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抗美援朝解密全史> 第四十二章 工程兵全力保障任務

第四十二章 工程兵全力保障任務

2024-09-12 19:28:04 作者: 胡元斌
  志願軍工程兵全力完成任務

  在抗美援朝戰爭期間,志願軍工兵在"一切為了前線、一切為了勝利"的思想指導下,陸續進入朝鮮。

  1950年10月2日,在吉林市整訓的軍區工兵教導團接到東北軍區司令部的急電,命令教導團立即派一個營火速趕到長甸河口搶修橋樑。

  在美軍空軍的狂轟濫炸之下,維繫中朝交通的主要通道之-,鴨綠江長甸河口公路大橋也被炸斷,這使得急待過江的車輛在兩岸雲集。

  接到命令,工兵教導團立即集結所屬的第二營的四連、五連和一個學員隊共3個連的兵力,在二營營長謝義俊、教導員賈偉率領下,於5日趕到長甸河口。

  部隊一到駐地,謝營長就向戰士們講清這個渡口的重要作用,並傳達東北軍區首長關於迅速修復這座江橋的指示,對各個連隊的任務作出具體的部署。營長講話結束後,賈教導員作政治動員。

  經過一番動員,戰士們心情激憤,豪情滿懷,義無反顧地迅速投入了搶修橋樑的戰鬥。

  搶修橋樑的工作危險而艱難。美軍每天都出動飛機對大橋進行轟炸。戰士們冒著敵機的猛烈轟炸,頂著深秋的寒風,頑強地與敵人搶時間,拼速度。

  常常是敵機剛轟炸完,工程兵們就衝上大橋,開始搶修。當他們將橋樑修復,過不了多少趟車,敵機又飛來臨空投彈,炸得橋板四處翻飛。

  戰士們始終以堅韌不拔的毅力和連續戰鬥的作風,隨炸隨修,反覆搶修,竭盡全力不使交通中斷。

  但是,因為缺少空中掩護,大橋最終被毀嚴重,難於修復。面對這種形勢,二營黨委召開擴大會,發揚軍事民主,研究新的戰法。

  黨委集思廣益,決定在用少量兵力反覆搶修公路大橋的同時,在上游不遠的地方架設一座舟橋,雙橋並渡,做到此斷彼通,彼斷此通,以保證渡口交通不易中斷。

  經過勘察,二營官兵們在鴨綠江上游選擇了一段地形比較隱蔽、水流較緩,水面寬200多米的地方作為架橋點。隨即,二營官兵們在兩岸構築橋礎,開闢進出路,準備架設舟橋。

  兩岸橋礎和進出路剛修好,一輛輛特種舟橋車便開抵江邊,卸舟泛水。為加快連結舟橋的進度,幹部戰士都身著短褲,紛紛跳入江中推舟架橋。

  為了不暴露我軍企圖,保守秘密,麻痹敵人,二營的官兵們就白天休息,養精蓄銳,一到黃昏就全部出動,突擊作業。

  10月的東北已經是寒意陣陣,夜間水溫已降到五六攝氏度。在水中作業,官兵們凍得渾身起雞皮疙瘩,上下牙直打架,但大家仍然堅持在水中勞作,不架通舟橋不上岸。炊事班及時送來辣椒湯或薑湯,大家一手扶著鐵舟,一手端起大碗喝上一陣,又繼續奮戰。

  經過兩個多小時的緊張作業,一條長270餘米的舟橋出現在波濤起伏的鴨綠江上。

  10月19日黃昏,志願軍先頭部隊的一個師雄赳赳氣昂昂地跨過架好的舟橋,挺進雲山戰場。不久,我軍大批後續部隊也從這裡過江入朝。第十三兵團的領導機關和警衛團的一部在兵團司令員鄧華率領下,也在夜色朦朧之中跨上這座舟橋,入朝指揮部隊作戰。

  10月24日,工兵第十六團入朝,修復清水面經朔州至昌城公路,隨後配合3個師屬工兵營搶修五嶺山急造軍路。

  10月31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工兵指揮所在陳正峰的率領下入朝,統一指揮入朝工兵部隊。在當時,獨立工兵部隊只有一個團,隊屬工兵也很少,裝備以土木工具為主。在戰爭中,志願軍工兵是邊打邊建。

  1951年7至8月,志願軍工兵第一、第四團入朝,與在朝工兵一起投入抗洪和反"絞殺戰"的鬥爭。

  同年9月至12月,有7個工兵團與二線部隊一起,在朝鮮軍民的支援下,新建了5條公路,並對公路幹線、橋樑進行了搶修和維護,把二、三級公路普遍提高了一個等級,並在交通樞紐地區開闢多條繞行道,在各渡口架設備用橋樑,在公路沿線修建汽車待避所。

  1952年6月,志願軍領導人決定加強東西海岸的防禦,在重點地區構築永久性工事。為此,工兵第六、第九團於9月上旬入朝,並從第七、第十、第十八、第二十一團各抽調一個營的兵力,分別配屬第四十二、第六十四、第二十、第十五軍在東、西海岸及平康地區構築工事,一個月即建成永備工事134個。

  1952午7月,工兵指揮所改為工兵指揮部,譚善和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直接指揮獨立工兵團,並負責隊屬工兵部隊的業務指導工作。

  在以後,隨著戰線迅速南移,道路保障任務日益加重,第四、第五次戰役期間,工兵第三、第七、第十、第十四、第十八、第二十二團和一個重機械工兵營入朝。

  在此時,在朝志願軍工兵部隊以主要力量搶修、維護道路、橋樑,保障公路幹線暢通;以一部兵力協同步兵、炮兵和裝甲兵搶修陣地道路,構築指揮所、觀察所、掩體等陣地工事,排除和設置障礙物。

  1953年,反登陸作戰準備期間,工兵又以第六、第九、第十八團和第二十一團第二營,分別配屬第三十八、第六十四、第五十軍,協助構築了長達200餘千米的坑道工事和大量火炮工事及陣地道路。與此同時,工兵第十二團入朝,改建和加寬龜城至价川公路。

  戰洪水搶修公路橋樑

  1951年6月,志願軍工兵指揮部接到通知,連日來朝鮮北部大雨不斷,各江河上游水位持續上漲,各部隊要做好防洪護路工作。

  志願軍工兵指揮部立即把這個通知轉發給各個工兵部隊。工兵二團接到通知後,決定除9連維護延金里約l5千米長的輕便鐵路外,其餘8個工兵連分段負責維護市邊里至勝湖裡段的公路和橋樑。

  接下來的10多天裡,陰雲連日不開,大雨傾盆而下。團部指揮所里都進了水。幾個戰士正在用臉盆往外淘水,薛團長站在水裡給各連打電話,提醒他們注意防洪,"一連嗎?你們那裡靠近山坡,山上植被稀疏,要警惕山洪和泥石流。"


  "放心吧團長,我們已經挖好了引水渠,部隊都搬到了高處。"一連指導員的說話聲特別大,震得薛團長的耳朵疼。

  "你說話小點聲,小心讓美機聽見了!"一連的布置很妥當,薛團長很高興,不由開起了玩笑。

  "二連嗎?你們那裡的公路剛剛修好,路基還不堅固,要注意維護。單軌簡易橋可能被泡壞,派幾個人上去加固一下。"

  "是,我馬上帶入上去。"二連連長操著東北口音說。

  "三連,你們派幾個戰士到5號工區,那裡有個急轉彎,又是下坡。這麼大的雨,司機可能看不清道路。讓戰士站在那指揮交通。翻了一輛車我就降你們連長一級!"

  "是,保證不翻車。"電話那邊是個值班員,其實,連長已經站在公路上指揮交通了。

  ……

  7月20日,暴雨襲來,山洪爆發。因為各連準備得當,除了帳篷進水外,部隊沒有遭受任何損失。趁著下雨,美軍飛機不會出動,二團組織人員對道路和橋樑進行加固,把彈坑填平。

  31日,大雨終於停了下來,火辣辣的太陽照得大地霧氣騰騰。然而,連日大雨使江水猛漲,水位上漲了10倍還多,江水已經溢出河床。在水裡泡了一個月的河堤終於頂不住了,轟隆一聲決了口。

  黃色的江水似受驚的馬群,翻著白浪滾滾而出。洪水瞬間吞沒了房屋和良田,沖壞了道路和橋樑。兩米多高的房屋沒了蹤影,4米多高的電線桿只剩下個尖,橋樑歪歪斜斜地倒在江水裡,道路被沖成一段一段的。

  交通中斷了,駐地群眾的生命財產受到嚴重威脅。

  二團立即一面組織兵力搶救群眾的生命財產,一面儘快搶修道路和橋樑。

  水路兩棲車開到洪水裡,把圍困在樹上的朝鮮百姓救了出來。戰士們在江水中拉起大網,攔截被衝下來的財物,然後收集起來準備讓朝鮮百姓認領。

  工地上,幹部戰士們在濕熱的空氣里和粘乎乎的泥水裡揮汗如雨地搶修。此時,他們也顧不上防避美軍飛機的轟炸掃射了。美軍飛機臨空了,沒有人離開現場,炸彈下來了,往泥水裡一撲,子彈打過來了,在橋墩後面一藏。山上的高射炮開火了,美機嚇得晃著尾巴跑了。

  戰士們在泥水裡不分晝夜地奮力作業,終於使任務區內的公路通了車。


  可還沒等大家喘過氣來,8月4日,第二次洪峰接踵而至,水位比第一次還高,剛架好的橋、修好的路又被沖毀。指戰員心急如焚,連濕衣服都來不及換下又繼續投入了搶修。

  此時,美軍趁朝鮮北方洪水泛濫之機,出動大批飛機,輪番轟炸封鎖我軍方交通要道。搶修工作不得不轉入夜間。

  8月8日傍晚,二團五連作業區內下有里大橋被炸斷,三排長長陳玉春接受搶修任務後,率全排跑步趕到現場,迅即冒雨投入作業。

  汗水、雨水把衣服搞得濕淋淋的,行動很不方便。陳排長脫掉上衣和背心,仰起臉澆了一會雨水,大喊了一聲:"痛快!同志們,加油干哪!這雨正好給我們洗澡了!"

  一看排長脫了衣服,戰士們也脫了上衣,有的戰士索性只穿著短褲作業。夜色中,一群漢子光著脊樑,露出一身強健的肌肉,揮動鐵錘和鍬鎬打橋樁、挖土石,叮噹的響聲,口號聲不絕於耳。

  一直干到第二天下午13時許,一條平展的道路出現在大雨中,傾斜在河水裡的橋樑又頑強地站了起來。道路終於恢復通車。

  一輛輛汽車開了過來,司機們"嘀嘀"地按著喇叭,向工兵們表示感謝。

  陳排長正和戰士們歡呼,從一輛汽車裡飛出一個東西,正砸在他懷裡。陳排長抓住一看,是一包沒開封的"大生產"香菸。一個司機從駕駛室里探出頭來說:"同志們,辛苦了,抽根煙,解解乏吧!"

  不久,工兵指揮所為二團五連三排立集體三等功一次。但陳排長總覺得那包香菸比軍功章還值得榮耀。

  第二次洪峰過去不久,第三次洪峰又到了,它將二團八連任務區內的大同江上的勝湖裡大橋衝垮,使連接前沿陣地和後方的交通中斷。而這時美軍正發動夏季攻勢,我軍前線急需糧彈。

  為此,洪學智親臨勝湖裡橋視察。他對二團的工兵們說:"你們工兵團的任務十分重要,很艱苦也很光榮,如果前方沒有彈藥和給養,打敗美軍就非常困難。前方的傷病員如果不能很快運到後方,傷亡就會更大。現在汽車過不了江,堵在橋頭,倘若美軍飛機來轟炸,那後果將不堪設想。你們工兵的任務,就是要動腦筋,想辦法,讓汽車儘快過江。"

  薛團長看著洪學智熬得通紅的雙眼說:"司令員,炸壞的橋短時間內不能修復,為了應急,是否可以漕渡汽車過江?"

  作戰工程股股長插話說:"雖然沒有制式門橋器材,但我們可以用汽油桶做。以前我們在國內就這麼幹過。"

  洪學智說:"能行嗎?"

  薛團長堅定地說:"沒問題。"


  漕渡的任務交給了八連。八連找來了幾十個大汽油桶,封閉了汽油桶的出油口,然後用鐵絲綑紮起來,再在上面鋪上木板,用雙腳釘固定,一個簡易的門橋就做成了。

  當天,進行了試渡,把一輛汽車安全漕渡到了對岸。洪學智樂得直拍巴掌,連聲說這個辦法好,要在志願軍推廣。接下來,八連不分晝夜地進行漕渡。

  一天夜晚,八連正用門橋漕渡,美軍飛機飛來了。美機先是打出一串串照明彈,照得江面上一片雪亮。接著,美軍飛機就轟炸掃射。這時站在岸邊的同志們都替江上的人們捏著一把汗。

  炸彈在舟橋邊爆炸,掀起的水柱差點掀翻舟橋。戰士們連忙下蹲,用身體的重量穩住舟橋。在舟橋上的汽車司機爬上車廂,操起步槍對著低飛的美機射擊。

  "老兄,別打了,連個毛都粘不上呢!"一個工兵戰士說。

  "打不著也嚇嚇他,志願軍不是好欺負的!"司機憤憤地說。

  "別費那功夫了,下來幫我們劃吧!"另一個工兵說。

  司機連忙跳下車廂,用鐵鍬划水。江面上響起戰士們響亮的口號音:"劃呀劃呦!用力劃呀!工兵戰士本領大……"

  當晚,八連硬是在美軍飛機的襲擾下將門橋漕渡到岸。此後美軍飛機雖常來襲擾,但門橋漕渡一直未停,直到勝湖裡大橋修復,漕渡才告結束。

  在第三次洪峰期間,大同江洪水到達平壤時,當地的朝鮮百姓棄家四處躲避。有的爬上屋頂,有的爬上樹。在二團駐平壤器材站附近,一些草房頂上有數百群眾,生命危在旦夕。

  二團供應站宋慈民、李德芝見狀後,即帶領人員,開動水陸汽車往返搶救。他們連續奮戰19個小時,救出群眾400多人。當他們回到駐地時,已經一天一夜水米沒有沾牙了。

  類似工兵二團戰勝洪水的事跡在朝鮮的志願軍工兵中比比皆是。

  在朝鮮北部這次幾十年不遇的特大洪水中,志願軍工兵戰士們發揚我軍英勇頑強、連續作戰的作風,戰洪水,斗敵機,搶修道路橋樑,搶救朝鮮群眾,為擊敗美軍"絞殺戰",打贏抗美援朝戰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楊連弟與戰友緊急架浮橋

  1951年7月下旬,楊連第所在的第一連,轉戰到東清川江大橋,此時,楊連第晉升為副排長。清川江大橋是滿浦、平壤鐵路線上的重要橋樑,戰爭所需的物資供給不分晝夜,川流不息地通過這裡運往前線。


  這時,我軍第五次戰役勝利結束,美國侵略者被趕到了三八線附近。戰火紛飛的前線每天都在進行激烈地戰鬥,我軍消耗非常大。這樣,物資運輸就顯得十分緊張、繁忙,保證鐵路、公路、橋樑的暢通無阻,就成了一項重要而又艱巨的任務。

  東清川江大橋是滿浦鐵路線上重要的交通咽喉。因屢遭美軍飛機轟炸,第一至第四孔鋼樑早被炸毀,3號墩全毀,1號墩炸去半截。

  7月18日,第五和第六孔鋼樑又被炸落。7月28日到30日,清川江爆發40年來未遇的大洪水,正橋上用幾千根枕木搭成的橋墩被沖得無影無蹤,龐大的鋼樑也被咆哮的激流捲走。運輸被迫中斷了。

  修復3號墩是全橋搶修的關鍵。楊連第所在的第一連擔負了搶修3號墩的任務。

  橋被炸斷了,但前線的戰火不斷,依然硝煙瀰漫,蔽日遮天。搶修清川江大橋迫在眉睫。楊連弟所在的一連接到搶修任務,要在8天內完成大橋修復工作。

  楊連弟首先要率領戰友們在大橋旁邊搭起一座人行浮橋,以便運送材料,進行施工搶修。當天夜裡,楊連弟帶著幾名戰友在江邊尋找到一條水淺底平的路線,然後又經過兩夜一天,在清川江大橋邊搭成浮橋。這樣,整個搶修部隊馬上開始運石頭,填橋墩基礎。

  第4天下午,戰士們在橋墩基礎上搭起一座用7000根枕木組成的枕木垛,以代替橋墩矗立在江面上。工程眼看快要接近尾聲,最重要的架梁工作正要進行,暴風雨突然席捲而來。

  剎那間,天空中濃雲密布,閃電衝出烏雲的重重包圍,裹著沉悶的雷聲,如同排空的怒濤,由遠而近、由弱而強地翻滾而至。不一會兒,暴雨像一片巨大的瀑布,漫天漫地傾瀉而下。

  江水上漲,江面沸騰,浮橋和枕木垛被江水捲起的巨浪沖得搖來晃去。

  連部被迫發出了暫時停工的命令。

  暴風雨整整咆哮了一夜。第二天天剛亮,楊連弟便冒著細雨獨自淌著泥水來到了江邊,他透過霧氣向江心望去,只見浮橋已不復存在了,高大的枕木垛也仰歪著,正被洪水沖得吱吱呀呀響。

  楊連弟正要指揮部隊準備再架橋,連長急步走來,告訴楊連弟,施工計劃改變了,團部調他到對岸幫助二連搭浮橋,力爭按預定時間完成任務。

  浮橋已經沒有了,要到對岸,只能先游到江心,再順著橋墩爬上橋面。楊連弟系好安全繩,從淺水處下水,劈波斬浪地向橋墩游去。

  對岸二連的同志們看見楊連弟登上了13米高的橋墩,都大聲歡呼起來;"登高英雄又登高了!"楊連弟笑著向一連連長搖了搖手,就從橋面上跑向對岸。

  來到對岸,楊連弟立即和二連戰友研究搭浮橋的方案。經過研究,大家認為,在如此湍急的水流里搭建浮橋是不可能的,唯一可行的方案就是搭吊橋。


  戰士們冒著狂風暴雨緊張施工。可是,吊橋的架子還沒有綁好,一陣巨浪就把它衝垮了。戰士們又用木排搭浮橋,木排剛一放到江里,又被洶湧的洪峰打散,碗口粗的圓木也被折成兩截,在江水裡亂滾。戰士們還採用其他辦法,也都沒有成功。人人心裡都十分焦急。

  一天早晨,天還沒大亮,楊連第就到連部找到副連長李振遠說:"我們這樣干不行啊!你看,木馬便橋,木排浮橋,一次一次都被洪水衝垮了,多叫人心疼!你想想,大橋晚通一天,要給前方增加多少困難啊!"

  他隨即把自己琢磨了好些天的主意向副連長作了匯報:用兩根鋼軌紮成"X"字形的腳架,一節一節往江心延伸,上面搭便橋。

  連里把楊連第的建議報到了團部。團領導認真研究後,同意了這個建議。

  方案一定,大家就立刻行動起來。楊連第像往常一樣,一馬當先,第一個爬到忽閃忽閃的鋼軌頭上,兩腿盤住鋼軌,彎著腰向插在急流中的架子腳上穿螺絲。

  大雨劈頭蓋臉地淋著,浸得人眼都睜不開。楊連第在江水裡工作一會,便直起身子換一口氣,揩一下臉上的雨水,然後再彎下腰去干。

  就這樣幹了半天,也只紮好3節鋼軌架。

  楊連第真急了:"這哪行,簡直是白費工!來,咱們下水干。"

  然而,江湍急得像出籠的野獸,插在江心的鋼軌被沖得幾乎要倒下。在江心裡,人是無法站穩腳的。

  楊連第脫下濕淋淋的上衣,對班長隋建章說:"來!我們臉對臉地站著,你抓住我的頭髮,使勁往下按,我在深水裡穿螺絲。"

  隋建章認為太冒險。楊連第堅持自己的意見說:"來吧,不要緊,你只要使勁抓住頭髮,我保險出不了事!"

  兩人又順著鋼軌滑到江心,楊連第在水下擰螺絲,急流漫過了他的頭頂,激起好高的浪花。隋建章緊緊抓住他的頭髮,一點也不敢鬆勁。

  岸上的人們都為他捏著一把汗,只見楊連第一會被滾滾的江水淹沒了,一會又衝破浪花露出頭來。經過10多個小時的艱苦勞動,吊橋終於搭好了!楊連弟順著新搭好的吊橋回到了一連。

  可是天又下起雨來,雨越下越大,狂風卷著暴雨再次席捲而來。連日暴雨終於引發山洪。江水似乎沸騰了,渾濁的江水泛著浪花,奔騰著,呼嘯著,咆哮著,猛烈地撞擊剛搭好的吊橋和枕木垛。

  "嘩啦"一聲,兇猛的洪水又把新搭的吊橋和枕木垛連根端走了!連沉在江中重30噸的鋼樑,也被洪水衝出了二里地。


  這是朝鮮北部幾十年來未曾有過的大洪水。一天之內,江水竟然暴漲6米。清川江上所有臨時性的橋樑全被沖走了。運輸再次中斷。

  大橋附近的山洞裡,排列著裝滿物資的火車,堆積著糧食、彈藥和各種物品,公路上擁擠著運送物資的汽車、馬車和男男女女的朝鮮老鄉,都在等待著通過這清川江大橋。

  戰情緊急,刻不容緩,前線的將帥正等著彈藥糧草呢!楊連弟不顧危險,在湍急的洪水中再搭浮橋,浮橋剛剛架成又被衝垮了。洪水一天猛似一天,搶修也越來越困難了。

  志願軍領導機關已接連兩次拍來急電,鐵道兵指揮部的首長們親臨現場,徹夜不眠地盯在現場指揮施工。

  楊連第默默地蹲在江岸上,兩眼緊盯著江水,臉色都凍得發青了,同志們勸他回去休息一下,他卻斬釘截鐵地說:"還要搭,一定要搭成功!"

  向來穩健沉著的楊連弟,連日來也吃不香,睡不安,整天不離開江岸,苦苦思索如何才能搭好浮橋。

  楊連弟在思索,大家也在想方設法。有人提出用汽油桶搭浮橋的辦法,楊連第也認為辦法可行。具體方法先把幾個汽油桶連成一個整體,再用鋼軌把它接起來,放到江里架浮橋。

  大家立刻施工。不料,浮橋一下水就被衝散了。仔細檢查原因,是由於汽油桶間隔太小,水不能暢流。於是,大家又重新設計方案。

  一夜工夫,新的汽油桶浮橋又組成了。第二天,戰士們冒雨在江邊放浮橋。師長、團長也趕來了,站立在江岸上,大家都在期待著。

  一排排汽油桶被連成一個個浮動的島嶼,在戰士的操作下向預定地點飄去。

  施工進入了更加緊張的階段,楊連第又是兩天兩夜沒睡覺了。這天,他在岸上喝了兩口酒,又急忙游向江心,在油桶拼成的浮橋上綁架子。

  由於汽油桶浮力不足,浪頭掀得晃來晃去,把浮橋壓在水裡。突然,"嘩"的一下,浮橋被沖斷,油桶圓木散開了,隨著波浪滿江亂滾。

  楊連第在激流中抓住一隻油桶騎上去,想打撈衝散的材料,可是,剛伸出手,又一陣浪頭打來,油桶翻滾一下,楊連第被翻到江里去了。

  剛上岸的同志都急忙跳到水裡去援救他,可是在寬闊的江水上,只有那頂草帽還在急流漩渦里打轉轉,人卻不知衝到哪去了。

  正在人們著急的時候,楊連第冒出水面,恰巧在一根鋼軌樁附近,他撲過去抱住了它。同志們都高興極了,大夥都趕忙跑過去,把他擁上岸來,爭著給他換衣服。


  楊連第坐也坐不穩,凍得發抖的手裡,還緊緊地捏著一把鉗子。原來楊連第在掉到江里、生命最危險的時候,也沒有放掉自己手裡的一把小小的鉗子。

  這件事馬上在工地上傳開了,同志們都為他的工作精神所感動,紛紛提出口號:"向楊連第學習,一定要戰勝洪水!"

  一連的同志們都懷著像楊連第那樣的決心,跟洪水進行頑強的搏鬥,終於用汽油桶和鋼軌把衝垮11次的浮橋架到了3號橋上,而且比計劃提前兩小時,為儘快搶通清川江大橋創造了良好條件。

  楊連弟與戰友勇斗洪水

  "汽油桶浮橋"架好後,清川江大橋3號橋墩的修復工程的進度迅速加快。架橋機已升到了橋頭,用不了多久,大橋就能通車啦。

  就在這時,困難卻來了,清川江橋墩越修越高,低矮的浮橋眼看就不能用。大雨仍在下著,洪水還在上漲,如果不抓緊時間,那就會前功盡棄。搶修工作不能就此擱淺。

  這時,楊連弟提出搭鋼軌浮橋的辦法。戰士們立刻脫掉了上衣,在風雨中緊張地搬運著鋼軌。作業現場上一片嘹亮的號子聲,蓋住了洪水的怒嘯。

  楊連弟腰裡纏著鐵絲,手裡拿著鉗子,在隊伍最前頭綁架鋼軌。一節綁完了,他就順著平伸出去的鋼軌爬到盡頭,懸空騎在上面,然後再豎起第二節交叉的鋼軌架。

  人隨著單根鋼軌在江面上顫動著,激流在身下滾滾而過。江岸上的高射炮兵們看到他們都心驚膽戰。

  隨著時間的流逝,鋼軌一根接著一根伸向江心。浮橋快要接近三號橋墩了。

  這時,一根鋼軌在起吊時撞到楊連弟騎著的鋼軌上,楊連弟被震得兩手撲空,身體向前一衝,旋即便掉進急流的江水中。江水卷著浪花,頓時把他吞沒了。

  楊連弟身不由己地隨著水勢翻滾,但他並不慌張。這樣的事情已經不是第一次了。楊連弟緊閉嘴唇,屏住呼吸,控制住身體,雙手用力劃著名,順著水勢漂到一個淺灘上,甩了甩臉上的水,上了岸。這裡離開大橋已有100多米了。

  戰友們盯著時隱時現的楊連弟順著江沿追上楊連弟。驚魂未定的戰友眼看到了他手裡的鉗子,奇怪地問:"怎麼?你鉗子還沒扔?"楊連弟甩了一下鉗子上的水,似乎什麼都沒有發生,平靜地說:"扔了怎麼工作呢?"

  一天一夜過去了,浮橋終於搭成了,第三號橋墩也終於修好了。它巍然屹立在清川江上,洪水洶湧地撲過去,又從它腳下馴服地流了過去。

  然後,戰士們熟練地將"島嶼"連接在一起,迅速加固,鋪上木板。一條浮橋奇蹟般地出現在江面上!好,成功了!


  經全體幹部戰士奮力與洪水搏鬥,大橋於8月22日修復通車。楊連第同志榮立一大功、兩小功,他領導的排也榮立集體功。

  "清川江大橋通車了!"喜訊從電話里迅速傳到了各地。清川江上又熱鬧起來,成串的汽車載著物資在戰士們的歡呼聲中通過浮橋。

  清川江大橋通車了,火車、汽車響著喇叭通過,向修橋英雄們致敬。火車司機從駕駛室里探出頭來,大聲喊:"鐵道兵,好樣的!"

  楊連弟和戰友們臉上露出燦爛的笑容。

  1952年的5月上旬,楊連第和他的連隊再一次轉戰到東清川江大橋。

  此時,停戰談判已經開始,美軍為了在談判桌上爭取主動,揚言"讓飛機大炮說話"。因此,美軍飛機對清川江大橋的轟炸更加頻繁起來。

  雖然橋一次次被破壞,但楊連第領導連隊頑強地戰鬥著;美軍在"絞殺戰"中連續轟炸,鐵道部隊針鋒相對,連續搶修,始終保住了這條"打不爛、炸不斷"的交通樞紐。

  5月15日清晨,一片片高射炮炮彈爆炸的余煙還殘留在清川江大橋上空,楊連第又帶著戰士們來檢查橋樑了。

  他發現新修起來的第三孔鋼樑,由於夜裡過車太多,震動得移位5厘米。他叫戰士們把壓機抬到橋上來,準備把鋼樑移正。

  就在楊連第指揮戰士們起梁的時候,一顆定時彈爆炸了,一塊彈片飛來,擊中了他的頭部,登高英雄楊連第同志倒下了。

  為表彰楊連第同志的英雄業績,中國人民志願軍總部於1952年6月4日,給楊連第追記特等功,授予"一級英雄"光榮稱號;命名他生前所在的連隊為"楊連第連"。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政府特頒發政令,追認楊連第同志為"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並授予金星獎章和一級國旗勳章。

  為紀念楊連第同志的不朽業績,中央人民政府鐵道部接受群眾建議,命名隴海路"八號橋"為"楊連第橋",並在橋頭建立了紀念碑。

  舟橋兵實施便材漕渡

  1951年8月中旬,志願軍工兵三團奉命開赴鴨綠江邊的輯安、長甸、馬市台、安東等渡口,接替工兵二十二團原來負責的鴨綠江渡江工程保障任務。


  8月13日,志願軍工兵指揮所命令三團派一個渡河連,到朝鮮清川江執行漕渡任務,以加強洪水期間交通保障的力量。三團命令五連攜帶舟橋器材兩組及所需的汽車和汽艇,由二營營長高樹業率領前往。

  工兵三團是我軍歷史上第一支舟橋部隊,它的前身是解放戰爭時期第二野戰軍組建的第一個工兵團,建國初期參加了修築康藏公路和成渝鐵路。1951年4月,三團奉命從四川開赴東北吉林市,準備參加抗美援朝。

  到吉林市後,三團接收了蘇軍援助的兩套恩二波舟橋器材,隨即進行換裝訓練。換裝前,三團為3個營,每營3個連;換裝後每營為4個連,增編了一個汽車連。全團裝備兩套恩二波舟橋器材,成為我軍第一個工兵舟橋團。

  15日,五連抵達孟中里,18日起即同工兵二十二團一起執行漕渡任務。

  這時,美軍正實施"絞殺戰",美軍飛機很瘋狂,孟中里車站和清川江鐵路橋先後幾次被炸,五連轉移到西松里漕渡。

  漕渡是軍隊利用舟、筏、兩棲車輛或門橋渡送人員、車輛和技術兵器過河的方法。在未裝備舟橋之前,志願軍多使用就便器材,如竹筏、舟船,甚至是用空汽油桶做成的木筏渡河。

  自從有了恩二波舟橋,漕渡的速度和質量有了很大突破。但是,為掌握這樣的先進裝備,三團著實下了一番功夫。

  改裝舟橋時,三團面臨的第一個課題就是一切都要從頭學起。三團雖然是老工兵團,但過去主要是完成戰鬥工程保障任務和交通工程保障任務,工兵裝備器材很落後,執行任務時,基本是使用就便器材。

  而新裝備的恩二波舟橋器材在當時來說是現代化的制式渡河器材,主要用於保障軍隊渡江河作戰和機動,多用於保障坦克、大炮等重武器和重裝備通過江河障礙。

  恩二波舟橋可以根據江河的寬窄深淺等情況,連結成載重8噸至75噸的浮橋,也可結合組成載重12噸至60噸的門橋進行漕渡。它用汽車裝運,陸地上機動性能好。在江河中架橋時,用人少,架設和撤收快。

  裝備雖然先進,但對二團來說卻是個難題。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團幹部戰士的文化程度很低,小學以下的占大多數。舟橋對於他們來說,聽說過沒見過。而且,多數人不懂俄語,連教材都看不懂。所以,要掌握這些現代化的裝備困難是很大的。

  這時,抗美援朝前線急需克服江河障礙的渡河器材,軍委工兵司令部便要求三團要在3個月的時間內,通過突擊訓練,學會恩二波舟橋器材的架設、撤收、裝運等作業。

  在這樣的情況下,三團黨委做了認真研究,決定動員全團上下,立即行動起來,把訓練作為這一時期的中心任務。各級領導帶頭學、親自抓,並建立匯報、檢查、評比等制度。戰士們則以排為單位,根據不同的文化程度和接受能力,編成若干互助小組,實行包教保學。從5月4日開始,三團即在松花江上展開了熱火朝天的學習使用新裝備的練兵。

  每天上午,由蘇聯專家巴拉洛夫中校給全團幹部上課,下午則由幹部再教戰士。與此同時,舟車駕駛員、汽艇駕駛員、操舟機手等等也分門別類開始了專業訓練。

  5月的松花江水還是很冷的,但三團指戰員在蘇聯專家指導下,無論颳風下雨都按計劃堅持下水操練,大家學習很刻苦很認真。一個多月後,同志們已能較熟練地獨立作業了。


  6月中旬的一天,東北軍區的蘇聯總顧問到三團視察舟橋兵的訓練情況。三團在松花江上很快就架成了一座長300米左右的載重浮橋,T34坦克從橋上隆隆通過,參觀的人員都十分興奮,熱烈鼓掌。

  從4月份接收裝備到6月份就形成了戰鬥力,這這讓所有人都非常吃驚。蘇聯總顧問高興地對說:"我從沒見過這樣積極學習的部隊。"

  而此時,真正檢驗舟橋兵實戰能力的時候到了。

  五連根據美軍飛機襲擾頻繁,漕渡困難的情況,首先精心選擇了渡口。他們把渡口設在被炸壞的大橋下面,這樣美機不易發現,又便於聯結兩岸公路,車輛進出比較方便。

  但是,被美機炸斷的橋樑橫七豎八地散落在江里,有的伸出利刃一樣的鋼筋,有的像碉堡一樣蹲在江面上,有的則淹沒在水下,形成危險的"暗礁"。看似開闊的江面,實際上只有一條彎彎曲曲的航道可以漕渡。這就給門橋停靠碼頭和漕渡增大了困難。

  而此時,40年不遇的大洪水又在朝鮮北部肆虐橫行。清川江更加湍急,黃色的江水打著旋、翻著白浪滾滾而下,從上游衝下來的樹幹浮浮沉沉,比船跑得還快。

  洪水期的江水受海潮影響,時漲時落。昨天還能看得見的橋樑斷臂,今天可能就被淹沒在水下,只在江面上留下一個個不易發現的漩渦;今天可以通行的地方,明天就可能突然出現一個呲牙咧嘴的工字梁。

  所以,門橋只能採用曲線航行以繞過斷梁。漕渡時,必須專門有人觀察江面,一旦發現危險,就駕駛舟橋繞開。剛開始的時候,因為沒有經驗,在晚上很難掌握航線。

  一天晚上,五連奉命實施漕渡。當晚海潮下落,江面上又多出幾個黑黝黝的被炸斷的橋樑。白天看好的航道幾乎不能用了。

  而此時,美軍飛機破天荒地實施夜間轟炸。他們先是投下照明彈,接著就開始轟炸和掃射。

  放眼望去,被炸毀的清川江大橋附近,火光閃閃,烈焰騰騰。夜空中,數顆照明彈像幾個大燈籠一樣慢慢地下落,發出的白光照得江面如同白晝。炸彈在江水中爆炸,掀起10多個巨大的水柱。

  美軍飛機十分猖狂,有時竟然怪叫著穿過樹林一般的水柱對橋下的渡口掃射。子彈打在橋墩上火星四射。

  戰士們第一次碰到這種情況,禁不住心裡有點慌。門橋下水後,在汽艇的頂托下順流斜著向對岸行駛。戰士們借著照明彈的白光,用長杆頂開被炸斷的橋樑,汽艇駕駛員根據信號,及時調整航向,繞開危險的地方。舟橋成後三角隊形向對岸開進。站在舟橋上的戰士有的被江水淋濕了,有的被彈片打傷了,但依然堅守崗位。

  突然,一個舟橋躲閃不及,"轟"的一聲碰在了江中的殘橋樑上,隨即,在江水的衝擊下,舟橋開始橫向移動。鋼鐵的船身與水泥的橋樑摩擦,發出"吱吱嘎嘎"的巨響。汽艇駕駛員立即調整航向,在信號員的幫助下,頂托舟橋擺脫了困境。

  但是,舟橋水線以下被劃破了,江水隨即湧進舟中,幾千斤物資和門橋上的人員都很危險。這時,被撞倒的戰士們馬上甩掉衣服,用準備好的油布奮力堵住漏洞,頑強漕渡到了對岸。

  有了第一次的經驗,戰士們不再感到緊張了,他們想出了許多辦法解決夜間漕渡的問題。為了保持舟橋之間的安全距離,他們在舟橋上安裝小電珠,明確各舟橋的位置,而且不易被美機發現。組織人對被炸斷的橋樑進行定位,做上明顯的標記;準備更多的堵漏器材,並加固舟橋水線以下的部位。

  在洪水期,三團五連連續漕渡30天,共計渡過了4個步兵團、5個榴彈炮團、一個工兵團等73個單位的物資及人員,保障了這一渡口的交通從未中斷。

  1952年6月下旬,美軍飛機對長甸渡口附近位於朝鮮境內的水豐發電廠進行大規模的轟炸。為保衛這座電廠,九、十月間,三團奉命派出一連、四連、六連在電廠周圍構築高射炮陣地和盤山公路。戰士們努力奮戰,很快完成了任務。

  11月,我軍的高炮部隊進入陣地後,原來駐守這裡的蘇軍一個高炮師要從陣地上撤下來。他們提出,就地渡江。

  三團的領導研究後認為,從長甸渡口潛渡最好。蘇軍高炮師的指揮員問為什麼?

  三團政委很客氣地對他講,若在水豐發電廠下面漕渡,江水又寬又淺,流速又急,大噸位的門橋不但不易控制,還容易擱淺,更何況它又是美軍飛機重點襲擊的地域,很不安全。而長甸渡口不但江面窄、水深、流速緩,且渡口隱蔽,美機不易發現,渡河速度不但不會慢,而且會比在水豐那裡渡得快。

  不巧得是,鴨綠江春秋季節容易起霧,霧大時對面不見人。在漕渡蘇軍高炮師時,偏偏遇上了大霧,火光聯繫不上,對面喊話,誰也聽不見,門橋靠岸、江中航行都很困難。

  戰士們急中生智,把平時扭秧歌用的鑼鼓家什找來,這一下可解決了問題。指戰員們風趣地說,咱們是擊鼓衝鋒,鳴金收兵。於是,大霧中響起鑼鼓聲,舟橋"踩著鑼鼓點"一趟一趟地過了江。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