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夏紀·尊師》講析
2024-09-14 13:05:49
作者: 李宏
本篇主要是講述尊師的道理,並列舉了學多尊師的事例。神農以悉諸為師,黃帝以大撓為師,帝顓頊以伯夷父為師,帝嚳以伯招為師,帝堯以子州生父為師,常舜以許由為師,禹以大成贊為師,湯以伊尹為師,文王、武王以呂望、周公旦為師,齊桓公以管夷吾為師,晉文公以咎犯、隨會為師,泰穆公以百里奚、公孫枝為師,楚莊王以孫叔敖、沈尹巫為師,吳王闔問以伍子胥、文之倪為師,越王勾踐以范蠡、文種為師。這十位聖人、六位賢能之士,沒有不尊重老師的。
如今,人們沒有帝王那樣尊貴的地位,也沒有聖人那樣過人的才智,反而想不尊重老師,這怎麼能達到帝、達到聖的境界呢?這正是此後沒有再出現五帝這樣的聖明的人,乃至三代盛世消失的原因啊。
況且,天造就人,使人的耳朵可以聽見,如果不學習,耳有所聞反不如耳聾聽不見好,使人的眼睛可以看見,如果不學習,目有所見還不如眼瞎看不見好。使人的口可以說話,如果不學習,口有所言反不如口有病說不出話好。使人的心可以認知事物,如果不學習,心有所知反不如狂亂無知好。因此,凡學習,並不是能給人另增加什麼,而是使人通達天性。只要能夠保全天賦予的人性而不使它受到傷害,這就叫善於學習。
子張本是魯國的鄙俗小人,顏涿聚本是粱父山上的大盜,他們求學千孔子。段干木本是晉國市場上的大牙儈,求學於子夏。商何、縣子石本是齊國的兇惡殘暴的人,被鄉里所斥逐,求學於墨子。索盧參本是東方有名的狡詐之人,求學予禽滑黎。這六個人本是該受到刑罰、殺戮,蒙受恥辱的人。如今,由於從師學習,他們不僅免予刑罰、殺戮、恥辱,而且成為天下的知名之士、顯達之人,得以終其天年,王公大人因此對他們以禮相待,這些都是得力於學習啊!
凡是學習,就一定要務求學業進步,心中沒有疑惑。努力背誦詩文,謹慎地聽取老師所教的內容,注意在老師歡愉的時候去求問書本中的意思,順應老師的教導,不忤逆老師的意願,回去後思考老師所講的話,探求明白所表達的核心內容,時時對它做出分辨、議論,用來論述道理,不隨隨便便地做出申辯,而是一定符合法度,得到所學沒有驕傲,失去所學不會羞慚。這樣一定會返回人性的根本。
老師活著的時候就要謹慎小心地侍奉,侍奉的方法,以順應老師的心意為最重要;老師亡逝了就應恭敬地拜祭,拜祭的方法,是在時令節日把拜祭作為要務。這是尊師的行為。
治理場圃,努力灌溉、種樹;織麻鞋、網具,捆蒲草葦葉;到田野上為耕耘土地出力,種植五穀;進山林,入河澤,打魚捉鱉,獵取鳥獸。這是尊師的行徑。
察看老師的車馬,小心地為老師駕馭;使老師所穿的衣服能合適,務求使老師能穿夏輕冬暖的衣服。置辦飲食,一定要清潔衛生;要善於調味,務使食物豐富可口;對老師一定要恭敬,和顏悅色,審慎自己的言辭;在老師面前行走要快而有節奏,一定要嚴肅莊重。這也是尊師的一種方式。
君子學習,談論道理一定稱引老師的話來闡明道義,聽從教誨一定盡心竭力擊發揚光大。聽從教誨而不盡心竭力去發揚它,這種行為叫"背",談論道理而不稱引老師的話去闡明它,這種行為叫"叛"。有背叛行為的人,賢明的君主不接納他們在朝為臣,君子不跟他們交往為友。
因此,教育人是一件非常仁義的事,學習是一件非常聰明的事。仁義的事沒有比給人帶來利益更大的了,而給人帶來利益最大的,沒有什麼能超過教育人了。聰明的事沒有比修養身心更大的了,而修養身心最重要的,沒有什麼能超過學習。
如果自身的修養完成了,那麼,作兒子的不用支使就孝順了,作臣下的不用命令就忠誠了,作君主的不用勉強就公正了,其中形勢最有利的就可以作天下的君主了。
所以,子貢問孔子說:"後代將用什麼話稱道您呢?"
孔子說:"我哪裡值得稱道呢?如果一定要說的話,那就是喜好學習而不滿足,勤於教誨而不疲倦,大概僅此而已!"
天子進人明堂祭祀先代聖人,與曾經做過自己老師的人並排站立,不把他們作臣子看待,這是用以顯示敬重學習和尊重老師啊!
一手資源突破防盜章節,收藏czbook.cc。請分享更多的讀者,讓站長能添加更多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