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呂不韋奇貨可居大智慧> 《孟夏紀·誣徒》講析

《孟夏紀·誣徒》講析

2024-09-14 13:05:52 作者: 李宏
  誣有欺騙、冤枉的含義,字面意思是欺騙門徒,《誣徒》通篇感覺是說門徒容易遭受誣陷的原因,最重要的一點是師徒異心。

  文中指出:通達事理的老師施行的教育,能讓學生安心、快樂、安閒、悠閒、莊重、嚴肅。這六方面在教學中實現了,那麼邪僻的路就被堵死了,正義之道就行通了。如果這六方面在教學中不能實現,那麼君主就不能支使臣下,父親就不能支使兒子,老師也就不能支使學生。

  人之常情,不會喜歡自己所不安心的事物,不能從自己所不喜歡的事物中所得什麼。一件事如果做起來就感到快樂,不用說賢人,即使不肖的人也會努力去做。一件事如果做起來就感到苦惱,不用說不肖的人,即使賢人也不能持久。從人之常情出發,就會得到勉勵人們學習的道理了。

  子華子說:"成就王業的人樂於做那些使自己成就王業的事,國破家亡的人也樂於做那些使自己滅亡的事,所以煮食禽獸不可能把所煮的吃盡,人們專吃自己愛吃的肉就夠了。"如此說來,成就王業的人專喜好理義,國破家亡的人專喜好兇暴傲慢。他們的喜好不同,因此他們所得到的禍福也就不同。

  不善於教育人的老師:心志不會和諧,取捨經常變化,根本就沒有恆心,就像天氣的睛陰一樣的喜怒無常;言談舉止一天一變,放縱自己的行為;在於自己的過失,卻不肯自我批評,堅持錯誤,自以為是,不能接受意見而有所改變;親近有權有勢和富有的人,不衡量他們的才能,不考察他們的品行,急忙跑去教他們,迎合奉承他們,唯恐不及;對於學生中平時操守清白美善、品貌出眾、見識廣博、勤於向老師請教、接近完成學業的人,卻由此壓制他們,詰難、疏遠他們,妒忌厭惡他們;學生想要離去卻又希望完成學業,但留下來又不安心,回家愧見父母兄弟,出門愧見鄉親摯友,這是求學的人所悲傷的,這正是由於老師和學生彼此心志不同的緣故。

  人之常情,憎惡跟自己心志不合的人,這是老師和學生彼此結下怨恨的原因。人之常情,不能愛自己所怨恨的人,也不能稱頌自己所憎惡的人,學業的敗壞,道術的廢棄,也就由此產生了。

  善於教育人的老師就不是這樣,他們看待學生如同自己一樣,設身處地施行教育,這樣就掌握教育的真諦了。凡施加給別人的,自己一定能夠做到,像這樣,就做到師生一體了。人之常情,喜愛跟自己心志相同的人,稱譽跟自己心志相同的人,幫助跟自己心志相同的人,學業的彰明,道術的普遍推行,就由此產生了。

  不善於學習的人,跟隨老師學習粗心大意,卻想學得精通,跟隨老師學習淺嘗輒止,卻想學得深入。草木,雞狗、牛馬,不可粗暴地對待它們,如果粗暴地對待它們,那它們也會粗暴地報復人。草木、雞狗,牛馬尚且如此,又何況對待通達事理的老師和道術的傳授呢?所以,不善於學習的入:對待老師不忠誠,用心不專一,愛好不深人,求學不努力,辯論不明是非,效法別人不精心,怨恨老師,安於凡庸,精神被時務所束縛,自恃權勢,喜歡立異,所以沉溺於巧詐,迷戀干小利,惑亂於嗜欲,問事則前後矛盾,言辭詳明則又與心相異,言辭簡約則與意相反;分散的事不會綜合,複雜的事不會分析,即使再費力氣也不能有所成就。這是不善於學習的人的害處啊!

  本篇意在說明:學生同老師學習需要全心全意,並且應該尊師重道。而老師也應該與學生同心同德,不能偏移。如此,雙方才不會有異心產生,才能夠讓彼此的相處和諧、關係長久。

  一手資源突破防盜章節,收藏czbook.cc。請分享更多的讀者,讓站長能添加更多書籍!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