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諸葛亮奇謀術> 十五、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十五、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2024-09-12 19:33:38 作者: 宋濤
  【原文】

  思慮之政,謂思近慮遠也。夫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故君子思不出其位。思者,正謀也,慮者,思事之計也。

  非其位不謀其政,非其事不慮其計。大事起於難,小事起於易。故欲思其利,必慮其害,欲思其成,必慮其敗。

  是以九重之台,雖高必壞。故仰高者不可忽其下,瞻前者不可忽其後。是以秦穆公伐鄭,二子知其害;吳王受越女,子胥知其敗;虞受晉壁馬,宮之奇知其害;宋襄公練兵車,目夷知其負。凡此之智,思慮之至,可謂明矣。

  夫隨覆陳之軌,追陷溺之後,以赴其前,何及之有?故秦承霸業,不及堯、舜之道。夫危生於安,亡生於存,亂生於治。君子視微知著,見始知終,禍無從起,此思慮之政也。

  【譯文】

  思慮的原則,在於不僅要想到眼前,還要考慮到將來。一個人如果沒有長遠的打算,一定會有近期的憂慮,所以君子思考問題,從來不超過他的職權範圍。所謂"思",是尋求正確的策謀,而"慮",是思考一件事成功的計謀。

  不在這個職位就不去干預其政事,不是自己份內的事就不去考慮其計策。做大事起初都比較困難,而做小事則比較容易。所以,如果想獲得好處,一定要想到它的害處;想獲得成功,一定要考慮到失敗的可能性。

  九層的樓台再高,也必定有倒塌的時候。所以仰頭看高處時不能不留意腳下,注視前方時不能不留意身後。因此,秦穆公討伐鄭國,百里奚和蹇叔兩人早已預知一定會失敗;吳王夫差接受越王勾踐送來的西施,伍子胥就斷言吳王必會因此而滅亡;虞君收下晉王送的玉馬,宮之奇即知道這樣做的危害;宋襄公訓練軍隊,目夷也預言他的失敗。能如此明智,都是慎密思考的結果,也都稱得上高明。

  重蹈敗軍的覆轍,陷入覆沒危險的軍隊的後塵,而仍向前沖者,怎麼來得及避免失敗呢?所以,秦朝繼承霸業,比不上堯舜的治國之道。危險總是產生於安全之中,死亡起始於生存的時候,而禍亂孕育於和平治理之下。君子如果能從微小的事情中看出大問題,且在事情發生之初就能推測結果,則禍患便無從產生,這就是思慮的道理。

  【心得】

  千里之堤潰於蟻穴,某些讓人並不在意的事情,往往埋伏著極大的禍患。所以,諸葛亮強調在做任何事情時,要以小見大、見微知著,都應從很細微的地方考慮到大的問題,從事情一開始就要充分預料其結局,不能只單看事物美好的那一方面,應從長遠的眼光考慮其是否會帶來危害,這樣才能儘量避免禍害的產生。

  公元前499年,吳王夫差命大將伍子胥率軍征伐越國,最後把越王勾踐和其五千殘兵圍困在會稽山。勾踐很後悔和吳王交戰,於是派文仲去求和,表示願意獻上財寶,並俯首稱臣、妻女為奴。

  但伍子胥對吳王夫差說:"不能這麼做!吳、越乃是世仇之國,現在老天把越賜給吳,就必須把越滅掉。"夫差覺得他的話言之有理,便拒絕了勾踐的請求。

  勾踐知道吳王拒絕求和後,準備殺妻焚寶,與吳軍決一死戰。此時文仲又獻計,建議讓他透過吳國那位貪財好色的權臣伯嚭向吳王說情。於是勾踐又讓文仲去見伯嚭,並送他很多奇珍異寶和八名美女:"如果能夠幫助赦免敝國之罪,一定還會有更豐厚的禮物奉獻給你。"

  伯嚭看見送來這麼多禮物,就帶文仲去見夫差,並竭力勸說吳王饒恕勾踐。這次伍子胥依然一再反對,但夫差終究赦免了勾踐,只是要求勾踐夫婦必須在吳國住上幾年。

  勾踐夫婦在吳國居住的這段時間裡,想盡一切辦法取得吳國君臣的信任,他們衣衫襤褸、粗茶淡飯、安分守己、毫無怨言,三年之後,終於使吳王徹底放心了,夫差不顧伍子胥再三提出"放虎歸山、後患無窮"的警告,把勾踐放回越國去了。

  回國後的勾踐為了使夫差相信自己的忠心,年年進貢不斷。還重金購買了兩位絕世美女西施和鄭旦,苦心教習她們三年,在她們能歌善舞、善於諂媚之後,就把她們送給吳王夫差,想讓吳王沉湎於酒色而不思進取、放鬆對越國的戒心。

  伍子胥早就看出了勾踐的用心,一再向夫差進言:"夏因妹喜而亡,殷因妲己而亡,周因褒姒而亡。美女乃亡國之物,大王萬萬不可收下!"但此時的夫差哪裡聽得進伍子胥的忠言呢?還是留西施和鄭旦在宮中,終日聲色犬馬,不理朝政,完全放鬆了對日益強大起來之越國的警覺性。

  又過了兩年,夫差想興兵伐齊,伍子胥表示反對,他認為勾踐臥薪嘗膽、圖謀報復,這才是吳國的心腹大患。但是吳王根本就不聽伍子胥的中肯之言,認為越國對自己已經毫無威脅了。

  果然,在伍子胥死後不久,勾踐率軍攻打吳國,最後吳王夫差含恨自盡,他在臨死前很後悔不聽伍子胥的忠告,感嘆自己沒有臉去見伍子胥。

  從當初吳王赦免勾踐、放勾踐回越國,直到勾踐進獻美女西施和鄭旦,伍子胥都看清楚了其中蘊含的禍根,並且一次次地提醒夫差,可是吳王卻只貪圖眼前的安逸,終日享樂,卻不能從勾踐的這些作為中,思慮到將來的危害性,終於造成了不可挽回的結局。

  與吳王夫差"放虎歸山"有著相同惡果的另一個悲劇性人物就是楚霸王項羽。公元前206年,因為傳言攻取咸陽後的劉邦準備在關中稱王,項羽十分惱怒,在謀士范增的建議下,決定在鴻門宴上尋機刺殺劉邦。

  可是劉邦在酒席中對項羽說:"我和將軍合力攻秦,將軍你轉戰於黃河之北,我作戰於黃河之南,但沒有預料到我先攻進函谷關,打敗了秦軍。現在那些別有用心的人四處散布謠言,使將軍和我之間發生了誤會,希望將軍能三思而後行。"

  項羽在聽罷這番話後心就軟了,動搖了殺劉邦的決心。由於看不清將來劉邦可能帶給自己的威脅,結果讓劉邦從酒席中設法脫身離去。當范增知道劉邦逃脫後,憤怒地說:"將來奪取項王天下的人一定是劉邦,我們今後都會成為他的俘虜!"

  為將為臣的伍子胥、范增都能夠"思近慮遠""見始知終",為君為王的夫差、項羽反而做不到,其後失掉天下也就只能埋怨自己了。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