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抗美援朝解密全史> 第三十章 加強志願軍防空力量

第三十章 加強志願軍防空力量

2024-09-12 19:27:24 作者: 胡元斌
  中朝成立空軍聯合司令部

  1951年3月,為了更好地指揮中朝空軍部隊協同作戰,經中朝雙方協商,成立中朝空軍聯合司令部。該司令部隸屬於中朝聯合司令部。

  中朝空軍聯合司令部的成立,經過了一個漫長而艱辛的過程。

  早在1950年12月,中國和朝鮮兩國空軍領導人會談時一致認為,需要迅速組成中朝空軍聯合指揮機構。

  1951年1月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務院總理周恩來致電朝鮮政府,"提議按照聯合軍隊司令部的組織原則,成立中朝空軍聯合集團軍司令部"。

  經中、朝兩國政府商定,3月15日,中朝空軍聯合司令部在遼東省安東成立,劉震任司令員,常乾坤任副司令員,朝鮮人民軍航空局局長王璉任副司令員、。

  劉震於1915年3月3日出生在湖北省孝昌縣的小悟鄉劉家嘴一農民家庭。在貧寒的家庭環境裡,度過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時代。

  1930年3、4月間,孝感東北部的革命運動迅猛發展,劉震在這個時候參加了赤衛軍。在鬥爭中,劉震逐漸認識到共產黨領導的紅軍是真正為窮人打天下的隊伍。在這種思想的驅使下,於1931年9月加入紅軍,被分配到陂孝縣紅軍游擊大隊當戰士。

  1932年春,劉震被調到鄂東北道委特務四大隊一分隊一班當戰士。同年8月,在河南光山柳林河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1933年6月,中共鄂東北道委特務四大隊改編為紅二十五軍手槍團,劉震在一分隊一班當戰士。1934年5月,擔任二二四團一營一連指導員。

  抗日戰爭爆發後,七十五師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第一一五師第三四四旅六八八團,劉震任政治委員。1937年12月,率部隨三四四旅開赴冀西平、井獲三角地區,伺機打擊正太、平漢路之日軍。

  1938年6、7月間,為了配合國民黨軍隊粉碎日軍對中條山的進攻,奉命率領六八八團三營600多人開進中條山。除配合國民黨軍隊的作戰行動外,劉震還支持發展當地群眾性的游擊鬥爭,並積極擴充部隊,僅半年時間,就發展到近千人。同年11月,第三四四旅組建獨立團,劉震任團長,奉命到冀魯豫邊區開展鬥爭。

  1939年2月,邊區部隊統一組成冀魯豫支隊,獨立團改為該支隊第一大隊,任大隊長。在支隊和中共魯西南地委的領導下,指揮第一大隊為保衛魯西南根據地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中央任命劉震為中朝空軍聯合司令部司令員是對他的信任。

  中朝空軍聯合司令部機關設司令部、政治部、後勤部、工程部,6月29日,增設幹部管理部。

  7月,由華東軍區空軍機關抽調人員,在遼東省東豐組建中朝空軍聯合轟炸機指揮所,聶鳳智任司令員。由華北、中南軍區空軍機關抽調人員,在遼西省開原組建中朝空軍聯合衝擊機指揮所,徐德操任司令員,吳富善任政治委員。

  兩個指揮所歸中朝空軍聯合司令部統一指揮。9月,東北軍區空軍政治委員周赤萍兼任中朝聯合空軍政治委員。12月,因作戰任務變化,撤銷轟炸機指揮所和衝擊機指揮所。

  1952年1月16日,中朝空軍聯合司令部與東北軍區空軍機關合併。在安東組織領導志願軍空軍部隊的機關,對內稱東北軍區空軍機關第一梯隊,對外仍稱中朝空軍聯合司令部。

  1952年9月,為了鍛鍊組織指揮能力,取得指揮作戰經驗,華東軍區空軍指揮機構接替中朝空軍聯合司令部的作戰指揮任務。

  11月,華東軍區空軍司令員聶鳳智任中朝聯合空軍代司令員。

  1953年1月20日,空軍第二軍軍部、空軍第三師等8個航空兵師和浪頭場站等單位,劃歸中朝空軍聯合司令部建制。

  4月,聶鳳智任中朝聯合空軍司令員。成立安東防空區司令部,歸中朝空軍聯合司令部建制。成鈞兼任空聯司副司令員和安東防空區司令員。

  7月27日,朝鮮停戰協定簽字,韓戰結束。12月,東北軍區空軍司令部接替中朝空軍聯合司令部的任務。華東軍區空軍指揮機構撤回南京。

  中朝空軍聯合司令部在抗美援朝戰爭中,領導和指揮志願軍空軍部隊英勇作戰,給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空軍以沉重打擊,完成掩護交通運輸、保衛重要目標和配合地面部隊作戰等任務,為抗美援朝戰爭勝利做出重要貢獻。

  當時,接梨樹是中朝空軍聯合司令部所在地,也是蘇聯空軍首長、顧問和直屬機關、機要電台等所駐紮的重要基地。這一重地是經安東市政府和上級有關部門周密研究後,設在接梨樹原銅礦洞內外的,這樣既能抵禦對方的進攻,也能保證安全。

  在洞外,志願軍給蘇軍首長蓋起了兩棟小樓,在四周建起了食堂、俱樂部和辦公室。同時,又建起兩棟小平房,作為志願軍招待蘇軍的招待所,隸屬安東空軍基地場站蘇軍招待處管轄。

  招待所內有一個"執行排"和10多個擺台的人。他們是從大連調來的,大部分都會簡單的俄語對話。所長叫孟憲斌,是本溪南芬人。

  在這裡,指揮部多次向朝鮮前線發出作戰命令。中、蘇、朝飛行員憑藉這裡的指揮,打掉多架美國飛機。當然,志願軍也親眼看到蘇軍犧牲的飛行員從這裡裝進火匣盒式的棺材裡。

  當時,蘇軍首長胸前懸掛著飛行員的遺像,在哀樂的伴奏下,幾十個人眼含熱淚,將棺材裝上汽車拉到機場送回老家蘇聯。面對這樣的場面,招待所的戰士和蘇軍戰士一起淚流滿面。

  接梨樹這一紅色陣地的山洞內維修得非常好。有辦公室,有電台,有儲備食品及彈藥的庫房。洞內地面是地板,裝有取暖爐,巷道有暖氣片,為防止雜音,房間全用紫紅色大絨布包上了牆皮。

  招待員進入洞內清掃衛生時,鞋全脫下來放在洞外。每當發出空襲警報信號後,在洞口附近的人員立即鑽入防空洞。

  有一次,晚上21時多,突然警報拉起長聲。蘇聯空軍首長、顧問和顧問的夫人,還有一個10多歲的男孩急忙躲入洞內,一位從河南臨時來的招待員家屬嚇得直哭。蘇軍顧問的夫人立即上前勸慰,告訴他不要怕,還從衣兜內掏出糖塊遞給他。大約10分鐘後,警報聲終於解除了。


  這個招待所和蘇軍關係很融洽,志願軍戰士幾乎每天都和他們一起看電影。看蘇聯的電影雖然語言不懂,但故事情節也大體看得明白,大家都很感興趣。

  1952年深秋的一天,上級突然來了指示:下午有高級首長來,一定要做好安全保衛工作,也要搞好這頓會餐。於是,大家開始忙活起來。

  下午14時,從大門外開來7輛轎車、吉普車。一個滿面紅光、身著黃呢子軍上衣,顯得格外身強力壯的人從車上跳下來。大家一眼便認出,他就是彭德懷。

  戰士們一齊向彭德懷行軍禮。接著,又從車上下來三四個人,他們紛紛點頭向戰士們致意。這幾個人中有時任朝鮮副首相南日、丹東市長段永桀、十三兵團領導洪學智等。他們是來向蘇軍慰問、致謝、通報戰時情況的。

  在中朝空軍聯合司令部的日子使很多戰士終生難忘。有一位戰士後來回憶說:

  從那以後,我的工作幾經變化,1985年從五龍金礦離休了。轉眼50多年過去了,可我始終無法忘記接梨樹這塊抗美援朝的紅色陣地。它凝聚著中、蘇、朝人民用鮮血凝結成的友誼。它激勵著年輕一代繼承先烈為保衛國家、為創造美滿生活而奮鬥不息的精神。

  這位戰士的話,道出了所有空軍聯合司令部軍人的心聲。

  志願軍創建對空監視哨

  1951年3 月的一天,志願軍後勤部政委周純全來到後勤一分部和三分部駐地檢查工作。

  在部隊駐地,周純全聽到幾聲清脆的槍聲,剛要問是怎麼回事,就看見公路上的汽車有的停下來就地偽裝,有的開進附近的隱蔽所。眨眼間,公路上排成一條長龍的汽車隊就消失了。

  原來,這是部隊設置的對空監視哨,又叫"防空哨"。防空哨是我軍在沒有制空權的情況下,為保衛運輸線而採取的創舉。

  抗美援朝戰爭初期,由於美機對我交通運輸線進行嚴密封鎖,而我空軍部隊少和防空力量較弱,所以不能掌握制空權。這樣,戰地後方的交通運輸、物資裝卸和修築橋樑、道路等不得不在夜間進行。

  為防止暴露目標,夜間行車時不能開燈。所以,汽車前進的速度很慢,車隊運輸效率極低。這不僅嚴重影響了對前線部隊的物資補給,而且夜間閉燈行車,撞車、翻車、堵車等事故也時有發生。

  為了解決在美機威脅下,汽車能夜間開燈行駛這個大難題,志願軍防空兵幹部戰士在實踐中,針對美軍飛機的特點,總結出了設立防空哨的辦法。

  當時,美軍在朝鮮戰場上夜間使用的多是B-26等亞音速飛機。這種飛機未臨空時,在一定距離上就能聽見馬達聲。


  針對這個特點,志願軍的官兵們在公路運輸線上每隔一定距離設一個防空哨,以監視美軍飛機活動。每個哨位一般由 3到5個人組成,哨間距離在 1.5到2千米之間,橋樑、渡口及交通樞紐地段適當加強。

  防空哨只要聽到美機的聲音就立即鳴槍報警,公路上正在行駛的汽車則馬上熄滅燈光。這樣,美機就無法憑藉燈光找到目標了。

  待美軍飛機飛過去後,防空哨就吹哨子或敲炮彈殼向過往汽車發出解除警報信號,汽車又恢復開燈行駛。

  這個辦法很有效。在志願軍普遍設立防空哨後,美機整夜在公路線上巡邏卻始終找不到目標。美軍一時不知是怎麼回事,還以為我軍的汽車都安裝了雷達。

  防空哨的顯著作用是解決了汽車夜間運輸的效率和安全問題。汽車部隊在有防空哨的公路上就可以開大燈快速行駛,運輸效率顯著提高,車輛損失率也大為降低。防空哨使司機有了"耳目",解除了顧慮,運輸效率顯著提高,行車事故及車輛損失率也大為減少。

  周純全感到這個辦法不錯,於是很快加以總結,在其他單位進行了推廣,使它很快遍及整個運輸線。最多時,僅由志願軍後勤負責的 2800 千米的運輸線上就設置防空哨 1568 個,使用兵力達 11 個團。

  為了使汽車聽到報警或遇到轟炸時有地方可隱蔽,志願軍後勤部隊還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在主要運輸線路兩側,構築了許多汽車掩體,最多時達到 8969 個。防空哨與掩體相結合,大大提高了汽車運輸的安全係數。

  防空哨在發展中,任務也漸漸得到了"擴充",由開始時的專門對空監視美機,發展成為既監視美機,又打低飛的美軍機,以及指揮交通、維修道路、救護車輛、清剿匪特和接待過往人員等多種勤務。

  一次,防空哨的哨兵龐林,見美軍的飛機囂張得不可一世,緊挨著山頭飛行。他氣得罵了一句:"他媽的,太欺負人了!"說著舉起步槍,"砰砰砰砰"4發子彈就打得美機著了火,"轟隆"一聲栽到地上爆炸了。

  這個驚人的戰果震驚了全軍。由此,志願軍後勤部開始號召後勤分隊普遍建立起對空射擊小組,以步槍和輕機槍組成火力網,廣泛開展群眾性的打擊低飛美軍飛機的活動。這有力地挫傷了美軍的囂張氣焰,使他們再也不敢低飛濫炸了。

  1951年8月中旬開始,美軍出動大量飛機對朝鮮北部鐵路、公路幹線和交通樞紐實施了歷時一年的"空中絞殺戰"。

  此時,防空哨已經由專門的部隊承擔。從1951年12月開始,公安軍十八師所屬3個團接受了擔任防空哨的任務,在朝鮮西線和中線長達1318千米公路運輸線上指揮來往車輛,防止美機空襲。

  為了粉碎美軍的"絞殺戰",十八師官兵與兄弟部隊一起,在朝鮮人民的大力支援下,同美軍的"絞殺戰"進行了艱苦的卓有成效的鬥爭。

  執勤人員不論是颳風下雨還是酷暑嚴寒,都堅持在美機、美特威脅下,冒著生命危險,徹夜堅守在崗位上,警惕地監視著天空,注視著地面,指揮著來往車輛。

  他們為了及時發現美機,在零下30度的嚴寒天氣也捲起帽耳,認真傾聽飛機和汽車的聲音;有的士兵耳朵凍起了泡,臉上凍破一層皮,但仍堅持執勤,毫無怨言。


  不久,美軍終於知道了我軍夜間行車的秘密,就對防空哨實施轟炸。但執勤戰士們不怕犧牲,英勇頑強地與美軍展開鬥爭。

  有的哨兵被美機轟炸掀起的泥土埋住,爬起來繼續執勤;有的哨兵中彈後依然鳴槍報警,用生命保衛運輸線;還有的哨兵用步槍向美機射擊,擊落了美機。

  哨兵們的艱苦工作結出了豐碩的成果。志願軍政治部主任杜平同志在《在志願軍總部》一書對防空哨的作用有這樣生動的記述:

  這時,我後方運輸已大為改觀。每當夜幕籠罩,朝北大地便成了我們的自由天下,婉蜒在原野和群山中的漫長公路上,成隊成隊的汽車,從四面八方匯聚,車燈時明時暗,整夜川流不息,蔚為壯觀。

  夜間行車,每隔一段距離,就設有一個志願軍後方部隊的防空哨,敵機來時,就向空中放一槍,一個崗哨放了槍,附近的崗哨跟著也放起來。這時,正在行走的汽車,聽見槍聲,馬上就閉燈行駛,那條漫長的電光的巨流,一下子全部熄滅。敵機過後,哨子一響,那條電光的巨龍一下子又閃亮了。

  當我乘車行駛在這條被人們譽為鋼鐵運輸線的交通線上時,感慨頗多。我們的後方運輸戰士為保障前線供應,付出了多少辛勞、多少血汗啊!在這條炸不爛、打不斷的運輸線上,又凝集了後勤戰士多少聰明才智呀!

  在長達250O千米的主要幹線上,設置哨組1308個,創造了現代戰爭史上的一項蔚然奇觀。在我防空能力薄弱的情況下,正是這些防空監視哨保證了夜間汽車運輸的安全,使糧彈源源不斷的運向前沿陣地,為持久作戰提供了物質基礎。

  據志願軍後勤司令部統計,由於採取普遍設立了防空,公路運輸效率提高70%以上。

  防空哨這一新生事物的出現,受到了彭德懷等志願軍首長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

  為防空哨更加有效,在志願軍司令部的領導下,十八師採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

  一是將防空哨升級為防空哨組;二是配發必要的裝備;三是建立專責制;四是調整力量,充實一線連隊;五是開展"百日無事故運動",樹立為運輸服務的思想。

  防空哨的作用,還引起了毛澤東的重視。毛澤東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上,讚揚朝鮮戰場上志願軍公安部隊創造的防空哨說:

  戰爭的頭一個月,我們的汽車損失很大。怎麼辦呢?除了領導想辦法以外,主要是靠群眾想辦法。在汽車路兩旁用一萬多人站崗,飛機來了就打信號槍,司機聽到就躲著走,或者找個地方把汽車藏起來。同時,把汽車路加寬,又修了許多新汽車路,汽車開過來開過去暢通無阻。這樣,汽車的損失就由開始時的40%,減少到百分之零點幾。

  高炮與空軍加強協同能力

  1951年3月初,東北軍區防空兵五〇六團由本溪調至遼東省寬甸縣長甸河口,擔負掩護上河口村至朝鮮清水鎮一段的鴨綠江鐵路大橋和江上浮橋的任務。


  鴨綠江上有3座鐵橋:安東、輯安和長甸河口。防衛長甸河口大鐵橋,不單是保衛交通要道,還要配合兄弟部隊保衛水豐發電站。所以,五〇六團的防區是主要的空戰區之一,空中情況比較多,也比較複雜。

  此時,美軍的轟炸次數和規模一天比一天增強。

  接到這個任務後,五〇六團領導感到,這個任務是個非常艱巨而又光榮的任務。為了完成好這個任務,團領導決定,先由參謀長苗樹人帶領團司令部幹部和各營營長前去勘察陣地。

  鴨綠江鐵路大橋和江上浮橋的兩岸,都是高山峻岭,這裡山巒起伏,地勢險峻。鴨綠江的北岸是寬甸縣的上河口村和下河口鎮,南岸是朝鮮的清水鎮。

  在這樣複雜的地形地貌條件下勘查,要花費很多時間。為此,參謀長苗樹人帶領大家開動腦筋。

  大家經過商量,決定採取"普遍撒網,重點抓魚"的辦法,把整個勘查過程分普遍勘察、細微勘察和定點勘察三個階段。

  開始時,苗樹人帶領團機關司、政、後各部門的幹部進行4天的普遍勘察。

  同志們爬山越嶺,披荊斬棘,用雙腳踩出一條彎彎曲曲、起伏不平的山路。這裡比較偏僻,荒無人煙,常有野雞和各種鳥突然飛來。

  普遍勘察後又進行了3天的細微勘察。

  在進行細微勘察時,要研究"占山為王"的問題,哪一個炮連占哪一個山頭,要讓營里幹部心中有數,以便他們根據任務要求,對連里幹部做思想工作。

  這次勘察所走的路雖然少一點,可是在山頭蹲的時間比較長。

  最後三天是定點勘查,要落實各個炮連的陣地。這時出現了新的問題,大家都想占領高山頭,站得高才能看得遠,能及早發現美機,打擊美軍的時機就會多一點,勝利的把握就大一些。

  針對這個問題,團領導從全局出發,對團里的幹部進行說服教育。團領導向同志們講清戰術原則,說明戰術要求不能都占領高山頭,要求大家樹立全局觀念,要從全團出發,互相配合,共同爭取對美軍鬥爭的勝利。

  經過一番工作,各級幹部們都安下心來接受了團里的安排。

  勘察地形之後,團領導們又根據美軍轟炸機進襲的參數,計算出戰鬥航路環帶。又根據地形判美軍戰鬥轟炸機的進攻方向,按照要地防空戰術要求,根據"兩個密集",戰鬥航路環帶上火力密集,主要方向上火力密集,打擊美軍飛機偷襲點的原則,把各中、小高炮連部署在大橋南北兩側的山頭上。

  由於部署恰當,符合戰術要求,為以後有力打擊來犯美機,確保守衛目標的安全創造了條件,奠定了對空作戰勝利的基礎。

  把高射炮架在高山上,可以說是個非常好的打擊美軍的辦法,山上射界開闊,在那裡既可以仰射高空的美機,也可以俯射低空的美機,而且視野良好,很早就能發現美機來襲。

  但是,辦法雖然好,把數噸重的高射炮弄上險峻的高山可就不容易了。高炮團面臨的困難是,既沒有汽車路,又沒有工程兵給搞修建,一切都得靠自己動手。

  為了修出一條可以通行汽車的路,全團所有的勞動力,從機關幹部到家屬都上山開路。戰士在前邊開山,幹部和家屬在後邊平路。

  路修好後,各營便組織炮連上山。雖然有了路,但把沉重的高射炮推上山還是很吃力的。團里調來幾輛大卡車,把高射炮往山上拉,但有時候卡車也拉不上去,就只好靠人在後面推。

  有時為了一門高炮上山,用一二輛大卡車往前拉,後邊還有許多炮手往前推。就這樣,硬是將一門炮一門炮拉進了陣地。

  二營五連的陣地設在高山上,山勢險峻,無路可走。為了按時完成任務,五連官兵們發揚"螞蟻啃骨頭"的精神,把高射炮化整為零,拆開了往山上運。他們組織全營人員硬是把全部火炮器材一門一門、一件一件地拉到了高山頂上。

  由於全團同志的共同努力。全部火炮和觀測儀器上山、定位,只用了很短的時間。

  全團各連進入陣地後,迫切要求解決的是吃飯、睡覺問題。炊事員們主動上山,在山坡上找石塊壘起爐灶,支上行軍鍋,做好飯,炒好菜,送上陣地。

  但是睡覺的問題不好解決。朝鮮位處東北亞,四季明顯,早晚溫差也大。在嚴寒的冬天,山頂上的氣溫常常在零下20度左右;而酷熱的夏天,山上的溫度則高達40度左右,而且還有蚊蟲叮咬,毒蛇出沒。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