之將擔負的責任非比尋常,他掌握著士兵的生命,並操縱著戰事的勝敗。因此,要想取勝,必須給予將領絕對的權力,無論獎賞、進退,將領都必須有決定權,即使是一國之君也不能干涉軍中事務,這才能保證將領能自如地指揮軍隊。

  而作為將領,應該"進不求名,退不避罪",一切以國家利益為重,能由這樣的將領指揮的軍隊才是無敵之師。

  公元629年,唐太宗李世民任命李靖為行軍總管,領兵攻打擾亂邊疆的突厥。在李靖的頻頻攻擊下,突厥軍隊損失慘重,頡利可汗只得派人向唐太宗請罪,表示要歸順朝廷。

  唐太宗大喜,一邊派鴻臚卿唐儉到頡利可汗的駐地鐵山去安撫突厥,同時又下令李靖率兵去迎接頡利可汗內附。李靖不相信頡利可汗真心投降,認為這是他收攏殘兵敗將、養精蓄銳的緩兵之計,一旦羽翼豐滿,他還會再次起兵,或逃入漠北繼續為患。

  但既然唐朝的使者已來到頡利可汗的牙帳之中,他一定會放鬆警惕性,以為唐朝不會再攻擊他了。當即決定趁這個機會,選出一萬精騎,攜帶二十天的乾糧,晝夜奔襲,決定將其徹底消滅。

  頡利可汗見唐朝使者到來,以為自己的緩兵之計已經得逞,心中十分高興,擺開盛宴招待唐儉,戒備也鬆懈下來了。這時恰好起了大霧,李靖利用大霧的掩護漸漸接近突厥的營帳。待突厥騎兵發覺時,頡利可汗已經來不及整軍迎戰,只能急忙翻身上馬,落荒而逃。剩下的突厥兵措手不及,很快就被唐軍消滅了,混亂中唐儉也安然回到唐軍營中。

  用兵貴在"攻其不備,出其不意",但李靖在攻滅突厥之戰中,所付出的代價可能很大,因為唐朝使節唐儉正在突厥人的手中。只是李靖首先考慮的是國家利益,而不在乎自己的行為是否會受到後人的非議。抱著"進不求名,退不避罪"的堅定信念,他果敢地發兵攻襲,果然取得了戰爭的勝利,使頡利可汗的如意算盤落空。

  一手資源突破防盜章節,收藏czbook.cc。請分享更多的讀者,讓站長能添加更多書籍!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