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古今中外軍事智慧故事金典> 「鐵甲勇士」的赫赫戰功

「鐵甲勇士」的赫赫戰功

2024-09-14 04:37:19 作者: 蕭楓
  1.衝鋒陷陣的英國鐵甲

  美、英、加等國盟軍在1944年大舉在法國登陸後,終於在西歐平原上亮出了自己在戰火中成長起來的裝甲大軍,不僅報了1940年的一箭之仇,迅速解放了西歐諸國,最後還攻入德國腹地,與西進的蘇聯紅軍會師於易北河。

  早在「十字軍」式巡洋艦坦克在1941年6月投入實戰前,英國陸軍在

  1940年委託納菲爾德公司研製可取代「十字軍」的新式巡洋艦坦克,其戰術性能要求是可抵禦德國Ⅳ型坦克75毫米短身管炮的射擊,能安裝57毫米炮並具有與「十字軍」式坦克相同的機動性能。

  由於沒有合適的發動機,就繼續使用與「十字軍」式相同的340馬力星形發動機和傳動系統,於1942年初製成原型車,定編為「巡洋艦-Ⅶ型」,即「騎士」式,重達27噸,但效果不好,只生產了數百輛,從未投入戰鬥,後被改為炮兵觀察車。萊蘭德動力公司改進了「騎士」式坦克的傳動系統,製成的坦克名為「人頭馬」,但仍未達到軍方的要求,也被改為他用,被裝上

  95毫米榴彈炮,成為皇家海軍陸戰隊的登陸人力支援車,參加了諾曼第登陸。白金漢鐵路與車輛公司接著重新設計了「人頭馬」的車體,安裝了羅爾斯?羅伊斯公司生產的「梅林」式600馬力航空發動機,在1942年1月製造出原型車。A27M型試驗結果令人鼓舞,經過部分改進,生產型於1943年1月出廠,定型為「克倫威爾-Ⅰ」式。「克倫威爾」式坦克重28噸,乘員5人,裝甲厚度76毫米,其Ⅰ-Ⅱ型均安裝57毫米炮,速度驚人,達64公里/小時。

  由於德國「豹」式坦克的出現,盟軍在進行登陸時肯定會與之相遇,「克倫威爾」式坦克的火力顯得過弱,裝甲也不厚,而速度快已無必要,所以英國人就用焊接加厚裝甲至102毫米,換裝75毫米炮,把速度降至61公里/小時。

  隨著德國中型坦克火炮的口徑增至75毫米,炮彈初速大大超過英國75毫米坦克炮,英國人遂研製出炮彈初速與德國75毫米炮相似的762毫米炮。為了能安裝這種新炮,英國陸軍在1942年委託白金漢鐵路與車輛公司改裝「克倫威爾」式坦克。其結果是出現「挑戰者」式。「挑戰者」的底盤外形與「克倫威爾」幾乎一樣,只是略略加大,但炮塔完全不同。這種坦克的重量是315噸,最大裝甲厚度102毫米,最大時速516公里,但整個坦克除火炮外,效果不佳。

  為了安裝最新的77毫米坦克炮,英國陸軍除研製「挑戰者」外,還委託研製「克倫威爾」坦克成功的白金漢鐵路與車輛公司研製「彗星」式坦克。第一台原型車在1944年2月製成。「彗星」式雖然大量使用了「克倫威爾」式坦克的部件,發動機完全相同,但在外觀上有相當大的改變。其炮塔是全焊接式,低矮,前上方呈坡狀,行走部分也採用克里斯蒂懸掛裝置,而且增加了4對回帶輪,重量為325噸,乘員5人,最大裝甲厚度為101毫米。「彗星」是英國「巡洋艦」坦克家族中的最後一個成員,也是英國可與德國「豹」式抗衡的少數坦克之一,但它出現得太晚了。

  第一批坦克在1944年9月才出廠,部分裝備了第11裝甲師的第29裝甲旅,換裝訓練又被1944年12月16日爆發的阿登戰役打斷,「彗星」坦克在英軍3月23日強渡萊茵河後才加入戰鬥,但這時戰爭已近尾聲,沒什麼仗好打了。

  英國裝甲兵除有上述各式國產坦克外,還有大量的美國製造的坦克。這些美國坦克,特別是M4「謝爾曼」式坦克,是盟軍裝甲兵的中堅。M4「謝爾曼」式坦克雖在性能上大大遜於蘇聯的T-34型坦克和德國的「豹」式、「虎」式坦克,但這種坦克的誕生和裝備反映了美國設計師、工業家的天才,也是美國裝甲兵發展的一個縮影。

  2.不斷更新的美式坦克

  美國儘管出現了像沃爾特?克里斯蒂這樣優秀的坦克設計師,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幾乎沒有坦克,只有一些老掉牙的仿造法國的雷諾FT輕型坦克和正在試驗中的MZA4型115噸輕型坦克。這個MZA4型是美國在大戰中所有坦克的母親。沃爾特?克里斯蒂由於與美國陸軍部的合同糾紛,他的克里斯蒂懸掛裝置沒有被選用,也就沒有得到軍方的訂貨。美國的石島公司乘機研製出「立簧式」懸掛裝置,MZA4型就使用了這種裝置。MZA4型採用氣冷式發動機,最高時速56公里,裝甲厚度為10毫米。

  歐洲戰爭爆發後,美國迅速把MZA4型的生產標準化,投入大批量生產,為美國陸軍提供了訓練用坦克。除MZA4型外,石島公司在1938年動手研製使用與MZA4型有同樣懸掛裝置的中型坦克,結果製成T-5型。T-5型大量使用了MZA4型的零部件,炮塔有一門37毫米炮。軍方對T-5進行了多種試驗,其中一種是在車體的右前部安裝一門75毫米榴彈炮,但這只是個試驗車。1939年8月,T-5被定型為「中型坦克M2」。並投入生產,但只生產了

  15輛。因為在波蘭和法國的戰事證明,37毫米炮已過時了。

  1940年6月,西歐淪陷後,美國陷入恐慌,參議員亨利?洛奇看完美國陸軍在路易斯安那州的演習後在國會說:「我剛才看到了美國所有的坦克——大約400輛。而在目前歐洲的戰爭中,一天就要報銷400輛。」在洛奇參議員的推動下,美國國會在1941年6月通過了一項法案,要求美國在18個月內生產出1741輛坦克。

  可美國這時只有石島一家公司有坦克製造技術,而這家公司的產品是火炮,因此還必須動員其他大公司。美國陸軍部最初想把生產合同交給一些美國重型機械製造公司,如美國機車公司和溫德溫機車公司,但這些公司若生產坦克須大規模改裝設備,無法立刻大批量生產坦克。美國陸軍部正在犯愁時,美國後來名聲赫然的汽車公司——克萊斯勒公司送來好消息。原來克萊斯勒公司頗有先見之明,已投資2100萬美元在底特律興建了「底特律坦克工廠」。克萊斯勒公司就這樣獲得合同,並在第一個月就生產出100輛MZA4型坦克。

  在製造裝有75毫米炮的中型坦克方面,美國陸軍部和石島公司由於一時沒有能安裝75毫米炮的炮塔,就想起了T-5的那個裝有75毫米炮的試驗車,決定先採用這種車,作為過渡車型並裝備部隊,同時研製炮塔。這個過渡型定型為M3型,被英國人大量購買,在英國被稱為「格蘭特」式。克萊斯勒公司又搶先一步,改造了原來的「底特律坦克工廠」並興建了新的工廠,又獲得一大批合同。

  不過其他大公司也有相似的舉措,也獲得M3型坦克的訂貨。M3「格蘭特」式坦克重268噸,裝甲厚度51毫米,採用220馬力的卡迪拉克發動機,乘員5人,裝有1門75毫米炮和1門37毫米炮,最大時速56公里,是英軍主力中型坦克,參加了1941年末的「十字軍」戰役和1942年的阿拉曼戰役。

  在M4「謝爾曼」式坦克大量裝備後,又被送到緬甸,同坦克技術不佳的日本陸軍作戰。

  「格蘭特」式坦克投入大批量生產後不久,M4型坦克也出廠了。M4中型坦克的底盤與M3相同,所不同的是M3那個右前部的75毫米炮被安裝在新研製的炮塔上,37毫米炮被拆掉,發動機換成340馬力的大陸汽油機,重量增至297噸,速度降至416公里/小時。後來又換裝上英國的77毫米坦克炮。

  M4型對付德國重型和IV型坦克綽綽有餘,但同蘇聯的T-34型、德國的

  「豹」式中型坦克相比,M4型坦克談不上是優秀坦克。它車體高大,裝甲太薄,一中彈就爆炸,被德國人嘲笑為「火把」。但M4型卻有其他同級坦克都沒有的優點——結構簡單,性能可靠,故障率奇低,幾乎不用保養,就是履帶磨爛了,機件仍然完好。

  由於結構簡單,M4型坦克便於大批量生產。所以美國陸軍採用了以數量抵質量的辦法,生產了48萬輛,是「豹」式產量的10倍,這還不包括用M4車體製造的大量其他武器,如自行火炮等。這是除戰爭結束前夕M26「潘興」式坦克以外美國威力最大的坦克,被英國稱為「謝爾曼」式。

  在戰場上美國和英國軍隊採用了以多輛M4圍捕德國坦克的方法,其方式同德國用Ⅲ型、Ⅳ型坦克對付T-34型的方法如出一轍。不過,M4高大的車體有個意外的戰術優勢:俯射角低,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起伏的地形。

  由於上述原因,許多人仍視M4為優良的坦克。以色列長期使用M4,重新設計了炮塔,換裝了功率更大的柴油機,改進了懸掛系統,安裝了法制75毫米炮或英制105毫米坦克炮和新式火控系統,成為「超級謝爾曼」,M4E8直到1973年阿以戰爭中還在使用,與蘇制T-54/55型、T-62型坦克在戈蘭高地和西奈對陣。

  由於M4車體高大,火炮的俯射角低,加之以色列坦克手訓練有素,T-

  54/55型和T-62型坦克總被這個「老爺爺」坦克殺下陣來。M4「謝爾曼」式坦克享有大戰時期所有其他武器都沒有的殊榮。

  美國陸軍採取了以M4的數量優勢對付德國坦克質量優勢的方法,但崇拜技術的美國人當然不能容忍技術上的劣勢。早在M4型「謝爾曼」式坦克問世前,美國當時的步兵總部在1940年就要求研製80噸以下、裝有75毫米以上口徑火炮的重型坦克。

  1941年年底美國陸軍研製出重565噸的M6重型坦克。M6也採用「立簧」式懸掛裝置,裝甲厚度82毫米,安裝有1門762毫米炮、1門37毫米炮。4挺機槍,採用1台800馬力氣冷航空發動機為動力,時速352公里。M6型的性能比KB型重型坦克強,也超過了德國「豹」式和「虎」式坦克,美國報界對這種坦克大吹大擂,美國軍方也準備訂貨5500輛,但M6型生產了40輛後就停產了。

  其原因不是M6型技術上有問題,而是美國軍方覺得M6型的體積太大,裝船運輸時所占的船艙容積是M4型的2倍,更重要的是裝不進美國根據M4型體積而大批量建造的坦克登陸艦,這樣就無法用登陸艦送上海灘,因此放棄了重型坦克的生產。

  美國陸軍不再研製重型坦克,而把注意力重新放在能安裝90毫米炮的中型坦克上,終於在1944年1月研製成M26型坦克。M26型重415噸,最大裝甲厚度102毫米,裝有1門90毫米帶制動器的火炮,採用扭杆式懸掛裝置和470馬力福特液冷8缸汽油機,時速可達46公里。

  1945年1月,M26型在歐洲通過了實戰的考驗,大批量投入生產。首批裝備了美國第1集團軍所屬的第3、第9裝甲師,被稱為「潘興」式,在

  1945年3月7日奪占萊茵河雷馬根魯登道夫大橋的戰鬥中,立下汗馬功勞。在英國美國改進、研製、生產新型坦克的同時,其陸軍裝甲部隊的編制

  也逐漸均衡、合理。英軍裝甲部隊根據1942年的作戰經驗,認為其裝甲師內步兵、炮兵、工程兵不足,就減少了裝甲師內的坦克,增加步兵、炮兵和工程兵。

  到1944年,英軍裝甲師下轄1個裝甲旅、1個裝甲步兵旅、1個裝甲偵察團、2個野戰炮兵團和1個自行反坦克炮團。全師有307輛坦克——包括「克倫威爾」式、「謝爾曼」式和「挑戰者」式等「巡洋艦」坦克,各式裝甲車輛和輪式車輛4500輛,人員14964人。英軍共有8個裝甲師。駐英的波蘭第1裝甲師、加拿大第5裝甲師也由英軍指揮,其編制與英軍相同。英軍的步兵師內亦有1個坦克旅,裝備的是「邱吉爾」式步兵坦克。

  除上述裝甲部隊外,英國陸軍為適應諾曼第登陸的特殊需要,於1943年組建了第79裝甲師,裝備有各種專用登陸坦克、車輛1566輛,人員達21萬人。

  美軍裝甲師編制與英軍、德軍、蘇軍完全不同,無旅一級編制,下設A戰鬥群司令部和B戰鬥群司令部,轄有3個裝甲步兵營、3個裝甲營、1個偵察團、1個工兵營、1個通訊連、1個師屬炮群、勤務分隊,全師共10668人,159輛中型坦克。作戰時根據所受領的任務,靈活給A、B兩個戰鬥群搭配兵力。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軍有16個現役裝甲師,其中在西歐戰場有15個。美軍第1集團軍還指揮法軍第2裝甲師。法軍裝甲師與英軍裝甲師的編制相似。美軍的步兵師與德軍的相似,沒有坦克,全師為15289人。

  從編制上看,盟軍的陸軍沒有蘇軍、德軍那樣的裝甲集團軍和裝甲軍,迄今其裝甲兵最大編制是師,似乎遠遜於蘇軍和德軍。

  其實不然,盟軍陸軍在1943年已經完全實現機械化,其戰鬥部隊沒有一匹馬,而德軍和蘇軍只有其裝甲兵才是機械化部隊,因此盟軍陸軍沒有必要組建裝甲軍和裝甲集團軍,其任何一個軍和集團軍與裝甲師混編就是裝甲軍和裝甲集團軍。美國陸軍在大戰中沒有改編其裝甲師,而是根據需要臨時把軍以上的兵團編組,靈活方便,適於美國人的性格和特點。

  除上述特點外,盟軍陸軍還具有東線蘇德兩軍都沒有的優勢——絕對的制空權、龐大的空中再補給能力,和極為暢通的通信網絡,空軍與陸軍融為一體。所以盟軍對付德軍不是靠單一的陸軍,而是發揮其武裝力量優越的整體力量。靠著這種令人羨慕的整體打擊力量,盟軍在諾曼第大敗德軍,解放了西歐諸國,迅速進抵德國邊界。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