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諸葛亮奇謀術> 二、戰勝於外,功成於內

二、戰勝於外,功成於內

2024-09-12 19:32:41 作者: 宋濤
  【原文】

  古者國有危難,君簡賢能而任之,齋三日,入太廟,南面而立;將北面,太師進鉞於君。

  君持鉞柄以授將,曰:"從此至軍,將軍其裁之。"

  復命曰:"見其虛則進,見其實則退。勿以身貴而賤人,勿以獨見而違眾,勿恃功能而失忠信。士未坐,勿坐;士未食,勿食;同寒暑,等勞逸,齊甘苦,均危患。如此則士必盡死,敵必可亡。"

  將受詞,鑿凶門,引軍而出。君送之,跪而推轂,曰:"進退唯時,軍中事不由君命,皆由將出。"

  若此,則無天於上,無地於下,無敵於前,無主於後。是以智者為之慮,勇者為之斗,故能戰勝於外,功成於內,揚名於後世,福流於子孫矣。

  【譯文】

  古代在國家危難之秋,國君就選拔有品德才幹的人擔任將領,來保家衛國。並於出師之前,舉行受命儀式。君王在齋戒三日後,進入大廟祝禱,其面南而立,將領則面向北方,太師把象徵權力的斧鉞獻於君主。

  君主將鉞柄授予將領,說:"從現在起,軍隊就由將軍全權指揮了。"

  並訓誡將領:"作戰時,見敵人薄弱就加緊進攻,見敵人強大就全身撤退。不要因為位高權重而看輕他人,也不要獨斷獨行而違背眾人的意願,更不要自恃戰功而失去忠誠信義。士卒沒有安頓下來、沒有飽食,自己不可先行休息、進食,要與士卒們同受寒冷炎熱、同享辛勤安逸、同甘苦、共患難。如此一來,士卒們必定竭力效忠,敵人一定可以滅亡。"

  將領接受命令後,就開鑿"凶門",率軍出發。君主送行,半跪在地上,推著車輪說:"前進或後退只要符合時機,軍中的全部事情不由君主決定,全聽憑將領指揮。"

  經此儀式後,軍隊在外就不受天文、地理和君王的牽制。所以,才智之士能竭盡其謀,勇猛之士能竭盡其力,如此一來,當然對外能決勝千里,對內能建立功勳,從而揚名立萬,福蔭子孫後代。

  【心得】

  作戰貴在準備,打"無準備之戰"乃兵家之大忌。諸葛亮認為,出師之前必須做好三種準備:

  首先是戰前準備,即授予將帥兵權,讓士兵知道將帥具有絕對的權威,從而使"智者為之慮,勇者為之斗",唯有如此,將帥才能指揮自如。

  其次,制定具體戰術指導,諸葛亮在此提出"敵強我退,敵弱我打,進退唯時,不由軍命"的作戰方針。

  最後,為將應當不因身居高位而輕慢屬下、低估敵人,不恃才傲物而違眾悖群,應與將士同甘共苦,並身先士卒、禮賢下士。此外,主將還要樹立絕對權威,使大家信服。只有這樣才能"戰勝於外,功成於內"。

  公元227年,魏國的新城太守孟達秘密聯絡蜀國,準備起兵反魏。他在給諸葛亮的信中說:

  司馬懿得知我要反魏,肯定會親率大軍來與我作戰。但司馬懿未經魏主的同意,是不敢貿然調動部隊的。

  從司馬懿的宛城到魏主的洛陽,往返1600餘里,要走半個多月;從宛城到我所駐紮的上庸城,有1200里,也要走十多天。所以,我有一個月的時間可以做好充分準備。等司馬懿的大軍來到,這裡早已經溝深柵固了!

  然而,司馬懿卻一反慣例。他聽說孟達起兵,立即下令:"趕赴上庸,討伐叛軍!"

  手下將領提醒他說:"未經朝廷允許,就擅自發兵征討,恐怕不妥吧?"

  司馬懿卻說:"事急從權,顧不得這麼多了!"

  於是兵分八路,晝夜兼程趕赴上庸,才八天時間,司馬懿大軍已經趕抵上庸城下。此時的孟達還以為司馬懿的兵馬尚未動身呢!直到發現曹魏大軍已到城下,才暗自心驚。

  防禦工事未及整備的上庸城,在魏軍優勢兵力的威脅之下,頓時軍心渙散。孟達的外甥鄧賢和部將李輔等開門迎魏軍入城,孟達被殺,而手下一萬人馬也都成了俘虜。

  行軍打仗,必須有絕對的權力才能調動軍隊。司馬懿正是因為擁有絕對的兵權,才能在未經魏王許可的情況下獨斷出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取得勝利。由此可見"軍中事不由君命,命由將出"的重要性。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