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抗美援朝解密全史> 第五十章 徹底拆穿美方的詭計

第五十章 徹底拆穿美方的詭計

2024-09-12 19:28:28 作者: 胡元斌
  發表文章揭露美國陰謀

  1951年9月初,朝鮮半島前線的廣大指戰員摩拳擦掌,準備給敵人以更沉重的打擊;後方則積極反擊敵人的轟炸,支援前線。

  周恩來對自己的愛將與部下非常體貼關心,在喬冠華從事停戰談判工作期間,他特地安排龔澎去開城松岳山麓來鳳莊探親,後來龔澎在北京生下第二個孩子,便給女兒取名"松都",意為在松山懷孕,在首都北京出生。

  由於志願軍某部排長姚慶祥8月19日遭李承晚軍襲擊,朝鮮談判在美軍的肆意破壞下中斷。接著,美國與南韓發動夏季攻勢,幸好中朝軍隊有所準備,並沒有讓敵方的陰謀得逞。

  其實,早在談判開始之前,中央就對美方的陰謀有所預料。

  6月11日,毛澤東曾致電彭德懷說:

  已和金日成談好,目前兩個月不進行大的反攻戰役,準備8月進行一次有把握的穩打穩紮的反攻。

  7月2日,毛澤東又指示彭德懷等,"必須準備對付在談判前及談判期內敵軍可能對我來一次大的攻擊",他要求"爭取在十天內,用極大努力,加強第一線部隊的人員特別是武器和彈藥的補充"。

  9日,毛澤東再次指示:

  應作此次和不下來、還須繼續打、還須給敵人以大量的消耗和殲滅,然後才能和下來的打算。

  談判的艱難進展以及美方堅持拒絕討論從朝鮮撤兵使彭德懷相信,沒有戰場上的壓力要取得談判成功是不大可能的。

  7月24日,彭德懷致電毛澤東說,美國仍處在矛盾之中,中朝方面再打幾次勝仗,打至三八線以南,然後再撤回三八線,進行和談,按比例逐步撤出外國軍隊,這種可能是存在的。

  彭德懷建議志願軍在8月中爭取完成戰役反擊的準備,如敵不進攻,則在9月發起進攻,或待敵進攻,我依靠陣地出擊。

  毛澤東於26日回電肯定了彭德懷的提議,說:

  戰爭沒有真正停止以前,我軍積極準備9月的攻勢作戰是完全必要的。

  此後,志願軍即開始準備第六次戰役。8月8日,彭德懷向毛澤東報告了第六次戰役的意圖和基本部署,17日下達了預備命令。

  在戰場上,中方沒有屈服於美方,在會談中,中方更是據理力爭。

  9月5日,《人民日報》發表《關於朝鮮停戰談判答讀者問》的評論文章,揭露了美方企圖用談判為幌子而擴大戰爭的陰謀。

  文章指出:

  美國方面所以採取謀殺我方代表團的野蠻卑鄙的手段來破壞和阻撓開城談判,第一,就是妄想用恫嚇和謀殺的手段來造成壓力,掠取朝鮮的領土。從朝鮮停戰談判開始到現在,美國一直採取蠻橫無理,又臭又硬的態度,自七月二十六日談判會議開始進入實質問題的討論以後,美國就提出要把雙方軍事分界線設在三八線以北深入我方陣地以內,使我方退出現有陣地共約一萬二千餘方千米,也就是使美國再奪取朝鮮領土一萬二千方千米的極端荒謬的要求。在這種荒謬無理的要求受到我方堅決拒絕以後,美方就在會外施行瘋狂挑釁,最後竟以謀殺我方代表團的手段,企圖迫使我方屈服。第二,就是要繼續造成朝鮮和整個國際局勢的緊張空氣,來造成對美國國會和美國僕從國家的壓力,迫使美國國會通過龐大的軍事預算,迫使美國僕從國家接受非法的美制對日和約,並迫使他們繼續加緊擴軍備戰。

  接著,文章闡述了中方一貫立場:

  我們是真誠地主張朝鮮問題和平解決的,同時我們也準備敵人破裂談判。我們是不怕敵人破裂談判的,在那種情形下我們要以粉碎敵人的進攻來迫使敵人接受和平。當然,只要還有任何以談判方式來解決朝鮮問題的可能,我們就仍然爭取這種可能,以便向全世界表示我們的仁至義盡的態度,並且暴露美帝國主義的一切卑鄙野蠻的強盜行為。這將造成美國方面在政治上更加孤立,會使愛好和平的中朝人民和全世界人民更加認清美國侵略者仇視和平不顧信義的真面目,因而會使我們獲得全世界人民更加廣泛的同情。

  為了粉碎動更大規模的挑釁進攻和瘋狂侵略,中央號召全國人民全力加強抗美援朝運動,全力支持朝鮮人民軍和中國人民志願軍代表團在談判中所堅持的嚴正立場,並執行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聯合宣言的號召,以長期的奮鬥來達到擊潰美國侵略者的目的。

  毛澤東說敵人已在轉彎

  1951年8月19日,中央軍委對第六次戰役進行了反覆研究,並指示彭德懷說,我方空軍9月不能參戰,朝鮮正值雨季,運輸十分困難,我軍糧彈儲備只有一個月,如果敵人窺破此點,我將陷入被動;從戰術上看,我軍出擊必須攻堅,而作戰正面不寬,敵人縱深較強,彼此策應方便,如戰役拖延時間過長,或戰而不勝,反易暴露我弱點。

  中央軍委指示,9月戰役計劃,改為加緊準備而不發動。美國與南韓方面對中朝方面施加壓力,於8月18日出動7個師發起夏季攻勢,企圖奪取在談判中所要求的1.2萬平方千米土地。

  攻勢集中在東線朝鮮人民軍80千米的防線上。美軍與南韓軍隊遭到朝鮮人民軍英勇抗擊,經過一個月的攻擊,以4.6萬人的代價,才推進了2.8千米。

  9月29至10月22日,美軍與南韓軍又在200千米的戰線上發起秋季攻勢,並對朝鮮北部的交通線展開空中"絞殺戰"。

  志願軍創造了以坑道為骨幹的防禦體系,有效地阻擊敵人。美軍雖付出重大代價,但平均推進不足2千米。李奇微後來回憶說:

  對當時軍事上的實際情況有著清醒認識的人,沒有誰會相信憑我們手中的這點有限的兵力能夠贏得什麼完全勝利。

  在談判中斷期間,雙方為談判地點進行反覆的爭論。李奇微以開城地區安全沒有保障為由,堅決拒絕重返開城。這段時間,負責談判的李克農總算有點閒余時間來恢復精力了。


  在談判中,最繁忙的人當數李克農。在這一時期內,由李克農主持的集體會議一般是在10時召開,先由第一、二線的人員匯報當天的談判情況。

  情況介紹過後,再研究出現的新問題。李克農歸納後,就談判中全局性問題再作闡述,討論出具體方針策略,形成文字上報中央、金日成首相、彭德懷。

  每天開會至凌晨,便有電報發向國內毛澤東、周恩來處。他們二位看過朝鮮"克農台"發來的電報,商議以後發了回電是不會去就寢的。回電通常一個小時左右便可發回"克農台",李克農看到了國內指示便對當天的談判方案有了進一步確定。

  有時來往文電每天多達10幾份,電報內容十分豐富,大到談判方針、外交策略,小到帳篷、食物、標點符號,事無巨細。

  國內有明確意見,實則是毛澤東一手指揮若定。毛澤東發給李克農的電文大約有幾十萬字之多。

  電文開頭一般是這樣寫:"克農,並告金、彭:……"金是金日成,彭是彭德懷。

  當時,美、英等國在排除中國參加的情況下正在舊金山舉行對日和會,美國政府希望在這種緊要關頭避免採取任何可能被解釋為導致停戰談判破裂的行動。

  9月10日,一架美機侵入中立區進行掃射,擊中了會議場所旁邊的民房。在中朝方面要求下,美國聯絡官前來參加調查,並承認此次事件是"聯合國軍"所為。

  11日,喬埃正式為此事表示遺憾,並稱將採取"適當的紀律措施"。

  13日,毛澤東指示李克農等,喬埃最近的表示,說明"敵人已在轉彎",不管對方今後是否提出更換會址,我方都"應掌握主動,提議或同意在開城復會"。

  17日,李奇微在致金日成、彭德懷的信中也承認了此次事件的責任,並表示"遺憾"。

  中朝代表團根據種種跡象分析,認為對方有可能回到談判桌旁。

  雙方在板門店恢復談判

  1951年8月,美軍和南韓發動夏季攻勢。李奇微叫囂說:"用我聯合國軍的威力,可以達到聯合國軍代表團所要求的分界線的位置。"

  中朝軍隊軍勝利地粉碎了敵人的夏季攻勢,殲敵7.8萬人。


  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布萊德雷說:"這次的攻勢是沒選好時機,沒選好地點,沒選好敵人的敗仗。"這次攻勢,敵人主要打朝鮮人民軍,人民軍堅守851高地,守得很頑強,敵人往那裡沖的時候死了很多人,所以管這個地方叫"傷心嶺"。

  9月19日,金日成、彭德懷致函李奇微,建議雙方代表立即恢復在開城的停戰談判。但李奇微23日的回函仍然堅持更換談判地點。

  美國國務院於25日指示李奇微,國務院不願看到因美方堅持拒絕在開城談判而使談判破裂。

  李奇微於是不再堅持要把談判地點改在開城以南8英里的地方。

  9月29日,美軍又向志願軍陣地發動秋季攻勢,威脅開城側翼,妄圖奪取武城。

  志願軍第四十七軍、六十四軍頑強抗擊,在20天的戰鬥中斃傷敵人2.2萬人,敵人以失敗而告終。

  接著,志願軍在東線也粉碎了敵人的瘋狂進攻。

  當時,美國三軍聯席會議參謀長諷刺李奇微:按照你這樣的進攻速度,要打到鴨綠江也得20年。

  在敵我力量相對均衡,不能迅速解決朝鮮問題的情況下,黨中央在政治上採取和談方針,在軍事上也適時地制定了"持久作戰,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

  在戰場上"辯論"的結果不行,美國自己內部也有壓力,這樣,美軍不得不回到談判桌上來。這就形成了軍事鬥爭與政治鬥爭交織的邊打邊談的相持局面。

  對這種局面,在談判之初彭德懷就預料到了:

  我們絕不能指望敵人放下武器,立地成佛。要立足於打,以打促談。

  為了恢復談判,美軍在板門店掃射一輛農民的牛車,並趁機提出雙方聯絡官司會晤。原來雙方都中斷了接觸,這下用違反協議的辦法又把鉤掛上。

  當時,我中國代表團人員開玩笑說:"你別看美國人個子大,他要彎腰的時候也很靈活哩!"

  雙方聯絡官見面以後,美軍的態度比以前更加溫和。中方的聯絡官對打牛車一事提出抗議,人證物證都擺出來了。美方人員說:"這完全是誤會,我們錯了,對不起。"


  美方當場口頭道歉,並建議雙方代表團會談時解決這個問題。

  10月4日,李奇微在致金日成、彭德懷的函中建議,由中朝方面提出在雙方戰線中間可供選擇的地點。

  10月7日,金日成、彭德懷在復函中提議,將會址改在板門店,並建議雙方首先就擴大中立區及會址安全問題作出安排。

  第二天,李奇微同意在板門店恢復談判。

  雙方聯絡官從10日開始會商,直到23日才達成板門店會場區及板門店至開城、板門店至汶山通道安全的協議。

  1951年10月,毛澤東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在這次會上,大家預計:1952年抗美援朝戰爭或者達成停戰協議,或者還要再打一個時期,方能達成停戰協議。

  10月10日,停戰談判地點由來鳳莊遷到板門店,雙方又將坐到談判桌上來。有人估計,這次有可能達成停戰協議了。

  可是,喬冠華卻獨具慧眼,他給代表團成員講話,作出如下分析:

  中央估計戰俘問題不難達成協議,我多少有些擔心。最近范佛里特總部軍法處長漢萊的聲明是個信號,他竟誣衊我方殺害戰俘……李奇微雖支持漢萊的聲明,但不敢讓漢萊同記者見面。奇怪的是杜魯門竟於漢萊聲明的第二天,聲稱"中國軍隊殺害在朝鮮的美軍俘虜,是一百多年來最野蠻的行為"。一個大國的總統,居然支持連國防部都否認的一個集團軍軍法處長的聲明,這不是一般情況,似乎道出了美國決策集團有可能要在這個問題上作什麼文章,我沒有把握,但我提醒同志們研究這個問題。

  就這樣,中斷了63天的談判將於10月25日在雙方商定的新會址板門店恢復。

  毛澤東指示恢復開城談判

  9月19日,金日成、彭德懷就恢復開城停戰談判問題,復函李奇微:

  你的來信及你方首席代表喬埃在9月11日給志願軍方首席代表南日的來信,均承認了美空軍飛機在9月10日掃射開城中立區的事實。但卻否認9月10日之前"聯合國軍"在空中與地面上違反開城中立區協議使開城談判無法繼續進行的各次事件,可是這種否認決不能改變或取消志願軍方所掌握的關於這些事件的一切人證和物證。

  鑑於你方已經對最近一次"聯合國軍"破壞開城中立區的事件表示遺憾,並願對於開城中立區協議的破壞持負責態度。因此,為了不使上述那些未了事件繼續妨礙雙方談判的進行,志願軍建議:雙方代表應即恢復在開城的停戰談判,而無需要再去討論恢復停戰談判的條件。至於處理上述那些未了事件,並規定和保證開城中立區的嚴格的協議,在開城停戰談判恢復的第一次會議上由雙方協議組織一個適當的機構來擔負這些任務。

  你如同意上述意見,望即命令你方聯絡官與志願軍方聯絡官洽商在開城恢復談判的日期和時間。


  9月23日,毛澤東致電李克農,並告金日成、彭德懷:

  同意正面駁斥李奇微23日覆信,在信中仍應堅持在開城恢復談判。

  李奇微致信金日成、彭德懷,提出要更換停戰談判地址,建議雙方聯絡官於24日在板門店會晤,討論雙方滿意的復會條件。

  9月24日,雙方聯絡官在板門店會晤。中朝方聯絡官提出請對方來開城開會,討論恢復談判的日期和時間。

  "聯合國軍"方則要討論改變會址。

  中朝方聯絡官認為只有雙方代表舉行會議才有權處理改變開城中立區的協議。為此爭執不下。後多次會晤均無效果。

  毛澤東同意開城復會

  1951年9月1日,金日成、彭德懷致信李奇微,抗議美方飛機轟炸開城。

  信中指出:

  從8月23日至30日的8天時間裡,美方飛機侵入開城中立區25架次,殺害中朝方軍事警察兩人。9月1日24時30分,美方軍用飛機一架,又非法侵入開城中立區上空投擲兩枚炸彈,並以機槍掃射,這兩枚炸彈落在了距中朝方首席代表南日將軍住所僅距500米處。

  "聯合國軍"對上述事實,一方面不顧事實的加以否認和抵賴,一方面卻又明目張胆、毫無忌憚的繼續挑釁。其目的除去顯然是在蓄意破壞朝鮮停戰談判,使開城會議無法繼續進行外,決無其他藉口可以解釋。

  9月3日,周恩來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上作《關於外交問題的報告》,闡明中國政府對朝鮮停戰談判的基本政策和立場:

  公平合理的方案,志願軍們接受;它要來挑釁,志願軍即回擊;它耍無賴,志願軍即揭破;它要拖延,志願軍即逼迫它在停戰和破裂中選擇一條道路。志願軍們不怕破裂,已經為此作了準備。

  9月3日,中朝方首席代表南日抗議"聯合國軍"破壞開城中立區上空中立。

  抗議說:


  美國軍用飛機自7月15日以來,一直未停止侵入開城中立區上空的非法行動,並多次投擲炸彈與照明彈,並謊稱雙方未就開城中立區上空中立化達成協議。然而,7月13日,李奇微致金日成、彭德懷的信中,曾經提出,停戰談判的整個時期內,雙方同意在中立區內不作任何種類的敵對行動。

  根據國際慣例,所謂"敵對行動",包括所有武裝力量進行的任何種類的"敵對行動"。

  因此,美國空軍在開城中立區上空進行的巡邏偵察活動,是一種明顯的敵對行動,應該予以停止。開城中立區的協議應得到全部和嚴格的遵守。

  9月3日,周恩來在以《朝鮮停戰談判與對日媾和問題》為題的報告提綱中指出:

  志願軍們既不怕和,也不怕戰。志願軍們認識到反美鬥爭是一個長期的鬥爭。只有志願軍們不怕戰才能和。志願軍們是願意和平解決朝鮮問題以及遠東和世界問題的。但必須不怕為抵抗侵略而進行正義戰爭,然後才有爭取持久和平可能。

  9月6日,李奇微覆信金日成、彭德懷指出:

  "聯合國軍"從未違反過關於開城中立區的協議,中朝方面純屬蓄意虛構、惡意指責、無端懷疑"聯合國軍"的信義。

  "聯合國軍"不能在朝鮮軍隊實施管制的區域內,保證對方部隊不發生惡意製造出來的事件,只能保證自己部隊不發生違反開城中立區協議的條款。信中建議雙方聯絡官立即在板門店會晤,討論選擇一個談判不受阻撓繼續下去的新會址。

  9月10日凌晨,美國空軍飛機一架侵入開城中立區上空進行掃射,擊中滿月里地方的民房。

  "滿月里事件"發生的當晚,美軍總部電台廣播承認,此次事件是"聯合國軍"飛機所為。

  9月11日,喬埃正式致函南日,承認"滿月里事件"是美方飛機造成的,並表示遺憾。

  朝鮮停戰談判中朝方代表團就"聯合國軍"方破壞開城中立化協議阻撓談判問題發表聲明指出:

  至開城中立區問題發生和達成協議以後,中朝方代表團對於"聯合國軍"方的有關提議,完全採取了認真負責的態度,凡是可以接受而有利於談判進行的,都曾經並準備繼續加以合理解決,無理的則斷然予以拒絕,面對於"聯合國軍"橫蠻無理的挑釁行動則絕對不能容忍。

  "聯合國軍"方面則是在一直蓄意地、有計劃地製造並還在製造著一連串的挑釁事件,來破壞開城中立化協議,以阻撓停戰談判的進行;並在事件被揭露之後,又採取極其蠻橫無理不負責的態度,對於其所製造的挑釁事件一律加以否認和抵賴。

  對其製造的一連串事件,一件也不加以解決,因而阻礙了停戰談判的恢復。


  聲明具體列舉了7月1日以來,雙方對諸項有關事宜的不同態度。

  聲明最後指出:

  "聯合國軍"必須放棄其橫蠻無理的態度,認真負責地處理一連串挑釁事件。朝鮮停戰談判才能夠在平等正常的基礎上繼續進行,以求得公平合理的停戰協議。

  9月11日,金日成、彭德懷覆信李奇微說:

  你方堅持一味抵賴,拒絕處理破壞開城中立化協議的一連串的挑釁事件,並提出更換會議地址的建議,企圖以此逃脫,破壞開城中立化和阻撓停戰談判進行的責任。

  既然你方認為一切破壞協議的挑釁事件是"虛構"和"偽造"的,為什麼不敢要求追究。

  如果你方不認真負責地處理這些事件,不事件的真相,不敢提出處理與複查,不管把會議地址更換到什麼地方,同樣的甚至更嚴重的挑釁事件仍會發生,你方對於一個中立區的協議都公然不願遵守,還有什麼理由可以期待你方遵守一個停戰協議呢?

  9月12日,志願軍第六十七軍第五九九團在金城西南537.7、432.8兩高地阻擊美軍第二十五師一個營、南韓軍4個營共5個營兵力的進攻,給予進攻部隊以沉重打擊,殲美軍、南韓軍970餘人。

  9月13日,毛澤東致電李克農,並告金日成、彭德懷:

  喬埃最近的表示,說明"聯合國軍"已在"轉彎"。不管對方今後是否提出更換會址,志願軍方都"應掌握主動,提議或同意在開城復會"。

  毛澤東指示達成復會事宜

  為了配合前線,1951年10月,中共中央在中南海懷仁堂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毛澤東在會上作重要講話。毛澤東首先向各位委員通報中國人民志願軍自1950年10月19日開赴朝鮮戰場後,抗擊美國侵略者的情況。

  毛澤東說:

  美帝國主義並不可怕,經過一年的英勇戰鬥,我志願軍在朝鮮人民軍的配合下,已經將不可一世的所謂"聯合國軍"從鴨綠江邊驅逐到"三八線"南北附近地區,並迫使美軍開始了停戰談判。

  接著,毛澤東說:


  雖然我們在朝鮮戰場上取得了一定的勝利,但是我們也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當時,由於韓戰的發展,中國國內軍事人員已較1950年規定數增加了50%,這在取得韓戰的勝利和加速現代化兵種的組成上起到了很大作用。但在財政的供應和人力的消耗上,卻成為很大的負擔。

  就財政支出而言,1950年的國防費是28.01億元,1951年的國防費用預計比上一年超出了40%多,高出20%多的經濟建設比重,以致當時的許多工作面臨嚴重的危機。

  說到這裡,毛澤東提高聲調說:

  美帝國主義及其走狗在戰場上沒有撿到便宜,就想在經濟禁運上做文章,妄圖在戰略物質上卡住我們的脖子,可惜,他們打錯了算盤,他們忘記了我們有5億堅強不屈的的人民,忘記了我們有960萬平方千米的廣袤國土。還有最重要的一條,我們共產黨人就是在重重危機中一步一步走向勝利的!

  毛澤東的講話,引起全場經久不息的熱烈掌聲。

  1951年10月3日,毛澤東就關於更換談判會址問題致電李克農並告金日成、彭德懷:

  關於更換會議地址問題,經我們再三考慮,認為目前還應採用你們原先的主張,拒絕敵人這項無理要求,並準備與敵人拖一時期。因為敵人目前的政策是拖,我急他不急是無用的,到了敵人真想解決問題的時候,那時就可以扯攏了。因此,所擬復件,便可簡單,對於未了事件的處理,即不取消,也暫不提,看對方如何反映(應)。復件現附上,可於10月4日上午送出。北京擬在4日晚廣播,5日登報,請平壤亦同時發表。

  10月3日,金日成、彭德懷復函李奇微,指出改變談判地址沒有任何理由,再次建議立即在開城恢復談判。

  10月4日,李奇微復函金日成、彭德懷、提出:

  既然你們拒絕了我們所提在松賢里開會的建議,我們建議我們的代表團在一個你們所選擇的而為我們能接受的大致位於雙方戰線之間的中途的地點會晤。

  4日,毛澤東致電李克農,並告金日成、彭德懷:

  志願軍方不宜再次拒絕更換地點,而應主動地提出在板門店恢復雙方代表團的會議,並在會議上成立有雙方代表參加的機構,來規定關於板門店會議地區由雙方負責巡邏保護的嚴格協議,並保證此協議的執行。

  6日,金日成、彭德懷覆信李奇微,提出在板門店恢復雙方代表團會議。

  7日,金日成、彭德懷對李奇微4日來函做出答覆,指出對方破壞開城中立區協議的事件決不是遷移會議地址所能逃避的。


  同時指出,目前的問題應該是立即恢復停戰談判,並在雙方代表團的會議上,嚴格規定關於會議地區中立化及會場安全保障的協議,使過去這類違協事件不再重犯,尤其是要使雙方對這個協議負責,再不容許像過去那樣只用來約束一方,而另一方可以藉口對該地區沒有責任而肆意破壞和抵賴。為此建議:

  停戰會議地區中立範圍,應該擴大成為將開城和汶山都包括在內的一個長形地區,而將會場地址移至板門店,並由雙方負責保護這一會場地址。

  8日,李奇微覆信金日成、彭德懷,同意會址設在板門店,並建議雙方聯絡官於10日會晤,討論恢復談判事宜。

  10月9日,毛澤東致電李克農,並告金日成、彭德懷,就中立區範圍擴大提出兩個方案:

  1、開城至板門店至汶山劃為一個長形中立區,即沿這條大道兩側各劃3英里為中立區;

  2、以板門店為中心,劃周圍5英里為中立區,而由開城至汶山至板門店的兩條走廊兩側各劃3英里為中立區。估計對方可能較易接受後一方案。

  10日,朝鮮停戰談判雙方聯絡官在板門店會晤,商談雙方代表恢復談判的條件。"聯合國軍"方聯絡官提出:

  只能保證新的會議地址周圍一個小的中立區和開城、汶山通往板門店的公路不受攻擊。

  實際上是仍要保留對開城中朝代表團駐地的空中威脅。鑑於以往事件的教訓,中朝方堅持開城、汶山間中立區範圍應於擴大,以保證停戰談判得以在不受干涉的情況下進行。

  周恩來在《從朝鮮戰場抽調30萬部隊到東北整訓的方案》報告上批示:

  此方案可予同意,請主席批示。

  毛澤東11日批示:

  同意,退周辦。

  12日,周恩來為毛澤東起草的致李克農的電報指出:

  在聯絡官會議上可以相機表示,擴大中立區問題應由代表會上正式討論,但為準備代表會的討論,不反對在聯絡官會上就此問題非正式地交換意見。


  毛澤東在此電報上加寫一段話:

  這樣轉彎比由金、彭出面轉彎要好得多,並且以早一點轉彎為宜。

  13日,毛澤東致電李克農,並告金日成、彭德懷:

  你們對於敵機此次掃射事件的處理甚妥。不論敵方明日公開承認錯誤並道歉或抵賴,你們除對其抵賴措辭應據實予以嚴正駁斥外,尚不忙表示最後態度,在明日聯絡官的會議上仍堅持你們提出的協議草案。

  14日,毛澤東以中共中央名義致電志願軍黨委,告知對1951年9月20日電報已收到。並認為志願軍黨委對朝鮮問題的總方針是正確的。電文說:

  鄧華現來北京,中央已將最近關於志願軍戰略方針,節約兵力,節約資材,節約經費及海岸迫近敵人可能登陸處築工事等項決定告訴了他,由他向你們轉達。希望你們聯繫實際情況規定具體執行方法,爭取韓戰的最後勝利。

  中央對於志願軍全體同志在志願軍黨委和彭德懷領導下進行了一個整年的英勇奮鬥,取得了很大的勝利,表示欣慰與慰勞。

  目前的任務,是用一切努力爭取最後勝利。目前國內情況很好,全黨及全國人民熱烈支援。國際形勢也於我們有利,"聯合國軍"困難甚多。我們也有困難,有些是很大的困難,但是可能克服的。只要同志們繼續努力,並和朝鮮同志始終團結一致,最後勝利是可以取得的。

  15日,毛澤東致電李克農,並告金日成、彭德懷:

  同意在 16日的聯絡官會議上,志願軍方主動提出劃汶山半徑5英里為中立區的提案,並作為臨時協議樣式交與對方,以期打開僵局。但在準備轉彎時,應相機說明汶山、開城應處於同等地位。

  16日,毛澤東致電李克農,並告金日成、彭德懷:

  對方很怕汶山劃成與開城同樣大的中立區,使漢城門戶洞開,而開城中立區協議又束縛其空軍行動。因此,對方在復會條件上的爭執,中心是縮小開城和汶山的駐地範圍,不設中立區,只規定不進行任何武裝行動。顯然,這是企圖在必要時得以繼續其破壞行動,以便進行威脅。因此,請你們考慮在主動提出劃分汶山半徑5英里為中立區成立臨時協議時,應說明雙方代表團駐地的範圍大小可以提交代表團會議上去斟酌,但雙方駐地與板門店之間的通道範圍決不能只限於公路上,必須在兩側劃出一定範圍,任何敵對游擊活動都應停上,否則雙方人員來往的安全無保障。

  17日,毛澤東致電李克農,並告金日成、彭德懷:

  目前的爭執,如果不由志願軍方轉彎,"聯合國軍"是很難轉彎的,而這些轉彎較之於遷移會址至板門店來說,又屬於次要性質的了。

  18日,毛澤東致電李克農,並告金日成、彭德懷:


  目前志願軍方在聯絡官會議中的方針,應是迅速促成復會,態度是既不急也不拖,而要適時地主動提出雙方可以接受的辦法,以解決一些枝節上的問題。

  21日,志願軍空軍第三師在代師長袁彬、政治委員高厚良率領下開赴安東前線與志願軍空軍第四師換防,參加與美軍空戰。該師在朝參戰80天,共擊落美機55架,擊傷8架。

  22日,毛澤東致電李克農、並告金日成、彭德懷:為了不使對方作歪曲宣傳,明日應發表南日復喬埃信,在信中說明:

  為不使過去破壞協議事件再行發生,我方代表團授權批准雙方聯絡官業已取得的5項共同諒解,在雙方代表團復會之日立即生效。

  次日,南日覆信喬埃,建議25日恢復雙方代表團的談判。10月22日,10時雙方聯絡官終於達成了關於雙方代表團復會事宜的協議,主要條文為:

  1、代表團在板門店附近復會的具體地點;

  2、會場區是以會場為中心,以1000碼為半徑的圓形區域;

  3、對於如上規定的會場區,雙方一切武裝人員、包括陸、海、空的一切正規與非正規部隊武裝人員,均不得進行任何敵對行動;

  4、雙方武裝人員除規定的軍事警察外,不得進入會場區。會場區內的安全與秩序的維持,由雙方各派由兩名軍官和18名士兵組成的軍事警察隊,協助此項任務的執行。代表團人員不在會場內期間,雙方的軍事警察在會場區內各留駐一名軍官與5名士兵。軍事警察所佩帶的武器限於小武器,即手槍、步槍、卡賓槍;

  5、雙方代表團及其組成人員,得自由進入板門店會場區,並在區內自由行動。雙方代表團的組成,各由其首席代表決定之。

  6、關於談判會議及會場區所需的物資設備及通訊與行政事務的安排,由雙方聯絡官協議之,中朝代表團方面負責供給適當的共用設備,以作雙方代表團、會議場所之用,並負責會議室內之布置。除此之外的設備,由雙方代表團自備。

  7、對於以開城交通中心為圓心,3英里為半徑的圓形區域,與以3英里為半徑,圓心位置如附圖所示的圓形區域內的"聯合國軍"代表團以及開城、板門店、汶山通道兩側各 200米的地區,雙方一切武裝力量,包括陸、海、空軍的一切正規與非正部隊與武裝人員,不得進行任何敵對行動。

  8、雙方代表團復會日期與時間,由雙方聯絡官協商決定。

  同時,還達成了《雙方聯絡官的共同諒解》共5條,即:

  1、協議中武裝力量一詞,僅包括雙方控制下或公開暗地唆使的武裝部隊與武裝人員。當雙方調查中所發現的事實在合理的範圍內,無可置疑地證明了任何一個案件的負責人員屬於一方控制下或為一方所公開或暗地唆使者,該方不得推諉其責任。


  2、對於報稱違反協議事件的調查,將按過去聯絡官的慣例進行。

  3、雙方聯絡官間關於雙方代表團復會事宜所達成的協議,將作為雙方代表團所將確定的整個停戰談判期間的全面安排的協議有關部分的草案。

  4、整個停戰談判期間安全安排的協議,經由雙方代表團決議後,將代替一切既往的安全協議及關於開城會場區和中立區的協議。

  5、除在氣候條件與技術條件無法控制的情況下,雙方軍用飛機均不得飛越板門店會場區上空。"聯合國軍"軍用飛機不得飛越開城區及開城區至板門店會場區通道區域的上空。朝鮮人民軍及中國人民志願軍的軍用飛機不得飛越汶山區至板門店會場區通道區域的上空。

  10月23日,毛澤東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第三次會議開幕詞中指出:

  全中國人民在抗美援助運動中空前廣泛地團結起來,向著美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進行了堅決的鬥爭。

  中國人民志願軍代表著中國人民的偉大意志,與朝鮮人民軍一道打破了美帝國主義企圖侵占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並進而侵入中國大陸的狂妄計劃。從而鼓舞了朝鮮、中國、亞洲和全世界愛好和平的人民,使他們增加了保衛和平、反對侵略的信心。

  10月23日,周恩來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第三次會議上做政治報告,指出:

  中國人民在抗美援朝的正義戰爭中,全面地加強和鞏固了自己。美國政府挾制著聯合國大多數在今年2月1日通過了荒謬無恥達到極點的誣衊中國為"侵略者"的決議案。

  繼這個決議案之後,聯合國大多數又在美國挾持之下,通過了對中國禁運的決議案。愚昧無知的美帝國主義者滿以為"封鎖"和"禁運"一定能給中國以沉重的打擊,但是他們完全錯了。

  帝國主義者的"封鎖"和"禁運",正好被我們用以肅清中國經濟中的半殖民地的依賴性,縮短中國在經濟上獲取完全獨立自由的過程,加速了打擊帝國主義者在中國的經濟特權的進程。

  中國人民在抗美援朝運動中同時順利地、徹底地肅清了美帝國主義者對中國多年來的文化侵略活動,並逐步肅清親美、崇美、恐美的思想。這一切對於中國的國家和人民都是非常有利的。

  24日,雙方首席代表交換信件批准了上述協議與諒解的事件,並提議第二天舉行正式會談。

  同日,毛澤東致電李克農,並告金日成、彭德懷:

  關於停戰問題,我方在復會後的第一次會議上可主動提出由雙方各提一個可以接近並準備對方考慮的新的分界線。


  如果對方同意,我方即可提出依照現有戰線加以調整的方案。

  中國人民保衛世界和平反對美國侵略委員會副主席彭真,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第三次會議上作《關於抗美援朝保家衛國運動》的報告。"報告"說:

  一年來中國人民在後方的抗美援朝愛國運動,和志願軍在前線的作戰相配合,也已經取得了偉大的成績。

  全國的群眾參加了抗美援朝的鬥爭,這些群眾包括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包括各民族各種宗教信仰者,全國已經有70%至80%的人口,參加了抗美援朝的愛國運動。

  到處出現了母親送兒子、妻子送丈夫、兄弟爭入伍的可歌可泣的事跡。

  有成千上萬的農民和運輸工人志願赴朝擔任戰地各種勤務工作。醫務工作者志願組織了50多個醫療隊到朝鮮前線,為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服務,已經有幾百萬件的慰問信、慰問品、慰問袋送到了前線。

  截止10月18日為止,僅4個半月的時間,就捐獻了相當於2618架戰鬥飛機的金錢,即3.927億元。

  全國已有58萬的青年學生和青年工人,志願報名參加各種軍事幹部學校,現在志願軍們一切都準備好了,只要命令一下,要人有人,要錢有錢,要什麼有什麼,這代表了中國各階層人民的意志和心情,是志願軍所能取得最後勝利的保證。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第三次會議作出《關於抗美援朝工作的決議》:

  繼續動員中國的人力、物力、財力支援朝鮮前線的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大規模地開展愛國增產節約運動,加強抗美援朝和國家建設的力量,完成和繼續擴大捐獻武器運動,普及和深入愛國公約運動。

  10月25日,中斷了63天的談判重新恢復,地點選擇在板門店。志願軍政治部副主任杜平,奉命參加中朝方停戰代表團,參與停戰談判第四項議程戰俘問題的準備工作。

  復會談判新址自開城移到板門店,這是因為開城屬中朝控制區,美方要求把新會址遷到不在任何一方單獨控制下的地區,而板門店恰好位於朝鮮半島的"三八線"中間,從而被雙方所接受。

  當時談判室就建在軍事分界線上,談判桌的中線即為軍事分界線,雙方談判代表從各自的門進出,坐在各自的一方椅子上而不越分界線,這是世界史上沒有先例的特殊談判方式。

  朝鮮停戰談判在板門店復會,繼續進行第二項議程討論。中朝方宣布以邊章五代替鄧華任志願軍首席代表,以鄭斗煥代替張平山為談判代表。對方李亨根接替白善燁,特納接替克雷奇。

  29日,志願軍黨委在成川東南檜倉召開由各兵團、志願軍後勤司令部、各軍及有關部門領導參加的高級幹部會議。會議至31日結束。


  會議主要是傳達貫徹中共中央關於精簡節約的方針,並研究部署了志願軍整編工作。主要縮減四類人員:

  一是建制屬於志願軍但由國內供應的單位,如各級教導隊、待裝的徒手炮兵、新兵補訓團等;

  二是需處理的編餘人員和老弱病殘人員;

  三是建制調回國的,如第二十三兵團,第十六軍四十七師,配屬等二十三兵團修機場的補訓師;

  四是戰勤人員,如民工、工作隊、工程隊等。志願軍各機關、部隊於11月15日前後開始整編。

  至12月底基本完畢。通過整編,達到了精幹機關,充實連隊,提高部隊戰鬥力的要求。

  志願軍空軍政治部制定統一的飛行員戰時立功標準。標準規定:

  凡擊落敵機一架者為二等功,擊落敵機兩架者為一等功,擊落敵機3架以上者為特等功;凡擊傷敵機一架者為三等功,擊傷敵機2架者為二等功,擊傷敵機3架者為一等功。

  毛澤東致電李克農,並告金日成、彭德懷:

  雙方接觸線確定後,我方即應主動提出就地停戰稍加調整的方案。望根據志司所告的雙方前沿位置線,擬出你們的調整方案,於今晚電告,以便先行考慮,預作準備。

  志願軍領導發出指示:

  11月、12月,特別有利情況除外,不準備進行全線大反攻戰役。

  12月以後,志願軍全線轉入鞏固陣地作戰,第六次戰役自行取消。志願軍司令部發出關於加強開城地區防禦部署的指示。之後,志願軍第六十五軍加強了開城以西及臨津江以西的兵力,第六十三軍亦進至開城東北長和洞、華藏洞地區,準備協同第六十五軍抗擊敵人向開城的進攻。

  10月30日,志願軍進行局部反擊作戰,至11月底結束,先後對敵營以下兵力防守的26個目標進行了34次反擊,全殲"聯合國軍"兩個營、13個連、5個排,大部殲滅"聯合國軍"6個連,共斃傷俘"聯合國軍"1萬多人,攻克"聯合國軍"陣地21個,有力地配合了停戰談判鬥爭。

  10月31日,毛澤東致電李克農,並告金日成、彭德懷:


  同意30日來電所提"我方應於31日主動提出就地停戰稍加調整的原則的意見"。如果對方"堅持其10月25日提出的方案,我們應當在當時或下午會議中予以嚴正的駁斥","揭露對方反對就地停戰,劃分軍事分界線,而仍圖深入志願軍方戰線後方的陰謀","逼使對方在志願軍們的方案上達成協議"。

  雙方達成分界線協議

  1951年10月25日,停戰談判地點由來鳳莊遷到板門店,雙方又坐到談判桌上來。此時,雙方代表團的成員都有所調整。

  在此前的23日,中方宣布以剛剛卸任的前中國駐蘇聯武官邊章五接替鄧華,鄧華則仍回志願軍司令部協助彭德懷指揮作戰。

  另以鄭斗煥代替張平山為談判代表,對方則以李享根接替白善燁。

  當時,志願軍代表團內部的黨委也進行了調整,書記仍是李克農,副書記由原任中國人民志願軍政治部主任杜平擔任,委員有邊章五、喬冠華、解方、柴成文。

  杜平原來沒有從事過外交活動,他克服"欠缺外交頭腦"的弱點,虛心向喬冠華等行家學習,相互促進。他認為,憑著幾十年對敵鬥爭的經驗堅信,我們共產黨人外交方面的才能絕不低於敵人。我們既能戰爭中學習戰爭,在戰場上打敗敵人,也一定能在談判中學會談判,贏得談判的成功。

  杜平是位老紅軍,久經沙場,待人熱情,對喬冠華很尊重。他來到開城後,與喬冠華住得很近,接觸頗多。

  在他印象中,喬冠華為人十分開朗,彼此很快成為"很談得來"的好朋友。杜平後來回憶說:

  喬冠華很活躍。笑也笑得很瀟灑,罵也罵得利落。他天性好動,外出時,手裡喜歡拿根文明棍,不停地搖著,大有學者之風。他在德國讀過哲學,懂過幾門外語,對中外文學有研究,筆頭很鋒利。當時,代表團給北京的文電稿大都由他起草。喬冠華平時有兩大嗜好,一是香菸,二是茅台酒。一次喝醉了,李克農瞧著直搖頭:"這可不行,在外交場合要誤事的。"我和喬冠華年齡相仿,很談得來。飯後經常一起散步,並以做些打油詩取樂。

  10月29日,周恩來為毛澤東起草的電報指示:

  雙方接觸線確定後,我方即應主動地提出就地停戰稍加調整的方案。

  電報還指示,要積極解除對方拖延停戰談判的任何藉口。

  10月31日,中朝方面提出一個就地停戰、稍加調整、確定軍事分界線的方案。"稍加調整"本來就是為了照顧對方經常講的"要有可守的防禦陣地"。

  可是在討論中,雙方對如何調整意見分歧。美方認為中朝方面急於達成協議,便提高要價,提出把開城劃入中立區,中朝方面表示反對。


  11月7日,中朝方面提出修正案,即以現有接觸線為軍事分界線,雙方各後撤兩千米為非軍事區。美方仍堅持要把開城劃入中立區。這一要求除了軍事方面的考慮,主要是李承晚施加壓力的結果。

  參謀長聯席會議認為,中朝方面的建議符合美國關於軍事分界線的最低要求,是可以接受的,遂指示李奇微儘快達成協議。

  11月8日,李奇微復電參謀長聯席會議,解釋開城的重要性。他說:

  擁有開城對於共產黨人來說從政治上和心理上是重要的,因為它在三八線以南……它對聯合國軍從政治上和軍事上是重要的,因為大南韓民國政府堅持要求聯合國軍保有開城,也因為在亞洲這將在某種程度上被看作對共產黨威信的打擊和我們自己威信的提升。

  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對談判因開城問題進展緩慢感到不滿,於11月13日指示李奇微說,"現在的實際接觸線作為軍事分界線是可以接受的,下個月可能發生的戰鬥也不會實際上改變這一點",要求早日解決軍事分界線問題。但李奇微卻不願意痛痛快快地這樣做。

  李奇微反駁說,過早接受現在的實際接觸線作為軍事分界線,"勢必延遲得到一種可接受的和光榮的停戰的可能性",他以當年麥克阿瑟的口吻威脅說:

  你們所指示的行動方針將一步一步地導致犧牲我們的基本原則,導致使如此眾多的勇敢人們為之捐軀的事業付之東流……如果我們立場堅定,那就會贏得很多。如果我們作出讓步,那就會失掉一切。我以我的整個良知敦促我們採取堅定立場。

  李奇微雖然說得慷慨激昂,參謀長聯席會議卻不為所動。14日,參謀長聯席會議再次命令李奇微執行指示,而"不要有不該有的拖延"。

  在粉碎美南韓軍隊的夏秋攻勢後,為了配合談判,中朝軍隊於11月5日至30日利用漁船進行渡海作戰,攻占了兩岸的一些島嶼,志願軍航空兵第一次直接配合陸軍作戰。

  同時10月底到11月下旬,志願軍的6個軍又發動局部反擊,最後奪回並鞏固了9處陣地,駐開城地區部隊又掃蕩了開城以南的南韓軍隊。

  這些攻防作戰規模雖然不大,戰略意義卻極重要。它表明,中朝軍隊完全可以守住現有的戰線。

  秋季防禦作戰以後,中國政府鑑於戰局已趨穩定,決定緩解國內的半臨戰狀態,以加速經濟建設。1951年的財政預算較1950年增加了60%,而其中軍費開支占了48%,32%是直接用於抗美援朝戰爭的。

  到1951年秋,入朝部隊已達115萬人。11月,中央軍委決定將在朝兵力減少26萬人,同時將全軍總數於一年半之內由611萬精減到400萬人,並為志願軍確定了"節約兵力、物力和財力,爭取持久的積極防禦的作戰方針,堅守現在戰線,大量消耗敵人,以爭取戰爭的勝利結束"的總戰略目標。這樣,"持久作戰,積極防禦"的戰略指導方針正式確定下來。

  中朝方面關於軍事分界線的建議贏得了美國國內輿論和美國盟國的同情和支持。《紐約時報》11月11日的社論指出,既然在諸如停火這樣的"大問題"上已經達成協議,為什麼還要在開城歸屬"這種無關緊要的小問題"上糾纏不休呢?

  第二天,該報的另一篇報導說:共產黨已經作了重要讓步,而"聯合國軍"卻繼續提出越來越多的要求。


  到11月,美軍的傷亡已近10萬人。美國領導人擔心,隨著傷亡的增加,美國公眾對於迅速結束戰爭的壓力將會增加,對於談判的繼續拖延將越來越失去耐心。

  美國的盟國也在敦促美國在談判中採取靈活立場。

  《泰晤士報》載文要求,應該以三八線作為南北的分界線。

  英國政府當時在中東、南非遭到一系列挫折,國內經濟狀況又很遭糕,10月適逢大選,工黨和保守黨都以擁護和平的面貌進行競選,它們都不願意支持可能導致戰爭延長的強硬立場。

  法國也是自顧不暇,在國內採取了緊縮財政開支的措施。

  這些國家都希望韓戰早日結束,美國能更多地承擔歐洲的防務義務,並以更多的資源用於對外經援。

  迫於國內國際的壓力,李奇微終於同意了中朝方面的方案。

  其實,早在談判一開始,中國代表團就提出就地停戰。原先中方提出在"三八線",美方不同意,硬要1.2萬平方千米的土地。

  這次中方提出停戰,部隊在哪兒就在哪兒停下來,在中間劃條線,各自後退兩千米,形成非軍事區。

  這個主張是完全合理的,但美軍仍然反對,又提出把開城劃入他的占領區。

  為了打擊敵人的囂張氣焰,彭德懷決定以5個軍各一部分向敵人營以下兵力防守的26個陣地發起攻擊。

  經過爭奪,志願軍占領了敵人的9個陣地。在談判桌上,他們在武力奪取開城無望的情況下,被迫同意了中方提出的以現有實際接觸線為軍事分界線、雙方各後撤兩千米以建立非軍事區的主張。

  接著,雙方協議,如在30天內軍事停戰協議簽字,已確定的軍事分界線不予變更,否則將按實際接觸線進行修改。

  對此,美方代表說:"你占這些地方,將來我還讓你再退。"

  中方代表說:


  那麼好吧,到停戰協定簽字時再校核一次。

  這樣,經過4個月的鬥爭,美軍不得不接受中方的方案,終於在11月27日達成分界線協議:

  以雙方現有實際接觸線為軍事分界線,雙方各由此線後退2千米以建立軍事停戰期間的非軍事區。如軍事停戰協議在本協議批准後30天後簽字,則應按將來實際接觸線的變化修正上述軍事分界線與非軍事區。

  實際上,在曠日持久的談判同時,戰場上的實際接觸線在緩慢南移,到停戰協議正式簽訂前夕,軍事分界線曾進行過3次校正。

  李克農抱病堅持談判

  1951年10月25日,以朝鮮人民軍和中國人民志願軍為一方,以打著"聯合國軍"旗號的美國軍隊為另一方,在戰場西端的板門店,舉行一場歷史上罕見的停戰談判。

  在談判過程中,李克農就像一個巨大的隱形人物在策劃、指揮著一切。

  李克農細心觀察之後,在談判對手中找到一個活"教員"。他發現美方首席代表喬埃將軍不僅是一個極端機靈的政客,還是一個談判高手。他總是笑意掛在臉上,言詞中寸土必爭,並且在對手的連連逼問下方寸不亂,把那一雙湛藍色的眼睛眨動得狡黠而又富有表情。

  李克農對部下指著喬埃那瘦長的身影說:

  想一想,我們能不能做到把對方的長處吸取過來,成為我們手中的武器。

  談判不僅需要策略技巧,而且需要堅強的神經。談判中有一個技巧就是"拖",李克農這次可把"拖"的談判藝術發揮得淋漓盡致。

  一天,談判中出現僵局,雙方都在等待對方開口,卻又誰也不開口,大家都沉默著。

  整整沉默了132分鐘,這大概是談判史上無言相對最長的時間紀錄了。

  中國駐朝使館政務參贊、志願軍朝鮮停戰談判代表團秘書長柴成文,悄悄起身,走出會場,來到談判大廳旁邊的一座帳篷里,那裡坐著一個留著小胡、戴著眼鏡的中年人,他就是新中國外交和軍事戰線重要領導人,談判代表團黨委書記李克農將軍。

  當時,李克農正坐在桌前沉思,一支接一支抽菸,茶杯里的水已喝乾,和談判桌上的氣氛很相似。


  柴成文來到李克農身後,扶住椅背,在他耳邊急促吐出3個字:"怎麼辦?"

  李克農一言不發,從筆記本上撕下一張小紙條,寫下3個字:

  坐下去。

  美方談判代表一回到住所,把公文包一扔,就叫出聲來:"哎呀,上帝!我以為我麻木的雙腿再也不會復活了,這該死的談判像是一個世紀那樣漫長。"

  柴成文又悄悄回到座位上去,將攥在手心裡的小紙條,偷偷傳給旁邊的代表手裡,這個人看完後又傳下去,短短几分鐘,中朝談判代表成員臉上的表情全變了,由焦躁不安變為沉穩而又篤定,一個個沉下心來,挺直腰板,穩穩地坐在那裡,化為一尊尊石像一般。

  對方再也無法忍耐這難堪、沉悶、壓抑的沉默了,馬拉松式的耐心競賽終於見了分曉,美方代表首先宣布:休會,退席。

  在板門店,李克農殫精竭慮,帶病堅持工作。隨著冬季的來臨,他哮喘越發嚴重,經常大口大口地喘氣。一次正在開會,他突然頭一歪,昏迷過去了,幸虧在場的人搶救及時,才甦醒過來。

  每天晚上,李克農都坐在朝鮮式的土炕上研究材料。由於視力微弱,他的雙眼幾乎要貼在炕桌上。由於長時間伏案,胸口擠壓得難受,每隔一會,他就走出去,站在寒冷的夜空下,呼吸幾口新鮮空氣。

  毛澤東、周恩來得知他的身體狀況,希望他能回國休息、治療。

  李克農卻拒絕了:"臨陣不換將!"

  李克農在板門店將自己的智慧和才能發揮得淋漓盡致。他很注意安撫大家的情緒,經常囑咐代表們不要失去冷靜,不要"仇人相見分外眼紅",不能年輕氣盛,經不起人家的挑釁而衝動。

  李克農在1951年12月28日關於第三項議程和第四項議程小組談判情況給毛澤東、金日成、彭德懷的電報中說:

  我們計劃:對於第三小組,如對方繼續採取拖延政策,根本不討論什麼問題,則我亦不急。他提議休會,我即同意休會,表示我們不怕拖;對於第四小組,繼續以4.4萬戰俘的問題和對方的所謂5萬多戰俘的問題對抗下去。對於對方第一次交來及第二次補交來的戰俘下落的問題回答,我們覺得亦不必忙於交給他們。

  兩個半小時後,毛澤東即回電:

  李克農同志並告金、彭:


  12月28日1時來電,兩組簡報及附件均悉。同意來電所述各點,並且不要怕拖,要準備再拖一個較長的時期才能解決問題。只要我們不怕拖,不性急,敵人就無所施其技了。

  毛澤東

  "當行則行"、"當止則止",李克農一直惦記著在出征前周恩來的指示。關鍵問題是要善於根據總體目標、形勢的變化和條件的許可來審時度勢,確定舉止進退,以最大限度地維護國家整體利益。

  這樣,"行於所當行",就不是無目的的盲目行動;"止於所當止",也不是無原則的遷就退讓。一切決策都要以是否有利於總體目標的實現為判斷進退的標準。

  於是就出現了談判桌上的沉默對峙戰。

  北京來的每份電報上幾乎都留下了李克農剛勁的筆跡。但終於有一天,他的筆尖在一份電文上凝固了:

  家父病逝,望節哀。

  李克農大吃一驚,十分悲痛,淚水在心裡翻滾,環顧左右,大家都沉浸在對眼前的談判策劃當中,他便把這份電報悄悄收了起來,又繼續剛才的討論,無論如何他無法回國奔喪了。

  從此一直到返回家鄉,素愛整潔的李克農沒有刮過鬍鬚,以此紀念父親。

  雙方就監督停戰達成協議

  1951年11月,分界線問題達成協議以後,雙方就轉入下一個議程:實現停火、建立非軍事區、成立聯合軍事停戰委員會,以安排和監督停戰等問題。

  按順序,應首先談停戰監督,然後再談戰俘問題。美國代表團總想在談判上占點便宜,提議兩個問題可同時進行,這樣可以加速停戰談判。

  表面看來有點道理,實際上美軍是想東方不亮西方亮,這個不行我就談那個。他們同時提出,最好是採取小組會的辦法,分兩個小組談,一個談停戰監督,一個談戰俘問題。

  11月27日開始談停戰監督問題。最初美軍拿出來的方案還是想要高價,給談判帶來了一串麻煩。

  雙方在下列問題上鬥爭激烈,其焦點是在沿海島嶼問題上,如何保證停戰的穩定而又不損害朝鮮的主權。美方拒絕從軍事分界線以北的所有島嶼撤出。


  中朝人民軍隊組織4次渡海作戰,收復黃海道近海的大部分島嶼,迫使美方與朝中方面達成協議:

  黃海道與京畿道界以西的所有島嶼,除白翎島、大青島、小青島、延坪島和隅島外,均置於朝中方面軍事控制之下。

  在增加軍事力量問題上,鬥爭的焦點是美方企圖限制朝中方面戰後在主權範圍內修建機場。

  朝中方面在這個問題上毫不退讓,美方最終放棄自己的主張。

  朝中方面在兵員輪換問題上同意美方意見,雙方達成協議:

  兵員輪換在一人換一人的基礎上進行,每月不得超過3.5萬人;作戰物資的替換,在同樣性能同樣類型的一件換一件的基礎上實施。

  談到監督與視察問題時,美方主張由雙方組成軍事停戰委員會在朝鮮全境"自由視察"。

  朝中方面反對這個主張,認為這是干涉朝鮮內政和侵犯朝鮮主權,建議成立中立國監察委員會,負責去雙方同意的後方口岸進行必要的視察,並向雙方停戰委員會提出報告。

  美方最終接受這一建議。

  在中立國監察委員會成員和口岸數目問題上,朝中方面作了一定讓步,雙方達成協議:

  由波蘭、捷克斯洛伐克、瑞士、瑞典四國組成中立國監察委員會,在雙方各5個口岸(朝鮮北方為新義州、清津、興南、滿浦、新安州;朝鮮南方為仁川、大邱、釜山、江陵、群山)進行視察。

  一開始,美方提出參加"聯合國軍"的國家來監督,限制朝鮮修機場,如果有破壞協議的,還要派檢查小組到現場去。如果這個方案我們接受的話,那就等於承認是戰敗國,讓美軍到我們的區域裡隨便橫行。

  因此,中方堅決反對,並提出公平合理的主張。

  在戰場上,針對美方拒不撤出後方沿海島嶼和海面的無理行徑,中朝部隊組織渡海作戰,攻占了10多個島嶼,粉碎了敵人妄圖利用三八線以北島嶼破壞我軍安全的陰謀。美國又喪心病狂地發動滅絕人性的細菌戰,中朝方面向全世界作了無情的揭露。

  在威脅手段失敗後,美軍又假惺惺地大談所謂"美中友誼",中方則一針見血地作出駁斥。


  在停火監督問題上,雙方的分歧主要在於:中朝方面主張,停戰以後雙方武裝力量應即停止一切敵對行為,並在規定期限內自非軍事區和對方後方和沿海島嶼及海面撤走,雙方指派同等數目人員組成停戰監督委員會,共同負責監督停戰的實施。

  美方要求停戰監督機構得以自由出入朝鮮全境,即是說要到對方後方進行地面和空中視察,在維持停戰時雙方不增加軍事力量。

  顯然,美方十分擔心中朝方面利用停戰增加兵力。

  為了解除對方顧慮,中朝方面在12月3日提出兩條補充建議:停戰後"雙方不從朝鮮境外以任何藉口進入任何軍事力量、武器和彈藥";監督措施分為兩部分,即對非軍事區的監督由停戰委員會負責,對非軍事區以外的後方的監督交由中立國監督機構負責。

  12月12日,針對中朝方面的新提案,美方提出對案,同意中立國視察後方口岸的原則,但要求輪換部隊與補充武器彈藥,並提出禁止朝鮮境內飛機場和航空設備的恢復、擴充與修建。

  中朝方面考慮到美國士兵前線服役10至12個月就要輪換回國的制度,同意了美國的要求,也允許美方進行必要的武器裝備的替換,但不同意上述對機場和航空設備的限制。

  為了消除對方的戒心,中朝方面在12月24日對案中提出"不得從朝鮮境外進入任何作戰飛機"的規定。雙方在小組委員會上反覆爭論,直到1952年1月27日毫無結果。

  雙方同意小組會暫時休會,舉行參謀會議,就已經達成的協議作細節討論。但談判過程中的真正絆腳石卻是戰俘問題,這是中朝方面始料未及的。

  最後,美方堅持在限制修建機場問題和中立國提名問題上討價還價,他們既怕中方建機場,又怕中方提名蘇聯為中立國。

  當時,中方便以提名蘇聯為中立國,壓制它放棄限制中方修建機場。

  至後來的1952年4月28日,美方終於撤回了對中方修建機場的限制,中方也放棄了提名蘇聯為中立國的要求,雙方同意波蘭、捷克、瑞典、瑞士組成中立國監督委員會。

  1952年5月2日,雙方就停戰監督問題達成協議。

  中美討論戰俘遣返問題

  1951年12月12日,討論戰俘的安排問題的小組會開始。經李克農與喬冠華商議,中朝代表團派出李相朝和柴成文作為該小組談判代表,對方出席的是海軍少將李比和陸軍上將希克曼。

  會議一開始,中方代表便根據李克農、喬冠華的指示,提出停戰以後立即遣返戰俘的原則。但對方拒絕對此表明態度,堅持必須首先交換戰俘名單。


  在這個問題上,美方表現得十分頑固。美軍主張"一對一遣返""自願遣返"。

  所謂有"一對一遣返",意味著美方將扣留我方10餘萬被俘人員。所謂"自願遣返",看來很民主,實質上完全不是那麼回事。

  在美軍手裡的戰俘,怎麼能表達"自願"呢?實質是強迫扣留。所以爭論的焦點是全部遣返還是強迫扣留。

  早在入朝作戰初期,志願軍根據解放戰爭中與國民黨軍隊作戰的經驗,為了瓦解敵軍士氣,宣揚我軍政策,曾經數次釋放戰俘。

  毛澤東批准這種做法,甚至指示"爾後應隨時分批放走,不要請示"。停戰談判開始後,中朝方面仍不認為戰俘問題會成為談判的障礙,而指望這一問題會迅速得到解決。

  在12月12日討論戰俘問題小組會開始後,中朝方面根據1949年8月的日內瓦公約的規定,立即提出"雙方釋放現在收容的全部戰俘"等五點建議。

  在釋放戰俘問題上,美國政府內部有不同意見。五角大樓主要關心的是在戰爭結束時能讓被俘的美國軍人全部返回,因此傾向於全部遣返的辦法,國務院則反對全部遣返。

  艾奇遜、一些國務院官員以及杜魯門本人主張"自願遣返",主張遣返在一比一的基礎上進行。這主要出於政治上的考慮。艾奇遜稱:

  任何強迫遣返戰俘的協定……都與我們關於個人重要性的基本道義和人道原則背道而馳,都將嚴重危及美國旨在反對共產黨的心理戰作用的發揮。

  美國陸軍心理作戰處處長麥克盧爾認為,全部遣返將會對美國的心理戰行動產生非常不利的影響,他主張將"投降"的戰俘遣返到台灣去。

  也就是說,一方面,美國可以利用戰俘被遣返後可能受到"迫害"的問題大做文章,掀起一場"人權攻勢",以醜化共產黨國家,並證明中國軍人不是志願而是"被強迫"到朝鮮來作戰的;

  另一方面,美國要製造"共產黨士兵一落到我們手裡就可以逃亡"這樣一種情勢,他們認為這"對共產黨是有威懾作用的";而如果全部遣返,將來發生大戰時將無人投降。

  這種爭論在美國政府內部持續了數月之久,最後自然是自願遣返的主張占了上風。

  早在停戰談判開始前,李奇微就在1951年6月30日接到指示:"戰俘應儘快在一比一的基礎上進行交換。"

  12月7日,參謀長聯席會議在給杜魯門的報告中重申了這一原則。國務院根據總統指示又加了一句:


  只要不會導致談判的破裂,談判者應當強有力地堅持這一立場。

  1952年1月3日,在聯合國大會政治委員會的會議上,蘇聯代表團團長維辛斯基提出一個加強國際和平與安全的建議。

  在這個建議中,蘇聯除主張聯合國大會取消集體措施委員會這個擴大侵略戰爭的陰謀組織之外,並建議考慮消除目前國際緊張局勢和建立國際友好關係的措施問題,而首先是為幫助朝鮮停戰談判獲得順利結束所應採取的措施問題。

  在美國繼續蠻橫無理地阻撓與拖延朝鮮停戰談判,並在其本國及附庸國家中加緊擴軍備戰活動,而繼續製造國際緊張局勢的情形下,蘇聯政府這種進一步爭取和平的努力,是十分重要的。

  順利完成朝鮮停戰談判,實現朝鮮停火,是中朝人民和蘇聯人民一貫努力和爭取的目標,也是全世界愛好和平人民一致的、迫切的要求。

  在朝鮮實現停火,不但將使朝鮮問題有可能得到和平解決,並且也將由此而打開和平解決遠東其他問題和消除世界緊張局勢的道路。

  在朝鮮停戰談判開始以來,朝中方面的代表始終表現了在公平合理的基礎上積極爭取達成協議的精神。但是儘管如此,朝鮮停戰談判卻由於美方採取了種種可恥的方法進行阻撓和拖延,以致進行了半年之久,還沒有成功。

  美方這種拖延談判的蠻橫無理的態度,曾遭受到中方代表及世界愛好和平人民的嚴厲斥責,並引起美英人民的普遍憤怒及其同盟國家的不滿。

  當時,《人民日報》發表文章指出:

  他們以騙子的面目出現,硬把他們企圖扣留我方被俘人員,拒絕雙方全體戰俘的釋放與遣送,說成是他們的"人道主義"原則,說成他們是"一心只想到這些人(指美軍被俘人員)的福利和他們家庭的哀痛";他們以無賴的面目出現,一面要脅他們的同盟國對侵朝戰爭"在軍隊及其他方面作最大的貢獻",一面獨斷專橫地為他們本身的利益拖延朝鮮談判,而不許他們的任何同盟國預聞談判中的任何問題。

  雙方就戰俘問題討價還價,爭論不休。這樣的小組委員會已經開了50多次,對峙的局面不僅沒有消除,反而越來越僵。

  為了打破這種僵持的局面,喬冠華與李克農一起,帶領中方參加該項議程談判的參謀人員,經過反覆深入的研究斟酌,提出一個掃清外圍、孤立重點、迫使對方在遣返俘虜原則上讓步的新方案。

  這個方案由喬冠華起草,經代表團黨委討論,最後形成定案,直接上報國內毛澤東。

  由喬冠華起草的這一文件文字縝密,結構嚴謹,內容詳實,考慮到了雙方各自的利益,合情合理,它是喬冠華晝夜思索、凝聚無數心血的成果,當然,也滲透了李克農以及代表團全體成員的辛勞與汗水。

  因此,當這個方案在談判中一提出,美韓代表儘管前思後想,又是研究,又是討論,最後不得不原則上表示同意。


  自戰俘問題開始談判以後,美方便一直陰謀強迫扣留我方被俘人員。

  1952年5月7日,巨濟島美軍第76號戰俘營的中方被俘人員,為抗議美方強迫扣留中方被俘人員所使的暴行,曾激憤地扣留了美戰俘營負責人杜德准將。這就是當時震驚中外的"杜德事件"。

  "杜德事件"是美國侵略者慘無人道的戰俘政策的惡果。中方就此提出抗議,使得美方代表狼狽不堪。喬埃垂頭喪氣地說:"巨濟島事件使我們變得很愚蠢了。"

  美方一方面在談判中討價還價,拖延時間,另一方面卻在巨濟島殘酷迫害我被俘官兵。其暴行被媒體披露,美軍在巨濟島的暴行,在全世界引起了憤怒的抗議浪潮。

  美國國內也發生了美俘家屬聯名向杜魯門、艾奇遜要求遣返全部戰俘的請願運動。華盛頓受到了衝擊,美國談判代表團也不那麼神氣了。

  中方代表團決定抓住這個有利時機,向對方發起新的進攻,迫使對方走下一步。當時,喬冠華在代表團里起了很大作用。

  談判代表團的分析會經常開到深夜。平時每天一次這樣的預備會,大都由喬冠華主持。會上大家自由發言,各抒己見。分析敵人明天可能會提些什麼問題,該怎樣回答。最後由秘書處的幾個人員整理綜合,經李克農過目後,連夜向上級匯報。

  待上級答覆後,即列印成文,參加談判的正式代表每人一份。每天到會場都是拎一大疊紙條。這樣,不管對方提什麼問題,代表團都能有條不紊地給以答覆或者批駁。

  如果對方提的問題,代表團事先沒準備,這也不要緊,就向對方提出暫時休會,在電話上與李克農或喬冠華商討對策。

  每次開這樣的預備會議,喬冠華總在身邊放一個茅台酒瓶子,說到高興時就品一口茅台酒。但在談判戰俘問題的幾天,喬冠華卻顧不上去喝茅台酒了,因為李克農和朝鮮方面都一起來參加分析會。

  中國代表團分析的結果是,經過10個月談判,只剩下一個戰俘遣返問題。美方在最後這個問題上同我們糾纏,把移交我方的被俘人數,從13.2萬退到11.3萬,又退到7萬,這就表明,美國政府不想在這個時候使戰爭停下來。

  代表團認為,原因可能有兩個:

  一是美國四年一度的大選即將開始,發動侵朝戰爭的共和黨人杜魯門總統,害怕戰爭的結束影響競選;二是美國要在1954年的財政預算中增加軍費開支,而韓戰的繼續進行則是最好的論據。

  以後,慢慢地在會場上每次見面都是美軍提出:"你們有什麼新的問題嗎?""你們有什麼新的建議嗎?"

  中方答覆"沒有"。最初休會還是有期限的,3天,5天,以後越來越長,一直到1952年10月8日哈里遜單方面宣布無限期休會。

  為了把美方破壞談判的真相公諸於世,10月16日,中方聯絡官把金日成、彭德懷簽署的致克拉克的信交給對方,明確指出,美方拒絕協商,中止談判,應該負起破壞停戰談判的全部責任。

  10月19日,克拉克復函,拒絕恢復談判,使談判中斷了6個月之久。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