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諸葛亮奇謀術> 三、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三、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2024-09-12 19:33:03 作者: 宋濤
  【原文】

  視聽之政,謂視微形,聽細聲。形微而不見,聲細而不聞。故明君視微之幾,聽細之大,以內和外,以外和內。

  故為政之道,務於多聞。是以聽察採納眾下之言,謀及庶士,則萬物當其目,眾音佐其耳。故《經》云:"聖人無常心,以百姓為心。"

  目為心視,口為心言,耳為心聽,身為心安。故身之有心,若國之有君,以內和外,萬物昭然。觀日月之形,不足以為明,聞雷霆之聲,不足以為聽,故人君以多見為智,多聞為神。

  夫五音不聞,無以別宮商,五色不見,無以別玄黃。蓋聞明君者常若晝夜,晝則公事行,夜則私事興。或有吁嗟之怨而不得聞,或有進善之忠而不得信。怨聲不聞,則枉者不得伸,進善不納,則忠者不得信,邪者容其奸。

  故書云:"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此之謂也。

  【譯文】

  為政之道在於能察看細節,傾聽不為人知的聲音。形體微小就不容易被看見,聲音微弱就不容易被聽到。因此,英明的君主能夠從細微處看到事情的預兆,能夠從聽到的小言論發現大問題,上下溝通,內外應和。

  所以,君王處理國家政務的原則,關鍵在於廣泛聽取並採納下屬的意見,與百姓一起商量計策,如此必能無所不知、無所不曉。所以《書經》上說:"聖賢人沒有固定的意見,完全以天下百姓的意見為自己的意見。"

  人的意志主宰著身體,因此一國有聖明之君就如同人有意志一樣,如果內外相應,則一片祥和。君主如果只看到日月的光明,而看不見平民百姓的痛苦,就稱不上目明;如果只聽到雷霆轟鳴的巨響,卻聽不到平民百姓的聲音,就算不上耳聰。所以,君主要廣泛了解各種情況,才是聖明之君。

  聽不出五音,就無法區別宮音和商音;看不出五色,就無法分辨黑色和黃色。大凡英明的君主,處事都有原則,就像白天、黑夜有規律地互相交替一樣,白天處理國家大事,晚上才考慮私事。有時百姓的怨聲不能聽到,進諫良言的忠良得不到信任。聽不到怨聲,蒙冤的人便得不到申訴;若不採信忠臣的諫言,作奸犯科之徒就將會受到縱容。

  所以《尚書》上說:"上天以百姓的眼睛為眼睛,以百姓的聽覺為聽覺。"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心得】

  諸葛亮在這裡明確指出一國之君應廣聞博見、從諫如流,"以多見為智,多聞為神",能夠廣泛地傾聽民眾的心聲,仔細觀察百姓的疾苦,在處理國家政務時才能採取"對"的措施,這是成為一個明君的先決條件。

  如果國君只願意聽取奸臣阿諛奉承、歌功頌德的言辭,而塞忠諫之言,只看得到歌舞昇平的華麗表象,又怎能期待國富民強呢?

  周朝的世宗皇帝就是一位精明幹練的君主,他志氣高遠,在內政和軍事方面都取得了相當的成就。有一次,他和臣子們在大殿上會餐,當時已經是寒冬季節,他對臣子們說:"這兩天很冷,但我在宮殿裡面吃飯,一點兒也不覺得冷,我無功於百姓卻坐享其成,實在是慚愧啊!"

  周世宗不僅能真心了解百姓的疾苦,並常常勉勵自己的大臣。另外,他還十分留心農事,在周世宗的大殿上,有一對用木頭雕刻成的農夫蠶婦,他希望能藉此時刻提醒自己和大臣們心中要有百姓,要時常傾聽百姓的聲音,多想辦法為民眾減輕痛苦和負擔。

  周世宗在其統治期間,雖然大權獨攬,但他並不是一個剛愎自用的人,只要是國家事務,他都廣泛地聽取下屬的意見,了解百姓的需求。譬如,他要求群臣極言得失,而且對他們說:"你們說了而我不聽,是我的錯誤;請你們說但你們不說,那就是你們的責任!"

  正因為周世宗是一位注重視聽的君主,他才深知百姓的疾苦。公元956年,他廢除沿襲多年徵收谷帛的不合理制度,而改成等待民間十月收穫且紡織完畢後開徵。

  公元958年,周世宗又依據元稹《均田表》中所說的均平田租辦法,製成《均田圖》,徹底進行均田賦的改革,使農民的負擔大為減輕。

  綜言之,周世宗在位期間,為完成統一大業而連年征戰,如此雖然加重民眾的負擔,但他依照民眾的意願對政治有所改善,加之統一也符合民眾的心愿,所以民眾勞而不怨,最後終於取得了勝利。

  公元207年,曹操打敗袁紹之後,準備北征烏桓。決策之時,有些將領認為孤軍深入,極端不利,持反對的意見,但曹操不顧勸諫,還是率軍出征了。

  北伐途中,歷盡艱險,差點不戰而潰。當到了距烏桓軍駐地還有二百餘里的地方時,曹軍與烏桓軍隊突然遭遇,眾寡懸殊,十分危急。曹操不得不親到陣前指揮督戰,令張遼當前鋒,展開攻擊。這才化險為夷,一戰而勝。

  凱旋之後,曹操下令調查最初反對攻打烏桓的人,這些人因為反對錯了,無不惴惴不安。但曹操卻依照調查的名單,一一發給獎賞。他誠懇地說:"我征討烏桓,實在是危險萬分,全靠僥倖,雖然成功,但不是正常行動,各位的意見,才是萬全智謀,所以獎勵,以後不要閉口不言!"受到獎賞的將領感嘆不已。

  明朝的朱元璋是一個注意聽取下屬意見的君主。在陳友諒攻占朱元璋的領地,殺死其養子朱文遜,建立國號"漢"並自稱皇帝後,又率領大批水軍直撲朱元璋所在的應天。

  當時朱元璋手下的將領們大都懾於陳友諒來勢洶洶,有的主張死守城池,有的主張退守鐘山,還有的乾脆主張獻城投降,總之都認為不能和陳友諒決戰。

  此時,劉基對朱元璋說:"驕兵必敗,陳友諒現在剛打了幾場勝仗,自認為天下無敵,根本就不把我軍放在眼裡,我們應該誘其深入,然後以一路伏兵截擊之,另以一路兵斷其後路,一定能夠擊敗陳友諒。"

  朱元璋沉思半晌,決定採用劉基的建議。於是命令康茂才詐降,藉以引誘陳友諒深入;命常遇春、馮勝國、徐達在險要之地埋伏;又命胡大海率軍直奔信州,以截斷陳友諒的後路。陳友諒果然中計,長驅直入,結果被朱元璋的大軍前後夾擊,丟棄戰船數百艘,士卒傷亡不計其數。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無論是治國還是領兵作戰,廣泛地聽取下屬和民眾的意見都是有百利而無一弊的。

  一手資源突破防盜章節,收藏czbook.cc。請分享更多的讀者,讓站長能添加更多書籍!


關閉