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七嫂

2024-09-14 07:16:57 作者: 梁克鋒
  干湖農場場部對面有間小商店,店主人在店門前搭了個涼棚,供南來北往趕集的、到場部辦公事私事的人歇腳,是個熱鬧地場。

  有一天,涼棚下多了個涼皮攤,賣涼皮的是個三十來歲的年輕女人,人稱楊七嫂。楊七嫂的涼皮是家傳手藝,所蒸的涼皮,皮薄筋道;所調的湯汁,酸辣適中。特別是涼皮上撒一層炒得焦黃的花生碎仁,香脆可口,風味獨特。涼棚下前來辦事的、過路歇腳的,吃一碗筋道涼皮,喝一瓶冰鎮啤酒,爽快又美氣。

  楊七嫂的涼皮很受歡迎,但楊七嫂的「規矩」很讓人受不了。吃楊七嫂的涼皮,得先交錢。新疆這地場,習慣吃完後結帳買單。便有不認這個「規矩」的,在涼皮攤前坐定,吆五喝六的叫上涼皮。楊七嫂巍然不動,雙手交叉在胸前,臉露微笑,一副很得意的樣子。便有人罵楊七嫂小心眼,生怕吃了涼皮不給錢,也有人憤憤然佛袖而去,聲言再不光顧楊七嫂的涼皮攤。楊七嫂依然我行我素,「規矩」絕不改變。

  有知道楊七嫂身世的,很同情楊七嫂的苦衷。楊七嫂是農場家屬,丈夫兩年前因車禍去世,留下兩個年幼的孩子。雖農場按政策給她和孩子發放了生活費,但那點錢也只能維持生活,日常用度還得靠這涼皮攤。這地方,吃了涼皮咋呼記帳抺嘴走人的大有人在。楊七嫂的「規矩」也是無可厚非。

  楊七嫂的涼皮攤擺了幾十年。隨著時間的推移,場部門前的公路變成了商業街,小商店變成了大超市,楊七嫂的涼皮攤也變成了小店面,門口赫然掛著「楊七嫂涼皮」五個燙金大字。

  楊七嫂的店面大了,生意火了,但「規矩」一直沒變。門口就是收銀台,交了錢拿小票,憑票領食物。也有變的地方,就是楊七嫂的涼皮店品種多了,有涼皮、涼麵、牛筋面,還有米皮、炸糕、麻花糰子。光臨楊七嫂涼皮店的人,大多是回頭客。對這些老主顧,楊七嫂便不再那麼苛刻,有忘記帶錢的,楊七嫂便安排先吃,下次來補上。也有忘記補上的,楊七嫂也不追討。楊七嫂說,多虧了這些老主顧,讓涼皮店越開越紅火。她準備給七十歲以上的老主顧每天準備一份涼皮小吃,讓他們免費品嘗,感謝他們光臨小店三十年。

  但光臨涼皮店吃涼皮的人越來越少了。農場實行經營體制改革,很多農場人離開土地到城裡務工經商去了。曾經輝煌的場部門前商業街日漸蕭條,楊七嫂的涼皮店食客也日漸減少,有時就剩住在鄰近的幾個老主顧了。大學畢業的一雙兒女勸楊七嫂,叫她跟他們去城裡住,現在他們已無須楊七嫂擺涼皮攤來幫襯,他們希望承歡膝下,讓母親怡養天年。但楊七嫂說她離不開這裡,離不開這裡的老主顧,是他們在她最困難的時期光顧她的涼皮攤,讓她有能力撫養了孩子,並上了大學。她忘不了農場人的這份恩典,哪怕只有一個來吃涼皮,她也要堅持。

  這天,家在農場二隊的老邱來吃涼皮。老邱是楊七嫂涼皮堅定不移的食客,夏天幾乎每天都要來吃一碗涼皮。老邱在靠窗的老位置坐定,楊七嫂端上切好的涼皮,把油潑辣子放到老邱面前,問:和你一起的老畢咋沒來?老邱說老畢走了,到十一隊(墳場)報到去了。楊七嫂便哽咽:老畢還不到八十歲就走了,他可是吃了我三十年的涼皮呀。

  又一天,五隊的老林來吃涼皮。楊七嫂說,你們隊上老甘、老陶幾個老哥們咋沒見來吃涼皮了?咱可是優待老主顧,每天一碗涼皮,免費品嘗的呢。老林說難得你這番心意,他們來不了了。老甘到兒子家帶孫子去了。老陶也被女兒接走了。我可能也不會再來。兒子叫我去他那裡,已叫了好多次,可我離不開咱農場,離不開咱們一坎土曼一坎土曼挖出來的這片土地呀。可不走又咋辦呢?村里這輩的老人越來越少了,再說不到兒子那去住,有個頭疼腦熱的,靠誰呢?

  楊七嫂便有點悲涼。這農場,有老一輩墾荒人灑下的汗水,可如今,要離開這片土地的人卻越來越多了。是城市的喧囂誘惑,還是鄉村的寂寞催人離去?楊七嫂走出店門,望著店門上掛著的「楊七嫂涼皮」幾個大字,心裡充滿了惆悵。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