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3章 詩隱孟浩然
2024-10-16 21:51:23
作者: 酷酷的橙子
在千年前的盛唐時,由於朝經濟的飛速發展以及天下學子的人數增多。
再加上唐朝統治者的推崇,使得盛唐詩歌成為了唐朝一個最為突出的標籤。
在繁盛的唐朝,也湧現出了許多歷史上鼎鼎有名的盛唐詩人。
例如被稱為詩仙的李白,以及杜甫、孟郊、賈島、韓愈、劉禹錫、白居易、柳宗元、李賀等等,均被認為是唐朝詩歌的代表人物。
而在其中有一位詩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園派詩人,他就是孟浩然。
他的一生可謂是跌宕起伏,但處處都充滿著失意與遺憾,令後世無數人為之悲嘆。
孟浩然能夠聞名於後世,其中主要有兩個原由。
第一個就是他儘管活動於政治領域較為清明、對詩人學子們機遇相對較多的盛唐時期,但卻一生沒能步入仕途終身布衣。
第二個主要原因就是他作為盛唐時期的田園山水詩人,其詩中清逸、平淡、自然的風格為盛唐田園山水詩歌注入了新鮮血液。
在有唐一朝對於那些一心想要步入仕途的人來說,倘若自己終身布衣就相當於自己的人生就是一張空白工作經歷的簡歷表。
孟浩然從他少年時期就開始刻苦讀書,並且在歸隱鹿門山的時候,就揮筆寫下了自己書劍為志的目標。
將步入仕途當作自己一生追逐的理想,並且懷揣著炙熱的理想踏上了這條充滿無限辛酸與坎坷的道路。
「公元690年,孟浩然出生在湖北襄陽的一個書香家庭。」
「孟浩然的父親使用孟子的我善養吾浩然之氣這句話,作為自己新出生的兒子之名。」
「以此來希望能夠讓孟浩然長大之後能夠擁有一身浩然正氣,並且能夠光耀門楣。」
「孟浩然果然沒有辜負其父親的期望,在少年時期就熟讀四書五經而且對前朝詩人的名作都很愛不釋手。」
「在家後面的桃園落英繽紛,桃花滿地之際,孟浩然當即寫出這一千古名篇。」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使還沒有達到弱冠之年的孟浩然,直接成為了四里八鄉家喻戶曉的人物。」
「孟浩然本就出生在一個書香世家,因此按照一般讀書人的人生軌跡此時就應該開始參加科舉開始,寒窗苦讀最終步入仕途了。」
「孟浩然亦是如此,在公元706年,孟浩然參加了襄陽的縣試,這也是科舉考試的第一個階段。」
「在考試中,孟浩然將詩賦、試策、帖經三場考試一氣呵成,對答如流。」
「在極具文采的文筆加持下,年僅十八歲的孟浩然成為了此場縣試的第一名,孟浩然的名氣也變得更大。」
「沒想到接下來本該準備參加襄州府試的孟浩然卻突然撂了挑子,並且向家裡人表示了自己拒絕參加襄州府試的決心。」
「這是因為此時的唐朝正好是武則天代唐立周的時代,朝政可以說是一片混亂,許多地方的治安也變得極為鬆散。」
「孟浩然認為自己不能夠為這樣腐敗且綱常破敗的朝廷做事,因此一氣之下拒絕了參加襄州府試的機會。」
「但是孟家對孟浩然的叛逆十分不解,使孟浩然與自己家族的關係變得十分緊張。」
「因此在與家裡鬧僵的情況之下,年僅二十歲的孟浩然直接選擇了離家出走。」
「還決定要去鹿門山歸隱,年紀輕輕就成為了一名像陶淵明一樣的隱士。」
「但是在歸隱的時候,孟浩然結識了一位叫做韓襄客的歌女,兩人一見鍾情互生情愫。」
「在孟浩然提出要娶韓襄客為自己的妻子之時,果不其然再次遭到了自己父親的拒絕。」
「沒想到孟浩然直接在韓襄客家中拜天地結為了夫妻,孟浩然的父親不久之後就病逝了。」
「這次之後孟浩然對自己做了一次十分深刻的反思,並且逐漸希望能夠通過苦心讀書、修身養性,有朝一日能在朝為官,這樣也能完成父親生前的意願。」
范仲淹:懷才不遇的孟浩然,一生鬱郁不得志,晚年寫詩言志句句經典。
每個人生活在這個世上都不容易,但是對於大部分的人來說,他們相對比較幸運。
只有極少部分的人,始終是顛沛流離,懷才不遇,過著極為悲苦的生活。
唐朝詩人中就有那種懷才不遇,一輩子鬱郁不得志,最典型的例子是孟浩然。
雖然很有才華,學富五車,品德高尚。
連一般高傲的李白,對孟浩然都很欣賞,還寫詩讚美對方表達敬仰之情。
李白在《贈孟浩然》一詩中,開篇就直接稱呼孟浩然為孟夫子。
自己很喜歡孟浩然,敬重先生的莊重與灑脫。
你為人高尚,同時博學多才,風流倜儻,天下聞名,是我輩學習的楷模。
李白是一位很高傲,也很有個性的詩人。
可是他讀過了孟浩然的詩,與之交往了之後,對他無比的崇拜。
從李白的詩中就可以知道,孟浩然不僅有才華,品格高尚無人能及,在當時的詩人中屬於另類。
要知道李白是很少寫詩稱讚別人的,即使是杜甫對他欣賞有加,經常寫詩給他,可是他很少回應杜甫。
然而對於孟浩然又不一樣,寫過好幾首詩。
並且都是表達了敬仰之情,這也充分說明了孟浩然要比別的更加的優秀。
孟浩然早年間一直在鄉野隱居,過著很平淡的生活。
無非就是讀書做學問,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實現人生理想,去成就一番事業。
但是現實卻恰恰相反,四十歲時離開故鄉,前往長安參加科舉考試,可是很不幸沒有成功。
此後孟浩然開始寄情於山水,在遊歷了江南之後,選擇了終南山。
在那裡隱居,從此再也沒有離開過。
隱居有的是看破了紅塵,有的是專心做學問,孟浩然同樣如此。
前往終南山隱居,一直閉門謝客,平日裡就是讀書做學問,以及創作詩歌。
這一時期也是孟浩然創作的高峰,接連佳作不斷,寫下了很多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歲暮歸南山》就是在剛回到故鄉時創作的一首詩,通篇抒發懷才不遇的感慨,同時創作中又蘊含了一層深刻的哲理。
故鄉的生活很清閒,不用去到朝廷宮門前陳述己見。
返回終南山我那破舊的茅草屋,依舊過著平淡的生活,這也是我最後的選擇。
首聯便是表明了態度,自從參加科舉考試,名落孫山後,他就選擇了隱居。
後面一句重點是抒發懷才不遇的感慨,沒有才能的君子,根本不懂得人才,棄我不用,隱居是最好的選擇。
畢竟很多的好朋友,由於我生病了,彼此之間也漸漸疏遠。
科舉的失落,讓孟浩然心灰意冷,君主不懂人才,那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
明明我很有才華,可是一直鬱郁不得志。
這並不怪我,只能說命運如此。
如今我已經生病了,很多的朋友也遺忘了我,很少在一起相聚,以後可能也不會再有機會。
畢竟別人都很忙,我們之間也就逐漸疏遠,很少寫信沒有了對方的消息。
頸聯寫得最好,所要表達的依舊,還是一種悲痛之苦,以及當時的處境。
白髮漸漸增多,歲月催人老,如今已經在慢慢地老去。
歲暮已至新春馬上就要到來,到時整個世界又會煥發出勃勃生機。
這兩句其實有著一層深刻的哲理,同時也說明詩人極為頑強,即使是隱居也依舊堅持自我。
尾聯則是再一次抒發內心的苦悶,心裡思緒萬千,讓我非常的傷感。
以至於難以入睡,松樹的影子在月色下,照映在窗戶上一片空寂。
孟浩然的苦悶在這首詩中展現得淋漓盡致,明明很有才華,想要成就一番事業。
然而在現實的生活中,卻又是處處不如意。
那種情感上的失落,讓他一度傷感,陷入了悲痛之中。
但是隱居之後,又慢慢地回歸到正常的生活。
只是有的時候偶爾想起過往,看到眼前的景色,又會陷入悲痛。
那種複雜的心情,讓詩人感慨萬千。
「在他三十歲的時候寫了一首《書懷貽京邑同好》,他慨嘆自己在三十而立的年紀卻仍未能夠成功步入仕途,無法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
「他年少時期十分喜愛山水田園詩人陶淵明,因此他也在詩中表露過與陶淵明一樣因不想再守固窮,所以表達出了他想要步入仕途結束歸隱的思想。」
「孟浩然曾經寫詩說聖主賢為寶,君何隱遁棲。」
「這句詩直接表達了他骨子中所含有儒家思想,那種只有在政治清明時期才應該出來為國效力做官的意識。」
「可見此時號稱退隱鹿門山的孟浩然已經萌生了要出山入仕的心思,並且後來直接付諸行動,再次踏上了求仕之路。」
「公元727年,孟浩然為了完成自己入朝為官的抱負,三十八歲的孟浩然首次踏上長安的土地參加了他人生中第一次大考。」
「沒想到此時的他早已經沒有了當年年少時期的那種一氣呵成的才氣,導致這次科舉考試他並沒有上榜,自然也沒有登科入仕。」
「但是此次長安之行卻讓他結識了許多久負盛名的大詩人,尤其是在長安做官的大詩人王維。」
「王維與孟浩然一見如故,不僅熱情地為孟浩然畫像,還在外界積極地宣傳孟浩然的詩作。」
「為孟浩然日後能夠步入仕途積攢名氣,補充人脈。」
「孟浩然也因此開始在人才輩出的長安城中變得小有名氣,就連大名鼎鼎的李白、杜甫都成為了孟浩然的好友。」
「孟浩然能夠在歷史上以一位偉大的詩人名留青史,而且當時的唐朝正值唐玄宗執政前中期政治可以說是一片清明。」
「同時此時唐朝已經是處於一種以詩賦取仕的時代,例如李白就因為寫詩特別出色而得到了唐玄宗的青睞最後在朝中獲得了一官半職。」
「按理說憑藉孟浩然的詩才應該也能和李白一樣得到唐玄宗的賞識從而實現自己入朝為官的抱負,但沒想到孟浩然卻與自己的理想抱負擦肩而過。」
「孟浩然曾經為學三十載,閉門江漢陰。」
「小的時候不僅在縣試中一帆風順,而且經過數十年的學習現在也已經是滿腹經綸。」
「還又得到了大名人王維與張九齡兩人為他在外宣揚自己的詩與才華,因此這次在長安考試的失利讓孟浩然信心受到了大挫。」
「儘管想要直接向唐玄宗上書表達自己的意思,但又十分的猶豫不決,這樣的搖擺不定也讓孟浩然剩下的人生十分失意。」
「在這樣失意的情況之下,孟浩然寫下了《歲暮歸南山》表達了自己極其複雜的心緒。」
蘇軾:膾炙人口的孟浩然,有才又任性。
作為唐代一流的大詩人,孟浩然的才華自不必說。
有才華的人,有點性格也不稀罕。
不過任性到孟浩然這個份上,就已經不是灑脫能形容的了。
孟浩然有句著名的詩,叫作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
表面看是謙虛,其實是發牢騷。
意思是我沒什麼本事,自然不招皇帝待見。
身體又不好,總生病,給別人添麻煩,朋友們也躲著我。
這種酸溜溜的話,私下裡發發牢騷也就罷了。
要命的是,他把這首詩當面念給了皇帝聽!
一次孟浩然去好朋友王維家裡玩耍,這時唐玄宗突然來了。
不知為何,孟浩然嚇得不敢拜見,一股腦兒躲進了王維的床底。
誰料唐玄宗察覺不對,就問王維,王維只得如實相告。
孟浩然只好灰頭土臉地從床底下鑽出來,委實尷尬。
但更尷尬的是,當唐玄宗命他做詩時,孟浩然居然念起了《歲暮歸南山》。
裡頭有句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正是這句話觸怒了唐玄宗。
不論這次偶遇玄宗的經歷真實與否,孟浩然終身布衣是顯見的事實。
他的詩中,也常有隱逸不仕的意趣。
這在讀書人爭相求仕的時代,可以算是個性鮮明了。
其實,孟浩然得到過不止一次面見玄宗皇帝的機會。
時任採訪使韓朝宗很欣賞孟浩然,想向玄宗推薦他。
這位韓朝宗以愛才著稱,樂於提攜後進。
士林傳言生不用封萬戶侯,但願一識韓荊州。
連李白也曾寫過《與韓荊州書》,想要與他結交。
能得到他的青眼,是許多人求之不得的機遇。
面對韓朝宗伸出的橄欖枝,孟浩然起初也欣然接受,和他一起到了長安,準備面聖。
結果到了約定的那一天,恰巧有朋友來訪,孟浩然和朋友相談甚歡,喝得酩酊大醉。
有人提醒他與韓公有約,酒興正酣的孟浩然毫不在意。
如此不管不顧,得罪了韓朝宗,引薦一事自然泡了湯。
如果說偶遇明皇的故事是民間附會,那麼飲酒爽約放棄覲見,這就真的很任性了。
斷送了前程,還不是最嚴重的。
唐玄宗開元二十八年,五十二歲的孟浩然得了背瘡,臥病襄陽。
病好得差不多的時候,老朋友王昌齡正好來到襄陽。
久病將愈,又逢故友來訪,孟浩然大為欣喜,和王昌齡縱情宴飲。
誰知樂極生悲,還是個病人的孟浩然,食魚飲酒。
觸發了即將痊癒的背瘡,陡然間病勢轉重,很快竟去世了。
按照常理,得了癰疽一類的疾病,人們總會忌口。
時鮮野味,如魚羊之屬,以及酒類,都在絕對禁止之列。
孟浩然不會不知道這一點,但有爽約韓朝宗一事在前,就不難想像他豪興正酣,餘事不問的樣子了。
只是這一次的任性,讓詩人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這首詩也成為了一首歷史上十分著名的失意詩,為何說孟浩然與自己的理想抱負擦肩而過呢?」
「這是因為孟浩然這首著名的失意詩本身沒有什麼問題,但問題就出在孟浩然把這首詩念給了唐玄宗。」
「有一次孟浩然受到王維的邀請前去翰林院參觀,同時進行一些文學上的談論。」
「沒想到就在兩人相談甚歡之際,唐玄宗突然駕到這讓兩人十分恐慌。」
「這是因為在古代那個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中,平民如果沒有被皇帝召見的話是不能直接面見皇帝的。」
「因此孟浩然只能先行躲到翰林院王維房中的床底下,以此來躲避見到唐玄宗。」
「唐玄宗與王維久談甚歡,王維感覺孟浩然十分的難受因此直接向唐玄宗請罪並且說明了緣由。」
「唐玄宗並沒有在意孟浩然的行為,而是反問是不是襄陽的那個孟浩然,這是因為孟浩然在長安已經是小有名氣。」
「唐玄宗得知就是孟浩然之後就讓他當場念一首自己的詩賦,孟浩然沒有思考就將自己失意時作的《歲暮歸南山》念給了唐玄宗聽。」
「沒想到其中一句不才明主棄讓唐玄宗勃然大怒,認為孟浩然是在怨恨自己沒有提拔他做官。」
「將孟浩然斥責一頓之後就直接拂袖而去,這件事情也讓孟浩然徹底與自己入朝為官的理想抱負失之交臂。」
「長安科舉考試的失敗以及唐玄宗的貶低,讓孟浩然不得不放棄自己入朝為官的抱負而離開京城,轉而踏上漫遊隱居的歸途。」
「他最終隱居襄陽,時隔數十年他再次變成了他二十歲的樣子。」
「他有的時候心平氣和地說出躍馬非吾事,狎鷗真我心。」
「有時又故作什麼事都未發生,十分灑脫說出滄洲趣不遠,何必問蓬萊這樣的千古名篇。」
「他似乎從少年時期開始就選擇好把隱士作為自己一生的歸宿,從二十歲起一生都走在歸隱的路上。」
「他的生活當中也充雜著許多平靜,例如抱琴來取醉,垂釣坐乘閒這樣的詩句。」
「這樣平靜安逸的詩句頗有李白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的瀟灑。」
「縱觀孟浩然的一生,或隱居鹿門,泛舟洞庭。」
「或干謁求仕,赴京應舉。」
「或漫遊吳越,歸臥襄陽。」
「或爽約韓朝宗,入幕張九齡。」
「進退出處之間,好像雜亂無章,難以把握。」
「其實換一個角度來看,孟浩然不過是在仕隱兩極之間搖擺的詩人罷了。」
「當他發現,苦讀十年後只是空有才華而志不能得。」
「一切的不順難以消解,只能而走上歸隱之途。」
辛棄疾:孟浩然無奈歸隱,才華出眾竟是原罪,人性的複雜讓人唏噓。
做一個人真的是很難,難的不全然在於命運安排的不公,而在於人內心的孤獨與無助。
難的也不在於周圍人對你或好或差的議論,而在於人的迷茫、焦慮、愛恨怨憎、患得患失。
唐代山水田園派代表詩人孟浩然終其一生都在糾結歸隱還是出仕,最終在幾度求仕不得後而歸隱山野。
千迴百轉,求而不得,其內心的絕望可想而知。
很難想像在盛唐時期,這樣一位才華橫溢的偉大詩人竟會白衣度過一生。
盛唐時期,科舉制度逐步完善,已徹底廢除了貴族大家的特權。
無論貧富貴賤都可以來考試,考卷面前人人平等,這就極大鼓舞了有才華的底層人士。
學會文武藝,貨於帝王家是當時底層普通人普遍的共識。
然而魏晉遺風仍然對當時的社會風氣有一定的影響,通過科舉而出仕的名額畢竟是少數,魏晉時期的九品官人法中的推薦制在當時仍是有一定市場的。
當時不少人都曾效仿諸葛亮隱居臥龍崗,尋找合適的地方隱居。
其實隱居也不是為隱居,實是待價而沽,通過隱居吸引當權者注意,從而達到越過科舉而快速入仕的目的。
孟浩然四十歲到長安求官時,經常到太學裡面吟詩作賦,坐而論道,滿座的人都比不過他。
肯定是有人聽說了孟浩然的大名才引薦他去的,這無可厚非。
問題的關鍵是你孟浩然才學甚高,表現太過亮眼,把一眾國家精英給比下去了。
明明是人家的主場,你卻反客為主,不知收斂,把人家都給打趴下了。
有人邀請孟浩然到太學講學,而孟浩然也想抓住這個機會展示自己才華,希望有貴人欣賞他的才華從而能夠提攜他。
然而才華橫溢就是把雙刃劍,用的好了就是利器,用的不好就傷到自己。
孟浩然老在太學裡面晃悠,那些官宦子弟表面上恭維他的才學高深,其實背地裡恨死他了。
你孟浩然一介布衣還指望我們給你引薦做官,將來好再壓我們一頭,世上哪有這等好事。
後來孟浩然老老實實參加了科舉考試,但也沒考中。
在這期間,孟浩然認識了時任中書令的張九齡。
在科舉無望後,孟浩然靈機一動,想起了張九齡,便寫下一首《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這首詩前半闕氣象磅礴,大氣凜然,後半闕就把求做官的想法表露出來了。
一直都把這首詩當成孟浩然巴結諂媚權貴的證據,其實孟浩然寫的這首詩還是很委婉的。
大詩人李白是有名的傲視天下,敢於天子呼來不上船的人。
但在懇請別人抬舉自己時,是多麼的那般小心翼翼、媚聲媚氣。
其實後來這些權貴都沒有給李白、孟浩然等以實際的幫助,更不用提賞識提拔了。
李白和孟浩然辛苦奔波一生,孤苦無靠,到了也沒有實現理想抱負,終究是竹籃打水。
最終兩人是殊途同歸,李白官場失意喝酒過量而亡,孟浩然求仕不得失意歸隱後因背瘡發作去世。(本章完)
一手資源突破防盜章節,收藏czbook.cc。請分享更多的讀者,讓站長能添加更多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