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伊戰爭

2024-09-14 04:37:51 作者: 蕭楓
  1.伊拉克首開戰端

  1980年9月22日午夜,伊拉克突然出動大批飛機空襲伊朗,隨後以5個師又2個旅近7萬人和1200輛坦克的地面部隊,分北、中、南3路在北起席林堡、南至阿巴丹約690公里的邊界上,先北後南向伊朗境內推進,占領席林堡、梅赫蘭、富凱和博斯坦等10個城鎮;10月24日又奪取霍拉姆沙赫爾西區,包圍蘇桑蓋爾德、阿巴丹,控制近2萬平方公里的伊朗領土。伊朗倉促應戰,駐邊境地區的4個師退守重要城市,並急調增援部隊阻滯對方進攻,同時出動大批飛機轟炸伊拉克重要軍事目標與石油設施。

  11月,伊拉克因阿巴丹等城鎮久攻不克,進攻勢頭銳減;伊朗乘機開始局部反攻。1981年9月27日,伊朗轉入全面反攻,先後組織阿巴丹、博斯坦、胡齊斯坦和「聖城」等戰役,逐步收復失地,取得戰場主動權。1982年6月,伊拉克單方面宣布停火,並從伊朗撤軍。

  推翻或動搖薩達姆政權,伊朗出動10萬兵力發起「齋月」戰役,首次進入伊拉克境內作戰,占領巴斯拉地區約100平方公里土地。至1984年2月,又先後發動「穆斯林?本?阿格勒」、「回曆一月」、「曙光」和「曙光」1~6號等9次戰役,占領伊拉克北部和南部共約300多平方公里領土。2月22日,伊朗發起「海巴爾」戰役,攻占伊拉克南部盛產石油的馬季農島及其周圍地區共約1000平方公里土地。伊拉克消極防禦,被動挨打,多次要求停戰,均遭拒絕。

  2.伊朗不甘人後

  1984年2月,伊朗不顧伊拉克停戰要求和國際調停繼續發展進攻,企圖迫使薩達姆下台,建立伊拉克伊斯蘭共和國。至1988年3月,先後發動「巴德爾」、「曙光」8~9號、「聖城」1~9號和「佐法爾」1~6號等50多次戰役。在1986年2月的「曙光」8號戰役中,攻占伊拉克南部主要出海口法奧地區;在1988年1月的「聖城」2號戰役中,奪取伊拉克北部約110平方公里土地;在1988年3月的「曙光」10號戰役中,占領伊拉克北部重鎮哈萊卜傑,奪地1000多平方公里。其他戰役則多數受挫,占地得而復失。

  伊拉克守中有攻,先後在中線和南線多次組織進攻戰役,並利用伊朗反政府武裝配合作戰。為改變戰場態勢,阻止伊朗進攻並削弱其戰爭潛力,伊拉克除在地面戰鬥中使用化學武器外,還先後於1984年2月和1985年3月率先進行「襲船戰」和「襲城戰」,攻擊對方石油輸出終端和軍事、經濟目標。伊朗針鋒相對予以還擊,在空軍力量不足情況下率先使用地地彈道飛彈,引起雙方「飛彈戰」。

  由於伊朗使用飛彈襲擊科威特並威脅海灣其他國家的石油輸出,美、蘇、英、法等國自1987年7月起先後出動80多艘軍艦在海灣為油輪護航。美海軍曾多次同伊朗發生衝突,戰火由兩伊邊境蔓延到海灣地區。

  1988年上半年,伊朗經濟危機加劇,國際壓力增大,戰場形勢惡化。伊拉克採取以戰迫和方針,繼續對伊朗縱深目標實施飛彈襲擊。

  1988年4月,伊拉克開始全面反攻,先後通過「齋月行動」、「信賴真主」等戰役,收復法奧等南部失地和北部山區,並攻占伊朗的代赫洛蘭及其周圍地區,隨後主動撤離;在其他地區共占領伊朗2000多平方公里土地。

  1988年7月14日,伊朗政府宣布接受聯合國安理會關於和平解決爭端的598號決議。8月20日,雙方在聯合國軍事觀察團監督下實現停火。1990年伊拉克因侵占科威特面臨嚴重的海灣危機,於8月15日宣布5天內從伊朗撤軍,接受1975年簽訂的阿爾及爾協議並開始釋放戰俘。至此,兩伊結束戰爭狀態。

  兩伊戰爭中,伊朗亡35萬人、傷70萬人、被俘3萬多人,損失作戰飛機

  150架、坦克1500輛、火炮1200門、艦艇16艘;伊拉克亡18萬人、傷25萬人、被俘5萬多人,損失作戰飛機250架、坦克2000多輛、火炮1500門、艦艇15艘。兩國軍費開支近2000億美元,經濟損失約5400億美元。

  在雙方「襲船戰」中,航行於海灣的各國油輪共546艘被擊中,420名船員喪生。戰爭使雙方的綜合國力受到很大削弱,客觀上削弱了伊朗輸出伊斯蘭革命的勢頭,推遲了中東地區主要熱點問題阿以爭端和平解決的進程,刺激了中東地區各國對地地飛彈、化學武器等大規模殺傷性兵器的追求,引起新的軍備競賽。

  伊拉克在這場競賽中略占上風,以至很快忘卻戰爭教訓,停火兩年後貿然武裝入侵科威特,釀成規模空前、給伊拉克帶來災難性打擊的海灣戰爭。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