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準備發起第三次戰役
2024-09-12 19:26:44
作者: 胡元斌
揭穿美國停戰的無恥謊言
1950年12月初,聯合國秘書長賴伊和英國、印度、瑞典駐聯合國代表,作為美國的探路人,不只一次地向正在聯合國安理會的中國代表團試探,在什麼情況下可以停戰。
自從美軍在朝鮮節節敗退,美國就想找從外交渠道獲得停戰喘息的機會,因此通過其盟國向中國放出了"探空氣球"。
正在聯合國出席會議的中國代表伍修權把這個情況報告了北京。毛澤東和周恩來等人認真地考慮了這個問題,提出5個條件:
1.所有外國軍隊撤出朝鮮;
2.美國軍隊撤出台灣海峽和台灣島;
3.朝鮮問題應由朝鮮人民自己解決;
4.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代表參加聯合國並從聯合國中逐出蔣介石的代表;
5.召開五大國外長會議準備對日和約。
採納上述5個條件,即可召開五大國代表會議,簽訂停戰條件。
中共中央就這5個條件徵求了蘇聯政府的意見。史達林表示完全同意中國這5個條件,但認為在聯合國未就停止朝鮮軍事行動問題產生意見之前,不宜亮出這些底牌。
1950年12月7日,印度駐華大使潘尼迦突然向中國外交部轉交了一份由13個國家聯合倡議的備忘錄。該倡議提出,作戰雙方先在"三八線"停火,然後談判和平解決朝鮮問題。
這個備忘錄強調:
如果中國宣布不超過"三八線"的話,則將得到這些國家的歡迎和道義上的支持。
看完這個備忘錄,毛澤東和周恩來判斷,這是美國人放的"探空氣球",是個明顯的空頭協議。但是,要求中國不超過"三八線"的是中國共產黨最注意團結的第三世界中間力量,如何處理好這個棘手的政治問題呢?
周恩來首先派外交部亞洲局局長約見印度大使館參贊,向他提出了4個問題:
1、為什麼13國不反對美國對中國、對朝鮮的侵略?
2、為什麼13國不宣言從朝鮮撤退外國軍隊?
3、為什麼在美軍打過"三八線"的時候,13國不講話?
4、為什麼13國中還有菲律賓,當時菲律賓是向朝鮮出兵的國家之一?
12月12日,周恩來會見印度駐華大使潘尼迦。周恩來說:
中國一向堅持和平解決朝鮮問題,現在更希望朝鮮的軍事行動能迅速停止。但是現在迅速結束戰爭的關鍵在美國,我們願意知道美國對中、蘇所提停戰條件的意見。
周恩來又於12月13日將與潘尼迦的談話情況電告伍修權、喬冠華,並指示:
你們對提出13國提案的國家應表明的立場是:停戰不是騙局,是要真正能迅速結束朝鮮戰事。這樣就必須要美國表明它對停戰條件的意見,看它是在繼續戰爭、擴大戰爭,還是在想結束戰爭。
各國代表如果真想和平調處韓戰,就應該像蘇聯代表那樣提出一切外國軍隊從朝鮮撤退,而不是其他。
然而,中國表明的態度沒有得到聯合國的認可。
12月14日,第五屆聯合國大會在有美國投票贊成的情況下,通過了亞洲13個國提案。這個提案決議成立停戰3人小組,先行實現停火,然後才能考慮其他問題。
既然聯合國已經通過了停火決議,中國政府不能不就停火問題表明立場。
為此,周恩來發表了鄭重聲明:
中國人民期望朝鮮戰事能得到和平解決。我們堅持以一切外國軍隊撤出朝鮮,及朝鮮內政由朝鮮人民自己解決,為和平調處朝鮮問題的談判基礎,美國侵略軍必須退出台灣,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代表必須取得聯合國的合法地位;這幾點不但是中國人民和朝鮮人民的合理要求,也是全世界一切進步輿論的迫切願望。
朝鮮問題和亞洲重要問題的和平解決,離開這幾點是不可能的。
中國提出的條件並不是硬要將台灣問題以及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問題與朝鮮問題聯在一起,而是美國在侵略朝鮮的同時就侵略了中國的台灣,並將中華人民共和國排除在聯合國之外,打著聯合國的招牌侵略朝鮮。
因此,朝鮮問題的解決必須與台灣問題及中國在聯合國的代表權問題的解決等聯繫在一起來考慮。但對美國來說,周恩來所提這些條件無疑是要價太高,美國無論如何是不能接受的。
外交上和戰場上一樣失敗,美國人終於撕下了"停戰"的偽裝。在第五屆聯合國大會通過13國提案的第二天,即12月15日上午,美國總統杜魯門發表廣播演說,宣布自12月16日起美國全國進入緊急狀態。
杜魯門宣稱美國願意談判,但決不向"侵略"屈服,也不"姑息"蘇聯統治勢力造成的巨大威脅。他同時宣布,美國將採取增加軍火生產,擴大軍隊,實行工資、物價管制等戰時措施。美國還擴大徵兵計劃,要把美國軍隊由250萬人增加到390萬人,要在一年之內把飛機、坦克的生產能力分別提高5倍和4倍以上。
為了加強西歐的軍事力量,美國決定加速籌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統一指揮的軍隊,並任命艾森豪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軍隊最高司令官。
不僅如此,美國國務院還發表了關於管制中國在美國資產及對中國禁運的新聞公報。
美國的這些舉動只能說明,它決心在朝鮮堅持下去,並要全面遏制中華人民共和國。種種情況表明,美國的停戰只是在爭取喘息時間,因此,只同意尋求在"三八線"停火,反對為解決遠東其他問題進行談判。
12月22日,周恩來代表中國政府針對聯合國大會14日通過的決議發表聲明,揭露了美國的真實意圖。
聲明指出:
凡是沒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合法代表參加和同意而被通過的聯合國的一切重大決議,首先是有關亞洲的重大決議,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都認為是非法的,無效的。
因此,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及其代表不準備與上述這個非法的'三人委員會'進行任何接觸。
在沒有一切外國軍隊撤出朝鮮及朝鮮內政由朝鮮人民自己解決作基礎,來討論停戰和談判,都將是虛偽的,都將適合美國政府的意圖,而不可能達到世界愛好和平人民的善良願望。
三人小組--就地停戰--和平談判--大舉進攻。這一馬歇爾公式對中國人民極不生疏……馬歇爾將軍的故技在聯合國是不能重演的了。
這個"三人小組"很容易讓中國領導人回憶起解放戰爭時期美國馬歇爾主持的那個"三人小組",中國共產黨在這方面是有過沉痛教訓的。
至此,美國人打出的停戰牌徹底失敗。新中國政府在戰場和外交兩個方面告訴美國,戰爭不是你說打就打,說停就停的;贏了就繼續打,失敗了就想停戰的幻想是空中樓閣。
毛澤東決定乘勝突破
1950年12月4日,中國駐蘇聯大使王稼祥向蘇聯副外長葛羅米柯就朝鮮戰場形勢徵求蘇聯的意見:"從政治角度看,中國軍隊在成功地繼續進攻的情況下,是否應該越過'三八線'?"
葛羅米柯非正式地表達了蘇聯方面的意見:"鑑於當前朝鮮的形勢,提出'趁熱打鐵'這句古老的諺語是十分恰當的。"
但是,經歷了兩次戰役後,志願軍雖然取得了超出預想的戰果,困難卻也隨之增長。
第二次戰役結束後,志願軍減員很多,第九兵團又因凍傷嚴重暫時無法參戰。全軍汽車因空襲和事故損失,運輸供應困難。
此時,朝鮮半島已完全進入冬令時節,無論半島南北,氣候都異常寒冷。同時,志願軍向南挺進,供應線延長,再加美軍飛機的狂轟濫炸,後方公路、鐵路和橋樑遭受破壞嚴重,物資供給十分困難。
從鴨綠江向前線運送後勤物資不敢走公路,鐵路也炸斷了,只能靠原始的人力背送。
東線的3個軍除了一線的戰鬥員,上到軍隊首長,下到唱歌跳舞的文工團員、燒水煮飯的炊事員,都動員起來往山上扛糧食。但即使如此,東線的糧食也只能滿足部隊暫時地需要。
在西線,流傳著一個感人的故事。
上級給四十二軍的一個班發下來一雙棉鞋,戰士們決定,只有站崗的人才有資格穿上這雙寶貴的棉鞋。整整一個冬天過去了,這個班從鴨綠江打到"三八線"以南,而這雙棉鞋竟絲毫無損,然後又被完好地移交給接防部隊……
身臨其境的彭德懷非常了解部隊的實際情況,對冰天雪地中頑強戰鬥的將士們的疾苦感同身受。因此,在部隊占領平壤後,12月8日13時,彭德懷、洪學智、解方經過商議後,都認為此時立即越過"三八線"並不合適,但在"三八線"以北再打一場戰役並無問題。
於是,彭德懷致電毛澤東,提出下一戰役的考慮:
擬在"三八線"以北數十里停止作戰,讓敵占"三八線"。待我充分準備,以便明年再適時殲滅敵主力。
因此,蘇聯駐朝大使提議一氣打到南韓去,受到彭德懷的反駁。彭德懷還報告說:"速勝盲目樂觀情緒已在各方面生長。建議我軍目前仍採取穩進。"
但是,從當時戰場形勢看,志願軍參戰僅僅兩個月就把美軍打得一潰千里,中國人民和朝鮮人民以及民主陣營的士氣大大高漲。民主陣營內部,無論史達林還是金日成都不希望看到志願軍就此停止。
雖然有許多實際困難,但這時志願軍的作戰正處於一帆風順的形勢下。部隊如果停止於"三八線"以北進行休整,則正是美國所希望的。
因此,毛澤東從全局的高度,決心越過"三八線"再打一仗。他在給彭德懷的電報中指出了此戰役的必要性:
你對敵情估計是正確的……
美英正在利用"三八線"在人們心中存在的舊印象,進行其政治宣傳,並企圖迫我停戰,故我軍此時越過"三八線"再打一仗,然後進行休整,是必要的……
接到毛澤東的電報,彭德懷雖然覺得這樣困難很多,但作為久經考驗的軍事家,他深知戰爭必須服從政治。因此,他開始就第三次戰役進行部署。
出於對戰爭前途的責任心,彭德懷依然堅持抗美援朝戰爭必須堅持打長期的原則。他深知這兩次戰役之所以取得了勝利,並非志願軍在軍力上占有優勢,而是美國人被打了個措手不及,第一次戰役尤其如此。要想憑藉志願軍現有的裝備打敗武裝到牙齒的"聯合國軍",志願軍只能與"聯合國軍"打消耗戰。
因此,彭德懷向毛澤東轉發了志願軍副司令員鄧華給自己的信。
鄧華在第二次戰役期間因翻車負傷,志願軍司令部決定讓他回國治療。
他臨行前致信彭德懷,對戰爭形勢的發展提出3個可能:
一是敵被迫談判求和,二是被迫撤出朝鮮,三是安上橋頭堡一個,即大丘、釜山或兩個,即漢城、仁川。
如我能殲滅比上一戰役更多的美軍,則可能出現第一、二個可能,否則為第三個可能。根據情況看來,第三個可能性大……假如打成第三種局面,我意作較長期打算。保留小部,兩三個軍,配合人民軍並撐他們的腰,廣泛開展游擊戰,去糾纏疲憊和消耗敵人……
22日,毛澤東回電指出:
戰爭仍然要做長期打算,要估計到今後許多困難情況。要知道不經過嚴重的鬥爭,不殲滅偽軍全部至少是其大部,不再殲滅美英軍至少四五萬人,朝鮮問題是不能解決的,速勝的觀點是有害的。
同時考慮到為以後作戰有利於殲滅"聯合國軍",不使"聯合國軍"過於集中,毛澤東還提出,不但人民軍第二、第五軍團現不要深入"三八線"以南,而且在第三次戰役後,志願軍和人民軍全部應後撤幾十千米進行休整。
毛澤東還建議將越過"三八線"的戰役提前到第二年的1月,防止休整時間過長,引起資本主義和民主陣線各國對志願軍意圖的無端揣測,如果能於1月上半月打一個勝仗,爭取殲滅南韓幾個師及美軍一部,在政治上則能帶來較正面的影響。
毛澤東最後還給彭德懷帶來一個好消息,史達林認為志願軍的領導完全正確,也了解朝鮮作戰中的困難,主動提議給前線增加汽車2000輛!
彭德懷進行戰役部署
1950年12月13日,毛澤東致電彭德懷,要求志願軍克服和忍受一切困難,協同朝鮮人民軍打過"三八線"。
毛澤東指出:
目前美、英各國正要求我軍停止於"三八線"以北,以利其整軍再戰。因此,我軍必須越過"三八線"。如到"三八線"以北即停止,將給我政治上以很大的不利。
根據毛澤東的這個指示,彭德懷決心集中志願軍6個軍實施進攻,在人民軍3個軍團的協同下,突破"聯合國軍"的"三八線"既設陣地防線,尋機殲滅"聯合國軍",然後再進行休整,準備春季攻勢。
12月26日,美國陸軍副參謀長李奇微接任因車禍喪命的沃克中將,出任美軍第八集團軍司令。他一上任就表示一旦實力允許便立即恢復攻勢。
李奇微是一個富有進攻精神的指揮官。當他第一次出現在記者面前時,所有的人都被他的穿著嚇了一跳 。只見他上衣外面套了一件馬甲,脖子上吊著兩個黑糊糊的東西晃來晃去。走近了一看,居然是兩顆美式甜瓜形手雷。
美國記者把這當成是李奇微在朝鮮的註冊商標而大作宣傳,這使得有人說李奇微在譁眾取寵。
李奇微聽了勃然大怒,反駁說:"他媽的,這是戰場!"
然而,李奇微到了朝鮮第一件要做的事是收拾殘局,建立防線。
12月29日,美國軍事最高指揮機關參謀長聯席會議電令"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
以保存"聯合國軍"力量為主,進行逐次防禦作戰。
12月31日,李奇微命令其部隊防衛一條從臨津江到"三八線"的總戰線,如被迫放棄陣地,則有秩序地按照調整線實施後撤。為此,"聯合國軍"在橫貫朝鮮半島250千米正面和60餘千米縱深內,組成兩道基本防線:
第一道西起臨津江口,經汶山里沿"三八線"至東海岸的襄陽;第二道西起高陽,經議政府、加平、春川、自隱里至東海岸的冬德里。此外,在第二道防線至北緯三十七度線之間,還準備了三道機動防線。
其部署特點是:置南韓軍於第一線,美、英軍於第二線,並大部集結於漢城周圍及漢江南北地區之交通要道上。能守則守,不能守則隨時準備撤退。
根據"聯合國軍"轉入防禦後戰線縮短、兵力集中的情況,彭德懷確定此次作戰採取"穩進"的方針。他決定,首先集中兵力殲滅臨津江東岸迄北漢江西岸地區第一線南韓軍,如發展順利即擇機占領漢城,如發展不順利即適時收兵。
此時,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第一線部隊有31萬餘人,彭德懷對一線部隊進行了如下部署:
以志願軍第三十八、第三十九、第四十、第五十軍並加強炮兵6個團組成志願軍右縱隊,由志願軍副司令員韓先楚指揮,在高浪浦里至永平地段突破,向東豆川、漢城方向實施主要突擊,並分別從兩翼向七峰山、仙岩里迂迴,斷南韓軍退路,殲滅當面南韓軍第六、第一師,得手後向議政府方向發展勝利。
以志願軍第四十二、第六十六軍並加強炮兵一個團組成志願軍左縱隊,由第四十二軍軍長吳瑞林、政治委員周彪指揮,在永平至馬坪里地段突破,分別向中板里、濟寧里方向實施突擊,以主力殲滅南韓軍第二師一部,得手後向加平、清平里方向擴張戰果,切斷漢城、春川間的交通。
另以一個師向春川以北佯攻,牽制南韓軍第五師,策應人民軍第二、第五軍團南進。
人民軍第一軍團主力於東場裡以東向汶山方向佯攻,配合志願軍右縱隊作戰,並保障其右翼安全。
第二軍團、第五軍團一個師,於戰役發起前越過"三八線",在洪川東南隱蔽集結,準備配合正面進攻。
第五軍團主力和第二軍團兩個團由楊口、麟蹄間突入,向洪川方向進攻,配合志願軍左縱隊作戰。
為達成戰役的突然性,志願軍各部隊從180千米外向作戰地區隱蔽開進,主力在戰役發起前一周開始秘密占領進攻出發陣地。同時,將戰役發起時間選在1950年除夕。
臨時召開生活保障會議
接到彭德懷向前線開進的命令後,志願軍6個軍冒著漫天大雪,急促地向戰役即將發起的位置日夜兼程地行進。在沒有機械化運輸的情況下,中國士兵的兩條腿要趕在戰役指定的發起時間前到達戰場。
第三次戰役就要打響了。彭德懷這時仍想著中國士兵們的肚子問題。
在朝鮮戰場上,志願軍中流傳著這樣一個笑話:
毛澤東知道在朝鮮打仗的士兵們生活很苦,就給負責前線供應的高崗下了"讓志願軍吃好面"的命令。
結果,高崗把毛澤東用湖南話下達的命令聽成了"讓志願軍吃炒麵"。於是,志願軍就整天吃炒麵了。
炒麵雖然維繫著志願軍士兵生命的最低需求,但同時,因為它缺少人體所必需的多種維生素而導致士兵們患上了維生素缺乏症。
因為志願軍後勤裝備的限制,加上美軍飛機的不間斷轟炸,志願軍白天不敢生火做飯,而炒熟的面經過長時間運輸卻不會變質,士兵也攜帶方面,食用簡單,同時能夠大批量供應。
因此,炒麵無意中成為志願軍在巨大規模的戰爭中所發明的一種野戰口糧。
炒麵的成分是70%的小麥粉,混合30%的玉米粉或大豆粉、高粱粉,炒熟後加入0.5%的食鹽。
第一次戰役剛結束的時候,東北軍區後勤部根據前線的要求,提出了"以炒麵為主,製備熟食,酌量提高供給標準"的建議,並且將炒麵的樣品送到了志願軍前線指揮部。
彭德懷親自嘗了炒麵的樣品之後說:"送來的乾糧樣子,磨成面放鹽好。炒時要先洗一下,要大量前送。"
但是,如果讓前線的每一名志願軍官兵都吃上炒麵,那麼所需要的炒麵數量是驚人的。即使按照每人每月規定數量的三分之一供應,這個數字也已經達到1482萬斤,而中國的整個東北地區即使盡最大的努力也只能供應出1000萬斤。
為此,東北人民政府專門下發了《關於執行炒麵任務的幾項規定》。《規定》把製作炒麵的任務向黨、政、軍、民各階層層層分配,下達各單位每天製作炒麵的數量。
在第二次戰役即將開始的時候,即1950年12月18日,中共東北局又召開了一個專門會議,參加的人員包括東北地區的黨、政、軍各方面的負責人,政務院總理周恩來特地從北京趕來參加。會議的名稱定為"炒麵煮肉會議"。
"炒麵煮肉會議"部署了在一個月之內製作650萬斤炒麵和52萬斤熟肉的任務。
由於需要量巨大,而且要短時間內準備好,東北軍區後勤部就是全力以赴也趕不及。東北人民政府動員了一切力量,但最多也只能解決50萬斤,因此存在很大的缺口。
周恩來知道後,立即指示政務院向東北、華北、中南各省布置任務,發動群眾炒麵。
在1950年初冬天的瑞雪中,中國大地上掀起了一個奇特的大規模的群眾運動:男女老少齊動手,家家戶戶做炒麵,晝夜不息。炒麵特有的香味飄散在中國廣袤的土地上。
周恩來也抽出時間親自炒麵。他的右臂曾經負傷,炒麵時只能靠左臂用力,臉上的汗珠直往下掉。
一個女同志上前搶周恩來手中的鏟子,說"總理,不要累壞了身子。"
周恩來說:"不要緊,我們在國內受點累,算不了什麼。志願軍在前線很艱苦,要把炒麵做好送給他們當乾糧,支援他們打勝仗啊。"
在周恩來的親自關心和指示下,國內僅用20多天時間,第一批200多萬公斤炒麵就送到了志願軍戰士的手中。
加緊戰前的各項準備工作
當炒麵、豬肉的香氣在國內各地飄溢時,已經連續打了兩個大戰役的志願軍,為了保證第三戰役取得勝利,也抓緊時間進行休整,大力補充兵員和糧彈。
為了增強志願軍兵力,中央軍委決定由楊得志任司令員、李志民任政治委員的十九兵團加緊入朝參戰,爭取在1951年3月前到達朝鮮前線。
同時決定,在朝鮮部隊除了準備用動員的新兵進行補充外,另外從國內部隊中動員8萬名老兵進行補充,以保持和恢復前線部隊的戰鬥力。
第二次戰役中,志願軍後勤保障能力弱的缺點暴露無遺。為了在現有條件下彌補這個缺點,中央軍委決定將原有的9個大兵站增加到11個,並實行了定向供應的體制。
另外,增調鐵道兵直屬獨立團、直屬橋樑團入朝,與鐵道兵第一師共同修復京義線鐵路定州到孟中里段和滿浦線熙川到价川端鐵路。
同時,還增調了工兵第五、第八團入朝,加緊搶修新占領區的公路和橋樑。
為了加強後勤工作,東北軍區決定由軍區副政委李富春主管後勤工作。為保證第三戰役作戰需要,東北軍區後勤部對分部的設置做了調整,供應線向前延伸,第一分部從熙川延伸到球場,供應線向德川、成川、江東、三登、順川延伸,擔負對第三十八、四十二、六十六軍的供應。
第三分部的供應線從溫井向定州、安州、永柔延伸,擔負對第三十九、五十、四十和志願軍炮兵的供應,第二、第四分部仍保證對第九兵團的供應。
另外,中央軍委總後勤部從北京和天津抽調246輛汽車保證前方運輸。與此同時,從蘇聯訂購了2000輛汽車,這些汽車全部立即用於支援志願軍改善後勤運輸,志願軍每個軍都可以增加30輛。
前方的志願軍也積極行動起來,大力組織就地借糧。
為解決糧食困難,彌補運輸補給的不足,志願軍與朝鮮政府商定,在當地政府的協助下,在平壤以東、以南"三八線"以北地區就地籌糧。
志願軍司令部劃定區域,規定了具體的就地籌糧辦法,要求軍師團各級指定政治部主任或副政委一人,專門擔任領導籌借糧食和掌握政策,各級政治機關抽調幹部,並抽調一部分部隊幹部,加上後勤幹部與朝鮮聯絡員等,組成若干籌糧隊,作為一項戰鬥任務完成籌糧工作。
只要借得朝鮮地方政府或朝鮮群眾個人的糧食,都留給蓋有公章的借糧證,日後統一由中國政府償還。
這樣,經過一番努力,西線6個軍籌糧2萬噸,東線第九兵團籌糧1萬噸。到戰役發起前,志願軍共籌借到糧食3萬噸,基本滿足了志願軍第三次戰役的所需,解決了燃眉之急。
在完成兵員糧彈補充、改善後勤運輸保障的同時,中朝部隊加緊進行臨戰準備。針對此次作戰是由運動殲滅"聯合國軍"轉為向具有防禦準備的"聯合國軍"的進攻戰的特點,各軍根據志願軍總部的要求,重點進行了強渡江河、突破作戰的準備,制定了突破和向縱深發展的作戰計劃,及其相應的炮兵支援計劃,準備了大量爆破筒、炸藥包等爆破器材。
各軍師團都按照任務區派出了偵察隊,實施戰前偵察,掌握了"聯合國軍"部署和縱深地形情況。在山野密林中,志願軍戰士們還進行了打坦克、打碉堡、爆破鐵絲網、登梯子、山地進攻等訓練。
朝鮮冬季非常寒冷,志願軍後勤部門想了很多辦法保障部隊,儘量讓部隊能吃上熱飯,睡上熱炕,以保持恢復體力。
1950年12月25日,彭德懷、朴一禹、洪學智商定,第三次戰役的發起時間為12月31日17時。
12月16日,志願軍前進到平壤、陽德、谷山地區,稍事準備後,於18日開始按照預定的部署向前開進,27日隱蔽前出到進攻位置。
中朝各軍開進到進攻位置後,立即開始了臨戰前的偵察和強度江河、突破作戰等各種準備。為了保證指揮和聯絡,軍與軍都架設了有線電話。
至12月28日,各軍的準備工作基本完成,只等戰役發起時刻的到來。
一手資源突破防盜章節,收藏czbook.cc。請分享更多的讀者,讓站長能添加更多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