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諸葛亮奇謀術> 三、軍事思想和治軍風格

三、軍事思想和治軍風格

2024-09-12 19:30:29 作者: 宋濤
  諸葛亮兵法博採《孫子兵法》《吳子》《司馬法》《六韜》等古代兵家軍事理論之長,融入自己的戰爭經驗,總結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軍事理論。《將苑》和《便宜十六策》比較全面地反映了他的軍事思想和治軍風格。

  治國先治軍的國防思想

  諸葛亮認為,治理一個國家就象治理家庭一樣,必須先樹立根本。"夫國之大務,莫先於戒備",一個國家"有文治必有武備",國防是國家的頭等大事。而軍隊是"所以存國家安社稷之計",是一國之根本。"國以軍為輔","輔強則國安,輔弱則國危",因此治國必須先治軍。

  諸葛亮治軍,十分重視賞罰、教令的作用,強調教者要"正己",被教者要"從令"。如此,則軍治,軍治則可勝;反之,則軍亂,軍亂戰必敗。因此,必須"以法治軍","教令為先"。

  諸葛亮指出,不從教令之法者有七種情況:輕、慢、盜、欺、背、亂、誤,這些都是"治軍之禁也"。軍隊設立教令之法,就是要建立威嚴,做到令行禁止,提高戰鬥力。有這七種情況就是亂軍,亂軍則不戰自潰,所以必須以法治軍,對這些不服從教令者要嚴加處理、懲罰。

  以法治軍,賞功罰罪,賞罰必須分明、公正。如此,雖死也服,人無二心,見敵則戰;賞罰不明,教令不從,威武不行,下不勸功,見敵不起,人有二心,戰之必敗。所以諸葛亮不僅強調賞罰嚴明,而且強調賞罰公正,不論親疏貴賤,都要平平正正,坦坦蕩蕩,這樣才可以建立威武、仁義之師。

  諸葛亮在其主持的軍國大事中,處處遵行賞信罪必,賞罰嚴明的原則。不僅如此,而且身體力行,言行一致,說到做到,以身作則。他在馬謖失街亭之後,深責自己用人不當,舉措失宜,除了斬馬謖外,還上疏自貶三等。

  治軍先治將的治軍思想

  "夫將者,人命之所懸也,成敗之所系也,祝福之所依也。"將帥直接關係到戰爭的勝敗,國家的興亡,人民的安危,因此,治軍的關鍵又在將帥,治將是治軍的首要任務。實質就是一部"將才學"。

  諸葛亮把將帥依情性分為九類:

  仁將、義將、禮將、智將、信將、步將、騎將、猛將、大將,又按才力器度歸而為六。即十夫之將、百夫之將、千夫之將、萬夫之將、十萬之將、天下之將。

  諸葛亮強調,選拔將帥,必須量才而選,量力而用。有以下八弊之人,不得為將:

  一曰貪而無厭,二曰妒賢嫉能,三曰信讒好侫,四曰料彼不自料,五曰猶豫不自決,六曰荒淫於酒色,七曰奸詐而自怯,八曰狡言而不以禮。

  只有那些"不恃強,不怙勢,寵之而不喜,辱之而不懼,見利不貪,見美不淫,以身殉國"之人,那些"善知敵之形勢,善知進退之道,善知國之虛實,善知天時人事,善知山川險阻"之輩,那些"剛不可折""柔不可卷",能"以弱制強,以柔制剛"之士,方可以為三軍之將。

  三軍之將還應該力爭五強,禁絕八惡。五強即"高節可以歷俗,孝弟可以揚名,信義可以交友,沉慮可以容眾,力行可以建功。"八惡即"謀不能料是非,禮不能任賢良,政不能正刑法,富不能濟窮厄,智不能備末形,慮不能防微密,達不能舉所知,敗不能無怨謗。"

  將帥還要特別注意自身的修養和品德,做到身先士卒,作士卒之表率,這樣就能上下同仇,團結一心。"夫為將之道,軍井未汲,將不言渴;軍食未熟,將不言飢;軍火未燃,將不言寒;軍幕未施,將不言困;夏不操扇,雨不張蓋,與眾同。"

  "古之善將者,養人如養己子。有難則以身先之,有功則以身後之;傷者泣而撫之,死者哀而葬之;智者禮而祿之,勇者賞而勸之。將能如此,所向必捷矣。"

  相反,"若將吏相猜,士卒不服,忠謀不用,群下謗議,讒慝互生",那麼"雖有湯、武之智,而不能取勝於匹夫。"因此,將士之間的"和"是軍隊戰鬥力的源泉。

  先謀後戰的戰略思想

  早在春秋末期,孫武就提出了"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全勝戰略。其後的歷代兵家都把這一戰略思想奉為聖典,諸葛亮則把它進一步發展。諸葛亮說:"夫用兵之道,先定其謀,然後乃施其事。"

  這裡所說的"謀",不單是指作戰的智謀,而是"為軍之大略",即所謂"審天地之道,察眾人之心,習兵革之器,明賞罰之理,觀敵眾之謀,視道路之險,別安危之處,占主客

  之情,知進退之宜,順機會之時,設守御之備,強征伐之勢,揚士卒之能,圖成敗之計,慮生死之事。"也就是說,行軍作戰之前,必須審天時,明地利,求人和,作好一切之準備,以待應對任何突然之變化。

  諸葛亮認為,"謀"必先從內,先治理好自身。一個國家、一支軍隊,首先要謀求內部的"人和",如果上下不和順,將士不齊心,則"雖有百萬之眾,而敵不懼"。要達到上下和順,第一得明確群臣之間、將士之間的綱紀,各得其位,各謀其政。為上者以禮使下屬,處下位以忠事其主。

  為上者應廣采眾議,採納微言,明辯是非,親賢臣,遠小人。只有這樣,屬下才能對其忠心不二。不然,部下則會產生疑惑,以致將吏相猜,士卒不服,必生變亂。未戰而自生變亂,則不戰自敗。

  其次,為上者要善於發現賢士,舉拔能人。"治國之道,務在舉賢。"選擢人才時,要到卑微的隱處去尋找,因為這些地方往往有懷才不遇的人。一國一軍,"失賢而不危,得賢而不安,未之有也。""謀內"還有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嚴明教令,公正賞罰。所謂"教令",即上行下效,使軍隊紀律嚴明,訓練有素。"夫軍無習練,百不當一,習而用之,一可當百。"

  如果不教而戰,無異於拋棄他們。教不僅要教以行軍布陣的基本軍事技術,更重要的是培養將士為國殉職的犧牲精神。諸葛亮認為,軍隊的凝聚力還來自於公正的賞罰。"賞以興功,罰以禁奸,賞不可不平,罰不可不均。"

  "賞不可虛施",要讓士兵知道為什麼受賞;"罰不可妄加",必使部下明白哪些是不能做的。"賞賜不避怨仇""誅罰不避親戚"。功無論大小,都應受到獎賞;過不管輕重,必須予以懲治。如此,則"王道蕩蕩"。

  反之,若賞罰不平,法令不信,則教令不從,士無鬥志,雖師百萬,無益於用。如果自身作好了一切準備,就為勝利奠定了基礎。所以諸葛亮說:"夫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故善攻者不以兵革,善守者不以城郭。是以,高城深池,足以為固;堅甲銳兵,不足以為強。"

  "謀內"的同時還要"謀外","謀外"就是"知彼"。諸葛亮說:"明君之治,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不患外不知內,惟患內不知外。"

  "謀外"要通過多種渠道,要了解敵人的諸多方面。這就需要用間,"五間得其情,則民可用,國可長保。"因為用間是"謀外"的最重要手段,所以用間必須使用自己的親信,而且非聖智不用,非仁賢不使。只有這樣,才可能保證獲取敵方準確的情報,作出正確的謀略決策,才可能百戰不殆,戰無不勝。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