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居安思危,勵精圖治
2024-09-12 19:33:41
作者: 宋濤
【原文】
陰察之政,譬喻物類,以覺悟其意也。外傷則內孤,上惑則下疑;疑則親者不用,惑則視者失度;失度則亂謀,亂謀則國危,國危則不安。
是以思者慮遠,遠慮者安,無慮者危。富者得志,貧者失時,甚愛太費,多藏厚亡,竭財相買,無功自專,憂事眾者煩,煩生於怠。
船漏則水入,襄穿則內空,山小無獸,水淺無魚,樹弱無巢,牆壞屋傾,堤決水漾,疾走者仆,安行者遲,乘危者淺,履冰者懼,涉泉者溺,遇水者渡,無楫者不濟,失侶者遠顧,賞罰者省功,不誠者失信。
唇亡齒寒,毛落皮單。阿私亂言,偏聽者生患。善謀者勝,惡謀者分,善之勸惡,如春雨澤。麒麟易乘,駑駘難習。不視者盲,不聽者聾。
根傷則葉枯,葉枯則花落,花落則實亡。柱細則屋傾,本細則末撓,下小則上崩。不辨黑白,棄土取石,虎羊同群。衣破者補,帶短者績。弄刀者傷手,打跳者傷足。洗不必江河,要之卻垢;馬不必騏驥,要之疾足;賢不必聖人,要之智通。
總之,有五德:一曰禁暴止兵,二曰賞賢罰罪,三曰安仁和眾,四曰保大定功,五曰豐撓拒讒,此之謂五德。
【譯文】
所謂暗中察訪,就是要透過比較各種事物來悟出一些道理。外表悲戚則內心一定孤苦,上位者迷惑則下位者必然徬徨,心中有疑慮則忠誠之人得不到任用。心中有疑慮就不能明察秋毫,不能明察秋毫就會擾亂謀略,謀略被擾亂了,國家就會出現危險,國家出現危險,社會就不安定。
所以思考問題要從長計議,才能使社會安定,如不深思遠慮,必會遭致危險。富有的人能實現志向,貧困的人往往容易錯失良機;過分吝嗇錢財反而會造成更大的浪費,而過分積累財物反而會失去;用盡錢財購得物品反而無力自主支配,擔憂的事情太多就會產生煩惱,而煩惱產生就會懈怠。
船底有了破洞,水就會湧進船中;口袋有了破洞,裡面的物品就會漏空;山太小動物無法生活,水太淺魚兒無法生存,樹枝太細鳥兒無法在上面築巢,牆壁不結實房屋會倒塌,河堤一決口洪水會泛濫,跑得太快容易摔跤,穩步行走速度會變慢,站在危險的地方或冰面上心中會害怕,涉足深澗的人容易被淹死,遇到江流就會無法渡江。沒有船隻難以渡江,失去伴侶總會苦苦思念,賞罰必須明察功過,不誠實的人總是不講信用。
失去了嘴唇,牙齒就會寒冷;毛髮脫落,皮膚就會單薄。偏聽偏信、心存私心的人就會產生禍患。有謀略的人能夠成功,不善謀劃的人會失敗。用善行規勸邪惡,如同春雨滋潤大地。良馬易於駕馭,劣馬難以控制。有眼不能看的是瞎子,有耳卻聽不到聲音的是聾子。
樹根枯死,樹葉就會凋落;樹葉凋落,花朵就會凋零;花朵凋零,就結不出果實。樑柱太細,房屋容易垮塌;樹幹太細,樹梢就會扭曲;不能辨別黑白,就會棄沃土留石頭,而把老虎和綿羊視為同類。衣服破了要縫補,帶短了要接長。玩弄刀子容易傷手,蹦蹦跳跳容易傷腳。洗刷東西不一定要在江河,只要除掉污垢即可;馬匹不一定非要駿馬,只要跑得快就行了;賢人不一定非和聖人一樣,只要有才能就行。
總之,要有五種德行:一是禁止不合乎正義的戰爭;二是獎勵賢才、懲治罪惡;三是施行仁政、團結民眾;四是確保江山穩固,不受外敵侵擾;五是防止聽信讒言,這些都是所說的五種德行。
【心得】
"陰察"所強調的就是要透過事物的表象來考察、分析事物隱藏的本質,居安思危,勵精圖治,任用人才要用其所長,不要千篇一律。君主、人臣要努力加強自身修養,增進自己的辨別能力,少犯錯誤。
據《百戰奇法》記載:
凡安不忘危,治不忘亂,聖人之深戒也。天下無事,不可廢武,慮有弗庭,無以捍禦。必須內修文德,外嚴武備,懷柔遠人,戒不虞也。四時講武之禮,所以示國不忘戰;不忘戰者,教民不離乎習兵也。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在有外敵侵略之時,一般都能充分認識武裝力量的重要,全力以赴投入抗擊侵略者的鬥爭。而在相對和平的環境中,又往往忘記武備,不思外患,因而導致國家受難甚至滅亡的例子並不鮮見。
唐朝柳宗元《敵戒》云:
敵存滅禍,敵去召過。
安不忘危作為一種謀略,其意義已經超出了關於戰爭勝負的含義,它關係到國家、民族的生死存亡。因此,這一謀略,被古往今來的謀略家、政治家所重視,特別被具有戰略眼光的國家最高統治者所重視。
戰爭是歷史發展中一定階段的產物,它的產生和消亡都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只有居安思危,保持警惕,加強武裝力量建設,才能在突然事變面前立於不敗之地。
公元前221年,齊國滅亡,齊王田建被俘,秦始皇把他遷徙到共,即古國名,在後來河南輝縣一帶,不久就死在那裡。齊國滅亡的主觀原因,是與齊王長期不修武備,安於現狀,苟且偷安分不開的。
齊王田建在位四十餘年,年少時,國事決於君王后。對中原的兼併戰爭置若罔聞,且滿足於"事秦謹,與諸侯信",以為這樣就可全國。
君王后死後,齊王田建仍渾渾噩噩地過日子。齊國朝中有人勸諫齊王,為了社稷,應抓緊武備,弘揚國威。齊王也不採納,在秦大軍壓境之時,束手就擒,作為亡國之君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忘戰必危"是齊王田建留給後人的沉痛教訓。
歷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亂,在一定意義上,也是唐統治者長期忽視武備的結果。玄宗即位初期,任用賢臣,實行利國利民之方略,出現了"開元之治"的和平穩定局面,把唐王朝推向了鼎盛時期。
但在玄宗統治後期,卻"自恃承平,以為天下無復可憂,遂深居禁中,專以聲色自娛",窮奢極欲,"承平日久,毀戈牧馬,罷將銷兵,國不知備,民不知戰",軍備廢弛,為安祿山、史思明等人的叛亂造成可乘之隙。
天寶十四年,即公元755年,11月,安祿山等在范陽,就是後來北京西南一帶起兵,不到半年,東京洛陽和西京長安相繼失陷,平定叛亂的戰爭七年之久,唐王朝元氣大傷,走向衰落。
商湯所建立的商王朝,經歷了由興到衰的幾個階段,直到商紂王即位,又步入危機四起的深淵。這是因為紂王統治下的殷商王朝政治腐敗、刑罰酷虐,接連地對外征戰用兵,使民眾負擔沉重,痛苦不堪,而導致整個社會動盪不安,出現了"如蜩如螗,如沸如羹"的混亂局面。
與日薄西山、奄奄一息的商王朝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商的西方屬國,即周,其國勢如日中天、蒸蒸日上。在公劉、古公亶父、王季等人的治理下,周迅速地強盛起來,其勢力漸漸伸入江、漢流域。
在文王姬昌即位後,任用熟悉商朝內部情況的賢士呂尚,其"陰謀修德以傾商政",並積極從事伐紂滅商的宏偉計劃。
文王從長遠著手,為成就周朝"翦商"大業,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在政治上,他積極修德行善,裕民富國,廣羅人才,發展生產,形成了"耕者九一,仕者世祿,關市譏而不征,澤梁無禁,罪人不孥"的清明政治局面。他的"篤信、敬老、慈少、禮下賢"政策,贏得了民眾的支援和擁戴,也鞏固了內部的團結。
在外交上,文王請求商紂"去炮烙之刑",並爭取興國,竭力孤立商紂。同時,文王還曾公平地處理了虞、芮兩國的領土糾紛,還頒布"有亡荒閱",即搜索逃亡奴隸的法令,保護奴隸主僕們的既得利益。通過這些措施,文王擴大了政治影響,瓦解了商朝的附庸。
當時的商紂王已感覺到周人對自己構成了嚴重的威脅,決定興兵伐周。然而這一擬定中的軍事行動,卻因東夷族的反叛而化為泡影。於是,紂王忽視了周人的咄咄之勢,為平息叛亂,調動部隊傾盡全力進攻東夷,結果造成西線兵力的極大空虛。
與此同時,商朝內部的矛盾呈現白熾化,商紂飾過拒諫,恣意妄為,殘殺王族重臣比干,囚禁箕子,逼走微子。武王、呂尚等人遂把握這個有利戰機,乘虛蹈隙,大舉伐紂,一戰而勝,終結了殷商王朝六百年的統治。
商紂王之所以迅速敗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來對東方進行長期的掠奪戰爭,削弱了力量,且造成軍事部署的失衡;再者對周人的戰略意圖缺乏警惕,放鬆戒備,自食惡果;另外還有作戰消極被動、無所作為等等,都註定了商紂王覆亡的命運。但究其根本,原因卻在於商紂王不思國危、橫行暴斂、嚴刑酷法,導致民心盡失、眾叛親離。
一手資源突破防盜章節,收藏czbook.cc。請分享更多的讀者,讓站長能添加更多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