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瓦片> 五十九

五十九

2024-09-13 20:29:07 作者: 李建華
  一九七四年初春,田民被推薦上了高中。

  自文革開始後,為了與舊的教育制度有所區別,小學畢業升初中、初中畢業升高中,不以畢業考試為主,而是依學生推薦為主,其中家庭成分占有很大的參考因素。

  田民上的是文縣四中,這是一座一九七二年才成立的全日制中學,校址設在本縣橋頭公社橋頭大隊。

  開學報到的這天,田民是被父親用一輛人力架子車送到學校去的。按道理,他倆應從臨江小鎮坐班車到趙家壩村,然後在趙家壩村下車後,再走五華里路就可到學校。但是田民上學要帶被褥、衣服用品及部分灶具,還要帶吃的食油、麵粉和蔬菜及燒的柴火,而這些雜七雜八的東西,在班車上根本帶不上,無奈父子倆只能拉著架子車,用兩條腿走到了學校。

  四中的生源主要來自本縣高樓山以北的幾個公社,即:屯寨公社、橋頭公社、尖山公社、口頭壩公社、臨江公社、梨坪公社及舍書公社。

  因為成立時間不長,校舍主要用的是原橋頭小學的大部分校舍,而原橋頭小學則將大部分校舍設置在五龍寺的前殿。

  田繼承看到兒子報到併入住寢室後,便在田民的一再要求下,離開了學校。本來他是準備給兒子盤好小灶後,才打算回家的,但兒子擔心他走得遲了會摸夜路,而摸夜路他會不放心的,便告訴他,別的學生能盤小灶,自己也必定能行:「何況你給別人盤灶時,我曾經打過下手,看都看個八九不離十了。」

  田繼承聽兒子說得在理,加之對兒子的了解,便不再堅持了,他堅信,自己的這個兒子,其生活能力並不比別的孩子差,其自律能力也是很不錯的。

  田民他們這一級共兩個班,他分在高一二班。

  宿舍不大,雙層通鋪就占了四分之三的面積,進門靠窗處除了有一通道外,看見的就是半人多高的臥榻之地,幾乎占滿了整個空間,像書桌椅子這一類學習用具,根本就沒有。好在農村學生娃本身就很少帶廂櫃之類的東西,最多也就帶一個自製的小木箱或一個裝過炸藥的舊木箱,有的乾脆帶一張包袱皮,既可包衣服亦可當枕頭,倒也適用和方便。

  學校辦有食堂。上食堂者大多都是教師和家境條件較好的幹部或職工子弟。

  農家子弟很少有人上食堂吃飯,他們大多自己做飯自己吃。在一處三通間的舊廟廳里,除進出的那道門外,四周都緊挨著一個個只有一個灶坑的小灶,這就是住校學生做飯的地方。五龍寺沒有水井,更別說自來水了,他們日常的生活用水,都要端著盆子到五龍寺山腳下去取。至於做飯用的麵粉、蔬菜、食用油及柴禾,都要每隔一星期要從家裡背到學校來。像屯寨、臨江、尖山、口頭壩這些通公路的地方,回家取生活用品,還可坐車,而像梨坪、舍書這些不通公路的地方,學生娃們就只有靠兩條腿去走了。來去七八十里山路,就為背點最起碼的生活用品,想想,農家子弟的求學之路是多麼的艱辛啊!

  應該說,田民的自我生活能力如他父親所想,還是很不錯的,勸走父親後,他先去小鎮上的商店,買了些牙膏、香皂、洗衣粉之類的東西,本來他還想買些作業本之類的東西,但想了想,還是等到所有課本領到後再說吧,現在買這些東西,很可能不是多了就是少了,心中沒有個底,更怕買些不合適的東西,形成浪費。

  買完東西回來後,田民便去山腳下的小溪邊打來了一盆清水,他要利用這離天黑還有兩三個小時的時間,趕快把小灶盤起來。好在前一屆畢業的學生,留下的殘缺不全的灶坑還不少。他繞房間走了一圈,便揀一處不起眼的地方盤了起來,正盤著,這時走來一位挺壯實的同學蠻橫地朝他說:「你沒長眼嗎?這是我占好的地方?」

  田民左右看了看,見周圍再無他人,便知這位同學說的是自己。便捺著性子問:「何於見得這是你占的地方?」

  「這是上屆我哥做飯的灶台,他說了給我留著,怎麼你是棒老二(土匪)要明搶?!」

  面對對方的無理取鬧和咄咄逼人的態度,田民不想一入校門就和同學發生矛盾,於是他便又找了一處遠離此處的地方。心想我惹不起你但躲得起你。

  田民找了一些碎磚,然後又找了些麥衣、黃土合成草泥,便專心地盤起灶來。

  不一會,小灶就盤好了。安上小鐵鍋,在鍋底點了一把柴草,試了試,效果蠻不錯的,心裡便高興起來,剛才遇到的不快也就很快釋然了。

  起身看看窗外,晚霞照得古寺廟一片明亮。

  新的生活開始了,他對未來充滿了憧憬和希望。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