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下萬人之上

2024-09-14 13:04:50 作者: 李宏
  莊襄王死後,太子贏政即位,時年十三歲,尊莊襄王后為太后,封其母弟成蟜為長安君,軍國大事皆由丞相呂不韋決定。

  呂不韋此時好不神氣,在他心目中,如今的秦國已與贏氏無關,全都屬於他呂家的天下,不是嗎,他的兒子做國王,以前的姬妾現在是太后,他自己呢,名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實際上是一手遮天,政由己出。

  尤其令呂不韋欣慰的是,太后果然沒有忘記昔日的舊情,還在一往情深地想著他。兩人自從莊襄王病重時起,就過往甚密,到現在更是肆無忌憚。幽會的次數越來越多。朝里聽到風聲,也都畏懼呂不韋的權勢,敢怒而不敢言。

  太后對呂不韋既欽佩又愛憐,她欽佩呂不韋的機敏和老謀深算,她是呂不韋所有計謀的知情者和見證人。作為女人,她對呂不韋處心積慮所追求的東西並不感興趣,她更看重的是感情上的滿足。她對眼前的狀況也感到心滿意足,兒子前途遠大,她又能與意中人時時相會,沒有比這更好了。她多麼希望這種日子能夠天長地久,永不改變啊。

  在這種意識支配下,莊襄太后就常常有意在年幼的秦王贏政面前稱道呂不韋的好處。此時的贏政小不懂事,哪裡懂得這其中的奧妙,他也樂得把任何事都推給呂不韋,自己輕輕鬆鬆、悠閒自在地做他的秦王。

  不久,為討母后的歡心,秦王又加封呂不韋"仲父"稱號,顧名思義,一層是表明,呂不韋輔佐幼主,盡心盡力猶如父輩,另一層當然寄託著太后那秘而不宣的戀夫情結。

  呂不韋的權勢和寵榮已經達到無以復加的程度。他的家業也日見龐大,僅家裡的家童就有一萬多人。

  有一年,呂不韋父親去世,葬禮極度奢華。朝中文武、四方諸侯賓客前來弔喪的人絡繹不絕,車馬如潮,把咸陽街道都給塞住了。其場面之壯觀,禮儀之隆,超過了秦國秦王的葬禮。

  秦王政四年十月,一場罕見的蝗災襲擊了秦國,只見大群蝗蟲自東方飛來,遮天蔽日,使得秦國的莊稼顆粒無收,糧價飛漲。呂不韋見到官倉糧食漸少,深感憂慮。他想現下唯一的辦法就是向民間收購糧食,但那樣又得花費多少庫銀呢?忽然一個主意閃過,讓他想起自己當初在邯鄲經商時的情節,他太了解商人了,財富積聚到一定程度,金錢對他們的誘惑,遠不比官爵的吸引力大。再說官爵又不攤什麼本錢,要多少有多少。

  呂不韋很為自己的想法得意,和手下幕客密議之後,頒布了一道法令:

  百姓人等無論貧富,納糧千石即可晉爵一級,多納不限,依次升遷。

  本來自商勒變法時,就規定了自公士到徹侯共二十級爵位,呂不韋此令一出,富商大戶,紛紛以糧買官,一時間弄得烏煙瘴氣。後世賣官封爵的盛行,始作俑者就是呂不韋。

  呂不韋還有一塊心病,就是當時養土成風,以養士而聞名天下的是齊國盂嘗君、楚國的春申君、魏國的信陵君和趙國的平原君,這四公子分別養有食客數千人,門人中三教九流,雞鳴狗盜什麼樣人都有,有的雄辯,有的機敏,有的豪俠仗義,有的才高八斗。四公子依靠這些人與國君分庭抗禮,參與各國政治、軍事事務,令人刮目相看。可是秦國雖然強大,卻沒有這樣重賢養士的人。這簡直和大國的地位不相稱,實在是一種恥辱。但是,這豢養食客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雄厚的經濟實力。在秦國,也就是他呂不韋有這個實力。

  於是,呂不韋便張榜招賢,四處羅列奇才異能之士,不久,門下就聚集食客三千人。其中甘羅十二為相的故事就流傳至今。

  與四公子不同的是,呂不韋招攬門客,並不甚看重勇夫猛士,卻十分注重文才。原來,呂不韋有他自己的想法。他素來善於謀略,瞧不起那些頭腦簡單的勇夫。再說秦國猛將如雲,軍力強大,無需再蓄養征殺之士。

  還有一個原因,其時許多善辯之士紛紛著書立說,廣為流傳,不但天下聞名。還可傳之後世,永垂青史,這一點特別令呂不韋眼熱。呂不韋本是商人出身,沒有條件去著書立說,但他可以藉助這些擅長舞文弄墨的門人,以實現自己的願望。

  待到一切準備就緒,呂不韋就令門下凡能撰文者,每人把自己所聞所見和感想都寫出來,等到文章交上來後,五花八門,應有盡有,古往今來,上下四方,天地萬物,興廢治亂,士農工商,三教九流,皆有所論及,許多文章還有重複。呂不韋又超選幾位文章高手對這些文章進行挑選、歸類、刪定,依照十二紀、八覽、六論整理成二十餘萬言的一部書,取名為《呂氏春秋》。為了慎重起見,成書後,呂不韋又讓門人修改了幾遍,直到確實感到滿意為止。

  呂不韋對此書非常看重,誇口說該書是包攬了"天地、萬物、古今"的奇書。例如在相當全書總序的《序意篇》中,對十二紀的論述也能見其一斑:"凡十二紀者,所以紀治亂存亡也,所以知壽夭吉凶也。上控之天,下驗之地,中審之人。若此,則是非可不可無所遁矣。"

  呂不韋還想出一個絕妙的宣傳該書的方法,他請人把全書譽抄整齊,懸掛在咸陽鬧市,懸賞千金,聲稱如果有誰能改動一字,就賞給千金。

  消息傳開後,人們蜂擁而至,卻沒有一個人能對書上文字加以改動。這不一定就證明《呂氏春秋》字字珠璣,達到了盡善盡美的程度,更可能是因為人們都俱怕呂不韋的威勢,沒有人願意出頭罷了。但是,這樣一搞,其轟動效應卻是巨大的,《呂氏春秋》和呂不韋的大名遠播東方諸國。

  今天看來,《呂氏春秋》容納了先秦各家的學說,名義上是兼采百家之長,實際上並沒有把各家學說融會貫通,然後通過總結和提煉,提出新的觀點和理論體系,而是東抽一點西摘一點,把各家相互矛盾的學說,拼湊在一塊,更像是一部百科全書。正因為如此,後代將它當作戰國末期雜家的代表作。值得一提的是,這部典籍畢竟寫於戰國時期,其中保存了不少古代的遺文軼事和思想觀念,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一手資源突破防盜章節,收藏czbook.cc。請分享更多的讀者,讓站長能添加更多書籍!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