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2024-09-13 00:28:26 作者: 陳慶軍
  人是回去了,可程心明心裡仍然惦記水生伯,不知他心情好了些沒有?

  為什麼這個傳說中的人物,會引起他情緒上如此大的變化?他是不是有些同病相憐,由「狠人」而想到了自己潦倒的一生?

  這故事確實讓人聽了有些胸悶氣短,這麼能這樣野蠻!

  村前的祖墳地,現在荒蕪一片,不是樹,就是雜草,白天去了都感到有些陰森恐怖,因而也幾乎沒人涉足那裡。那裡確實有一座孤墳,可能是年久無人照看的緣故,幾乎坍塌了,墳頭比附近的地面已高不了些許。可就是這個不起眼的墳頭,裡面竟安息了這樣一位悲劇人物。雖然可能是個假冢,但對村人的威懾,從傳說開始那一天起,就一直存在。

  水生伯所說的「狠人」,最後的結局皆大歡喜,但很有可能是後人杜撰的,不然心裡怎麼能得到安慰!

  經歷了這麼長時間的荷葉地,只出現了這兩位「山海經」似的人物。雖然程心明對程偉秀的機智敬佩,對「狠人」的勇猛讚賞,但心中還是感到非常失望。前些日子的狂熱,轉瞬就成了冬天裡的冰塊。

  這是什麼原因呢?閉塞、愚昧,還是宗族的壓制?最有可能還是宗族的壓制,森嚴的族規,束縛了人的手腳,人們只能循規蹈矩,哪裡能出得了人物!

  帶著這樣的疑惑,程心明第二天又去了水生伯那裡。

  水生伯什麼都沒說,他好像知道程心明要來,似乎還洞悉到他內心的想法。

  「這沒什麼奇怪的,在過去的祠堂里,常會發生這樣的事。」

  看來,水生伯只猜對了一半,沒完全猜對程心明來的心思。既然這樣,不煩就聽水生伯往下怎麼說。

  「不僅大公堂里能處死幹了壞事的族人,就連小公堂里也能處死本房中幹了壞事的人,你們二房裡就出現過這樣的事情。」說這話時,水生伯很平靜。

  「我們二房裡也有這樣的事?」程心明感到非常驚訝,就用了疑惑的口氣。

  「就是你家的祖上,本是弟兄四個,但老四生來就好吃懶做。他被打死的原因,竟是因為偷吃了人家的一碗粥。」

  「偷吃了一碗粥,也要將人打死,這不是一點人性都沒有了嗎?」

  「偷一碗粥是不應該打死,壞事的卻是那被偷了粥的那一家。為著一碗粥,竟找上門來,指著鼻子罵:『你家那個皮厚的,又偷吃了我家一碗粥。』」

  「罵就罵唄,還撇了嘴地罵,跺了腳地罵。這罵聲,這下流的動作,讓你家先人覺得抬不起頭,這實在有辱面子。」

  老大火冒三丈,氣沖沖奔了過去,他要去找老四,暴打他一頓。

  老四早聞到了風聲,溜了出去,誰也不知他躲到了什麼地方。

  老大尋了幾處沒尋到。見不到人,心裡窩的那火,漸漸熄滅了。

  這事本該到此就結束了,可那家人就是缺德,時間不算長,那罵人又撇嘴的女人又來了,氣呼呼對著老大說:「你家那個出氣的東西躲在荷塘里。」

  老四知道闖了禍,村里躲不過了,乾脆躲進了荷塘里,可還是被人發現了。

  老大剛熄滅下去的那火,騰得又竄了上來。可能是氣昏了頭,隨手就操了把魚叉,往荷塘奔去。這家要是不缺德,面對此情,還不趕緊將老大拉住。誰都知道,人在氣頭上,會幹出事後悔恨終身的事來。可這家女人倒好,不但不拉,反而跟著老大後面一道向荷塘奔去。這還不算,那女人還一路走,一路罵個不停。

  老四果然在荷塘里,他躲在一棵碩大的荷葉下。嘴中噴著水,一副悠然自得的樣子。一看到這情景,老大真是氣岔了,衝上去,將手中的魚叉拋了過去。沒有那麼巧,魚叉正好叉到了老四身上。

  老四痛得在水中拼命掙扎,弄得水花四濺。按理說,這都要出人命了,還不趕緊勸,趕快救,可那無良女人,不但不勸不救,反而火上澆油,說老四皮真厚,一點都不覺得丑,這時候了還無所謂地玩水花。

  這污辱性的話,再次讓老大暴跳如雷,他不問青紅皂白撲了過去,按住已經脫手的魚叉。結果,老四在水中拼命掙扎,老大在岸上死勁按魚叉,僵持了幾分鐘,老四停止了掙扎……老四活活被大哥捂死在水中。

  老大也由於氣恨交加,跌倒在岸邊,一時生死未卜。

  「這難道沒有了王法!官府也不管!」程心明咬牙恨恨地說。

  「祠堂里的族規,就是村民的王法。民不告,官不究,各家的祠堂,都是這樣管理村民的。還有,那時的人都很迷信,相信因果報應,有時還恰巧就碰上了。那家不省事的,三番五次找上門告狀的那戶人家,由於缺了德,沒幾年就絕了戶。你家的先人,在這事上也是缺了德,從此以後,人丁就不興旺了。」

  「怪不得這塊荷葉地上,幾百年來,就出了兩個傳說中的一文一武。」程心明氣恨難消,又憤憤地說,「原來是這裡的人太殘忍,太暴戾了。」

  「荷葉地沒出過人物,也不單單是這個原因,老輩人說還有個重要原因。」


  「還能有什麼原因!」程心明氣恨仍未消,就沒好氣地說。

  「這要從朱皇帝說起。」

  「就這破地方,還能和朱皇帝扯得上?」程心明譏諷地說。

  「上輩人就是這樣說的。」

  「你老說說看,這和朱皇帝怎麼扯上邊的?」程心明有些揶揄地說。

  水生伯說:「不急,容我喝點茶,再慢慢給你說,看來你這孩子還是個急性子。」

  程心明只得按下性子,等著水生伯喝茶,中途還幫他續了一次水。心想不管你怎麼磨蹭,總有喝好的時候。時間不長,水生伯慢條斯理說了起來。

  這次,他說得很輕鬆,用了說故事的方式。

  話說朱皇帝打下了江山,本想在大湖圩造皇城。

  還是這樣的開頭,這恐怕成了他說「山海經」的一個習慣。

  那為什麼沒有造成呢?有人說,大湖圩的老百姓不願意,也有人說,軍師劉伯溫進了讒言……但不管是哪種說法,最終的結果,皇城沒造在這裡,而是造到了南京城。

  說來也怪,南京城被城牆包圍著,大湖圩被圩埂包圍著。

  皇城造在了南京,可朱皇帝仍念念不忘大湖圩這塊風水寶地,要求南京建造的皇城,必須仿大湖圩的地形地貌,並派軍師劉伯溫監工。

  這樣一來,附會的事就多了去了。有說南京城裡的街道和大湖圩里的水路相仿,縱橫阡陌自成一體,且各有章法。更為奇異的是,南京有十三座城門,大湖圩有十三座陡門,城門和陡門的方位也大致相同。

  荷葉地附近的這座陡門,據說對應的就是南京中華門。

  這可能是個巧合,更多的是附會。朱皇帝在大湖圩呆過,農民出身,苦家子弟,老百姓自然就對朱皇帝有發自內心的親近感,當然其中肯定也有攀龍附會的思想在作祟。

  水生伯這樣說,看來他自己也不信。

  劉伯溫不但是個軍師,而且還是個風水先生,會陰陽八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親自察看了大湖圩的風水,發現這真是塊風水寶地,四面環水,群山環抱,易守難攻,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

  他看在眼裡,喜在心裡,最初,他也認為皇城就該造在這裡。可這裡交通實在不便,四周都是水,沒有一條路和外界相通。

  皇城是什麼地方!那可是四方朝拜的地方,每天進進出出的官員、軍人、學子,不計其數,總不能讓這些人從各個方向渡船來皇城吧。要是行動快捷,行走方便,就必須造橋和修路,這得花多少銀子?

  連年的戰爭和饑荒,百姓極需要休養生息,不但不能再增加稅賦,而是要輕徭役薄賦稅……這可能是劉伯溫進讒言的主要原因。

  那他為什麼又會進讒言,不讓皇城造在這裡呢?這還要從他的身世說起。

  這是不是扯遠了,說荷葉就說荷葉地,扯上什麼劉伯溫。出不了人,就出不了人唄,為什麼要將板子打到他身上。這個人屍骨早就不在了。

  看來,魯迅先生說的那個阿Q精神勝利法,古來早就有之,只是沒人說出來罷了。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