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8章 花合文成公主
2024-10-16 21:49:37
作者: 酷酷的橙子
在歷史的長河之中,作為金枝玉葉的公主。
若是她們生不逢時,遇到戰亂,很有可能被送去和親。
唐太宗貞觀年間,一名女子從長安出發,接受使命遠赴西藏嫁給松贊干布,這名女子就是後世著名的文成公主。
文成公主遠嫁西藏之後,帶去了中原先進的農業設備,各種書籍文化。
促進了吐蕃的經濟文化發展,為中原和邊疆的和平作出巨大貢獻。
回顧文成公主的一生,她在吐蕃生活了近四十餘年。
為加強唐朝和吐蕃的友好關係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令後世之傳唱。
現如今,布達拉宮還供奉著文成公主和松贊干布的塑像,他們夫妻二人成為了漢藏兩族團結友好的象徵和典範。
「和親是華夏古已有之的文化現象,主要是中原與民族部落皇室成員的聯姻。」
「通過和親,不僅可以維護和平,安定邊境。」
「還可以促進貿易,交流文化。」
「西漢時期為緩和邊境衝突,就曾有過數次和親,最為出名的自然是昭君出塞。」
「昭君的和親確保了漢匈之間數十年的和平,也促進了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
「她性情溫婉,帶著匈奴人織布、繡花、耕種。」
「還教他們漢語、漢禮,漢家文化經她之手傳遞。」
「同時她也學胡語、穿胡服,習胡禮。」
「她不習慣匈奴的飲食方式,便結合漢餐加以改進,受到胡人追捧,這些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民族文化的融合。」
「出塞和親令世人稱道,殊不知風光背後潛藏著昭君的一生不幸。」
「先後再嫁父子二人,長安一別竟無再見之日,最後落得個獨留青冢向黃昏的結局。」
「然而數百年後,又有一位妙齡女子走上了她曾走過的路。」
「文成公主,本為唐宗室女,後因和親被封公主。」
「唐貞觀八年,唐朝西境國家吐蕃前往長安朝賀。」
「使者此行除有禮尚往來的正常邦交,還肩負著求娶唐朝公主的任務。」
「只因唐朝在當時國力強盛,文化繁榮,是名副其實的超級大國,娶到天朝公主對吐蕃來說是一種認可和榮譽。」
「唐太宗愛女心切,斷然拒絕,吐蕃特使無功而返。」
「松贊干布惱怒不已,專心畜馬練兵,一心想證明自己的實力。」
「於貞觀十二年發兵吐谷渾,並揚言要直擊唐朝心臟。」
「此時的唐朝正是貞觀之治的頂峰時代,人才濟濟。」
「李世民絲毫不懼,派遣一支勁旅前往平叛。」
「未曾想唐軍主力尚未到達,吐蕃軍便已大敗於先鋒軍之手。」
「松贊干布大懼,下令撤兵,並遣使謝罪,再次求娶公主。」
「此次請婚可謂誠意十足,不再是使臣口頭求親。」
「而是吐蕃宰相親自前往唐朝,攜黃金五千兩及珍寶無數正式下聘禮。」
「吐蕃迅速攻占吐谷渾,也讓李世民意識到吐蕃實力不可小覷。」
「幾番權衡之下,同意賜下公主。」
馬皇后:文成公主入吐蕃,對加強漢藏友誼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松贊干布出兵擊敗吐谷渾,直逼唐朝邊境,揚言要娶一位唐朝公主。
若不和親,便率兵大舉入侵唐朝。
李世民派遣唐軍先鋒部隊擊敗了吐蕃軍,松贊干布遣使謝罪,並再次請婚。
這一次請婚,松贊干布不像之前那樣野蠻霸道。
而是遵守禮儀法度,派遣使者攜黃金五千兩及相等數量的其他珍寶來正式下聘禮。
唐太宗便將唐高祖李淵的堂侄李道宗之女封為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
相傳當時天竺等國國王也派了使者求婚,他們均希望迎娶文成公主以實現與國力強盛的唐朝永久結好。
於是,文成公主便想到了一個五難婚使的好方法。
出了五道難以破解的題,並揚言誰能破解這五道難題她便嫁給誰。
第一個難題,綾緞穿九曲明珠,即將一根柔軟的綾緞穿過明珠的九曲孔眼。
當其他使者慌慌張張很粗糙地操作綾緞時,吐蕃使者卻不慌不忙將綾緞系在一隻螞蟻上,並在明珠的八個孔眼都塗上蜂蜜。
然後將螞蟻放在其中一個沒有蜂蜜的孔眼上,螞蟻自然而然順著蜜香穿過另外八個孔眼,綾緞自然而然也成功穿過明珠了。
第二個難題,辨認一百匹騍馬和一百匹馬駒的母子關係。
當其他使者都在細心研究每匹馬身上的共同特徵以判斷母子關係時,吐蕃使者卻先將兩批馬關起來餓上一天,眾人對他的行為百思不得其解。
然而到了第二天,當吐蕃使者打開柵欄時。
飢腸轆轆的小馬立即飛奔到各自的母親身旁貪婪地吮吸乳汁,母子關係一目了然。
第三個難題,文成公主交給使臣們松木一百段,讓他們分辨其根和梢。
當其他使者都在仔細研究松木時,吐蕃使者卻將一百段松木全部丟進河中。
當眾人認為此舉是對唐朝皇室的大不敬時,只見河中的木頭都有半塊浮在水面上。
原來木頭根部略重便沉入水中,而樹梢那邊較輕便浮在水面,木頭根梢便一目了然。
第四個難題,文成公主要求使臣們夜晚出入皇宮不迷路。
聰明的吐蕃使者早已略施小計提前在宮中重要地段做好標記,自然不會迷路。
第五個難題,在一百名宮女中辨認出公主。
當其他使者還在研究每位宮女的樣貌時,吐蕃使者早已先下手為強提前收買了公主的乳娘。
乳娘便將公主的樣貌及胎記特徵詳細描述給吐蕃使者聽,此難自是不攻自破。
就這樣,文成公主對吐蕃使者心服口服,心中對其智勇雙全的表現更是無比敬佩。
或許單純的文成公主在折服於吐蕃使者時,對松贊干布充滿了美麗的幻想。
因為他手下的使者都已經這麼利害了,那松贊干布肯定會更加厲害,於是文成公主便滿懷著憧憬進藏。
「李世民不想許嫁自己的親生女兒,便想出折中之策。」
「從宗室中挑一名適齡女子封為公主和親吐蕃,這個女子便是後來的文成公主。」
「貞觀十五年,文成公主正式下嫁,唐蕃兩國成秦晉之好。」
「就這樣,這個年僅17歲的女子,遠離父母與故土。」
「帶著維護和平和促進文化交流的使命,跋山涉水來到了滇藏這一邊遠之地。」
「為了迎接公主,吐蕃專門修建了布達拉宮。」
「松贊干布對這個艱難求娶到的唐朝女子也是好感有加,對其十分尊敬,兩人和睦生活了九年。」
「松贊干布去世後,文成公主繼續在吐蕃生活長達三十年。」
「文成公主犧牲個人利益,為唐朝和吐蕃的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其一,促進了吐蕃的發展。」
「文成公主出生宗室,端莊賢德,博學多才。」
「她入藏時,嫁妝豐厚,奇珍異寶無數。」
「其中更為珍貴的是大量的先進工藝技術、醫藥農學著作、莊稼種子和生產工具、佛教文化和佛像雕塑等。」
「她的到來使得漢族的瓷刻、剪紙等中原先進工藝傳到吐蕃。」
「她帶來的醫典、農書、理髮等典籍,促進了吐蕃經濟、文化的發展。」
「她帶來的各種莊稼種子,現已成為西藏的標誌性植物。」
「她崇尚佛教,協助建立了大小昭寺,佛教在西藏興盛起來。」
「其二,促成了大唐與吐蕃的和睦相處。」
「文成公主入藏後,唐蕃成為姻親,關係極為融洽。」
「和親後二十多年間,幾乎沒有戰事。」
「唐朝西陲邊防得以鞏固,百姓安居樂業。」
「松贊干布派遣貴族子弟前往國都長安學習唐朝先進文化,使臣和商人在兩國間也是頻繁往來。」
「文成公主熱愛藏族同胞,投桃報李,藏族人民也對她抱有崇高的敬意。」
「他們尊稱文成公主為甲木薩,在藏語中意為漢女神仙。」
「文成公主去世後,吐蕃國為其舉行了盛大的葬禮。」
「她的塑像直到現在還被藏族人民供奉於大昭寺,來此朝拜的人絡繹不絕。」
「由此亦可見文成公主對促進藏漢百姓親如一家,有非常大的功勞。」
李隆基:在漢藏歷史上,文成公主功不可沒。
文成公主進藏之後,吐蕃和大唐化干戈為玉帛,同時大唐也向吐蕃帶去了農業與手工業。
吐蕃王朝處於青藏高原,空氣稀薄能種的農作物不多。
而且他們沒有精良的農耕用具,也沒有相關的耕作知識。
所以經常處在缺糧的狀態,只能對外征戰。
文成公主在長安之時,就將農技人員,農作物的種子,織布機等可以改善吐蕃生活的人和物都放進了嫁妝之中。
一到吐蕃,這一批人和物就發揮了大作用。
首先就是改良青稞的種植方法,青稞是雪區的主要農作物。
但是當時的產量特別低,文成公主帶來的人手把手教當地的農民開墾、灌溉,讓吐蕃地區的青稞產量大大增加。
除此之外,文成公主還派人將長安的種子培育出來,種在了高原之上。
並組織婦女們每天到布達拉宮學習養蠶、織布,讓子民能穿上比較輕盈保暖的麻衣、棉衣。
文成公主不遺餘力地幫吐蕃人民改善生活,同時還帶去了大唐先進的天文、曆法等等。
那一段時間的吐蕃,有文成公主的幫助和大唐的扶持。
經濟、政治、文化都得到了大大的發展,在青藏高原一帶幾乎沒有別的國家敢跟吐蕃叫囂。
而文成公主也因為這一系列造福吐蕃百姓的行為,讓臣民都十分愛戴她,從此大唐和吐蕃兩國再無戰事。
幸福的時光總是易逝,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在吐蕃共同扶持,經營王朝的日子在九年後戛然而止。
松贊干布年事已高,再加上常年征戰,婚後沒幾年就去世了。
而由於高原氣候的影響和松贊干布的年紀,文成公主一直沒有生育,膝下沒有一兒半女。
丈夫去世,繼位的吐蕃新王是松贊干布的孫子芒松芒贊,把持朝政的是宰相祿東贊。
其實,文成公主有機會回到長安。
在松贊干布去世前,唐高宗李治曾派人前往西藏,將大唐送過去的公主迎回來,這其中就包括文成公主。
但文成公主為了大唐與吐蕃的和平,沒有跟著使臣回去。
這次也一樣,松贊干布去世後為了大唐與吐蕃的和平。
政治地位被大大削弱的文成公主,也沒有向大唐求助請求回到故土,而是選擇留在了吐蕃。
但是選擇留在吐蕃的文成公主並不好過,首先她無兒無女,沒有孩子承歡膝下,所以常常會感覺到孤獨。
其次,雖然她一直致力於改善吐蕃人民的生活。
但是新任統治者對大唐並不是那麼友好,使得文成公主受到的待遇大不如前。
新贊普還向大唐挑起戰爭,這使得大唐和吐蕃長年處於戰爭中,文成公主所維繫的和平畫面也逐漸消失。
雖然,文成公主從未放棄過緩和大唐與吐蕃的關係。
但是很不幸,一個女子在朝局中註定是有心無力的。
文成公主在戰爭和政治壓力下決議常伴青燈古佛,在吐蕃又生活了三十年。
最後文成公主在吐蕃染上了天花,所以不久後文成公主就去世了。
文成公主去世之後,大唐就派來了使臣參加她的葬禮。
吐蕃贊普雖然與她不親,但也念在文成公主給吐蕃帶來的變化而為她舉行了隆重的葬禮,愛戴文成公主的臣民也紛紛來送葬。
十八歲那年,浩浩蕩蕩的迎親隊伍將文成公主送入了吐蕃。
四十八歲,浩浩蕩蕩的送葬隊伍將文成公主葬入了葬王墓。
無可否認,文成公主是一名和親公主,但是也是一名出色的女外交官。
她用她的智慧給吐蕃人民帶來了文明和希望,也給吐蕃與大唐維繫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和平環境,維繫了大唐和吐蕃之間近兩百年的友好經商貿易環境。
「文成公主為吐蕃,為唐朝做出了重大貢獻。」
「可她的晚景卻十分淒涼,松贊干布與她的婚姻僅僅持續了九年。」
「公元649年,李世民去世,其子李治繼位,唐朝內部暗流涌動。」
「第二年,松贊干布也離她而去,死因成謎。」
「有說因病暴斃,也有說暗殺而亡。」
「不管死因如何,文成公主都先後失去了唐朝靠山和丈夫支持,也未有子嗣,她的境遇似乎瞬間尷尬起來。」
「政權更迭,新帝是松贊干布的幼孫芒松芒贊,而實際掌權人卻是宰相祿東贊。」
「祿東贊此人頗有政治才能,但野心勃勃,力圖擴張。」
「他執政期間,吐蕃的實力越來越強,和大唐的關係卻越來越微妙,不復之前的親近之感。」
「十來年的時間,祿東贊逐漸向外擴張,吞併周邊小國,將青藏高原都納入吐蕃版圖之中。」
「他最後發兵消滅的國家是吐谷渾,彼時吐谷渾已是大唐的附屬國,此舉無疑是對大唐赤裸裸的挑釁。」
「一山不容二虎,大唐與吐蕃的戰爭很快打響。」
「數次攻伐之間,已是勢如水火。」
「在寡居的三十年間裡,文成公主從未回過大唐。」
「月是故鄉明,人是故舊親。」
「文成公主一邊懷念著歸鄉,一邊思念著丈夫,孤獨而又淒涼。」
「在大唐與吐蕃開戰後,又多了一份對家鄉的愧疚感和無能為力的自責感,文成公主內心的煎熬可想而知。」
「公元680年,這位一生傳奇的女子感染天花,客死異鄉,終年五十六歲。」
「文成公主去世後,藏族人民懷念她,中原人民祭奠她,歷史人民歌頌她。」
「兩國和平使者、漢女神仙,一個又一個美好的名詞堆砌其上。」
「確實,她與松贊干布的婚姻造就了一段人間佳話,她舍小家為大家的情懷成就了一部個人史詩。」
「可是,和親本就是一場政治聯姻,蘊含了中原女子的無奈和憂愁。」
「昭君也好,文成也罷,她們背負著維繫兩國友好邦交的使命。」
「萬里遠嫁,舉目無親,至死也不曾再踏上故土,這是何等的悲哀。」
曹雪芹:文成公主與王昭君都是和親,但二人的結局卻完全不同。
松贊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後,中原與吐蕃之間的關係日益改善。
兩國之間商業貿易日益頻繁,為各國帶來巨大的經濟收入。
同時松贊干布傾慕中原文化已久,於是便借著和親的機會引進史書典籍進入西藏,並命令貴族子弟學習中原文化。
文成公主本人也是飽讀詩書,博學多能。
她以儒墨兩家思想開化吐蕃,倡導和平,鞏固了唐朝的西陲邊防,更把漢民族的文化傳播到西藏。
她親自教授婦女們養蠶抽絲及刺繡女工,親自教授師傅們漢字書法以及繪畫,又以師傅之手廣招學徒將漢文化傳遍吐蕃。
同時,她在入藏時帶來了一座釋迦牟尼佛像及三百六十部佛經。
在入藏後她深受藏族佛教的薰陶,並開始將其與中原佛教相結合,使佛教煥發全新的面貌。
文成公主還虛心學習藏族語言,在學有所成後與松贊干布一起翻譯藏族佛經。
並將大量藏族佛經譯本傳回中原地區,極大地推動了中原地區的佛教發展。
文成公主對佛教發展的巨大貢獻,使其在藏傳佛教中享有極高的聲譽,被認為是菩薩的化身。
松贊干布逝世,文成公主以王后的身份繼續在吐蕃生活達三十年,致力於加強唐朝和吐蕃的友好關係。
文成公主病逝後,吐蕃族人民感其恩遇,特為其建造文成公主廟以示紀念。
相比之下,在漢朝時同樣是前去和親的王昭君就沒那麼幸運了。
王昭君與呼韓邪單于結婚僅兩年,呼韓邪單于就去世了。
呼韓邪單于死後,按照胡俗王昭君必須改嫁呼韓邪單于的長子。
王昭君不能接受,上書漢成帝,請求返回故土。
但成帝令她遵從胡俗,王昭君只得下嫁,最後鬱鬱而終。
文成公主與王昭君都是和親,但二人的待遇和結局卻完全不同。
之所以如此,是有原因的。
其一,所屬朝代國力的不同。
文成公主所屬的唐朝正值李世民貞觀之治時期,國力非常強盛,中原地區外的各邦都爭先恐後想與唐朝結交。
所以文成公主對他們而言,是能保住他們和平的守護神,更是與中原實現對話溝通的橋樑。
再者,倘若文成公主在吐蕃所受待遇不好,唐朝皇室定會對吐蕃追責,而吐蕃的實力又不足以抵擋唐朝的進攻。
所以文成公主對他們而言就是一件易碎的寶物,必須要好好捧在手心上對待。
而王昭君就沒那麼幸運了,她所屬的時代正是漢元帝與漢成帝統治時期。
因漢元帝寵信宦官,漢朝的國力早已日漸衰退,對匈奴造不成多大的威脅了。
所以匈奴王室也基本沒有把漢王室放在眼裡,即使王昭君所受待遇不好,漢王室也不敢過分追究責任。
其二,兩位和親使者的身份不同。
文成公主雖說不是李世民的親生女兒,但好歹也是皇室之女,與李世民流著同樣的血液。
身份地位自是甚高,說話也更有分量,所以她可以輕易廢除藏族地區的陋習。
吐蕃若不好好對待,必定遭到唐朝皇室的譴責。
而王昭君卻只是平民出身,說話沒有分量。
背後也沒有一個強大的家族為她撐腰,自是只能受人欺凌,隨波逐流。
其三,所前往的地區與中原文化的密切度不同。
西藏地區與中原地區文化密切相連,影響力最大的就是佛教文化。
文成公主進藏可以說與西藏地區的人們有著充足的淵源,所以也更容易被當地人所接受。
而王昭君所進入的匈奴地區是出了名的野蠻,匈奴地區的大部分人對中原文化所知少之又少。
王昭君嫁過去後不僅沒有淵源,還存在著生活習慣上的衝突,自是難以被匈奴地區的人們所接受。
自古以來便有不少文人對和親進行抨擊,需要一個弱女子的幸福來保持和平而羞愧。
但是大多數文人之所以會對和親發出抨擊,都只是因為他們只看到了歷史中的個體,他們只看到了遠嫁的公主內心的煎熬。
但如果把和親放在整個宏大的歷史格局中,就會發現其實和親是一件偉大的壯舉。
雖說,和親犧牲了一位女子的幸福。
但是如果不和親,兩國交戰,那麼將會有無數將軍士兵戰死。
這些男兒背後更是一個家庭,他們是兒子、是父親、是丈夫。
倘若他們都戰死了,一個國家將會出現多少支離破碎的家庭。
有多少女子要忍受喪夫之痛、喪子之傷,有多少孩子自出生下來就會沒了父親。
如果和親,那麼犧牲的只會是一個女人的幸福。
但這份幸福能拯救兩個國家中無數女人的幸福,更能避免無數的家庭變得支離破碎。
同時和親所帶來的文化交流和商業貿易,能夠為兩國的發展創造出巨大的財富。
所以,拋開個人得失的小格局,和親在歷史的發展中有其偉大的作用。(本章完)
一手資源突破防盜章節,收藏czbook.cc。請分享更多的讀者,讓站長能添加更多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