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抗美援朝解密全史> 第四十四章 積極為和平談判做準備

第四十四章 積極為和平談判做準備

2024-09-12 19:28:10 作者: 胡元斌
  黨中央確定邊打邊談方針

  1951年3月到4月,韓戰陷入膠著狀態。當時,中國領導人也開始覺得,在軍事上實現停戰是時機了。

  1951年5月下旬,毛澤東主持召開中共中央軍委會議,研究討論關於韓戰的戰略方針問題。

  時任代總參謀長的聶榮臻後來回憶說:

  第五次戰役之後,中央開會研究下一步怎麼辦,會上多數同志主張我軍宜停在三八線附近,邊打邊談,爭取談判解決問題。我當時也是同意這個意見的。

  在這次會議上,大家都根據現實情況,提出了極具參考價值的建議。因為開戰初期我軍的優勢已逐漸失去,130萬大軍集結於狹小的朝鮮半島,不僅擠成一團施展不開,很容易成為敵人飛機大炮的靶子,而且後勤補給的負擔日益沉重,繼續打下去短期內不可能解決問題,戰爭長期化財政也承受不起。

  參會代表認為,把敵人趕出朝鮮北部的政治目的已經達到,停在三八線,也就是恢復戰前狀態,這樣各方面都好接受。

  會議最後採納大多數的意見,確定了爭取停戰談判的政策方針,以及在敵不增兵、不登陸的情況下,必須堅持三八線至三十八點五線地區,並構築三道防禦陣地的軍事部署。

  這樣,中央確立了邊打邊談的方針,這個方針的實施在當時是很有現實意義的。

  早在3月19日,美國國務卿艾奇遜、國防部長馬歇爾參加的參謀長聯席會議根據當時的韓戰局勢,提出了新的關於停戰條件的備忘錄。

  這一新的備忘錄與1950年12月12日備忘錄的內容基本差不多,新增加或修改的內容有:

  設立停戰委員會監督停戰條款的具體實施,該委員會可在朝鮮全境不受限制地自由活動;如有必要,該委員會應有一定數量的由中國和北韓軍隊派遣的觀察家協助工作;停戰委員會有權監督所有在朝鮮的包括游擊隊在內的武裝部隊執行停戰協定的各項條款;應向停戰委員會提供數量充足的有能力的軍事觀察員,以保證停戰委員會職能的施行……非軍事區應以三八線為中線或在三八線以南,縱深二十英里……停戰協定不應妨礙戰地指揮官保證其部隊、供應和設備的安全,但非軍事區內不允許存在用於以上目的的安全部隊。

  與此同時,美國議會的意見和軍方存在衝突。麥克阿瑟於3月24日發表聲明,把他幾個月來一再向美國政府建議的擴大戰爭的計劃公開拋出。

  麥克阿瑟在聲明中狂妄地說,韓戰已經表明,中朝方面的人海戰術敵不過美國先進的武器裝備和技術優勢,如果聯合國軍不再把戰爭局限於朝鮮境內,他還誇誇其談地鼓吹說:

  通過把我們的軍事行動擴展到中國的沿海地區和內陸基地,赤色中國就註定有立即發生軍事崩潰的危險……

  到那時,即可按照朝鮮問題本身的是非曲直,而不受與此無關的因素的影響來加以解決。

  麥克阿瑟的聲明在世界各地引起強烈反應,並在美國與盟國的關係中造成混亂。美國的盟國紛紛訊問華盛頓,這到底是什麼意思?是不是美國的政策改變了?

  美國趕緊向盟國表示,麥克阿瑟的聲明是"未經授權的和出乎意料的",超越了他作為戰地指揮官的權限。

  4月5日,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對朝鮮戰局進行研究後得出結論:"單靠軍事行動"是無法解決朝鮮問題的。建議通過政治外交途徑謀求解決朝鮮問題。

  5月3日,美蘇兩國駐聯合國的代表進行非正式會談,雙方都對停戰和談表示出向前看的意向。

  5月17日,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作出決定:

  1.通過停戰協定終止敵對行動;

  2.盡最大可能在三八線南部或者超越三八線的地區確立韓國政府的統治及軍事防衛;

  3.準備在適當時期從朝鮮撤出外國軍隊;

  4.允許建立足夠的韓國軍事力量,以阻擊或擊退北韓的進攻;

  5.在實現上述4個目標之前,繼續在朝鮮的軍事行動。

  這樣,美方放棄了"武力統一朝鮮"的政策目標,努力通過政治外交渠道試探停戰的可能性,以便結束在朝鮮的敵對行動。

  這一政策方案並得到杜魯門總統的批准。

  5月18日,已在普林斯頓大學擔任教授的蘇聯問題專家凱南應國務卿艾奇遜的要求赴華盛頓,奉命以國務院顧問的名義與蘇聯駐聯合國代表進行接觸。

  當時,中朝方面得到情報,美國已從國內增兵朝鮮,為配合正面進攻,很可能重演仁川登陸的故伎,截斷朝鮮蜂腰部。

  於是,中朝方面在準備尚不充分的情況下,於4月22日提前發起第五次戰役。


  中朝方面對這次戰役寄予很高的期望,希望成建制地殲滅敵人有生力量,奪回戰場主動權,認為這是"帶決定性的一仗",是"韓戰時間縮短或拖長的關鍵"。

  這次戰爭確實是韓戰中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雙方共投入兵力100多萬,歷時50天。到5月21日中朝軍隊再次把美南韓軍隊打過了三八線。但由於我方部隊疲勞,供應困難,無法發展戰役。

  22日,中朝部隊開始北撤,準備收兵休整。中朝方面對敵軍迅速實行大規模反撲估計不足,轉移計劃不夠周密,全線出現許多空隙,加之沒有制空權,只能在夜間行動;而敵軍機械化裝備,運動很快。

  中朝方面部分部隊被美軍截斷,造成重大傷亡。尤其是一八○師由於師領導指揮失當,被敵人圍困堵截,損失8000多人,這韓戰中志願軍在戰場上最大的一次損失。

  彭德懷總結志願軍司令部在這次戰役指揮上的缺點時說:

  二階段撤回來,沒有三令五申的嚴防敵人追擊,防止敵反咬一口。我軍轉移時,必須要控制公路,破壞公路,防敵坦克衝擊,各部多數沒有這樣做,而是將公路讓開,使敵坦克橫行無阻。

  至6月6日結束戰役時,美軍和南韓軍控制了三八線以北的部分地區。這是一次成果不理想的大規模戰役反擊戰。

  毛澤東後來總結說,這次戰役打得"急了一些","大了一些","遠了一些"。

  通過這五次戰役,朝鮮戰場上敵對雙方對對方的兵力和戰局的可能發展都有了一個比較現實的估計。

  美國已經意識到,由於中國軍隊的參戰,美國原先確定的"統一朝鮮"的目標是不可能實現了;中朝方面也開始認認識到,在現代戰爭中,物質技術條件對決定戰爭勝負起著更大的作用,在武器裝備方面處於劣勢,運輸補給困難,綜合國力懸殊的情況下,戰爭進展將十分困難。

  當時,中國在連年戰禍後又緊接著進行抗美援朝,無法集中精力進行經濟建設,人民勒緊褲帶,節衣縮食,支援戰爭,但這種局面是不能持久的。

  中國領導人的估計本來就是這個戰爭只能打個平手。朝鮮國土已成一片廢墟,男性公民都參了軍,加之1951年的洪災,人民已經到了繼續生存下去的極限。

  雙方都已認識到,繼續打下去除了遭到更大的傷亡,不會再取得多少好處。

  朝鮮問題政治解決的條件已經成熟。

  幾個月來,美國通過它所把持的聯合國作了政治解決朝鮮問題的種種試探,但一直沒有效果。


  5月31日,美國國務院顧問凱南對蘇聯駐聯合國代表馬立克表示,美國準備在聯合國,或在任何一個委員會,或是以其他任何方式與中國方面討論結束韓戰。

  中朝方面這時也在考慮政治解決的問題。

  第五次戰役後,中共中央舉行會議研究下一步行動,大多數人認為宜停在三八線附近,邊打邊談,爭取談判解決問題。

  因此,會議在毛澤東的主持下最後確定了邊打邊談的方針。

  毛澤東促成金日成訪蘇

  1950年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參戰,在沒有海軍和空軍支援配合的情況下,依靠劣勢的武器裝備連續作戰7個多月,同朝鮮人民軍共殲滅"聯合國軍"23萬餘人,繳獲了大批裝備物資,打出了戰爭的有利形勢,把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從鴨綠江打回到了"三八線"以南。

  經過反覆較量,中朝聯軍將戰線穩定在"三八線"地區,粉碎了美國占領全朝鮮的企圖,迫使"聯合國軍"由戰略進攻轉入戰略防禦,取得了了不起的偉大勝利,奠定了抗美援朝戰爭最後勝利的基礎。

  到1951年6月,韓戰已經進行了整整一年。在這一年中,美軍接連遭受中朝軍隊的反擊,傷亡慘重,已經看不到勝利的希望,再加上國際國內輿論的強大壓力,美方不得不接受中國關於舉行停戰談判的建議。

  毛澤東敏銳地抓住這個歷史契機,6月3日,毛澤東、周恩來接見專門從朝鮮趕來的金日成,同他具體商談停戰談判的方案。

  6月5日,毛澤東致電史達林,提出當時需要商量解決的一些問題,要求派代表前往蘇聯。經史達林同意後,6月10日,金日成和中方代表同機前往蘇聯,面見史達林。

  在6月13日的會談中,中國代表提出是否可以考慮以"三八線"為界開始停戰談判。

  史達林思考片刻後問道:"你們現在打得很好,為什麼要停戰?"

  史達林接著指出:

  害怕打下去的應當是美國人,不是我們。我了解美國人的心理,你們多打死一名美國兵,他們多往國內送回一具棺材,他們國內反對這場戰爭的壓力也就越大,最後要停戰的一定是美國人。

  這時,中朝代表反覆解釋所遇困難的嚴重程度。


  當時,由於雙方裝備優劣懸殊和朝鮮特殊的地理條件的制約,志願軍戰爭機器的運轉受到嚴重限制,在作戰中的困難相當嚴重。由於沒有制空權,白天沒有行動自由,作戰時受到嚴重限制。作戰和物資運輸主要靠夜間進行。

  中朝聯軍基本上是在少量炮兵支援下的步兵作戰,裝備落後,攻擊火力弱,難以殲滅"聯合國軍"的重兵集團,每次戰役能包圍其一個或幾個師,但對其一個整師甚至一個整團都很難達到殲滅。

  中國代表和金日成還解釋說,當"聯合國軍"突圍逃跑時,我軍依靠官兵的兩條腿追擊,也難達到追殲的目的。在美國空軍的轟炸封鎖下,由於我軍運輸工具少,運輸能力弱,因此,後勤保障嚴重困難,尤其物資運輸和作戰中的跟進保障更加困難。

  與此同時,由於中國工農業基礎落後,經濟力量薄弱,志願軍作戰中的這些困難,短時間內不可能完全解決。因此,志願軍也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大量殲滅"聯合國軍"並解決朝鮮問題。戰爭的長期性充分顯露出來了。

  雖然中國人民在以毛澤東為主席的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的領導下,是可以克服這些困難的。但如果美國放棄侵略全朝鮮的企圖,願意以"三八線"為界通過談判公平合理地解決朝鮮問題,於中國人民和朝鮮人民更有利。

  和平解決朝鮮問題是中國的一貫主張,志願軍參戰的目的就在於同朝鮮人民一起打擊美國的侵略,保衛和平。在此之前,只是由於美國當局執意堅持繼續侵略,使和平解決朝鮮問題成為不可能。

  而當時,戰線已穩定在"三八線"地區,美國當局調整了朝戰政策,做出了願沿"三八線"談判停火的表示,通過和談解決朝鮮問題的基礎和可能性已經具備。

  史達林聽完中朝方面的解釋後,慢悠悠地說:"如果你們一定想停戰,那就試一試吧,也許是件好事。"

  毛澤東提出停戰條件

  1951年6月13日,中國代表和金日成與史達林舉行談判,就朝鮮停戰談判交換意見。

  當天的會談結束後,史達林致電毛澤東:

  我們認為,現在停戰是件好事。

  毛澤東回電在蘇聯的中國代表和金日成,商量具體應採取怎樣的措施以爭取停戰。並建議:

  我們認為先由我們自己提出這個問題對朝鮮和對中國都是不適宜的,因為在最近兩個月內,朝鮮軍隊各國志願軍都在採取守勢。最好這樣做:1.等待敵方提出;2.最好由蘇聯政府根據凱南的聲明向美國政府試探停戰問題。

  ……


  可以同時進行上述兩種方法,即一方面由蘇聯政府進行試探,另一方面,如果敵方提出停戰問題,朝鮮和中國將表示同意。

  關於停戰條件,毛澤東指出:

  恢復"三八線";從南北韓劃出一條不寬的地帶作為中立區,決不允許只從北韓領土中劃出中立區的情況發生……至於中國進入聯合國的問題,我們認為,可以不提出這個問題作為條件,因為中國可以援引聯合國實際上已成為侵略工具,所以中國現在不認為進入聯合國的問題有特別意義。

  同時,毛澤東指出:

  應當考慮一下,是否值得把台灣問題作為條件提出來?為了同他們討價還價,我們認為應當提出這個問題……在美國堅持台灣問題單獨解決的情況下,我們將做出相應的讓步。為了和平事業,我們首先解決朝鮮問題。

  史達林接受了毛澤東的建議,蘇聯代表馬立克於6月23日在聯合國發表題為《和平的代價》的講話,認為朝鮮的武裝衝突是可以解決的,但要做到這一點,首先是有關各方必須表現出和平解決朝鮮問題的誠意。因此他建議"第一個步驟是交戰雙方應談判停火和休戰,並從'三八線'撤退各自的軍隊"。

  6月中旬,一種新的指導方針在毛澤東頭腦中醞釀成熟,並及時提了出來,這就是:充分準備持久作戰和準備和談,達到結束戰爭。

  同時,毛澤東在軍事上也進一步概括出"持久作戰,積極防禦"的方針。即利用朝鮮的有利地形,構築堅固的防禦陣地,一面以積極防禦的手段大量殺傷"聯合國軍"的有生力量,一面積極改善裝備和加強訓練,不斷壯大自己的力量,改變雙方力量對比,最終戰勝"聯合國軍",或迫使"聯合國軍"知難而退。

  正是毛澤東提出的這些英明的戰略指導方針,使得中朝軍隊在長達兩年之久的邊打邊談、又打又談的局面中,始終牢牢地掌握著主動權。

  1951年6月下旬,朝鮮停戰談判開始從"非正式摸底",進入到"公開倡議"階段。

  6月25日,《人民日報》發表社論,表示完全支持馬立克的建議。同時,杜魯門在一次外交政策演說中表示願意參加朝鮮問題的和平解決。

  6月27日,美國駐蘇大使柯克造訪葛羅米柯。葛羅米柯闡明蘇聯的立場說,談判必須以美軍司令部和南韓軍隊司令部為一方,中朝軍隊為另一方來進行,談判只限於軍事問題,首先是停火。

  30日,"聯合國軍"總司令李奇微奉美國政府之命發表聲明,表示願意同朝鮮人民軍和中國人民志願軍舉行和談。同時提議,將會談地點設在停泊於元山港的一艘丹麥傷兵的軍船上。

  當天,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將美國關於停戰談判的政策立場電告"聯合國軍"司令官李奇微:

  1.談判只限於朝鮮以及軍事問,不應涉及任何政治或領土問題。


  2.在被其他協定替代之前,停戰協定應繼續有效。

  3.應要求司令官下令停止在朝鮮的敵對及所有的武裝行動;應要求在朝鮮建立非軍事區……

  4.為監督停戰協定的執行,應成立一個軍事停戰委員會,委員會應由聯合國軍與共產黨軍的成員對等組成……

  5.停戰期間,應要求司令官下令停止向朝鮮增派空軍、海軍和地面武裝人員……

  6.停戰期間,應要求司令官下令限制在朝鮮增加戰爭設備和物資;但維持醫療和救濟的物資不在其內,委員會將授權使用汽車、船隻和飛機來運送這些物資。

  7月1日,金日成和彭德懷聯名復電李奇微:同意舉行停戰談判。但建議將談判地點設在"三八線"以南的開城地區。

  至此,經過雙方的共同努力,韓戰停戰談判已水到渠成,韓戰進入了打打談談的新階段。

  中朝提出原則性建議

  1951年6月25日,美國總統杜魯門在田納西州正式發表講話,表示願意和平解決朝鮮問題。

  當時,"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與杜魯門政府的政策之爭方告結束。在麥克阿瑟被解職後,美國參議院外交委員會和軍事委員會聯合舉行關於遠東軍事形勢的聽證會。

  參謀長布雷德利在作證時說:

  麥克阿瑟的戰略將使我們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與錯誤的敵人進行一場錯誤的戰爭。

  與此同時,中朝雙方經過商定,提出各自的談判政策。中國提出的停戰談判方案包括5項內容:

  1、雙方同時下令停火後,雙方的海陸空軍在朝鮮全境停火併停止一切其他敵對行動;

  2、雙方海陸空軍撤離到距"三八線"10千米處,並在"三八線"南北各10千米的地區建立非軍事區,非軍事區的民政機關恢復到1950年6月25日以前的形式;


  3、雙方停止從外部運送裝備、部隊和補給,包括海陸空軍的運送到朝鮮,以及運送到接近朝鮮的前沿地區;

  4、建立中立國監察委員會,監督以上條款的執行,該委員會成員應來自未參加韓戰的國家,由交戰雙方對等提出;

  5、在禁止軍事行動的4個月內,分批辦理相互交換戰俘的全部事宜。

  考慮到"遣返難民"問題較為難辦,南北韓很可能就此問題產生分歧,發生無休止的爭吵,以至影響到其他重要問題的解決,所以中方建議把難民問題交由國際性會議討論解決。

  另外,中方還準備在與蘇聯商議之後,酌情提出"所有外國軍隊,包括中國人民志願軍,在規定時間內分批撤出朝鮮半島的談判內容。

  對於中方的方案,蘇聯同意前兩點,但建議刪去第三點的後半部分,反對列入第四點,主張把第四點作為針對美國方案的反建議;同時對中方特別提請蘇聯考慮的最後兩點,認為應該在談判中提出並堅持到底。

  朝鮮方面提出關於停戰談判的政策方針為:

  一、建議由朝鮮人民軍參謀長南日、外務副相朴東祚和中國人民志願軍代表共3人組成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代表團;

  二、提出包括6項內容的停戰談判方案提交蘇聯:

  1、停火和停止戰鬥行動的時間;

  2、敵對雙方各自從"三八線"以南、以北撤退5-10千米;

  3、從停火時刻起,禁止飛躍或穿過"三八線";

  4、從朝鮮領海撤退海軍,解除封鎖;

  5、在2個月內從朝鮮撤出所有外國軍隊;

  6、交換戰俘和遣返被驅趕的難民。


  6月30日,李奇微奉命發表致中朝軍隊司令官的廣播講話,正式建議停火談判。

  7月1日,李奇微指定"聯合國軍"方面的停戰談判代表團,擬定8項有關停戰談判的條款:

  1、通過談判議程;

  2、限定談判範圍,所有談判過程都限制在與朝鮮有關的純粹軍事事項上;

  3、為避免在一個不確定的時期內重新引發敵對和在朝鮮的武力行動,談判應終止在朝鮮的敵對或武裝行動;

  4、確定貫穿朝鮮的非軍事區;

  5、確定軍事委員會的組成、職權和功能;

  6、在軍事委員會之下組成軍事觀察組,確定其在朝鮮不受限制的監督權利的原則;

  7、軍事觀察組的組成及其職權;

  8、關於戰俘問題的協定。

  後來又增加"設置由國際紅十字會代表組成的委員會訪問戰俘營"一項內容。

  中朝方面對美國提出的停火建議立即做出積極反應。7月1日,中朝軍隊指揮員發表聲明同意美方建議。

  7月4日,中共中央向志願軍總部發出關於談判細則的指示電報,並派李克農、喬冠華協助談判。

  7月5日,中朝雙方就《關於停止朝鮮軍事行動的協議(草案)》達成一致。協議規定,從10日開始,雙方代表在朝鮮開城的來鳳莊正式談判。

  中朝兩黨達成協議,對外由朝鮮人民軍代表中朝軍隊,實際的談判業務由中國人民志願軍主導,並提出3項原則性建議作為談判基礎:


  1、在相互協議的基礎上,雙方同時下令停止一切敵對行動。

  2、確定"三八線"為軍事分界線,雙方武裝部隊同時撤離"三八線"10千米,並立即進行交換戰俘的談判。

  3、在儘可能短的時間裡,撤退一切外國軍隊;

  只有撤退外國軍隊,韓戰的停戰與朝鮮問題的和平解決,才有基本保障。

  金日成認為難民問題列入談判議程將不利於中朝方面,所以將原方案中的"遣返難民"一條刪去了。

  馬立克的停戰建議沒有涉及到台灣以及中國在聯合國的代表權問題。

  葛羅米柯又對科克強調:停戰談判"應嚴格地限於軍事問題",所以對於新中國來說極為重要的政治外交問題一開始就被排除在談判議題之外,解決這些問題的時機也失去了。

  但是,中方努力地爭取到以談判方式解決朝鮮問題,推動了世界局勢走向和平。

  周恩來指定談判代表

  1951年6月底,朝鮮停戰談判即將開始。中央領導人早已料定,即將到來的這場談判不同尋常,其激烈程度決不會亞於戰場上的殊死拼殺。

  周恩來親自點將,對指導談判細緻入微。毛澤東在與周恩來商議後決定,由志願軍副司令員鄧華、參謀長解方作為彭德懷的代表,出席談判會議。

  同時決定,從國內派出由外交部副部長兼中央軍委情報部長李克農,率停戰談判工作組立即赴朝,協助指導談判工作。

  並選派一位對國際問題頗有研究且文思敏捷、才華橫溢,時任外交部政策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兼國際新聞局局長的喬冠華,作為李克農的主要助手,一同前往。

  李克農,安徽巢縣人。其祖父祖籍福建渡東,後由於種種原因,喬遷至安徽巢縣,屬隴西李氏第四十代子弟。

  李克農於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8年到上海,在中共中央特科領導下從事秘密工作。1931年冬到中央革命根據地,任中華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國家政治保衛局執行部部長,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政治保衛局局長、紅軍工作部部長。後來參加長征,到陝北後,李克農任中共中央聯絡局局長。


  盧溝橋抗戰爆發後,李克農任八路軍、新四軍駐上海、南京、桂林辦事處處長、八路軍總部秘書長、中共中央長江局秘書長。

  從1941年起,李克農任中共中央社會部副部長。抗日戰爭勝利後,任北平軍事調處執行部中國共產黨方面秘書長。後主持中共中央社會部的工作。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李克農任外交部副部長、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情報部部長。

  李克農是一位在中國現代史上富有傳奇色彩的解放軍上將。李克農從1928年起就一直在周恩來的直接領導下工作,長期的革命生涯、獨特的個人素質,使李克農成為一名既富於獻身革命的精神,又擅長鬥爭藝術的特殊人才。

  李克農作為周恩來的重要助手,在新中國成立後,一方面在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擔任情報部長,同時兼任政務院外交部第一副部長,直接協助周恩來處理各項外交事務。

  根據以往的表現,周恩來認為,像李克農這樣既能堅定不移地執行中央的指示,又有豐富的談判經驗的同志,來領導這次談判是完全勝任的。

  至於談判人員的安排,周恩來也有考慮。他認為,李克農作為停戰談判的總代表,不可能事無巨細,樣樣都抓,而只要管基本的大政方針、原則問題,具體問題則需要其他同志協助,所以,他又選了自己非常熟悉的、對國際問題鑽研精到的喬冠華。

  喬冠華是江蘇鹽城建湖縣慶豐鎮東喬村人,他早年留學德國,獲哲學博士學位。抗日戰爭時期,主要從事新聞工作,撰寫國際評論文章。1942年秋到重慶《新華日報》主持《國際專欄》,直至抗戰勝利。

  1946年初,喬冠華隨周恩來到上海,參加中共代表團的工作,同年底赴香港,擔任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喬冠華任外交部外交政策委員會副主任。

  就在韓戰爆發後不久的1950年10月,喬冠華作為顧問,陪同中華人民共和國特派代表伍修權出席聯合國安理會,控訴美國對中國領土台灣的武裝侵略。

  當時,按照周恩來的設想,整個談判人員最好能夠分為三線:第一線由李克農負責,對外嚴格保密,李克農作為談判代表團的總領導,負責整個工作;同時,談判中還直接與周恩來聯繫。

  在談判過程中,凡重大問題需上報周恩來轉毛澤東、中央政治局其他委員和中央軍委領導,然後根據中央的指示決定具體談判的細節。

  李克農還必須和彭德懷直接聯繫,及時了解戰場上的情況,以便配合。

  喬冠華則作為李克農的助手坐陣第二線,他根據李克農的指示和由李克農轉達的中央指示來撰擬每天談判的發言稿、備忘錄等,同時,起草向中央的請示與報告。

  第三線由朝鮮人民軍和中國人民志願軍派出,因為他們對韓戰進行的情況比較熟悉,而且作為作戰人員,公開出面比較合適。


  周恩來將這個設想反覆考慮,認為成熟以後,便上報毛澤東,並很快得到批准。

  7月4日,毛澤東致電金日成,開宗明義地指出:

  我方是此次談判的主人,對外則以朝鮮人民軍為主。同時,還親自指派柴成文為中國人民志願軍聯絡官,並要金日成指派一名人民軍軍官以"上校名義"任首席聯絡官,另指派一名軍官以"中校名義"為聯絡官。

  當天,金日成即指定人民軍司令部動員局局長張春山少將,以上校名義為中朝方面首席聯絡官,另派金一波為中校聯絡官。

  很快,在與朝方商定後,朝中談判代表團的名單便確定下來:

  中方代表為中國人民志願軍副司令員鄧華、參謀長解方;朝方代表為朝鮮人民軍總參謀長南日、李相朝、張平山。

  與此同時,為了加強對朝中談判代表團的統一領導,毛澤東在徵得金日成的同意後,組成了一個由李克農、喬冠華和朝中談判代表參加的小組會議,由李克農主持。

  就這樣,李克農作為中共中央和中國政府的特派代表,實際上成為朝中代表團的總指揮和最高負責人。

  在此前後,"聯合國軍"方面的代表名單也確定下來:首席代表是美國遠東海軍司令特納?喬埃中將。代表團成員包括:美國遠東海軍副參謀長奧爾林?勃克少將,美國遠東空軍副司令勞倫斯?克雷奇少將,美國第八集團軍副參謀長亨利?霍治少將,以及南韓軍第一軍團軍團長白善燁少將。

  毛澤東召見談判代表

  1951年6月底,外交部副部長李克農和喬冠華接受周恩來的指示,準備前往朝鮮參加停戰談判。

  在當時,在中朝方面的努力下,美國政府經過反覆研究,由參謀長聯席會議給李奇微發出關於停戰談判的指示。

  指示規定:

  我們在這次停戰中的基本軍事利益在於停止在朝鮮的敵對行動,確保不再發生戰事,並保證"聯合國軍"的安全。

  這個指示讓中朝方面看到了和平的曙光。


  談判的各項事宜確定下來之後,毛澤東決定在自己的辦公室召見李克農和喬冠華兩人。

  7月初的一天晚,涼爽宜人。李克農和喬冠華驅車來到中南海內的毛澤東寓所,毛澤東在自己的菊香書屋以爽朗的笑聲迎接這兩位即將奔赴前線的部下。

  毛澤東見到李克農便說:

  是我點了你的將,要你坐鎮開城。喬冠華也去,軍隊也要人參加。

  毛澤東鼓勵李克農和喬冠華,要對談判有信心,前提是要做好各項準備,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李克農和喬冠華表示,堅決完成任務。

  接著,毛澤東就他們赴朝參加停戰談判問題進行長時間談話。要求他們立即組織一個精幹的工作班子,進行各項準備。

  由於此次談判不同尋常,對手是當今世界上頭號帝國主義國家美國,而且對方還披有聯合國的外衣,因此朝鮮談判絕非兩國或幾個國家的事情,而是幾十個國家的事情。談判桌上的一言一行必須慎之又慎,一著不慎,可能引起意想不到的後果。

  因此,雖然當時周恩來日理萬機,但從蘇聯的馬立克信號發出的時候起,他就注意著各方面的反應,思考著將來參加談判的策略。

  接受命令以後,李克農和喬冠華立即組建前往朝鮮談判的班子。

  這個班子人才濟濟,其中有美國哈佛大學畢業的經濟學博士浦山,新華通訊社的丁明、沈建圖等人。

  浦山是經濟學家,江蘇無錫人,1923年11月27日生於北京,1941年赴美國留學,1943年畢業於美國密西根大學經濟系。

  1948年,浦山獲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留學美國期間,參加了當地的進步活動,於1945年加入美國共產黨。1949年秋經董必武批准轉入中國共產黨。

  浦山曾任美國卡爾登大學、密西根大學副教授。1949年回國後,任外交部情報司副科長。

  談判代表除選調人員配備電台外,還專門選調了幾個人員,攜帶兩部可以接收世界各大通訊社新聞的收報機,以便了解各方面的反應。


  另外,談判代表請志願軍總部派出一個參謀班子前往開城,使談判班子能夠及時了解戰場情況的變化。

  接著,中方於7月1日通過朝鮮人民軍最高司令官金日成和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彭德懷致電美方說:"可以談判,我們的代表準備於7月10日至15日同你們的代表會晤,地點在雙方接觸線的開城。"

  美軍也同意在開城,而且說代表團將乘車來開城,車上帶個大白旗。從美方的態度完全可以看出,談判的時機到來了。

  當時,李克農滿懷信心地對大家說:

  我相信,我們共產黨員人外交方面的才能決不低於敵人。我們既能在戰爭中學習戰爭,在戰場上打敗敵人,也一定能在談判中學會談判,贏得談判的成功。

  對於談判的各項事宜,如會場的選擇、布置、警戒等等,中方事先都做好了準備。

  周恩來對談判做出指示

  1951年7月初,中國代表團在臨行前,周恩來對談判工作做出全面的指示,並且引用一句古語作總結:

  行於所當行,止於所不可不止。

  "行於所當行,止於所不可不止"這句話,周恩來引用過多次。這是北宋大文豪蘇軾的名言。

  蘇軾在《答謝民師書》中評價謝民師的文章時說:

  所示書教及詩賦雜文,觀之熟矣。大略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

  蘇軾此語的本意,是稱讚謝民師的文章在該鋪陳的地方濃墨重彩,大筆揮灑,在該簡略的地方則惜墨如金,適可而止,全文如行雲流水、酣暢淋漓。

  周恩來引用這句話,是要藉此說明外交工作要圍繞國家利益和總體目標,審時度勢,當行則行、當止則止,以爭取主動,做到遊刃有餘。

  當行則行、當止則止,是周恩來一貫的外交風格和奉行的外交策略,也是他決策藝術的深刻體現。所謂當行則行,就是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一切可以有所作為的地方都要盡力去做、充分做足,以最大限度維護國家的利益。


  所謂當止則止,就是在外交活動中當雙方出現分歧和矛盾而又一時難以解決時,要善於根據現實形勢審時度勢、適可而止,有時求大同存小異,有時求同立異,總之是要取得雙方都滿意的結果。

  7月2日,在朝鮮的志願軍總部收到毛澤東從北京發出的電報:

  李克農、喬冠華及其他助手將來朝鮮參加停戰談判,於7月2日22時由北京乘火車去安東,7月4日傍晚由安東去平壤,大約5日早上或晚上,可到金日成同志處,請朝鮮方面派人到適當地點去接洽。

  隨後,李克農與喬冠華一行乘坐當年慈禧太后的專用"御輦"火車包廂出發了。到達安東後,隨即乘吉普車過鴨綠江。

  7月5日上午,中國代表團到達平壤,在中國駐朝鮮大使倪志亮和政務參贊柴成文陪同下,李克農、喬冠華會見金日成首相,雙方商量中朝代表團的組成。

  李克農、喬冠華與金日成就有關問題進行交談。經與朝鮮方面協商,李克農為中朝代表團團長,喬冠華協助其工作,兩人都不對外公布身份,為安全起見,大家都稱李克農為"隊長",稱喬冠華為"指導員"。

  對外公布的名單則是:

  朝鮮人民軍第二軍團長南日將軍,朝鮮人民軍前方司令部參謀長李相朝將軍,中國人民志願軍副司令員鄧華將軍,中國人民志願軍參謀長解方將軍,朝鮮人民軍第一軍團參謀長張平山將軍。

  7月7日凌晨,中朝代表團成員及其聯絡官等相關人員,紛紛抵達開城。之後,他們便與朝鮮當地黨政組織一道,選擇談判地址、雙方代表團駐地和休息位置。

  最後,確定將市區西北約兩千米的來鳳莊,作為談判地點。

  7月10日,朝鮮停戰談判將正式開始。

  其實,中朝在積極準備談判的同時,在戰場上也沒有絲毫鬆懈。

  當時,《人民日報》發表題為《為和平解決朝鮮問題而奮鬥》的文章。文章說,全世界人民熱烈要求在公平合理的基礎上,首先實現朝鮮境內的停火與休戰,作為解決世界上"目前最尖銳的問題"的第一步,並由此而打開和平解決遠東其他問題的道路。

  文章接著說:

  中國人民是愛好和平的,並且一直為朝鮮問題的和平解決而鬥爭。現在,作為和平解決朝鮮問題第一步的朝鮮的停戰既已有了可能;那麼,就讓我們首先為實現停戰的這一個步驟而嚴肅地奮鬥吧。

  這篇文章同時指出:

  當然必須嚴重地注意:停火和停戰目前還不是事實,目前的事實還是戰爭。停火和停戰是否能實現,決定於雙方代表的談判。在停火和停戰真正實現以前,在朝鮮前線作戰的一切中朝軍隊必須嚴陣以待,防止敵人的可能的乘機襲擊,這一點是極端重要的,決不能鬆懈。

  至1951年6月6日結束戰役時,美軍和南韓軍控制了"三八線"以北的部分地區。這是一次成果不理想的大規模戰役反擊戰。毛澤東後來總結說,這次戰役打得"急了一些","大了一些","遠了一些"。

  通過這5次戰役,朝鮮戰場上雙方的實力和戰局的可能發展都有了一個比較現實的估計。美國已經意識到,由於中國的參戰,美國原先確定的"統一朝鮮"的目標是不可能實現了。

  中朝方面也開始認認識到,在現代戰爭中,物質技術條件對決定戰爭勝負起著更大的作用,在武器裝備方面處於劣勢、運輸補給困難、綜合國力懸殊的情況下,戰爭進展將十分困難。

  當時,中國在連年戰禍後又緊接著進行抗美援朝,無法集中精力進行經濟建設,人民勒緊褲帶,節衣縮食,支援戰爭,但這種局面是不能持久的。

  中國領導人的估計本來就是,這個戰爭只能打個平手。朝鮮國土已成一片廢墟,男性公民都參了軍,加之1951年的洪災,人民的生活十分困苦。

  雙方都已認識到,繼續打下去除了遭到更大的傷亡,不會再取得多少好處。這樣,朝鮮問題政治解決的條件成熟了。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