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諸葛亮奇謀術> 十二、人心所向,眾望所歸

十二、人心所向,眾望所歸

2024-09-12 19:31:21 作者: 宋濤
  【原文】

  夫因人之勢以伐惡,則黃帝不能與爭威矣。因人之力以決勝,則湯、武不能與爭功矣。若能審因而加之威勝,則萬夫之雄將可圖,四海之英豪受制矣。

  【譯文】

  依據人心向背的趨勢去討伐邪惡,即使如黃帝般的威勢也無法與其相比。憑藉眾人的力量來決定勝負,其所成就的功業,就是商湯、周武王也無法與他爭鋒。如果能夠衡量局勢的變化,掌握人心的動向,再壯盛自己的威勢,將使群雄歸服,霸業可圖。

  【心得】

  孟子說:

  得道者多助,多助之至,天下順之......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又說:

  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德民矣!

  戰爭的勝負與民心向背有根本關係,因此高明的政治家、軍事家、謀略家不僅把戰爭勝負的著眼點局限於戰場上,同時也採取一切措施爭取民眾的擁護。

  曹操在東漢末年軍閥混戰中能夠力克群雄、統一北方,與他所採取的措施得到民眾的擁護是分不開的。

  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

  人民迫於戰亂,生活流離失所,曹操將流民安置起來,實行屯田,發展農業生產,使人民生活安頓下來。曹操所率軍隊號令嚴明,秋毫無犯。

  有一次,曹操率軍經過一麥田,下令"踐麥田者斬"的命令,當自己騎馬經過麥田時,由於野鳥突然飛起導致戰馬受驚,踐踏了一片麥子。曹操請求部隊執法官對自己進行懲罰,最後"割發代首",號令三軍,以示警誡。此舉深得民心。

  諸葛亮在此強調民眾的力量對戰爭勝負的影響。在古今中外的戰爭史上,"道"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因素,"道"在這裡就是指民心的向背、民眾的力量。

  在與一個腐敗無道的國家作戰時,將會得到民眾的支援並取得勝利;反之,如果對一個政治清明、民眾安居樂業的國家發動戰爭,往往會激起民眾的反抗而難以成功。因此,在戰爭中必須審時度勢,明察制約戰爭的這些"因",才可以威勝敵國,所向無敵,霸業可圖,功名可見。

  夏朝的統治者桀,一向驕侈淫逸,寵用奸臣,對民眾和所屬臣國部落,進行無情的壓榨和奴役,引起民眾的憎恨與反對。民眾曾憤慨地詛咒他:"時日易喪,予偕女皆亡"。夏的民心盡失,其統治風雨飄搖,已經走到了盡頭。在這樣的情況下,商湯制定了滅夏的戰略方針。

  俗話道:

  百足之蟲,死而不僵。

  夏王朝立國已近四百年,即便在面臨滅亡之時,仍具有相當的實力。因此,商湯對夏的決戰十分慎重,其幾經試探和權衡才做出決定。當商湯先停止向夏桀納貢,以試探其反應時,夏桀即調動九夷之師,準備討伐商湯。

  商湯視情況馬上"謝罪請服,復入職貢",穩住夏桀,繼續蓄積力量,等待時機。不久傳來了夏桀誅殺重臣、眾叛親離的消息,商湯乃再次停止向夏桀的貢奉。這次,夏桀已難以指揮九夷之師。商湯認為伐桀的時機已到,於是果斷下令起兵。

  公元前1766年,商湯正式興兵伐夏。戰前,他隆重地舉行誓師活動,一一例舉夏桀殘酷剝削壓迫民眾的種種惡行,申明自己是秉承天意來征伐夏桀,目的在於拯民於水火之中。同時,商湯還宣布嚴格的戰場紀律。這番誓師,大大振奮了商軍的士氣。

  夏桀同商湯軍隊在鳴條,就是後來河南洛陽一帶展開決戰。決戰中,商湯軍奮勇作戰,一舉擊敗了夏桀的主力部隊,使得夏桀敗退,歸依於屬國三朡,就是後來山東定陶東一帶。商湯乘勝追擊,攻滅了三朡。夏桀窮途末路,率少數殘部倉皇逃奔南巢,就是後來安徽壽縣南一帶,不久病死,夏王朝宣告滅亡。

  商湯在夏桀民心盡失、眾叛親離之時,"因人之勢以伐惡""審因而加之威勝",在夏王朝的廢墟上,建立了一個嶄新的強盛王朝,即商。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