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明察秋毫,辨別他人意圖
2024-09-12 19:32:25
作者: 宋濤
【原文】
夫兵起而靜者,恃其險也;迫而挑戰者,欲人之進也;眾樹動者,軍來也;塵土卑而廣者,徒來也;辭強而進驅者,退也;半進而半退者,誘也;杖而行者,飢也;見利而不進者,勞也;鳥集者,虛也;夜呼者,恐也;軍擾者,將不重也;旌旗動者,亂也;吏怒者,倦也;數賞者,窘也;數罰者,困也;來委謝者,欲休息也;幣重而言甘者,誘也。
【譯文】
戰爭開始了,卻按兵不動,必是倚仗險要的地形地勢;靠近並不斷挑戰,必是想讓別人來進攻;無風而樹枝搖動,必是敵方戰車行進所致;塵土低揚且分布很廣,必是步兵來襲;言辭強硬而示意即將來攻,必是將要撤退了;行軍忽進忽退,必是要引誘我軍追擊;拄杖而行,步履蹣跚,必是飢餓無糧;出現有利戰機卻不進攻,必是疲勞不堪了;敵營上空飛鳥群集,必是營地空虛;夜晚喧譁不止,必是恐懼害怕;軍隊混亂,表示敵將沒有威信;軍旗紛亂無序,表示敵軍內部混亂;將吏急躁易怒,表示已經厭於征戰;獎賞刑罰過於頻繁,表示處境困難了;敵軍遣使前來謝罪和求和,表示將休兵停戰;若重金酬謝且甜言蜜語,必是在勸誘我軍。
【心得】
作戰必須要有明察秋毫的眼力和敏銳度。諸葛亮指出,在戰爭中必須辨明敵情,根據敵軍的不同表現來辨明敵人的真實情況,以便制定正確的作戰策略,克敵制勝。
例如,諸葛亮指出將領可以根據樹木、塵土、飛鳥的變化,以及敵軍士兵和官吏的表現,來推測敵軍的行動和狀況,在"知彼"的條件下,制定相應的作戰方案,才能有勝利的保證。
魏文帝黃初四年,即公元223年,曹丕委任滿寵為征東大將軍,帶領大批人馬,與孫權隔江對峙。是年冬季,滿寵得悉孫權親率大軍進攻合肥,立即上表請求調集兗州、豫州西地兵力前來禦敵。
這時,孫權發現魏軍早有準備,便收兵退回到建康,魏主曹丕也隨後下令滿寵遷返兗、豫兩州的兵力。滿寵立即上書攔阻,說:"孫權現在既無內憂,又無外患,勞師動眾,日費千金,卻不戰而退,與理不合,其中必然有詐。臣看孫權是企圖騙我撤退防禦兵力,以便乘虛進攻。請聖上准予暫留兗、豫二州的兵力,靜觀其變,以備不測。"
曹丕立即批准了滿寵的建議。果然,十多天後,孫權率軍捲土重來。可是由於滿寵早有戒備,吳、魏兩軍經過一場激戰,吳軍受挫,孫權被迫撤退。
滿寵從孫吳軍隊的行動中判斷出其戰略意圖,並由此知道了魏軍可能出現的錯誤,採取了及早堵塞漏洞,早作戒備的謀略,終於挫敗了孫吳軍隊的突然襲擊。
一手資源突破防盜章節,收藏czbook.cc。請分享更多的讀者,讓站長能添加更多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