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諸葛亮奇謀術> 七、先了解對方,再制定對策

七、先了解對方,再制定對策

2024-09-12 19:32:54 作者: 宋濤
  【原文】

  古之善斗者,必先探敵情而後圖之。凡師老糧絕,百姓愁怨,軍令不習,器械不修,計不先設,外救不至,將吏刻薄,賞罰輕懈,營伍失次,戰勝而驕,可以攻之。若用賢授能,糧食羨余,甲兵堅利,四鄰和睦,大國應援,敵有此者,引而計之。

  【譯文】

  古代善於作戰的將領,必會先打探敵人的各種情況,然後再採取相應的措施消滅它。只要軍隊長期征戰、糧草斷絕、百姓生活窘迫就會有怨恨。而士兵不熟悉軍中的法令制度,武器沒有修理整治,事前不進行周密的計劃部署,外部的救援未到,將領官吏刻薄無度,輕視或鬆懈獎賞處罰,陣營部隊混亂而沒有秩序,取得勝利就自負自大,這樣就可以攻打。如果能夠任用賢良和有才幹的人,糧草充足有餘,鎧甲堅固、兵器精良,四周鄰國關係和睦,又有大國作為救援,就應該退避開來另作打算。

  【心得】

  諸葛亮在此指出,若將領希望在戰爭中取得勝利,就必須"知彼"。只有在充分了解敵方的情況下,再制定出對策,才能有戰勝對手的把握,能取則取之,不能取則退而另謀他途,如果一味地盲目進攻,是很難有好結果的。

  在楚晉爭霸戰中,楚軍趁晉軍不備,利用晨霧作為掩護,突然迫近晉軍營壘布列,以求與晉軍速決速勝。此時盟軍援兵未到,加之營壘前方有沼澤,楚軍逼近,兵車卻又無法出營列陣,眼看晉軍已陷入十分不利的地位。

  但晉軍新軍統帥郤至卻認為,楚軍有諸多弱點,楚軍中軍帥子反和左軍帥子重關係不好,且楚王的親兵年老體衰,不精良,而鄭軍列陣不整,隨楚出征的蠻軍也不懂陣法,此外,楚軍布陣於無月光之夜,實在不吉利。

  楚軍布陣後,陣中士卒喧譁不靜,秩序混亂。郤至指出,如此雜亂無序的軍隊一旦投入作戰,必然是互相觀望,沒有鬥志,晉軍若乘此機會發動進攻,一定能夠將他們擊敗。因此主張利用楚軍的弱點,先發制人,主動進攻楚軍。

  晉厲公認為郃至所言甚是,於是決心趨利避害,立即與楚軍決戰。決戰前夕,晉厲公在楚舊臣苗賁皇的陪伴下,登高台觀察楚軍的陣勢。苗賁皇熟悉楚軍內情,向晉厲公提出建議道:楚軍的精銳是在中軍的王族部隊,晉軍據此應該先以精銳部隊分擊楚的左右軍,得手後,再合軍集中攻擊楚中軍,這樣一定能大敗楚軍。

  晉厲公和樂書欣然採納此一建議,及時改變原行陣勢,確定了首先擊破楚軍中薄弱的左、右軍,爾後圍殲其中軍的作戰方案。

  作戰中,晉將魏錡用箭射傷楚共王的眼睛,楚共王中箭負傷的消息很快地傳遍楚軍,造成人心浮動。晉軍乘勢猛攻楚軍,楚軍抵擋不住,陣勢大亂,紛紛敗退。

  次日,晉軍勝利進占楚軍營地,在那裡休整三日後凱旋迴師。鄢陵之戰,以晉軍的勝利畫下句點。

  晉軍在此戰中表現出高超的作戰指揮能力,在了解楚軍的陣勢和地形特點後,當機立斷,及時改變部署,從而一舉擊敗楚軍,這正是所謂"先探敵情而後圖之"。

  在資訊時代,信息對經營的重要作用是眾人皆知的。"知"的內容和方法都必須符合現代要求。不僅要知道本企業和同行的技術水平、生產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洞察經營的外部環境,以便判斷正確的經營方向,從而掌握經營主動權,及時搶占"制高點"。

  國外許多企業家為了擴大"知"的視野和縱深,一方面不惜重金聘請專家,組成"智囊團",另一方面,勇於不恥下問,向生產第一線上的工人徵求意見。

  企業經營的對手是來自多方面的。比如,資財來源,勞動力的數量和質量,價格水準變化,政府制定的法律、稅收,進出口貿易、內銷政策,顧客愛好和變化,技術發展狀況,社會態度、社會輿論等等,這些與同行業的競爭交織在一起,形成了一場全方位、大縱深的立體"戰爭"。企業領導者的處境是八面受壓,只要做到知己知彼,再加上靈活運用各種戰法,便會高人一籌,戰而勝之。

  一手資源突破防盜章節,收藏czbook.cc。請分享更多的讀者,讓站長能添加更多書籍!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