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夏紀·勸學》講析
2024-09-14 13:05:47
作者: 李宏
"勸學"多指勸勉鼓勵人勤於學習。學習能夠讓一個人明理感恩,讓一個人明辨是非,讓一個人更快獲取成功。
在先代聖王的政教中,沒有什麼比孝更榮耀的了,也沒有什麼比忠更顯達的了。忠孝是君主、父母十分希望得到的東西,顯榮是子女、臣子十分願意獲得的東西。然而,君主、父母卻得不到他們所希望的忠孝,子女、臣子卻得不到他們所嚮往的顯榮,這是由於不懂得社會道德規範,行事準則而造成的。不懂得理義,就是由於不學習造成的。
從師學習的人,如果他的老師通達而自己又有才能,我沒聽說過這樣的人成不了聖人的。聖人存在的話,天下就太平安定了。聖人在這個地方,這個地方就受到尊重:聖人在那個地方,那個地方就受到尊重,所以,古代賢能的君主沒有不尊重老師的。
尊重老師就不去計較他們的貴賤、貧富了。像這樣,就會使名聲顯達,使品德行為明顯、顯著了。所以,老師對學生的教化,不在於對學生貧賤、富貴看輕或看重,而看重他們是否能夠接受理義。他們倘若能夠接受理義,對他們的教化就會無不得當。所要辦的事都可完成,所希望的都可達成,這種情況只有在得到聖人之後才會發生。
聖人來自於努力學習,我還沒聽說過不努力學習卻能成為才華出眾的名人這種事。努力學習的關鍵在於尊重老師。老師受到尊重,言語就會被人信從,他的道術也會被傳論。因此,應召去教的老師不可能教育感化他人,呼喚老師來教的人不可能受到教育感化,自私的老師不會有人聽信他,看不起老師的學生不會聽從老師的教育感化。
老師採用不能教育感化、不被聽從的方法而勉強教學生,儘管想使自己的道義得以施行,使自身得以尊貴,不也相差太遠了嗎?學生處在不被教育感化、不聽從教育感化的情況中,自己隨意行事,儘管想使自己名聲顯赫、自身平安,這就如同懷揣腐臭的東西卻希望芳香、進入水中卻厭惡被沾濕一樣,是不可能辦到的。
凡是真正說教的人,說得使人歡喜,並不是只顧說個不停。當今世上說教的人多數不能使人歡喜,卻反而說個不停。不能使人歡喜卻反而說個不停,是挽救溺水的人但卻用石頭使他下墜,是救治病人卻餵他飲毒藥。由此出現的必是世道更加紛亂,使不肖的君主更加迷惑的情況。
所以,老師的職責在於以道理取勝,在於推行道義。遵循道理,道義確立了,地位就會得到提高,老師就會受尊重,王公大人也不敢對老師驕橫看輕,上到天子拜見老師也不會羞慚。凡君主與老師相遇並能互相知遇的事,不一定能實現;但丟下道理、放下道義來要求這不一定能實現的事,又想得到別人的尊重,不也是很困難嗎?所以老師一定要以道理取勝,推行道義為先,然後才能受到尊重。
曾子說:"君子在路上,可以看出誰有父親,誰有老師。但對那些不孝敬父親、不尊重老師的人能有什麼辦法呢!"這是說侍奉老師就像侍奉父母一樣。
曾點派遣曾參出外,過了期限曾參還沒有回來,人們見了曾點都說:"不是被事情困住了吧?"
曾點說:"他雖然被困住了,我還在這兒,他怎麼能夠受困在那兒不回來?"
孔子在匡地被圍困住時,顏淵落在了後面,孔子說:"我以為你被殺害了。"
顏淵說:"先生在這兒,我怎麼敢死?"
顏回對孔子就像侍奉父親一樣。古代聖賢的人,他們像這樣尊重師長,所以老師竭盡才智方法來教化他們。
一手資源突破防盜章節,收藏czbook.cc。請分享更多的讀者,讓站長能添加更多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