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戰爭

2024-09-14 04:37:16 作者: 蕭楓
  1.輕易攻占丹麥

  北歐丹麥是個小國,土地面積只有43萬平方公里,人口約300萬,武裝力量只有2個陸軍師和2萬噸的海軍艦艇。丹麥國土地勢平坦,日德蘭半島南部與德國接壤,有利於德國裝甲隊的快速推進。

  由於1935年5月丹德曾簽訂互不侵犯條約,丹麥人一直認為德國不會向其開戰,儘管種種跡象表明德國的入侵迫在眉睫,但丹麥膽小的政府害怕加強戰備會引起德國猜疑,故在德國入侵前未做任何戰爭準備。

  1940年4月9日凌晨4時20分,德國駐哥本哈根使節向丹麥政府遞交最後通牒,要求丹麥立即投降。並聲稱,如有抵抗將受到鎮壓,從而導致無益的流血犧牲。限定丹麥政府在1小時內答覆。

  5時15分,距離德國最後通牒規定的最後期限尚有5分鐘,德軍開始侵入丹麥領土。德軍第11摩步旅越過丹麥日德蘭半島防線,傘兵部隊迅速占領哥本哈根等地機場。

  與此同時,3艘滿載兵員的運輸船在德軍飛機掩護下駛進丹麥港口,登陸後的德軍沒有遇到任何抵抗就占領了丹麥軍事基地。為防止英國派兵登陸,德軍以數十艘潛艇巡弋於北海,並用飛機轟炸試圖接近的英國艦艇,從而控制了丹麥海域。

  丹麥政府被這突然降臨的災禍嚇得直哆嗦,年已70多歲的國王克利西爾懾於德國的淫威,急忙召開內閣會議,並於凌晨6時宣布接受德國的最後通牒。

  隨後,國王命令同德軍交火的禁衛軍放下武器,停止抵抗,並向德國公使馮?特倫表示,他和丹麥政府同意在德國的保護下保持中立,儘可能維持國內的和平和秩序,消除德國和丹麥之間的一切摩擦。上午8時,丹麥人從無線電廣播中獲知「丹麥已接受德國保護」,無不感到震驚。這樣,德國僅用

  4小時就占領了丹麥全境,達到了「和平占領丹麥」的既定目的。

  2.挪威淪陷

  德國人橫行無忌,一點不在乎英國在海權方面的優勢,使同盟國領袖們大吃一驚。當英國首相張伯倫先生那天下午在下議院致詞時,他說德軍已在挪威西岸登陸,其地點為卑爾根和特隆赫姆,同時在南岸也已有德軍登陸,他又補充說:「此外還有報導說在納爾維克也有類似的登陸,但我卻很懷疑此項報導是否正確。」

  從英國當局眼中看來,希特勒居然敢冒險在那樣遙遠的地方去登陸,簡直是令人難以置信,尤其是因為知道他們自己的海軍有很強大的兵力正留在那個現場的附近,掩護布雷行動及其他意圖中的步驟,所以就更覺得不可思議。

  他們以為納爾維克一定是拉爾維克的誤傳,後者是南岸上的一個地方。挪威國土面積為32萬平方公里,人口300多萬。武裝力量只有6個步兵師,約15萬人。此外,還有飛機190架,超齡艦艇64艘。鑑於領海形勢趨於緊張,挪威政府決定從4月7日開始實施全國動員。

  4月9日凌晨5時20分,德國政府向挪威政府遞交了一份與1小時前送給丹麥政府的內容幾乎完全相同的最後通牒,要求挪威政府立即答應接受「德國保護」。半小時後,挪威政府嚴詞拒絕,並表示決不自動屈服。

  在此之前,德軍的入侵行動已正式展開。德軍登陸和空降部隊冒著風雪,同時對奧斯陸、納爾維克、斯塔萬格、特隆赫姆、卑爾根、克里斯蒂安桑等挪威重要港口發起突然襲擊。挪軍裝備差,戰鬥力不強,在敵人進攻面前,節節敗退。德軍除在奧斯陸進攻受阻外,迅速攻占了其餘5個重要港口。

  納爾維克為挪威北部運輸瑞典鐵礦石的鐵路終點,是「威悉河演習」行動的首要目標之一。納爾維克駐防司令康拉德?孔德洛上校是法西斯的狂熱追隨者,德軍剛抵納爾維克港口,他就命令部屬投降,港口的海軍指揮官對其賣國行徑極為憤慨,拒絕服從,命令挪威艦艇向逼近的德軍開火。當10艘德軍驅逐艦向峽灣迫近時,港內的挪威「艾德斯沃爾德」號裝甲艦開炮警告,試圖阻止德艦前進。

  隨後,德國人假裝聽從,待「艾德斯沃爾德」號放鬆警惕之際,以魚雷將其擊沉。另1艘挪威裝甲艦「諾爾格」號立即開火反擊,但因力量懸殊,很快也被擊沉,300名挪威水兵陣亡。到上午8時,納爾維克落入德軍之手。

  德軍對挪威西海岸中部港口特隆赫姆的突擊也輕易得手。

  當德國重巡洋艦「希佩爾」號率海軍艦群駛近峽灣時,挪威港口炮台未及開炮即被占領。隨後,德軍順利地在市內碼頭登陸。

  一些要塞的駐軍不願束手就擒,但僅堅持了幾個小時,只有瓦爾納斯機場的挪軍頑強抵抗兩日之久。特隆赫姆的攻克使德軍處於有利的形勢。該港口可供大型艦船和潛艇停泊,同時又是橫跨挪威中北部到達瑞典的鐵路起點站,即使英軍將海道截斷,德軍仍可從這裡獲得給養。

  德軍對挪威西南部第二大港口城市卑爾根的突擊,雖然遇到頑強抵抗,但仍取得成功。4月9日凌晨5時30分,以「柯尼斯堡」號輕巡洋艦為首的德國艦群逼近港口,港口守軍對入侵德艦猛烈射擊,致使「柯尼斯堡」號輕巡洋艦和1艘輔助艦受到重創,其他德軍艦艇闖過火網,在港口各要點安全上陸,於午前占領了整個城市。

  在這次戰鬥中,英軍第一次對挪軍實施了火力支援。下午,15架英國海軍俯衝轟炸機將德艦「柯尼斯堡」號炸沉。

  如果行動果斷,英軍完全有機會挫敗德軍在卑爾根的行動。因為在港外不遠處,有一支由4艘巡洋艦和7艘驅逐艦編成的強大的英國艦隊,足以殲滅較小的德國海軍艦隊。而當英國艦隊快要開入港口時,卻接到英國海軍部取消參戰的命令,原因是懼怕遇到水雷和空中轟炸。

  德軍對斯塔萬格的攻擊重點集中在索拉機場。索拉機場是挪威的最大機場,對德軍非常重要。它一旦攻占該機場,從這裡起飛的德軍飛機不僅可以攻擊挪威沿海的英國艦隊,而且也可襲擊德國北部的主要海軍基地,從而使英法聯軍的大規模登陸行動難以實現。

  因此,德軍將索拉機場定為「威悉河演習」行動的首批重要目標之一。

  索拉機場的防禦力量十分薄弱,唯一具有威脅的是機場周圍完好的機槍陣地。德國空軍出動數十架轟炸機對挪軍機槍陣地進行轟炸,使後續傘兵部隊得以順利著陸並控制機場。與此同時,德軍登陸部隊也在港口上岸,很快就占領了整個城市。

  德軍對挪威南部海岸克里斯蒂安桑的攻占付出了一定代價。德國空軍加入戰鬥,將要塞炮台一一摧毀,德艦才得以入港,並於下午3時占領克里斯蒂安桑。當晚,德國輕巡洋艦「卡爾斯魯厄」號在離港時遭到英國潛艇的攻擊,沉入海底。

  德軍在挪威西部和南部海岸的攻擊較為順利,但在首都奧斯陸的行動卻意外地遇到了挪軍的頑強阻擊。德軍對奧斯陸的攻擊是以重型巡洋艦「布呂歇爾」號為首的艦隊實施的。9日凌晨,它們按預定時間駛入奧斯陸峽灣,但立即遭到挪威軍艦的攔截。1艘德國魚雷艇被擊沉,輕巡洋艦「埃姆登」號受傷。

  此時,兩岸炮台也展開猛烈轟擊。德軍趁夜幕派出一股兵力登陸,從翼側攻占炮台,掩護艦隊繼續向峽灣深處開進。在奧斯陸以南約25公里處,海面變得狹窄起來,沿岸還設有奧斯卡斯堡炮台。挪威守軍發現德艦後立即開炮,同時發射魚雷。德艦「布呂歇爾」號首先中彈沉沒,艦上1600名德軍官兵和準備逮捕挪威國王的秘密警察,以及擬接管政權的行政官員均葬身魚腹。其餘艦掉頭回撤。德軍從水路進攻奧斯陸的企圖未能得逞。

  不過,在那一天尚未結束之前,德軍已經占領挪威的首都奧斯陸,以及一切主要的港口,包括納爾維克在內。他們所同時發動的每一個登陸攻擊都已成功。

  英國政府對於德國的這種成功首先是深感喪氣,接著就又產生新的幻想。邱吉爾,當時還是海軍大臣,兩天之後他在英國下議院中這樣說:


  「照我看來,希特勒先生是已經犯了一項嚴重的戰略錯誤,我的那些高明的顧問也都有此同感……在斯堪地那維亞所發生的情形可以使我們大有收穫……他在挪威海岸上占領了許多的據點,現在就必須要在整個夏天裡繼續作戰,其所面對的敵人是擁有遠較優勢的海軍,而且達到現場的運輸也遠比他要方便。我看不出來他已經獲得了何種足以對抗的利益……我感覺到當我們的死敵被挑撥而犯了戰略錯誤之後,情勢已對我們大為有利。」

  可惜實際的行動卻配合不上這種高調的言論。英國人所採取的對抗行動是遲緩的、猶豫的和笨拙的。

  儘管在戰前對於制空權是十分的瞧不起,但到實際行動時,英國海軍當局卻變得非常的慎重,他們因為害怕空襲而不敢讓他們的船隻去冒險介入那些可能會產生決定性影響的地區。部隊的行動更是差勁。

  雖然曾經在幾處地方登陸,以逐出德國侵入者為目的,但只不過兩個星期的時間,他們就都已撤回了,只有在納爾維克的一個據點為例外——那是一個月以後,德軍在西線上發動主力的攻勢之後才主動放棄的。

  3.一廂情願的邱吉爾

  邱吉爾所構想的空中樓閣必然是要崩潰的。因為對於情況和近代戰爭中的變化都缺乏正確的認識——尤其是以空權對海權的影響為最。這些設想既然都是以完全錯誤的理論為基礎,則焉有不失敗之理。

  把挪威說成是一個對希特勒的陷阱之後,邱吉爾在其結語中,又說希特勒是因為「受到了挑撥」才採取這個步驟。他這句話卻含有較多的現實意義和重要性。

  因為在關於這個戰役所有一切的戰後發現中,最驚人的事實就是希特勒,儘管是那樣的肆無忌憚,最初他卻還是寧願挪威保持中立,並不曾計劃侵入該國。直到他看到同盟國已在該地區中計劃採取敵對行動之後,他才感覺受到了挑戰而決心先發制人。

  當時雙方幕後的情形演變是很值得回味的——雖然那是充滿了悲慘和恐怖的氣氛,但卻可以體現出具有烈攻勢思想的政治家,是如何提出具有破壞性的計劃的。第一個明顯的步驟是邱吉爾在1939年9月19日要求英國內閣採取在挪威水域中布雷的計劃,以便阻止瑞典的鐵苗從納爾維克轉運到德國去。他辯論說這樣一個步驟對於打擊敵方的戰爭工業是具有極大的重要性。他事後通知海軍參謀總長說:「內閣,包括外相在內,似乎都強烈地支持這個行動。」

  這是很足以令人驚異的,因為它暗示內閣在並未對「手段」加以慎重考慮之前,就已經同意了這個「目的」——而且也不顧及其可能引起的後果。在1918年也曾討論過一個與此類似的計劃,但在那時,英國官方海軍史上卻曾有下述一段記載:

  「……總司令貝蒂勳爵說大艦隊的全體官兵對於以壓倒賣力進入一個弱小但精神崇高的民族的水域以壓迫他們是同表憤慨。假使挪威人抵抗,那很可能也會流血;總司令說,這樣所構成的罪行也就不在德國人之下。」

  很明顯的,海軍軍人是要比政治家更害怕良心的譴責,也可以說,在1939年第二次大戰開始時,英國政府的作風是要比第一次大戰結束時更膽大妄為。

  不過,英國外交部的幕僚人員卻發揮了一種約束作用,並提醒內閣應注意破壞挪威中立時所將引起的反對。邱吉爾很悲哀地記載著:「外交部對於中立問題的辯論很有分量,使我不能貫徹我的主張。但我仍在所有的場合用一切的手段來繼續努力。」它變成了許多方面所討論的一個問題,並終於在報紙上也登載了擁護的評論。這樣也就自然地會引起德國方面的憂慮和採取對抗措施。

  10月初,德海軍總司令雷德爾上將表示他害怕挪威可能會開放其港口以供英國人使用,並向希特勒提出報告,指出若英國人占領挪威,則在戰略上將會產生何種不利的影響。他同時又指出在蘇聯壓力的協助之下,在挪威海岸獲得基地,例如特隆赫姆,則對於德國的潛艇作戰也是有所幫助的。

  但希特勒卻把他的意見擱在一邊。他正全神貫注在西線的攻擊計劃之上,想一舉迫使法國求和,所以不願意分散他的精神和資源。


  11月底蘇聯紅軍侵入芬蘭,於是對於英德雙方也都帶來一種新的和遠較強烈的刺激。邱吉爾認為在援助芬蘭的偽裝之下,又可以有打擊德國側翼的新可能性。所以他說:「作為切斷對德國主要鐵苗補給的一種工具,我歡迎這個有利的新變化,它可以使我們獲得重大的戰略利益。」

  在12月16日的一則筆記中他列舉了他主張採取此種步驟的一切理由,並且形容這是一個「主要的攻勢行動」。他也承認此舉有驅使德國人侵入斯堪地那維亞的可能,因為誠如他自己所說的:「當你向敵人開火時,他當然也會還擊」。

  但他卻接著肯定地說:「如果德國人閃擊挪威和瑞典,則我們所得就多於所失。」他卻似乎完全沒有考慮當他們的國家被變成了戰場之後,人民所受到的痛苦將是如何的大。

  不過,內閣中的多數都仍不希望破壞挪威的中立。儘管邱吉爾拼命地要求,但他們還是不肯同意立即執行他的計劃。

  他們僅授權參謀首長們去計劃送一支軍隊在納爾維克登陸——那是通往瑞典耶利瓦勒鐵礦區的鐵路線終點,這條鐵路向另一端延長也就進入了芬蘭。這個遠征行動固然是以援助芬蘭為表面目的,但真正的主要目的卻是想控制瑞典的鐵礦。

  在同一月中,有一個重要的訪客從挪威來到了柏林。這個人是曾任挪威國防部長的吉斯林,他現在是一個納粹式小黨的領袖,對於德國表示強烈的同情。他一到柏林之後就去謁見雷德爾,告訴他英國人占領挪威已經是一個迫切的危險。他要求金錢和地下援助,以便他可以發動政變來推翻現有的挪威政府。他又說已有一批挪威的重要官員正在準備擁護他,其中包括納爾維克駐軍指揮官森德洛上校在內。一旦在他取得了政權之後,他就會要求德國保護挪威,於是也就可以阻止英軍的進入。

  雷德爾說服了希特勒親自接見吉斯林,於是他們在12月16日和18日晤談了兩次。他們談話記錄顯示出來希特勒曾說:「他寧願挪威和斯堪地那維亞的其餘部分都能維持完全的中立」,因為他並不想「擴大戰場」。

  但「若敵人準備擴大戰爭,則他將採取步驟以保護自己免受威脅」。同時,他允許給予吉斯林以補助,並保證給予他以軍事支援的問題也願加以研究。

  即令如此,一個月以後,德國海軍參謀本部在1月13日的戰爭日誌上還是表示他們的意見仍認為「最有的解決還是維持挪威的中立」,儘管他們對於「英國有和挪威政府取得默契以來欲占領該國的意圖」頗感憂慮。11月15日,法軍統帥甘末林將軍上書法國總理達拉第,分析在斯堪地那維亞開闢新戰場的重要性。

  他同時也擬定了一個計劃要送一支聯軍在芬蘭北部的貝薩謀登陸,並「預先占領挪威西海岸上的一切港口和機場」。這個計劃也更進一步設想到「把作戰擴展到瑞典境內並占領耶利瓦勒鐵礦」的可能性。

  邱吉爾又作了一次廣播演說,呼籲中立國自動參加對希特勒的戰鬥,這自然也煽動了德國人的畏懼心理。總之,同盟國的行動是已經發出了太多的暗示。

  4.入侵計劃

  1月27日,希特勒命令其軍事顧問準備一個侵入挪威的全盤計劃。為了這個目的而組成的特種參謀作業小組在2月5日作了首次的會議。

  那一天同盟國也在巴黎舉行最高戰時會議,張伯倫偕同邱吉爾前往出席。在這次會議中批准了一個以一支由兩師英軍和數量較少的法軍所共同組成的軍隊來援救芬蘭的計劃——為了減少和蘇聯公開交戰的機會,這些部隊將加以「志願軍」的偽裝。

  但是對於所採取的路線卻引起了激辯。英國首相強調在貝薩謀登陸的困難和在納爾維克登陸的利益——尤其是為了控制耶利瓦勒鐵礦。這被指定為主要目的,而只有一部分兵力將向前推進以來援助芬蘭。結果英國的意見被通過,並安排這支軍隊應在3月初啟程。


  於是在2月16日,又發生了一件決定命運的意外事件。一艘德國商船「阿爾特馬克」號,從南大西洋運回一批英國戰俘,中途受到英國驅逐艦的追逐,遂駛入了挪威水域的一處峽灣內避難。邱吉爾直接發出一個命令給驅逐艦「哥薩克」號的艦長,要他進入挪威的領海,派兵登上「阿爾特馬克」號,將戰俘救出。在現場雖有兩艘挪威炮艇,但他們都不敢過問。事後挪威政府也提出抗議,英國政府卻置之不理。

  希特勒認為抗議不過是一種騙人的姿態,他深信挪威政府是願意和英國合作的。尤其是那兩艘挪威炮艇的袖手旁觀,以及吉斯林的報告說那是預定的計劃,遂更加強了希特勒的這種意識。

  依照德國海軍將領們的記載,「阿爾特馬克」事件對於促使希特勒侵入挪威是一個具有決定性的因素。於是這一個火花就點著了火藥的引線。

  希特勒感覺到他不能等候吉斯林計劃的發展,尤其是在挪威的德國觀察員認為吉斯林的黨羽沒有多少實力,而從英國來的報告則指出在挪威地區的行動還正在計劃中,而部隊和運輸船也都正在集中。

  2月20日,希特勒召見法爾肯霍斯特將軍,指派他充任挪威遠征軍司令,並負責一切準備工作。希特勒向他說:「據報英國已準備在那裡登陸,我要趕在他們的前面到達。英國人占領挪威是一種戰略性迂迴行動,將使他們得以進入波羅的海,而我們在那一方面是既無部隊又無海岸要塞……於是敵人可以由那裡向柏林前進,折斷我們東西兩線的背脊骨。」

  3月1日,希特勒對於侵入行動的一切準備下達了他的命令。作為一個必要的戰略踏腳石,並保護其交通線,丹麥同時也必須加以控制。

  但即令到此時,也還未決定立即發動攻擊。從雷德爾與希特勒會談的記錄上顯示出希特勒仍在徘徊不定,他一方面仍認為維持挪威的中立是對德國最為有利,另一方面卻又害怕英國人會馬上在那裡登陸。當3月9日檢討海軍作戰計劃時,他指出這個行動的危險,因為那是「違反了一切海軍作戰原則」,但同時他卻說那是迫切需要的。

  在下一個星期中,德國顯得更加焦急。3月13日,有報告說英國潛艇正在向挪威南方海岸集中;4日德國人截獲了一份無線電報,其內容是命令同盟國運輸船舶準備行動;15日又有一批法國軍官到達了卑爾根。德國人認為他們自己可能要落後於軍聯,因為他們的遠征軍還尚未完成準備。

  然而在同盟國方面的實際情形又是怎樣呢?2月21日,達拉第力主應用「阿爾特馬克」事件來作為一個藉口,以便在突擊之下,立即攻占所有的挪威港口。他辯論說:「由於世人對於挪威在此次事件中與德國人同謀的記憶還很新鮮,所以我們的行動愈快,則我們的宣傳也就可以愈有效,在世界輿論的面前也愈顯得我們理直氣壯。」——這種說法簡直是和希特勒的作風並無二致。

  在倫敦方面對於法國政府的建議都表示相當的懷疑,因為遠征軍尚未準備就緒,而張伯倫也仍希望挪威和瑞典兩國的政府能夠同意讓聯軍進入他們的領土。

  在3月8日的英國戰時內閣會議中,邱吉爾又提出一個計劃,其內容是把兵力集中在納爾維克的外海上,並立即派一個支隊上岸——這是根據所謂「拉弓不放箭」的原則。12日英國內閣又再度集會,決定「恢復」在特隆赫姆、斯塔萬格、卑爾根和納爾維克等地登陸的計劃。

  在納爾維克登陸的部隊應向內陸迅速推進,超過瑞典的國境以占據耶利瓦勒鐵礦為目的。計劃定在3月20日執行,準備工作應在此日前完成。

  但是到3月13日,芬蘭卻已經全面崩潰並向蘇聯投降,於是這個計劃也就隨之而被推翻,因為同盟國已經喪失了假道挪威的理由。

  對於這一意外的第一個反應就是準備充任遠征軍的兩師英軍被改送往法國,不過仍有相當於一個師的兵力在集中待命。第二個連發事件就是達拉第的下台,代替他出任法國總理的人為雷諾——他是在一片要求採取積極對策和迅速行動的呼聲中,接管了法國的政權。雷諾前往倫敦出席3月28日舉行的同盟國最高戰爭會議,並決定要求立即執行挪威計劃,那也正是邱吉爾老早就在催促的。

  但現在卻已經不需要任何這一類的壓力了——因為,誠如邱吉爾所說:「在這個階段張伯倫也希望能立即採取某種積極性的行動。」正像在1939年春季一樣,但他下了決心之後,張伯倫的行動也是快速的。


  在會議一開始時,他不僅強烈地主張在挪威採取行動,而且更進一步主張同時採取邱吉爾所醉心的另一種計劃——那就是從空中不斷地把水雷投擲在萊茵河以及其他德國的河流中,讓它們去順流而下地漂浮著。雷諾對於這個計劃表示有一點懷疑,遂說他必須首先徵求法國戰爭委員會的同意。但他卻熱烈地擁護挪威作戰計劃。

  4月5日應開始在挪威水域布雷之事已決定,接著就派遣部隊在納爾維克、特隆赫姆、串爾根和斯塔萬格等地登陸。第一批部隊預定在4月8日啟程前往納爾維克。

  但卻又發生了新的耽擱。法國戰爭委員會對於在萊茵河上空投水雷的計劃表示不能同意,因為害怕德國人向法國採取報復行動。但對於可能對挪威採取報復行動,他們卻並不表示關切——甘末林甚至於還強調說,其目的之一就是挑撥敵人在挪威登陸,以便將他引入陷阱。

  但是張伯倫卻又試圖堅持兩個行動必須同時執行,於是與邱吉爾商量,要他在4月4日前往巴黎去再作一次新的努力,以說服法國人採納他的萊茵計劃——這個努力並未成功。

  這也就是說挪威計劃的執行必須再等一下。邱吉爾對於這一點居然表示同意,那實在是很奇怪的,因為在前一天的戰時內閣集會時,軍政部和外交部所提出的報告都指出在最近挪威的港口中,已集中有大批的德國船隻,船上並且已經滿載軍隊。但很荒謬的,這些軍隊卻被解釋為是準備在英軍登陸挪威之後再來作反擊之用的。而更荒謬的,卻是此種解釋又居然為袞袞諸公所深信不疑。

  於是挪威作戰的發動遂又順延3天,即延到4月8日。這一次的延期也就斷送了唯一的一個成功的希望。它使德軍能夠恰好趕在聯軍之前進入挪威。

  4月1日希特勒才下了最後決心,並命令在4月9、日上午5點15分開始發動對挪威和丹麥的作戰。他之所以當機立斷,是因為已經接到一項令人感到困擾的報告,說挪威當局正在允許其高射炮兵和海防炮兵可以自由開火而不必等候上級的命令——這暗示挪威軍隊已在準備作戰,所以希特勒若再等下去,則將付出更大的代價,成功的希望也將降到最低。

  在4月9日天還未亮的時候,德國部隊的先遣支隊,大多數都是乘坐軍艦,到達了挪威的各主要港口,從奧斯陸起到納爾維克——並且很輕鬆地就把它們都攻占了。德軍指揮官向各地方當局宣布他們是來保護挪威,以免其受到聯軍即將發動的攻擊——同盟國發言人對於這一點立即予以駁斥。

  但是德國人的最後衝刺式的行動卻比較迅捷,也比較有力。所以他們才終於以極短的差距領先,而贏得了這一場競賽。

  把侵略挪威行動的計劃和執行列為德國人大罪之一,在紐倫堡戰犯審判的許多疑問之中,這也許要算是最明顯的一個。我們真的很難了解英法兩國政府居然有顏面批准將這樣的指控列入,而官方的檢察官又居然以此為理由來提起公訴。

  在突擊開始時,用來攻占挪威首都和主要港口的部隊實在是非常的渺小。它一共只有2艘巡洋戰艦、1艘袖珍戰艦、7艘巡洋艦、14艘驅逐艦、28艘潛艇、若干艘輔助艦和大約1萬名部隊——即預定用於侵入作戰中的3個師的先頭部分。在任何地方最初登陸的兵力都沒有超過2000人。

  同時也使用了1個傘兵營——以奪占在奧斯陸和斯塔萬格的飛機場。這是傘兵部隊在戰爭中的第一次使用,結果證明這種戰術非常成功。但在德軍的成功中最具有決定性的因素卻還是空軍;在這次戰役中所實際使用的兵力是作戰飛機約800架、運輸機約250架。他們在第一階段就把挪威人嚇倒了,以後又遏制了聯軍的對抗行動。

  載運侵入兵力的德國海軍若與英國海軍相比較,實力是遠較微弱,為什麼英國海軍沒有將他們攔住並加以擊沉呢?海洋空間的廣闊,挪威海岸的特殊性質和氣候的惡劣都是重要的障礙。但也還有其他更主要的因素在作怪。甘末林曾記錄著,在4月2日,他曾催促英國的陸軍參謀總長艾侖賽,趕快派出遠征軍,後者的答覆是說:「和我們在一起時,海軍部是擁有全權;它喜歡對於一切事情都組織得井井有條。它更深信能夠阻止德軍在挪威西岸上的任何登陸行動。」

  4月7日下午1點25分,英國飛機實際上已經發現強大的德國海軍艦隊迅速向北越過斯卡格拉克的出海口,向挪威海岸前進。邱吉爾說:「我們在海軍部中的人很難相信這支艦隊是準備前往納爾維克的」——反而言之,「從哥本哈根傳來的情報卻指出希特勒是想奪占那個港口」。

  英國本土艦隊於下午7點30分從斯咋帕灣駛出,但英國海軍部以及其在海上的將領似乎都是一心只想捕捉德國的巡洋戰艦。在他們一心想把德國巡洋戰艦引入戰鬥的努力中,似乎已經忽視了敵人正在試圖登陸作戰爭,於是也就喪失了攔截德國運輸部隊小型軍艦的機會。


  5.「奇怪的戰爭」

  在希特勒出現困頓之機,挪威人本應有集中全力再來反撲的機會,但因為他們缺乏戰鬥經驗,而且軍事組織又已經落伍,所以這種機會實際上也就幾乎等於零。

  他們根本就不夠資格應付一個現代化的閃電戰,即令如此小規模的也都已經使他們吃不消。侵入者沿著那些深谷快速挺進,向全國各地進攻。他們的速度就可以充分顯示出抵抗的微弱。假使抵抗若能稍為頑強一點,則谷邊的融雪——足以阻止迂迴行動——對於德軍的成功將可構成一種更大的威脅。在開始的一連串突擊中,最令人感到驚奇的就是在納爾維克的突擊中——這個最北端的挪威港口距離德國海軍基地約為1200英里。兩艘挪威的海岸防禦船英勇地迎擊德國的驅逐艦,但都迅速地被擊沉。岸上的防衛部隊沒有作任何抵抗的企圖——其原因與其歸於軍人的失職,則毋寧說是無能。

  次日,一支英國驅逐艦分隊開進了峽灣,和德國海軍交戰,互有損傷。至13日,大批英國增援部隊趕到,才把德國的艦艇完全擊滅,但到了此時,德國部隊卻已在納爾維克港內和附近建立了穩固的據點。

  在南面,德國艦隻衝過了海防炮兵在峽灣中所控制的地段之後,特隆赫姆港也就很輕易地被攻占了——當同盟國專家在考慮這個問題時,對於他們的冒險精神都不免深表駭異。在確保了特隆赫姆之後,德國人也就掌握了挪威中部的戰略鎖鑰。不過他們這少許的兵力能否從南面獲得增援,卻還是一個問題。

  在卑爾根,挪威的軍艦和海防炮兵曾經使德國人受到一些損失,但一旦當他們登陸之後就不再碰到有效的抵抗。

  但在奧斯陸港外,侵入軍的主力卻遭遇挫折。因為載運著許多司令部人員的德國重巡洋艦「布呂歇爾」號為奧斯卡堡要塞所發射的魚雷所擊沉,強行進入水道的企圖只好暫時擱置。

  直到下午,經過了猛烈的空中攻擊,這個要塞才投降。於是攻占挪威首都的任務只好改由已在福內布飛機場著陸的傘兵部隊來接替;在那天下午,這一點象徵性的兵力對奧斯陸城擺出勝利遊行的姿態,他們的虛聲恫嚇居然獲得成功。但這一點耽擱卻至少讓挪威國王和政府有向北逃走和繼續抵抗的機會。

  攻占哥本哈根的時間本是與奧斯陸方面的行動相配合。這個丹麥的首都從海上是很容易攻入的。在4月9日上午5時之前,由飛機掩護著,3艘小型運輸船溜進了港口。德軍的登陸完全沒有遭受抵抗,有一個營立即前往丹麥駐軍的營區,在奇襲之下將其占領。

  同時,德軍已侵入丹麥在日德蘭的陸上國境線,在些許交互射擊之後,守軍就放棄抵抗。丹麥的占領可以使德國人控制一條有掩蔽的海上走廊,從他們自己的港口直達挪威的南部;同時也給予他們前進機場,可用來支援在挪威的部隊。固然丹麥人的抵抗時間也可以稍為延長一點,不過這個國家本身力量也太小了,根本上無力對抗現代武器的強大攻擊。

  若能立即採取較堅決的行動,則英軍也許能夠收復兩三個德國人在上午攻占的挪威據點。因為當他們登陸時,由福布斯將軍所指揮的英國主力艦隊是正位置在卑爾根的海外。他想應派一支部隊去攻擊在那裡的德國艦隻。海軍部對此表示同意,並建議對於特隆赫姆也應作類似的攻擊。不過不久以後,海軍部又決定要在捕獲了德國巡洋戰艦之後,再發動對特隆赫姆的攻擊。

  此時,正當由4艘巡洋艦和7艘驅逐艦所組成的英國艦隊向卑爾根進發之際,飛機又報告在那裡有2艘德國巡洋艦,而不是以前所報告的只有1艘,於是英國海軍部又表現出過度的謹慎,而取消這次攻擊。

  當德國人已在挪威建立基地之後,趕走他們的最好方法就是切斷其補給和增援。要達到這個目的,則必須阻塞在丹麥和挪威之間的斯卡格拉克海峽。但不久就了解由於害怕德國的空中攻擊,除了潛艇以外,英國海軍部不願意派遣任何其他的軍艦進入斯卡格拉克水域。

  此種過分謹慎的態度,充分顯示出英國海軍部對於空權在海權上的影響已有深刻的認識,這卻是他們在戰前所從未表現過的。但這也反映出邱吉爾想要把戰爭擴大到斯堪地那維亞境內的判斷實在並不高明——因為除非能夠有效地切斷德軍的增援路線,否則絕無其他辦法可以阻止他們在挪威南部增加兵力,這樣他們也就註定了會獲得日益有利的形勢。

  假使從奧斯陸通向北面的兩處長距離山地隘道仍能堅守,而在特隆赫姆的少量德軍又能迅速消滅,則挪威中部也就似乎尚有保存的機會。

  現在英國人的努力就是指向這個目標。在德軍突擊後一個星期,英軍才決定在特隆赫姆南北兩面的翁達爾斯內斯和納姆索斯分別登陸,作為向特隆赫姆發動攻擊的準備。

  但在這個決定之後就發生了一連串的怪事。霍特布拉克將軍是一個具有近代思想的優秀軍人,被指派為陸軍部隊指揮官。在對於他的任務參加了一次簡報之後,他就在午夜離開海軍部返回他的俱樂部;幾小時之後,他在「約克公爵」俱樂部的門前石階上為人所發現,已經不省人事,顯然是心臟病突然發作。次日,另有一位將領被派為他的繼任人,並立即乘坐飛機前往斯卡帕灣。但是當飛機已在機場上起飛時,卻突然失事,機毀人亡。

  此時,參謀首長和海軍部又突然改變他們的意見。在17日那一天他們已經批准這個計劃,但到了次日卻又群起而反對。他們在內心裡都認為這個作戰太冒險。雖然邱吉爾本人原是主張集中兵力在納爾維克,但對於他們這種出爾反爾的態度也感到非常失望和無可奈何。

  現在參謀首長們遂又建議不直接進攻,而應增強在納姆索斯和翁達爾斯內斯兩地的登陸兵力,並將其發展成為一個對特隆赫姆的鉗形攻勢。

  從表面上看來成功的機會似乎很大,因為在那個地區德國部隊還不到2000人,而聯軍的登陸人數則多達13000人。但所要經過的距離很長,積雪足以妨礙運動,而在克服這些困難的能力上,聯軍又不如德軍戰勝困難的勇氣。從納姆索斯向南的前進為後方的威脅所牽制,實際上不過是有極少數的德軍分為幾個部分,在接近特隆赫姆峽灣頂部附近登陸,而在這個地區中支援他們的則僅為一艘德國驅逐艦而已。向翁達爾斯內斯前進的軍隊,根本上就不曾朝北轉向特倫漢,不久就轉變成為一種防禦性的行動,因為從奧斯陸通過古德布蘭德谷前進的德軍已經衝散了挪威的守軍,而和他們遭遇了。

  由於聯軍部隊已受到嚴重的空中威脅,而他們本身又缺乏空中支援,所以戰場指揮官們遂主張撤出。在5月1日到2日之間,這兩支部隊都已完全撤出——於是也就容許德國人完全控制挪威的南部和中部。

  現在同盟國方面就只好集中全力來爭取納爾維克——這並非真正希望能夠達到瑞典的鐵礦,而不過是為了保全面子而已。4月14日,第一批英軍即已在這個地區登陸,儘管負責指揮聯合部隊的海軍上將柯克拼命地催促,但指揮登陸部隊的麥克西將軍卻是過分的慎重,遂使英軍未能迅速地向納爾維克城進攻。甚至於當登陸部隊已經增到了2萬人時,他們的進展依然還是十分遲緩。

  在另一方面,2000名原奧國籍的阿爾卑斯山地部隊,加上2000名德國水兵的增援,在狄特爾將軍的卓越指揮之下。直到5月27日,他們才被逐出了納爾維克城。到了此時,德軍在西線上的攻勢已經深入法國的境內,後者已達崩潰的邊緣。所以到了6月7日,在納爾維克的聯軍也就不得不自動撤出。挪威國王和他的政府也於同日離開了該國流亡到英國去了。

  就整個斯堪地那維亞戰役而言,同盟國政府所表現出來的是一種過度的進取精神,加上一種時間觀念認識不夠強,結果是冤枉地使挪威老百姓遭殃。相形之下,希特勒曾經在很長久的一個階段內對於發動攻擊感到非常吃力。但當他下了決心先發制人之後,卻不再浪費一點時間——而他的軍隊在作戰時是異常的迅猛,所以在緊急階段,也就足以抵消其數量上的劣勢而綽有餘裕。

  挪威的淪陷,使德國在北歐獲得對英進行海空作戰的戰略基地和進出大西洋的自由,使德國的鐵礦石供應進一步得到保證。為即將到來的大西洋海戰創造了條件。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